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英
三、“換題”訓練促感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課文的標題猶如人的眼睛,透過“題目”這個眼睛,我們就能透視文章的內(nèi)核。教師如果能抓住“題目”這一教學資源,要求學生變換角度重新擬題,并說說前后擬題的優(yōu)劣,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自覺地走進文本,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如《散步》的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朗讀全文,并準備一下課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來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為什么?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可以只擬標題,若能解釋一下這樣擬題的理由當然更好。
生1:課文“散步”這個標題很好,因為一切所見所聞所想都由“散步”而起,它是全文的線索。
生2:我擬的標題是“責任”。因為課文中的“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對下,承擔著培養(yǎng)教育子女的重任。
生3:我擬的標題是“背上的世界”。因為“我背上的”是母親,“她背上的”是兒子,母親加兒子,就是整個世界?!拔摇北衬赣H是尊老,妻子背兒子是愛幼。尊老愛幼就是整個世界,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世界?!拔摇北成系氖巧脑搭^,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續(xù)。生命的源頭加上生命的延續(xù)就是整個世界,就是生命延續(xù)的整個世界。
……
師:剛才大家擬的標題都很好。有的同學從抒情哲理的角度擬題,有的同學從家庭成員的角度擬題,有的同學從景物描寫的角度擬題……這些標題有的交代了文章記敘的事件,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設置了懸念,吊起了讀者的胃口。這樣的標題不僅在內(nèi)容上豐富多彩,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分析:通過擬改題目可以令學生獲得更多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信息,這對學生迅速地閱讀分析文章很有幫助。如上面的教學中,學生通過 “換題”輕松實現(xiàn)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而且在闡釋換題的理由時,教師又因勢利導,巧妙地切入了對文章的局部解讀。
四、“猜想”驗證相比較
猜想是一種很有情趣的學習方法,一種有滋有味的體驗過程。學習課文前,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猜想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探索欲望,容易吊足學生的閱讀胃口。學生在比較驗證猜想的過程中,也就初步讀懂了課文內(nèi)容,完成了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如《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片段:
師: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我的第一本書”,現(xiàn)在請大家不要急于看書,先思考一下,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如果你就是作者牛漢,你會從哪些方面,寫些什么內(nèi)容?
生1:我會寫自己小時候讀過的“第一本書”的外形特征和對自己成長的深遠影響。
生2:我會寫自己當時讀“第一本書”的學習經(jīng)歷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幸福與快樂。
生3:我會寫我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令人難忘的故事。
……
師:同學們都很富有想象力,讀書確實是我們童年時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有屬于自己讀過的“第一本書”,且會在我們的腦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跡。確實,牛漢先生也一樣,有他自己讀過的“第一本書”。他要表現(xiàn)的東西是否與我們猜想的一致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翻開書,迅速閱讀課文。
(學生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表現(xiàn)的思想。)
師:這篇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與你猜想的有什么不同?
生1: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我”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讀過的“第一本書”的經(jīng)歷,歌頌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和真摯的同學之誼,以及那段苦難的生活對自己人生的重大影響。
生2:作者牛漢的“第一本書”具有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這本書既是指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指人生的“第一本書”。它蘊涵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人生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
師:剛才兩位同學對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題把握得比較準確,那同學們能再具體一點說說牛漢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找出相關段落。
(學生跳讀課文,用筆勾畫相關的詞語和句子,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分析: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要求學生根據(jù)題目猜猜課文會寫些什么,這對課文的閱讀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在學生閱讀原文的基礎上與開頭的設想進行比較,從而完成了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抓住“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設問,直接進入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學習,巧妙地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對局部的精妙之處進行揣摩和玩味。
五、“活動”體驗現(xiàn)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币虼?,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利用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情境的體驗中完成對文章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
如《音樂之聲》(節(jié)選)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這篇文章,下面有哪些同學自愿上臺來表演一下這個故事?
(根據(jù)文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要求盡可能地模擬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七個學生上臺表演,課堂氣氛一開始就很活躍。)
師:大家來說一說,剛才的七位同學表現(xiàn)得怎么樣?
(學生爭論評議,認為扮演少女瑪利亞的盧雨蓉同學表演得最為形象、逼真。)
師:看來大家對瑪利亞這個主人公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從他們的對話和對唱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瑪利亞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課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又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有何作用?
(學生開始細讀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了解、歸納瑪利亞的性格特點,體會文章運用環(huán)境描寫、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等表現(xiàn)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
分析:只有創(chuàng)設有趣而有效的場景活動,才會有學生的激情互動,才會有課堂上的精彩頻現(xiàn),高潮迭起。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以課本劇“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來組織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又在表演過程中完成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并通過活動的表演與評議引導學生了解、體會文章塑造人物表現(xiàn)手法的巧妙,從而對文本局部進行解讀與品味。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興縣馬田三中】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6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