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毛澤東的祖居地韶山沖東茅塘,面對赫赫有名的“滴水洞”,左邊蜿蜒著起伏的龍頭山,右邊矗立著威武的虎歇坪。在這龍盤虎踞之間,順著一條山間小道,穿過滴水洞,經過滑油潭,翻過云盤山,直達現(xiàn)在的棠佳閣,當年的唐家坨。
這是一條極其普通的湖南農村山間小道。從自然的角度看,它山環(huán)水繞,蜿蜒曲折,草深林密,禽獸出沒,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這是一條極不普通的湖南農村山間小道。從人文的角度看,它目睹了一代偉人的孩提時代,拉著媽媽的袖角,第一次走出韶山,并最后通過這條小道走向長沙,走向北京……
這條小道見證了少年毛澤東的抗爭、求學和成長歷程,并因此而成就了它特殊的歷史價值。
這條小道奠定了中華民族挺直胸膛、抵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基礎,并因此而被人們永遠銘記。
韶山,這個過去很普通、很普通,幾乎不被外界知曉的地方,這個后來又很知名、很知名,幾乎無人不曉的地方,位于湖南湘鄉(xiāng)、寧鄉(xiāng)、湘潭的交界處,距湘潭大約四十公里,據(jù)長沙大約一百公里。這里,過去群山環(huán)抱,峰巒聳峙,松柏蔥蘢,青煙裊裊,三三兩兩的農戶人家,散居其間,男耕女織,過著田園般的生活。今天,這里雖然還是群山環(huán)抱、峰巒聳峙,雖然還是松柏蔥蘢、青煙裊裊,但已經是游人如織,熱鬧不已。
相傳五千年前,舜帝南巡至“韶山”,見這里山川秀美,一時來了雅興,奏起“韶樂”,引鳳來儀,但見群山起舞,百鳥和鳴,“韶山”因此而得名。后來,盡管外面的世界忽而一座座火山爆發(fā),忽而一頂頂王冠落地,但這里仍是一代代日出而作,一代代日落而息。在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中,有一毛姓人家。這個很不起眼的毛姓人家,后來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毛澤東。盡管毛澤東的祖籍不在這里,但到他出生時,毛氏家族已在韶山繁衍生息了二十代,大約經歷了五百年。
在韶山西麓,距離韶山沖二十多華里的地方,還有一個秀麗的山沖,青山綠水,良田沃野,古樹參天,雞鳴犬吠。這里坐落著湘鄉(xiāng)縣大坪鄉(xiāng)的唐家坨(今名棠佳閣)。1867年,毛澤東的母親出生在唐家坨的文家。毛澤東的母親因在姐妹中排行第七,故稱文七妹(后來毛澤東向斯諾介紹他的母親,不知是出于對母親的尊重,還是翻譯的原因,將文七妹寫成了文其美)。因文家的祖墳即毛澤東的外曾祖父之墓在韶山,每年清明時節(jié),文家人都要前去祭掃,需要有個落腳之處,便將13歲的文七妹許配給韶山沖東茅塘(后遷上屋場)毛翼臣家的十歲獨生子毛順生,并于五年后正式過門。
在毛澤東出生之前,文七妹還有過兩次生育,但都在襁褓中遺憾地夭折。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毛澤東。由于前兩個孩子的夭折,文七妹對毛澤東格外小心,精心護理,生怕“根基不穩(wěn)”,還請來了八字先生為毛澤東卜卦算命,且算出他“命運好,八字大”,將來定成大器;但八字先生卻有一個附加條件,一定要寄拜“干爹干娘”。于是文七妹便讓毛澤東拜了前來串親的七舅父母為干爹干娘。但是,上一輩定的事,上上輩不放心,毛澤東的外婆賀氏還想為毛澤東再拜一個“干娘”。按湘鄉(xiāng)當?shù)氐娘L俗,常用“畜名”給孩子取小名,諸如“狗伢子”“豬伢子”“牛伢子”之類,認為名字越賤孩子越容易養(yǎng)育。但賀氏不喜歡這些“賤名”,她要為外孫取一個好聽的小名。
唐家坨的旁邊就是韶峰北坡,北坡下有個龍?zhí)钝纾鐑扔幸还汕迦?,清洌爽口,四季不枯。龍?zhí)钝缈谟幸粔K巨大的石頭,石高二丈八有余,周長六丈不止。相傳古時,這里曾有一條孽龍,經常興風作浪,毀壞農田莊稼。為此,人們不得不每年殺豬宰羊祭祀孽龍。后來,有人在巨石上修了一座廟宇,取名“雨壇廟”,把孽龍壓了下去。從此,這一帶風調雨順,太平無事,人們便把這塊巨石當作天神朝拜,并稱之為“石觀音”。毛澤東的外婆賀氏看中了這塊石頭,便決定讓毛澤東拜石頭作“干娘”,給毛澤東取名“石山”(后稱“石三伢子”),寓意他的生命堅如磐石,百年不倒。
毛澤東兩歲多的時候,文七妹又懷上了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加上家務繁忙,無力精心照顧他,又考慮到文家嫂妹眾多可以幫助照料,而且毛澤東的八舅父文正瑩在唐家坨辦有私塾,有利于童年毛澤東的成長,還有就是拜干娘的緣故,文七妹便決定把毛澤東送到娘家寄養(yǎng)。于是,在三歲左右的時候,毛澤東第一次在母親的帶領下,走出韶山沖,踏上本文開頭所說的這條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翻過西面的云盤大山,來到外婆家唐家坨。這一年應當是公元1896年。
毛澤東走過的路,筆者差不多都走過了,還差這條“小道”。對于這條小道和上述這段歷史(或說民間傳說),筆者在過去幾次赴韶山參觀時都有耳聞,并曾幾次下決心意欲翻越這條山間小道,體驗一下偉人當年的經歷,但出于種種原因,這些一直都沒有實現(xiàn),成了筆者一樁抹不去的憾事,甚至一塊久治不愈的“心病”。
