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贝迬n老師的話對此有了更淺顯、層次分明的詮釋,他說:“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人手,把握文本內(nèi)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guān)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nèi)容和形式,如低年級運用詞語說話、寫話,抓住常用句式、有特點的句式進行遷移運用,中高年級結(jié)合文本的內(nèi)容、語言、段式、文章的寫法,設計靈活多樣的小練筆,要大力改進字詞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豐富學生的語匯,發(fā)展口頭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彼?,語文學科與非語文學科的區(qū)別,就是語文教學是指向體驗與表達的,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使語文課的語文味得以彰顯,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
學習表達如此重要,讓我們問自己:我的語文課是指向表達的語文課嗎?有的老師可能會遲疑、不確定。其實,我們的語文課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表達,只不過有的是不經(jīng)意的零敲碎打,有的是反復推敲的精心設計。比較兩種做法,教學效果顯而易見。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表達的訓練。如何使指向表達的閱讀課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呢?在平時的教學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牢記年段目標,讓學生輕輕松松學表達
各個年級各個學段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明確的表述。對應著這個螺旋上升的目標體系,我們應隨著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而設計表達練習的難度:太簡單,學生沒有興趣:太難了,會使學生失去表達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把握一個度,關(guān)注言語學習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輕輕松松學習表達。
例如,蘇教版第7冊《珍珠鳥》一課,我請學生讀課文4-6自然段,給珍珠鳥的活動排序,并思考這個活動順序為什么不能打亂?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告訴我們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也就是感知作者的寫作目的。但在教學中為什么沒有提出“寫作目的”這個詞,并由此拓展開,這就是基于年段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于四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來說,學習“寫作目的”還為時過早,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教學時,教者讓學生用自述的口吻寫小珍珠鳥的心聲。確定這個寫點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本冊的《習作5》就是學寫自述,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寫之前充分品詞析句,體驗作者的愛后,又有教師提供的范文引路,寫起來就易于人手了。
再如,蘇教版第11冊《麇鹿》一課,執(zhí)教時,教者指導學生轉(zhuǎn)換角色,做麋鹿的小小代言人。同樣是轉(zhuǎn)換角色,基于年級與課文的不同,要求和《珍珠鳥》就不一樣。
課上,教者先引導學生將課文所介紹的有關(guān)麇鹿的知識羅列出來,讓他們圍繞這些知識點,轉(zhuǎn)換角色,充當文中的麇鹿,用形象化的方法進行自我介紹,學生圍繞這些素材撰寫解說詞:
我還有一個名字
我們的經(jīng)歷可真是坎坷
我的長相與眾不同
我們幸福的住所
我們的傳奇經(jīng)歷……
角色的轉(zhuǎn)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大家興致勃勃地寫起來。寫完后,指導學生進行解說。由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換”了文本的語言,避免了機械復述課文的沉悶,因此他們的發(fā)言比較精彩,課堂的氣氛相當活躍。
有學生說:“小朋友們,你們來猜猜我是誰吧!據(jù)說啊,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是我國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騎。你看我們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赡苁且驗槲覀冮L得很奇特吧!所以人們又給我們?nèi)×艘粋€小名兒——四不像。怎么樣,有趣吧!噢,對了,請記住我的名字——麋鹿?!?/p>
在我們看來,用自述的口吻介紹麇鹿非常簡單,直接將人稱改改就行。但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個感知、提取、轉(zhuǎn)化的過程,在動筆動口之前一定要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寫作脈絡,在不知不覺中體驗文本的情感,并自動地調(diào)動自身的語言儲存,將語言倉庫中的原材料(含課文信息)進行整合,在思維活動之后,以嶄新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再拿蘇教版第3冊《要好好學字》一課來說,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課哪個內(nèi)容是比較適合的訓練點呢?
教者將第一節(jié)作為訓練的范本: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兩個小八路。他們一個叫安定寶,15歲,個子高一點:一個叫劉長貴,才14歲,個字矮一點。
教者提煉為這樣的句式進行訓練:____有兩個____,一個____,____;一個____,____。
教者先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這個句式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熟悉的人。如:我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劉星辰,瘦瘦的,喜歡看書;一個叫張偉航,長得又高又胖,最愛打球。再讓學生想想自己身邊還有兩個什么?用這個句式向大家介紹。學生的思路很容易就被打開了。有的說“我養(yǎng)了兩條小金魚,一條……一條……”:有的說“我有兩支鉛筆,一支……支……”……
這樣的表達訓練基于年段目標,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學生有話可說,自然就樂于參與了。
二、精心選擇學點,讓學生實實在在學表達
