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如瑛
古詩詞猶如古代文明賜予我們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詩詞言簡意豐,語言生動凝練,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yōu)美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命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一些古詩詞,都是經(jīng)過歷史長河千錘百煉后沉淀下來的名篇佳作,閃耀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如何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成了每位初中語文老師的必修課。
一、古詩詞積累的意義
從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古詩詞積累做得好是為了給中考語文成績“錦上添花”。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古詩詞積累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好語文。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確實,古詩詞的積累是作文語言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哲學家培根曾說過:“一切知識都不過是記憶?!毙隆墩Z文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合計240篇。這么多的名篇佳句如果都能爛熟于心,絕對是一筆不小的知識財富。學生在古詩詞的背誦中能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最終達到由量的積累到質(zhì)的飛躍,寫作時就可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做到佳句心中有,寫時筆下流。
二、古詩詞積累的方法
對于背誦詩詞,積累語言素材,自古就有著很好的傳統(tǒng)方法??鬃右笏牡茏幽茏龅健罢b詩三百”;清朝的戴震認為,若不重視積累就“猶渡江而棄舟楫,欲登高而無梯也”;近代郭沫若也曾寫有“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詩句。初中六冊語文教材把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背誦篇目分散在各個學期后,這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比較容易完成的。一個學期,大約20周左右的上課時間,每周兩節(jié)語文晨讀課,平均一周兩首詩詞,就是100首,兩個學期左右就能完成新課標的要求。厚積才能薄發(fā),為了讓學生達到更多量的積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主動探索,興趣性積累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中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一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就現(xiàn)階段古詩文積累中存在的情況而言,大部分學生是被動地接受以應付考試的,也就是說學生缺乏主動性、自覺性,為了積累而積累的這一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積累的策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使他們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2.搭建平臺,營造氛圍
語文教師很多都是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其實我們可以利用班級文化這個平臺,營造古詩詞學習的氛圍。例如,黑板報開辟出古詩詞專欄,每周更新,張貼學生謄寫的精美古詩。鼓勵學生根據(jù)古詩描寫的情景做成繪畫,讓全班學生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張貼起來。也可以不定期舉辦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將優(yōu)美詩歌張貼起來,并在開班會時讓學生在臺前讀給全班學生聽……以此創(chuàng)作古詩詞學習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堅持拓展古詩詞
從初一開始,我就堅持讓學生每天課余讀語文課文15分鐘,結合每冊課文后的課外古詩詞背誦篇目,進行古詩詞拓展整合。利用資源整合學習古詩,可以事半功倍。整合同一主題的作品:有不少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送別詩、詠古詩、戰(zhàn)爭詩、邊塞詩、思鄉(xiāng)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整合不同朝代詩人的詩歌:如唐朝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齡等,宋朝的詩人有蘇軾、李清照、王安石等,然后將他們的詩歌分別列出來,這樣有助于學生記憶。整合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比如初一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整合他的《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初三學白居易的《觀刈麥》時,整合《問劉十九》;學《望月有感》時整合《暮江吟》,同時復習《錢塘湖春行》和《觀刈麥》。這樣既能使學生拓展新知識,又能溫故知新。
4.因材施教,人盡其力
古詩詞積累時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為學生“量身定衣”,也就是說在積累古詩詞時要給學生分層次,中等以上學生必背;中等以下學生選背。三年下來,積累的量大大增加,而且化整為零,學生的負擔也不大。
5.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
古詩詞要很好地積累當然離不開課外的背誦,可以布置學生們利用寒暑假先把教材里的這些詩歌背起來,會默寫。開學就來個比賽,看誰背得又快又好。布置時我是跟學生這樣說的:“這些古詩詞可都是流傳千年,備受歷代文人贊譽,不僅是你們,許多古代名人都背過這些詩,而且大多6歲就能背誦了,你們已經(jīng)十多歲了,是不是也該迎頭趕上呢?”短短的幾句話或許能激起部分學生對于這幾首詩詞的興趣。
6.組織各種競賽,激發(fā)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比如初一時進行“古典詩詞大比拼”,初二時進行“古典詩詞名句接龍”等全班性的比賽。此外,我還利用綜合性學習課進行小組間的專題比賽,比如上“蓮文化的魅力”,比一比誰知道的關于蓮的詩詞多;學“雨的述說”,比一比誰能說出最多關于雨的古詩詞……通過種種活動讓多背詩詞認真背詩詞的學生有成就感。
集腋成裘,厚積薄發(fā),足夠的積累,才會讓學生寫作時下筆如有神,名句佳句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筆端。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道墟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