影子
雪頓節(jié)是藏傳佛教以及西藏地區(qū)生活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也是西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舉行。拉薩雪頓節(jié)是國務院首批列入保護名錄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為雪頓節(jié)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guī)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也稱之為“藏戲節(jié)”、“曬佛節(jié)”。
幸福拉薩、歡樂雪頓!一直以來,我夢想遠行到遙遠而神秘的最后一方凈土、雪域高原上的“世界屋脊”——西藏,在今年8月終于成行。幸運的是,初次進藏,就巧遇了藏傳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雪頓節(jié)。雖然連日旅途勞頓,但當雙足如愿以償?shù)靥ぴ诹耸コ抢_的土地上時,那大街小巷喜迎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立刻便將我包圍了,我顧不得身心疲憊,對曬大佛、跳藏戲、吃酸奶一系列神秘活動和儀式的向往,早已充盈我的內(nèi)心,我虔誠地在心中默默地念著:“拉薩,神秘而圣潔的天堂,如今我不遠萬里向你飛奔而來,我要親身感受你的歡樂與幸福!”
曬佛 虔誠信仰的視覺盛宴
哲蚌寺的展佛儀式是雪頓節(jié)最令人矚目的重頭戲,也拉開了拉薩盛大節(jié)日的序幕。
哲蚌寺在拉薩西郊約10公里的根培烏孜山南坡的山坳里。這天早上,我們3點鐘起來,攔了輛的士,直奔哲蚌寺。的士在距哲蚌寺很遠的地方就被攔了下來,我們只好棄車步行前往。天下著小雨,但一路上人潮如涌,都朝著一個方向而去,我們也隨著人流向山上走去。夜幕中的小雨依然擋不住大家的熱情,行走中我結(jié)識了名叫群培次仁的藏族一家人,他們?nèi)規(guī)缀跻灰箾]有睡,對展佛滿懷期待。群培次仁老人說:“今年我們?nèi)沂畮卓谌硕紒沓莘鹱?,明年我還要抱著我的曾外孫來!”越走人越多,進了哲蚌寺大門時,絡繹不絕的拜佛人流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起,浩浩蕩蕩,氣勢宏大,人們幾乎都是踮著腳尖,被人流擠上去的。等到達展佛臺附近的時候,天蒙蒙亮了,前面已經(jīng)排起了好長的一條隊伍,大家都在翹首期盼,等待吉時佛顏驚現(xiàn)。
7時30分許,天光已微亮,雨停后空氣更加清新,桑煙彌漫在哲蚌寺上空,喇叭聲、镲聲從根培烏孜山高處響起,晨光中巨大的曬佛臺被陽光照射得宛若一枚寶塔形的勛章深深印刻在棕紅色的崖壁之上。金黃色錦帛套封包裹著的巨幅唐卡被緩緩地隆重請出,僧人和信眾順著曬佛臺右側(cè)的臺階抬著唐卡前行,宛若一個長長的金黃色巨龍順著石階蜿蜒,激動人心的時刻即將到來。
早上8時許,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在眾人屏氣凝神中,一幅500平方米、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幅唐卡像緩緩地掛起,遮蓋在唐卡上面的黃色絲布也徐徐打開,慈眉善目,面容清秀,栩栩如生的佛祖釋迦牟尼像一點一點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展露出祥和的容顏,色彩艷麗的唐卡在陽光照耀下愈發(fā)顯得神圣肅穆。此時陽光穿透云層,照射在唐卡上,頓時,巨幅唐卡光彩生輝,恍若佛光普照人間。山頂、山下,所有的法號一起響起來,草藥的煙霧如同祥云一般裊裊上升,把佛祖籠罩在一片金光燦燦的五彩祥云之中,這一刻現(xiàn)場沸騰了!
