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艷
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材選登了《詩經(jīng)·小雅·采薇》,其中最后一節(jié)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2016年2月19日那一期節(jié)目中,點評“昔我往者,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句時,“雨”的讀音出現(xiàn)了分歧。中央民族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著名歷史學(xué)者、北京歷史大學(xué)歷史博士蒙曼認為“雨”應(yīng)讀yǔ,理由是與前面的楊柳對仗,楊柳是名詞,那么雨雪相對應(yīng)應(yīng)理解為名詞。而身為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著名文化學(xué)者、漢語言文學(xué)博士后酈波卻堅決認為此處“雨”應(yīng)讀yù,理由是從意境的角度來理解的話,當(dāng)時應(yīng)該是“下著大雪”。
到底讀什么呢?課文下方“霏霏”的注釋是:雪花飛舞的樣子;教學(xué)參考書中說“雨雪霏霏”描繪的是雪花飄舞的樣子。即是說,詩中并無雨景,只有雪景。因此,此處不能讀“雨(yǔ)雪霏霏”,應(yīng)讀“雨(yù)雪霏霏”,也即將雨單純地理解為了“下”之義。
專家們意見不一,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必須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于是筆者查閱了相關(guān)的資料。
“雨”,甲骨文字形,像下雨狀?!坝辍笔菨h字的一個部首,從“雨”的字都與“雨水”有關(guān)。本義為下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雨,水從云下也?!憋@然,這就是“雨”字的最初釋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雨(yǔ)”的注釋是從云層中降向地面的水,“雨(yù)”的注釋為:〈書〉下(雨、雪等)。顯然,前者為名詞,后者作動詞?!坝辏▂ǔ)雪”指雨和雪兩種自然景象并存的狀態(tài),而“雨(yù)雪”僅指下雪。
上海人民出版社《辭?!?184頁明確解釋為:一為名詞,讀作yǔ;二為動詞,讀作yù,下雨義。
由此看來,單看“雨雪”這個詞,兩種讀音都講得通,既可指雨和雪,也可指下著雨,下著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要確定它的讀音,我們少不了要瞻前顧后。
后面有“霏霏”一詞,因此要明白雨雪的意思,必須先清楚“霏霏”詞義,“霏霏”一詞在《辭?!分薪忉尀椤靶稳萦暄┲?,雨雪盛貌”。可見霏霏既可形容雨,也可形容雪,而且都是表明雨雪的密和盛,因此此處,雨雪作為名詞被霏霏形容是完全符合語法的,因此讀作yǔ也無可厚非。
再有,從修辭角度來看,《詩經(jīng)》是很講究對偶的。所謂對偶,就是用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前面有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與后面一句恰好形成對偶句,整句“昔”對“今”,“往”對“來”,“依依”對“霏霏”,相對應(yīng)的是“楊柳”對“雨雪”。楊柳為名詞,相對應(yīng)的雨雪也應(yīng)為名詞,從這個角度來說,雨必須讀作yǔ,與后面的“霏霏”好形成主謂結(jié)構(gòu)。有人說,又有雨又有雪,不合邏輯,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雨和雪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比如自古就有“雨雪交加”這個詞,雨雪交加,可見又有密的雨,又有密的雪,更加襯托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悲傷與凄涼。而教材中將整句話理解為“雪花飄舞的樣子”,這與“霏霏”的本義是偏離的。
還有,從詞義角度來看,“雨”的本義是“下雨”,不是“下”,教材認為“雨雪”就是“下雪”,這與“雨”的本義也是相違背的。
最后,從語法角度來看,將“雨”理解為活用詞,說是“雨”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下”,這理解就更離譜了,因為照這樣理解,那么“雪”應(yīng)該也活用為動詞“下雪”,如果不活用為動詞,“雪”為名詞,那么后面的“霏霏”就必須為副詞,而“霏霏”本身是形容詞,因此將“雨”理解為“下”,與后面的“霏霏”就不能搭配了。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此處的“雨”讀作yǔ更恰當(dāng),學(xué)生也更容易接受。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第十三中學(xué)】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6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