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燁婷
摘要:詩歌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學生詩歌鑒賞素質(zhì)還不盡人意,這就急需語文教師優(yōu)化詩歌教學方法,打造詩歌教學的高效課堂,從而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詩歌教學可以構(gòu)建“課前預習、背景帶入、意象分析、意境演示”這一模式。
關鍵詞:詩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高效課堂教學提出的背景
2012年廣西步入了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行列,掀起一股課程改革的熱潮,一線教師隊伍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于是 “高效課堂教學”應運而生。本人在詩歌教學中,也總結(jié)了一些經(jīng)驗教訓,在此來探討“高效課堂教學”。
二、詩歌教學高效課堂模式初探
1、充分預設,提高教學準備工作有效性。
第一,教師高質(zhì)量備課。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個人魅力,個人功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課堂前,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nèi)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師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商討有效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jié)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學生預習。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學生沒有高質(zhì)量的預習,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對學習時間緊迫的高中生,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詩歌教學需要以下預習工作:
(1)了解詩人的生平。這樣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詩歌本身就是作者當時心境、感情的一種間接再現(xiàn),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經(jīng)歷,就會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有較直接、準確的把握。
(2)結(jié)合注釋,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在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詞、現(xiàn)代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chǎn)生的一種祈望及對人生際遇的一種感慨。
(3)自讀自悟,標出難點。詩歌的情感美、語言美、留白美需要學生自己體悟,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自我質(zhì)疑,將是加深學生思想的一座橋梁。標出難點,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
2、高屋建瓴構(gòu)建高效課堂。
第一,背景帶入。學生在預習時,了解詩人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和所處環(huán)境以及情緒心態(tài)等,有助于他們?nèi)嫔钊氲乩斫庾髌?。由于古今中外文化傳統(tǒng)與語言表達上存在的差異及其歷史變遷,許多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與學生的實際是有明顯距離的,這就會造成學生閱讀理解上的困難,深層的感悟更是無從談起。因此,講解詩人的身世及寫作詩歌時的社會背景,縮小學生和詩人間的情感距離,填補詩歌中由于語言表達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許多空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歌內(nèi)容,便成了必須的工作。
以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為例。講授課文內(nèi)容前,學生了解到:長沙,是毛澤東同志早年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11年,毛澤東考入長沙駐省湘鄉(xiāng)中學,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其間組織了新民學會,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湘江評論》。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毛澤東擔任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書記。1925年,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革命漸趨高潮。1925年2月至8月,毛澤東在家鄉(xiāng)韶山從事農(nóng)民運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毛澤東同志,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毛澤東秘密離開韶山到達長沙,獨自去了橘子洲頭,面對滔滔湘江水,寫下了這首《沁園春?長沙》。這樣課前預習,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詞中所抒發(fā)的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革命豪情。
第二,意象分析。意象分析就是抓住詩歌中某個或幾個典型意象,通過分析或比較來體會詩歌意味的教學方法。所謂意象,就是滲透著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的具體的物象。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寄托物,也是理解作品的鑰匙。
以杜甫《登高》為例。詩中作者運用“秋風”、“高天”、“清渚”、“白沙”、“飛鳥”等一系列意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把“悲愁”這種心緒化為具體的形象,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與想象。這些意象便是讀者揣摩作者情感的關鍵。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幾個意象豐富的內(nèi)涵,領會作品的意旨。
第三,意境演示。意境演示,是用語言或者圖畫重現(xiàn)詩人筆下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如身臨其境,體會作品的意境美感。意境是由意象構(gòu)成的滲透著作者主觀情意的整體的藝術境界,是作品通過形象的描繪營造出的境界和情調(diào),是詩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描摹的生活圖景的和諧統(tǒng)一。詩人的思想感情是熱烈而豐富的,但表現(xiàn)在詩歌中卻是含蓄的,甚至是隱蔽的,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意象和營造的意境反映出來的。因此,理解和鑒賞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解讀詩歌的核心問題。
以陶淵明《飲酒》為例。這首詩抒發(fā)作者歸隱后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情。作者遠離了都市車馬喧囂的環(huán)境,不再受塵俗煩擾,面對大自然而物我兩忘。詩人以寧靜欣慰的心態(tài)寫景,又以景物烘托自由自在的心緒,情景交融,耐人尋味。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在語言講解之后,用幾樣彩色粉筆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簡筆畫,來描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yōu)美意境。同時,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在腦海中描畫陶淵明的神情儀態(tài)。之后,我讓他們選擇,要么用語言,要么用畫筆,描繪一幅陶淵明的肖像畫。學生的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想。這節(jié)課的效果非常好,學生感到很新奇,偷偷評論我很拙劣的“畫作”,連平時極怕背誦的學生也當堂就把全詩背下來了。
意境演示,是以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為目的的。教師如果作簡筆畫,不要求精美細致,只要有個大意就可以了,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實際的情況甚至往往是,教師的畫越是簡單越是拙劣,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的天地反倒越開闊。
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語文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創(chuàng)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