我與擁擠的人流共同艱難地靠近曬佛臺,此時我的感覺是一次歷盡艱辛后遁入另外一種境界的心靈震撼。虔誠的信徒們順著曬佛臺邊緣一路跪拜而來,膜拜瞻仰,一睹佛祖的慈祥面容,他們認為那是積累了無上的功德,那神圣的感覺讓你不禁肅然起敬。圍在巨幅唐卡四周的喇嘛,不約而同地開始齊誦圣經(jīng),感念佛祖的恩澤四方和大德恩惠,共同為世間祈福。善男信女朝圣者們則是爭先恐后地擠進人群,簇擁著擠到佛祖像前叩起頭,用顫抖、激動的雙手捧起一條條承載著美好祝福和希望的圣潔哈達,把它敬獻給佛祖,向佛表露他們的虔誠和崇敬。一雙雙迷茫、乞求的眼睛望著佛祖,似乎在請求佛祖解救他們脫離苦海,早日成佛。一張張單純、樸實的面孔激動迷醉,似乎他們的靈魂已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人潮在唐卡前層層涌動,有序地向佛祖膜拜祈愿,而佛祖則永遠保持他一貫的微笑,用他那無比巨大而完美的身軀上閃耀出的祥瑞之光,溫暖著蕓蕓眾生的心,護佑著他們四季平安。五色風馬旗隨風鼓蕩,煨桑中飄出的煙霧和焚香的青煙隨風舞動,在艷陽照耀下,遒勁的山體早已成為了虔誠信眾們、五色風馬旗和互道吉祥祝福語的海洋,只有親身感受過之后,才能從這里體味出他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也被回蕩在山谷間那聲聲低沉肅穆的鐘聲、法號聲與誦經(jīng)聲所感染,倍覺身心純凈,超凡脫俗,不禁雙手合十,在心中默默地祈禱著……
藏戲 流傳千年的西藏“說唱”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jié)束的呢?”記得有一篇小學課文叫《藏戲》,開頭就是這么幾句,將讀者的“胃口”一下子“吊”了起來。藏戲到底是怎么演的呢?我懷著好奇的心理來到了雪頓節(jié)藏戲展演地,布達拉宮的后花園宗角祿康(龍王潭公園)。
此時宗角祿康綠草如茵,游人如織,景致極美,中心湖面上倒映著美麗的布達拉宮。我隨著熙熙攘攘人流往里走,遠遠地就聽到了悠揚的歌聲與歡樂的笑聲,前面一個開闊的露天場地上,一臺藏戲早已開演了,只見中間的柱子上掛著一幅唐卡,并沒有像樣的布景,藏民們有的坐在地上,有的隨意站著,自發(fā)地圍在一起。藏族老人邊看邊搖著轉(zhuǎn)經(jīng)筒;年輕人討論著演員們的表演技巧;孩子們望著滑稽的藏戲面具拍手大笑;外地游客高舉相機生怕漏掉任何一個重要細節(jié)。悠長的唱腔飛舞在耳畔,演員們旋轉(zhuǎn)、跳躍帶起的微風撲面襲來。
藏戲表演者大約有十幾個,男女演員都有,演員們的服裝和頭飾很華麗,幾個戴面具的人站在場地中間說唱,其他人站在四周。伴奏也不復雜,主要用一鼓一鈸,舞蹈和唱腔似乎都很簡單,主角唱一段落,周圍的人就跟著起舞,中間還穿插著扮演小動物的人跳上跳下。雖然我聽不懂藏語,但在我看來,他們的唱腔粗獷樸實,舞步動作豪放雄壯,內(nèi)含特殊的韻律之美,倒像是話劇加歌舞劇的組合。我一下明白了藏戲為什么喜歡露天演出,一定是因為演出時要穿插大量的舞蹈動作,且舞步動作起落幅度很大,需要一個開闊的空間;還有就是露天演出讓人們感覺“離大自然很近”。 也正因是露天演出,藏戲的唱腔顯得特別高亢嘹亮,你看正在演唱的男演員,嗓子有多好!演唱時,連掛在柱上的卷軸畫唐卡也震動不止。那聲音中氣十足,洪亮而波瀾壯闊,透著青藏高原特有的古老淳樸,還有朝圣般的渾厚莊肅,這真是“很西藏”的唱腔,或許也只有在雪域高原,才會有這樣壯美的歌聲。
我的身旁有一個看得入迷的藏族老人叫次仁,他自我介紹說自己曾經(jīng)演過藏戲,看我們這么有興趣義務給我們講解起來,說今天演的是藏戲八大劇目之一的《朗薩雯波》,朗薩雯波是一出戲的名字,也是這出戲的女主角的名字,雯是光芒,波是十萬之意,朗薩雯波意思是閃耀十萬霞光的朗薩姑娘。整部戲說的是西藏奴隸王統(tǒng)治時期,美麗的藏族農(nóng)家姑娘朗薩被奴隸主搶婚,最后被虐待至死的不幸遭遇。演員們表演到搞笑處,觀眾們會哄然大笑;隨著節(jié)目推進,藏族農(nóng)家姑娘朗薩被打死時,我身旁的藏族阿媽眼中流出同情的淚水。一位從那曲趕來的藏族群眾次旦朗杰說,每年雪頓節(jié)期間他都會帶著全家人過來看藏戲,過雪頓節(jié)不看藏戲就像過藏歷年沒吃“古突”一樣(古突是藏族人過年時必須吃的食物),《朗薩雯波》這部戲看過很多遍了,但總是意猶未盡。
藏戲的特色之一,就是演員們帶著面具表演,這些面具夸張變形荒誕怪異,濃墨重彩鑲金嵌銀,我特意問起了各種面具都代表什么。次仁老人告訴我,在藏戲中,除了少數(shù)角色采取簡單的化妝外,多數(shù)人物、神靈、魔怪和動物角色都要用面具表演。不同的面具及色彩代表象征著不同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征。演員登場獻藝、觀眾一看面具便知他們代表的人物形象類型。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象征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象征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象征柔順?;罘鸬拿婢呤屈S色的,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聽著次仁老人的介紹,再看臺上的表演,剛好是朗薩姑娘死后來到了天上,根據(jù)面具我一下就知道了是天上的神為朗薩姑娘申冤。