時間推移到公元2006年正月初二,春節(jié)放假的日子,筆者懷著一種新奇、一種崇敬、一種期盼已久的心情,在當?shù)赜讶说囊I下,頂著蒙蒙細雨,迎著料峭寒風,邁向這條泥濘起伏的盤山小道,經過半天左右的跌跌撞撞、磕磕絆絆,終于翻過了這條山間小道,來到了唐家坨,實現(xiàn)了多年的夙愿,了卻了這塊“心病”。
那一天,走在這條蜿蜒曲折的“小道”上,筆者的一直在思索:三歲的“石三伢子”是什么樣子?是文靜乖巧,還是調皮搗蛋?是聰明伶俐,還是大巧若拙?憑直覺,我猜想這個“石三伢子”一定是既聰明伶俐又調皮搗蛋。
那一天,走在這條山環(huán)水繞的“小道”上,筆者的心里一直在琢磨,第一次走出韶山沖的毛澤東,對韶山沖外的一切是充滿了好奇,還是不感興趣?是東張西望,還是默默無語?憑直覺,我斷定當年的毛澤東一定是東張西望,充滿了好奇。
那一天,走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小道”上,筆者的眼睛一直在搜索,這個后來成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的小男孩當時是哭鬧著要回家,還是急著要去看外婆?是怯生生地躲在媽媽的衣襟里,還是高興地大膽往前走?憑直覺,我判斷這個小男孩一定是急著要去外婆家,一定是高興地大膽往前走。
那一天,走在這條“小道”上,我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一直走了一個小時左右,才看見小道旁的一戶農家。友人說,這是目前居住在山里的唯一人家,靠自己墾出的幾塊薄田生活,雖清凈寂寞,卻也有幾分“桃花源中人”的味道。我胡思亂想,毛澤東后來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會不會多少受到這情景的影響?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誰知道呢?
那一天,走在這條“小道”上,頭上是灰蒙的天,腳下是泥濘的地,四周山高林密,草深苔滑,我生出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覺,便又胡思亂想,毛澤東后來的詩句“路隘林深苔滑”“烏蒙磅礴走泥丸”等,又會不會有這條“小道”的影子呢?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誰知道呢?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著,山道越來越窄,坡度越來越大,細雨越來越密,道路越來越滑。筆者盡管手足并用,小心翼翼,還是摔了六七個跟頭。筆者又不禁想象,三歲的小潤之在這條“小道”上肯定也是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這崎嶇的“小道”應當對他后來磨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性格,有一定程度的因果關系,所以他后來才能“萬水千山只等閑”,才能“五嶺逶迤騰細浪”……
在我們的喧囂下,“小道”的兩旁不時有飛禽驚起。我心里盤算著,前面是否還有走獸潛伏?我想起了毛澤東小時候遭遇老虎的故事。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毛澤東在韶山曾經三次遇虎,而陪同的朋友告訴我們,第一次就發(fā)生在這條“小道”上。他們繪聲繪色地說,文七妹領著毛澤東走到山中間一個叫滑油潭的小潭旁,只見半山腰間,離他們母子二十丈遠的地方,蹲坐著一只碩大的老虎,頭大額圓,色彩斑斕,虎眼圓瞪,威風凜凜。老虎與文七妹母子對峙。這時,文七妹可能想起了公爹毛冀臣的話,韶山沖雖然老虎多,但遇見老虎一是要心不慌,二是要走“彎路”,因為老虎畢竟是老虎,沒有人類的智商,只知道走直路。于是,文七妹領著毛澤東小心翼翼地繞到樹后,對老虎側面“觀賞”,足足看了一個時辰。后來有人說,是文七妹信佛的緣故,老虎沒有招惹他們;也有人說,是毛澤東偉人命大,老虎也通人性,知道這母子不是一般人物,所以沒敢發(fā)威。這些我既不相信,又找不到其他答案,只知道那老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但“不犯人”,最后還乖乖地“撤退”,“前方”“報道敵軍宵遁”。我不知道文七妹母子當時是否嚇出一身冷汗,一百多年后,我聽到這個故事,仍然心里“咯噔”一下,產生一種“后怕”。我瞎想,假如當時這只老虎站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立場上(那時還沒有成立“國民黨”),對我們后來的“偉大領袖”下了毒手(應當是毒爪加毒口),中國的歷史將怎么去寫?歷史真的就是這么偶然,“偶然”得讓人心悸,讓人后怕。雖說“人間正道是滄?!保瑳]了誰地球都會照樣轉,但應當說轉的“速度”還是不一樣的。我又瞎想,毛澤東這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經歷,對他后來面對強大的對手,能夠吟出“獨有英雄驅虎豹”“虎踞龍盤今勝昔”“忽報人間曾伏虎”等絕唱,甚至連原子彈也被他視為“紙老虎”,是否會有些啟示作用呢?也許會,也許不會,誰知道呢?
