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晨璐
清人漲潮有言:“景有言之極幽而實蕭索者,煙雨也;境有言之極雅而實不堪者,貧病也;聲有言之極韻而實粗鄙者,賣花聲也?!痹摼渑u了那些缺少真實生活氣息的文藝作品。對于黎明百姓的困苦視而不見,對于生活中艱難的一面過度美化。
此類文藝的創(chuàng)作者實是對生活的困苦持“不想知道”的態(tài)度,因此無論看到多少次都不會體察真實生活。
文藝創(chuàng)作,該有“想知”的擔當。如果僅僅是“不知”,那么大可以親自探尋,去豐富文藝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如果不僅“不知”,而且缺乏那份“想知”,那種深入生活、體察不幸的悲憫情懷,那么文藝作品怕是要成為空中樓閣了,供創(chuàng)作者悠悠然表現(xiàn)其僅成為“高雅”情趣。但因缺乏堅實的生活基礎,空中樓閣終會轟然倒塌。
真實的生活體驗是文藝創(chuàng)作者無形的財富。我想起了“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一位地道的老北京人。生活在貧民群體中,熟知貧民的生活習慣與艱難困苦,因此老舍能夠?qū)懗鼍哂小捌矫瘛睔庀⒌淖髌?,直抵廣大人民群眾的內(nèi)心深處,真正體現(xiàn)了那份“想知”的擔當。無獨有偶,莫言、陳忠實也有著廣泛的生活閱歷,從內(nèi)心深處想要深入社會生活,真實展現(xiàn)其丑陋的一面。這份“想知”,是一種面對真實的坦率與勇敢,是一份反映人民利益與呼聲的擔當。
若是長期處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狀態(tài),缺乏生活閱歷,該如何呢?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碑斶@種意識崛起了,大可不必過度悲嘆之前的蒙昧狀態(tài)。主動地走向廣大的世界,主動地體驗百姓生活的不易,只要有“想知”的欲念,那么不論這種意識多晚崛起,都不算晚。只有建立起堅實的地基,才不會形成危危高懸的空中樓閣。
當然,在“想知”的基礎上,對于“已知”當有所選擇。
文藝創(chuàng)作需要立足社會實踐,不避諱其丑陋的一面,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反映美好,不給人以希望。可親可愛的汪曾祺老先生喜歡寫生活中好吃好玩的,他選擇將生活中的美好帶給讀者;曹文軒寫他困苦的童年,同時也選擇展現(xiàn)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跋胫敝蟮倪x擇,即對美好生活的呈現(xiàn)。當文藝創(chuàng)作有了“想知”的擔當,真實而生動的生活便會得到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