正午的陽光灑下來,照著演員們的戲服,五彩繽紛,色彩絢麗;照著他們的面具,幾分威武,幾分神秘;也照著觀者的眼神,干凈澄澈,純樸簡單。是啊,歷經(jīng)600余年洗練的藏戲,高亢動人的唱腔、抑揚頓挫的獨白、神奇瑰麗的臉譜、古樸肅穆的服飾、優(yōu)美動人的舞姿,無處不散發(fā)著一種渾然天成、底蘊豐厚的獨特魅力。
辯經(jīng) 響徹時空的低念高唱
午后正是圣城拉薩一天陽光最明媚的時間,游人們大多都沉浸在八廓街上的茶館中享受休閑愜意。而我則因辯經(jīng),走進這座辯經(jīng)聲回響了六個世紀的高原“野玫瑰”——色拉寺(“色拉”藏語意為“野玫瑰”)。色拉寺地處拉薩上風上水之地,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地勢奇特,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講經(jīng)說法之地。色拉寺的辯經(jīng)早已名聲在外,連色拉寺的門票上都印著辯經(jīng)的場面。
辯經(jīng)場在色拉寺的最北端,沿著寺內(nèi)最寬的道路直行即到,藍天下高聳著佛塔,鎦金的塔頂和轉(zhuǎn)經(jīng)筒在高原陽光下熠熠生輝。辯經(jīng)場內(nèi)眾多的參天大樹,阻擋了高原刺眼炙熱的陽光,使這里成為一個清新涼爽的宗教活動舞臺。隨著一聲號角吹響,眾人翹首以盼的辯經(jīng)終于開始了。眾多僧人身穿紅袍,魚貫而入,簡短的開場儀式后,辯經(jīng)正式開始,幾十名喇嘛分為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各種組合。站立者藏語發(fā)問,席地者則藏語答辯,問題一出,席地者必須不假思索地做出回復,進行反駁或解答。隨著辯經(jīng)活動的深入,最有特色的畫面開始呈現(xiàn),站立者面對對方,采用各式各樣的手勢和豐富的肢體動作,甚至怒目而視、手揮念珠、單腳獨立并大力擊掌以壯聲威。他們或在提問時高舉手臂向下劈落;或拉動佛珠表示借助信仰的力量來戰(zhàn)勝對方,雙方唇槍舌劍,言辭激烈。詰問者緊緊重新逼問,答問者氣定神閑,侃侃而談,一動一靜、一實一虛,顯出藏地佛門禪機。爭論聲、拍手聲混雜著噼啪作響的念珠聲,色拉寺的辯經(jīng)嘈雜中透著真實的存在。
下午5點,辯經(jīng)活動結(jié)束了,古樹林中的辯經(jīng)場又恢復了原本的寧靜。我與一位年輕的僧侶攀談起來,在他的講解中,我明白了許多。辯經(jīng),其實就是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jīng)典的必經(jīng)方式。這激烈的辯經(jīng)聲已在雪域高原上回響了超過600年的時間,那極具特色的辯經(jīng)手勢也依然被喇嘛們?nèi)諒鸵蝗?、年復一年地在空曠的辯經(jīng)場上重復著。色拉寺與其說是一個朝拜圣地,不如說是一個佛學殿堂。色拉寺內(nèi)只有一個措欽,卻有三個扎倉。措欽是供奉佛像、經(jīng)書和供僧侶集合的集會點,而扎倉就像是大學里的學院,是僧侶們學習佛經(jīng)的場所。正是因為這濃郁的學習氛圍,作為佛學學習主要手段的辯經(jīng)才能在色拉寺發(fā)展、傳承。色拉寺可以算是藏傳佛教寺廟中的清華北大了,因為在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的僧人中,有不少就來自色拉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辯經(jīng)。因為在“格西拉讓巴”的考試中,辯經(jīng)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當我詢問這位年輕僧侶他還有多久能獲得格西時,他的一番話卻令我深有感觸。他說:“格西只是一個學位,是否獲得只能因緣而定,也希望我能修前因不求后果。”
雖然語言不通,不懂辯經(jīng)內(nèi)容,但我與周圍眾多參觀游客一樣,來色拉寺就是為了親歷這一天天傳承下來、具備600年歷史的辯經(jīng)活動,將自己融入短誦長吟、低念高唱的環(huán)境之中。我喜歡這里的氛圍,喜歡僧侶們辯經(jīng)時極具特點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每一個表情,喜歡看這些信眾喇嘛在古樹參天、碎石鋪就的辯經(jīng)場內(nèi)為了心中神圣的信仰而展開辯論的場景,因為這難以言表的一舉手一投足,因為這發(fā)自內(nèi)心的專注與歡笑,因為這別處難見的激烈與熱情,是如此令人震撼。
魅力雪域西藏,迷人之處不僅在雪山大河之間,純凈的藍天白云之下,那種虔誠、專注的人文景觀同樣精彩!在這個離天最近的地方,為這佛教文化的淵博,我深深地驚嘆。西藏,你永遠變換著你的神秘與美麗,儀態(tài)萬方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令我刻骨銘心,永難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