初讀《珍珠鳥》一課時,教者覺得寫小珍珠鳥的語言很有特色,如: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偏過臉來瞧瞧我的反應等,讀著這些句子覺得珍珠鳥是那么有趣,那么可愛。于是教者想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珍珠鳥的語言,抓住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寫出它的有趣,用幾個詞凸顯這份有趣。但反復思考后舍棄了,比這篇課文寫得好、有特色的專寫動物的課文很多,中年級學生更多的是仿寫語言外在的形,而不是語言內(nèi)在的意和神。本課中的這些句子畢竟比較分散,零零碎碎,學生抓不住要點,會感到無從下手。
一篇課文中,可供學習的知識點很多,所以要選擇本課中最有特色的句段篇,讓學生有例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有話可寫。
比如,蘇教版第9冊《莫高窟》一課,課文的2、3自然段,都是“總分總”的構(gòu)段方式,同時兩段之間又運用了過渡句“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這是構(gòu)段仿寫的范例。
再如,蘇教版第10冊《談禮貌》是一篇議論文,指向表達的閱讀課不能忽略文章的體裁,不同體裁的課文,表達的側(cè)重點也各不相同。議論文我們可以關(guān)注的點有:1.結(jié)構(gòu):2.觀點的闡述;3.事例的選擇;4.詳略的安排;5.結(jié)尾的方法:等等。但我們不能每次都面面俱到,否則嚼不爛。五年級的學生必須過選材關(guān),學習這課時,學生的學習重點筆者放在事例的選擇上。
解讀文本時,筆者覺得這課事例非常典型,隱藏著作者的智慧,文中有三個事例:1.牛皋問路沒有禮貌,老人沒有理他,而岳飛彬彬有禮,得到了老人的幫助:2.在公共汽車上踩了別人,禮貌化解了糾紛:3.朱師傅給周總理刮胡子,把周總理的臉給刮破了,周總理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安慰他。作者為什么選這三個事例?這三個事例有什么不同?是筆者引導學生破解的形式之謎。在比較中,我們首先會發(fā)現(xiàn)事例中的人物不同:有古有今,有普通人有名人:再挖掘又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容不同,且事例的順序不可重排,有遞進關(guān)系:事例1是你有求于人,事例2是你無意間傷害別人。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對別人禮貌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須的。但事例3是別人無意間傷害你了,你仍能寬容大度地原諒別人,更能體現(xiàn)個人的修養(yǎng),這才是學習禮貌要追求的高境界。明白了三個事例的不同,學生就明白了作者為什么選這些事例,我們寫作文時選擇的事例也要像課文里一樣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于是,我讓學生說說,如果寫《談誠信》你會怎樣選擇事例,學生學以致用,從不同的角度選材,從我給的事例中選出了這些例子:1.商鞅立木為信:2.宋慶齡冒雨遵守約定去看望小學生:3.酒中摻水關(guān)門大吉。也有學生選出了這些事例:1.《郁離子》失信而喪生的故事:2.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3.宋慶齡冒雨遵守約定去看望小學生。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可以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訓練點”,進行仿寫。這樣的表達訓練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感積淀下,“依樣畫葫蘆”,操練語言,激發(fā)學生說寫的興趣,培養(yǎng)、提高表達能力。
三、慧眼發(fā)掘盲點,讓學生興趣盎然學表達
剛才我們是關(guān)注了規(guī)律性的語言,有特色的句段篇章等,如果一味讓學生練說仿寫,學生也會感到乏味。所以教學中還要關(guān)注那些容易忽略的或陌生的語言點作為訓練元素,出其不意,讓學生感到新奇,從而來激發(fā)他的表達欲望。
怎樣避免與值得學習的“表達”擦肩而過呢,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對語言有足夠的敏感。蘇教版第9冊有《天火之謎》《諾貝爾》兩課,一名教師教學時另辟蹊徑,讓學生閱讀比較這兩篇課文,針對題目的擬定,及如何根據(jù)題目選材設計教學,讓學生眼前一亮,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這名教師首先讓學生思考能不能將課題《天火之謎》改成《富蘭克林》,《諾貝爾》改成《炸藥之路》。學生的好奇心被調(diào)動起來:為什么不能改?首先讓學生歸納兩篇課文分別寫了哪些內(nèi)容,接著思考如果要改題目,《富蘭克林》你要寫些什么?《炸藥之路》你又要寫些什么?學生從兩篇課文中獲得啟示,迅速重組材料:如果是《富蘭克林》,就要寫他的生平,他的主要貢獻;如果是《炸藥之路》,就可以不寫諾貝爾獎頒發(fā)和遺產(chǎn)設獎這兩個內(nèi)容。在比較揣摩中,學生得出一個結(jié)論:文要對題,圍繞題目去選材。
又如,蘇教版第11冊《姥姥的剪紙》一課教學時,筆者發(fā)掘出這個句子指導學生練說:“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闭垖W生學著鄉(xiāng)親用充滿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語言夸夸姥姥,學生依葫蘆畫瓢:“你姥姥神了,剪牛像牛,剪鴨像鴨,剪個狗兒能看家……”
學生爭相發(fā)言,說得不錯,筆者話鋒一轉(zhuǎn),深表遺憾地說:“你們夸人的技術(shù)可沒有鄉(xiāng)親們高超,再仔細讀讀鄉(xiāng)親們夸姥姥的語言,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問題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鄉(xiāng)親們的語言還有什么是我們未破解的奧秘?他們一個個很不服氣,再讀再思考,有的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鄉(xiāng)親們夸姥姥的時候,用了“貓、虎”“公雞、母雞”這些極其相似的動物,來贊揚姥姥出神入化的剪紙技藝。
此時,再讓學生來夸姥姥,更是興趣盎然:“你姥姥神了,剪狗像狗,剪狼像狼,剪匹駿馬能飛奔,剪頭騾子能馱貨”:“你姥姥神了,剪喜鵲像喜鵲,剪燕子像燕子,剪頭牛兒能耕地,剪只羊兒咩咩叫……”筆者繼續(xù)在此處遷移仿寫,讓學生夸夸美術(shù)老師,學生說:“何老師神了,畫鴨像鴨,畫鵝像鵝,畫只孔雀能開屏,畫只鳳凰飛九天。”此時的學生沉浸在發(fā)現(xiàn)的喜悅中,感受著語言別樣的精彩,體驗表達的樂趣,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歌德說:“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個秘密?!蔽覀儾粦撌悄切按蠖鄶?shù)人”里的一員,我們要和學生一起破解“形式”這個秘密。
“表達”——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追求,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其奧妙,不斷總結(jié)它的培養(yǎng)途徑。當我們凝眸“表達”,期待讓學生有所得時,又不能好高騖遠,忽略了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在表達與學生的素養(yǎng)基礎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學生不僅學有收獲,而且易于表達,樂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