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曲扎
【摘要】對于中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來講,母語遷移作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常見現(xiàn)象,其主要涉及到正、負遷移兩方面,而這兩方面都會對英語教學中的語言、詞匯,以及文化等方面產(chǎn)生一定影響。因此,應采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母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遵循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正負遷移作用進行科學運用。
【關鍵詞】母語小學英語教學遷移作用
前言:中國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通常都處于一種較為特殊的環(huán)境,由于其大腦中已經(jīng)儲存了一定的母語背景知識,而這些知識必然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再加上英語文化學習氛圍的缺乏,為了有效克服母語影響,進一步提升學生英語綜合學習能力,教師應對英漢兩種語言特點做出全面分析,正確認識、靈活利用母語的正負遷移作用,從而不斷增強英語教學效果。
一、母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正遷移作用
漢語是中國小學生從小學習的語言,也是其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語言,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漢語知識方面擁有良好的方法技巧,而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和技巧科學運用英語學習中,不僅可以幫助其快速入門,也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學習方法,促進其英語學習興趣和信心的不斷增強[1]。
首先,其實漢語和英語學習其實存在很多共性,如,漢語和英語文章在表述情感方面就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會給學生的價值、生活感悟提供一定指導,而且將漢語文章中的某些情感恰當?shù)穆?lián)系到英語課文學習中,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理解文章內(nèi)容。同時,漢語的語言、結構,以及功能方面也與英語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對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英語音素學習與漢語拼音學習有機整合在一起,利用其二者在發(fā)音上存在的相似性來進教學,如,英語單詞中的字母“k”就與漢語拼音中的“k”在發(fā)音上非常相似,引導學生利用這種相似性來進行音標的學習,會掌握的更加輕松[2]。
其次,在小學英語學習中,英語單詞往往都是學生難以攻克的一大難關,對此,教師再帶領學生記憶單詞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其先理解、掌握其單詞的漢語意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英語單詞的學習和記憶。比如,學生在學習“important”這個單詞時,就可以先理解、掌握其漢語意思“重要的”,并在充分理解掌握漢語含義的基礎上,將其漢英進行對應記憶,這樣不僅方便,且印象也都比較深刻。
再者,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很多漢語和英語之間也發(fā)生了某些轉變,尤其是網(wǎng)絡上的一些流行詞匯,常常會將英語變成“漢式英語”如,“no zuo no die”這句化在網(wǎng)絡上經(jīng)常用到,其含義是“不作死不會死”,其實這句英語并不是最準確的英語,但是因為使用的人越來越多,引用的次數(shù)越來越頻繁,便逐漸成為了流行語,類似的句子還有“l(fā)ong tine no see”,是好久不見的意思,這些句子都是結合中國人的說話習慣創(chuàng)造出來的,再比如之前鄧超在《奔跑吧兄弟》中說的We are 伐木累,這類詞匯都是漢語在發(fā)揮遷移作用,并與英語碰撞中產(chǎn)生的智慧。
二、母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負遷移作用
漢語和英語之間雖然存在很多相似性,但其實還是存在某些區(qū)別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若沒有正確理解、把握這些差異性,不僅不利于知識技能的掌握,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中逐漸形成一種錯誤傾向,而這種傾向的產(chǎn)生,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英語學習難度,也會阻礙其學習進程。
首先,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的發(fā)音雖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仍然存在細微差別的,學生在學習理解中若未注意、把握這些細微差距,忽略了漢語、英語在某些發(fā)音上的不同之處,便會導致讀音出錯。同時,在英語單詞學習中,由于小學生對英語學習還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常常會害怕忘記一些讀音,所以在教師進行范讀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在單詞下標注漢語、漢語拼音等,并認為這樣便于自己對單詞讀音進行長久的記憶,但若長期以往,當學生自己對著漢語,或是漢語拼音來拼讀單詞時,就會逐漸出現(xiàn)變音情況,甚至和教師最開始的讀音完全不一樣[3]。
其次,很多學生在記憶單詞過程中,都習慣于先記住這個單詞的漢語意思,然后再理解、掌握英語單詞,這種做法雖然有利于學生將漢語、英語進行對應掌握,但是要認識到一個漢語意思其實有很多可以與之相對應的英語單詞,但在用法上則存在一定差異。比如,漢語的“適合”英語中就有“suit、fit、match”著三個單詞,“fit”主要是應用于形容“尺寸、形狀”的句子中;在描寫“顏色、質(zhì)量、設計”等內(nèi)容時,通常電話運用“suit”,而“match”主要是用來形容“需要、味道和條件”的句子中。又如:“watch、see,以及l(fā)ook at”都擁有“看”的意思,但是看電影時通常運用的都是“see a movie”,而“watch TV”通常表達的都是“看電視”,而在日常交流中對于“看人”通常都應該運用“l(fā)ook at sb”。因此,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些差異進行準確把握。
再者,對于文學作品的表達,漢語和英語之間雖然會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所以,在閱讀、學習英語作品時,不能一味的按照探析漢語作品的思維模式來進行,其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方面。
結語:總之,小學英語教師應正確認識到母語遷移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nèi)容與目標,科學有效的運用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并針對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策略來有效避免其產(chǎn)生的負遷移作用,為學生構建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促進其英語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也推動小學英語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正栓,劉茂林.母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遷移作用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6):101-105.
[2] 梁佩琳.淺析母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正負遷移[J].校園英語(中旬),2015,(3):136-136.
[3] 張菀心.母語在西部地區(qū)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遷移作用研究——以遵義市文化小學和朝陽小學為例[J].科教導刊,2012,(1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