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習枝
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寫作訓練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應注意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將寫作融入其學習生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質量。本文在分析初中作文教學弊端的基礎上,探討其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存問題
1.完全應試思維
事實上,寫作是非常快樂的事情,但實際上中學生往往是將寫作當成任務,并無較多快樂感,歸根究底,是受到應試教育影響,造成學生形成了應試思維,普遍認為寫作的最終目的就是得高分,這嚴重不符寫作本質。不過就教師和學校方面來說,現(xiàn)階段還無法完全摒棄應試思維,因為我國教育現(xiàn)狀是要接受更好教育,最直接的途徑即升學考試。然而,應試思維完全是為了寫作去寫作,只會使學生思維僵化,產生厭學等情緒,最終失去寫作興趣。
2.忽略作文評講
通常情況下,寫作教學包括指導、寫作、批改、評講四個環(huán)節(jié),即先介紹如何寫作,再反饋學生寫作情況,給出提高意見。相對而言,寫作教學中最需要的環(huán)節(jié)即批改、評講,只有反饋及時恰當,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有效改進寫作弊端。但從教學中來看,大部分教師在批改評講方面尚有不足,特別是評講方面。由于寫作教學屬于系統(tǒng)工程,涉及字、詞、句、語法、布局等各個方面的教學,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同時工作量較大,不易找到合適的著手點。因此,部分教師為避免耗費時間精力,往往會省去評講環(huán)節(jié)。
除此之外,將過多時間用于寫作前指導,在批改中投入大量精力,卻忽略評講的重要作用,導致學生無法得到有效反饋。比如,作文質量高低如何?什么地方需要提高?該如何提高?作文中有無思想閃光點?等等。還有的教師盡管已經意識到評講的重要作用,不過由于評講方法缺乏目的性、系統(tǒng)性,較為單一籠統(tǒng),僅僅是朗讀兩篇質量稍好的文章,讓其他學生多加學習即可。諸如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制約初中作文教學效率提高。
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1.適當放寬,張揚個性
對于相同事物,學生的感受思維不同,且觀點態(tài)度存在差異。針對此,教師安排作文任務時,要適當放寬寫作話題,給予其各抒己見、張揚個性的空間,進而使其產生想寫、愿意寫的情緒。比如眾所皆知的事物——互聯(lián)網,學生對其均有了解,但他們卻有不同的用途和利用程度,若要學生討論上網問題必定是相當激烈。因此,教師可給出寫作主題“關于上網的三兩事”,讓學生立足于自身經驗,闡述對上網的感想,如:上網有害學習,容易降低學習成績;或上網不僅能開闊眼界,更能結交朋友,益處極大;或上網是雙刃劍,利弊由其自身決定等。針對相同問題不同學生必然見解不同,這也是其思維成長的表現(xiàn),故教師要引導其表達個人感受,以降低寫作難度。
2.加強評講,提高質量
作文評講必須明確主題目標,比如作文首尾技法、審題訓練等內容,要立足于細微之處,不斷攻破。同時還要通過朗讀實現(xiàn)作文提升,包括班級競賽、小組朗誦,并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其中,使其獲得共同提高,而教師也要積極指導評價,以增強學生朗誦能力。最關鍵的是合理組織交流討論,創(chuàng)建班級作文展示基地,借助激烈探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使其在展示中進行自我加強與反思。此外,則要注意其再創(chuàng)造、朗讀傾聽等能力培養(yǎng),進而全面提高其語文能力。
例如,某次期中考試作文主題為《我的校園生活》的記敘文,作文滿分為50分,但批改完考試試卷后,一名平常表現(xiàn)并不突出的學生獲得了45分的高分,這名同學是以之前作文評講課中,奶奶到校接她回家的片段為基礎,寫出的這篇高分作文。并且,在之前的評講課上,針對該同學的作文,全班學生均有給出修改建議,也讓她將作文修改得越來越優(yōu)秀,被班內其他學生所借鑒。通過這一事例可知,作文評講并非教師的一言堂,更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采取朗誦等形式鼓勵全班學生參與其中,以實現(xiàn)教師指導、生生交流的目的。
因此,語文教師要及時創(chuàng)新作文評講方法,先告知學生大致流程激發(fā)其興趣。比如,以“圍繞中心選材”為朗誦主題,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組內作文朗誦,再討論作文選材有無圍繞中心,且提出合理修改建議。緊接著,組織作文朗誦競賽,由各組代表朗誦組內已修文章,這里需與修改前的做對比,闡述修改效果及目標等。然后,邀請學生干部擔綱活動主持與籌劃者,且由學生參與評分,明確本次活動主題“憶往昔之班內作文朗誦大賽”。
在活動中,每位選手都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特別是朗誦過程中,整間教室內只帶著滿腔情感的朗誦聲,卻聽不到半點嘈雜喧囂的吵鬧聲,甚至聽到產生共鳴的作文時,很多學生都雙眼噙著淚花,表現(xiàn)出或戀戀不舍,或頓足惋惜,令人為之動容。并且在之后的傳閱過程中,學生均獲益匪淺,深刻理解了圍繞中心選材的含義。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兩河口鎮(zhèn)一支筆中學(44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