我們繼續(xù)盤山而上,大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登上了山脊,但見眼前一覽無余,豁然開朗。我們走累了,走餓了,汗水與雨水交織,勞累與驚奇碰撞,極目遠望,群山疊峙,云霧繚繞,朋友指著前邊的山告訴我們,這叫云盤山,馬上就要到唐家坨了。我們站在這里小憩,并順便“一覽眾山小”。想當年,毛澤東可能也是第一次在這里“一覽眾山小”吧?毛澤東那次的“一覽眾山小”,會不會對他日后生發(fā)的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吞六合的膽魄、發(fā)出的“敵軍圍困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的吶喊,產生作用呢?還是也許會,也許不會,誰知道呢?我們沿著這條山間小道繼續(xù)前行,來到了“石干娘”旁,來到了唐家坨村,找到一百多年前毛澤東第一次走出這條山間“小道”后落腳的地方。
1896年的一天,三歲的毛澤東在母親的帶領下,通過這條“小道”,來到外婆家唐家坨,并在此被寄養(yǎng)了六年。在這六年里,他受到外婆和舅父舅母們的疼愛,接受舅父們的啟蒙教育,似懂非懂、搖頭晃腦地背《三字經》、背《百家姓》,懵懵懂懂、很不情愿地讀《論語》、讀《孟子》,如饑似渴、著瘋著魔地看《三國演義》、看《水滸傳》,還和表兄弟們一起作詩對聯(lián),撒歡嬉鬧,攪成一片……
1902年,九歲的毛澤東被父親接回韶山沖。此后四年間,他又在韶山沖先后讀了“南岸私塾”“關公橋私塾”“橋頭灣私塾”“鐘家灣私塾”“井灣里私塾”……可能是“佛大廟小”,小私塾滿足不了他的大志向,四年里,他還讀了《孫子兵法》《三國志》,還讀了《精忠傳》《西游記》……這四年里,毛澤東讀書也不那么搖頭晃腦,不那么懵懵懂懂了,讀上了癮,讀出了癖,在“井灣里私塾”,他大肆宣講“陳勝吳廣”“瓦崗寨”“太平天國”,惹得父親毛順生強制他退學兩年,直到1909年,又送他到“烏龜井”私塾就讀。最后是1910年秋,毛澤東請來舅父、表兄以及族親當說客,最終說服父親同意讓他到湘鄉(xiāng)縣新式學堂——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一個秋高氣爽的早上,他挑著書箱、行李,隨同表兄文運昌再次通過我們正在走的這條“小道”來到唐家坨,并前往幾十里外的東山小學。這是毛澤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走出韶山沖,外出求學。后來我曾專門跑到東山小學,看到十幾歲的毛澤東寫下的“獨坐池塘為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詩句,我不禁又想起他在那條山間“小道”遇虎的故事。
接著,1911年春,毛澤東被推薦到湘鄉(xiāng)縣駐省中學讀書;
接著,1912年春,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學;
接著,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14年春,第四師范并入第一師范)并于1918年6月畢業(yè);
接著,1918年8月,毛澤東前往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一名圖書管理員,月薪八塊大洋。我曾經到過北大紅樓紀念館參觀,發(fā)現(xiàn)一張薪水單,上面標有:校長蔡元培,薪水六百大洋;文學長陳獨秀,薪水三百大洋;教授李大釗,薪水一百二十大洋……圖書管理員毛澤東,薪水八塊大洋……“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泵珴蓶|究竟走過多少次我們后來走過的這條“小道”,我們實在是考證不出來了。但這條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曲折于陡坡峭峰之上的山間小道,目睹了一代偉人毛澤東走出韶山沖,走向唐家坨,繼而走向東山小學,走向長沙,走向北京……
“小道”和“大道”、“大道”和“小道”,就是這樣的說不清,道不明,又割不斷,離不開……
我記住了,毛澤東小道。
人們也將記住,毛澤東小道……
(本文摘自唐雙寧的《毛澤東小道》,該文首發(fā)于2009年7月8日《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