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殷燕
摘 要 擬聲詞來源于對聲音的模仿,它的運用既還原了聲音又能起到修辭作用。但擬聲詞的翻譯卻一直是個難題,本文先分析了造成漢語擬聲詞英譯時難譯的原因,然后在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動態(tài)對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以聲譯聲”“以意譯聲”“舍聲取義”“一詞譯多聲”“多詞譯一聲”五種翻譯策略,以求對擬聲詞漢譯英的翻譯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 擬聲詞 漢譯英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18
0 引言
擬聲詞基于聲音而創(chuàng)造,擬聲詞的運用使得句子表達更加生動形象,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學生對擬聲詞翻譯的時候有畏難情緒,尤其是擬聲詞漢譯英時,因為學生對漢語擬聲詞比較熟悉,但看到漢語擬聲詞很難想到對應的英語表達,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硬漢語言的表達差異(華先發(fā),2013),這可以從英語擬聲詞的定義和分類來分析。
首先,從英語擬聲詞的定義來看,“onomatopoeia”一詞起源于希臘語,“onoma”指人或事物的名字,“poeia”指產生或者制造的動作,隨著語言的發(fā)展,這個詞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意思是“to imitate the sounds that describe”即模擬被描述的聲音。英語擬聲詞在表現形式上主要有三種:(1)擬聲詞可以用來描述發(fā)出某種聲音的動物,如“quack” “bow-wow”這兩個擬聲詞可分別用來表示“鴨”“狗”這兩種動物;(2)擬聲詞可用來指描述的聲音本身,如“quack” “bow-wow”又可用來表示“汪汪”“嘎嘎”這兩種聲音;(3)擬聲詞可用來描述發(fā)出某種聲音的動作,如“bark”這個擬聲詞是狗發(fā)出汪汪叫的動作。尤其是第三種形式與中文擬聲詞區(qū)別最大,在漢語中擬聲詞通常都是直觀的聲音,即聽到某個擬聲詞就能直接聯(lián)想到該詞描述的聲音,從詞性上看,大都是副詞;而英語中大多數擬聲詞是發(fā)出聲音的動作,從詞性上看,是動詞。例如,中文例句“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倍g成英語“ my stomach rumbled emptily.” 從上面這個例子不難發(fā)現漢語擬聲詞“咕咕”在句中是副詞,作狀語,而翻譯成英語時是“rumble”,在句中作謂語,動詞詞性。這種詞性不對等正是翻譯中覺得困難的主要原因。
其次,從擬聲詞分類來看,擬聲詞模擬的聲音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動物,人類,自然和其他事物。其中來自動物的擬聲詞無論在漢語還是英語中占比例最多。雖然從總數上來說,漢語擬聲詞要多于英語擬聲詞,但是對于某一種聲音的表達方式,英語要更多樣化。比如牛的聲音,漢語是“哞哞”,但是在英語里,如果牛的種類不一樣,對應的擬聲詞不一樣。如果是“母?!睂臄M聲詞是“moo”;“水?!保恰癰oo”;而“公?!眲t是“bellow”。同一種聲音在英語中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是使得翻譯任務更加困難的另一個原因。
張培基(1979)用豐富的擬聲詞漢譯英的例子,探討過擬聲詞翻譯的兩種情況,一是漢語原文擬聲詞在英譯時也用擬聲詞,二是漢語原文無擬聲詞,但在英譯時用擬聲詞。本文在其激發(fā)下,以尤金·奈達(Eugene Nida),語言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功能對等”“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原則為基礎,進一步提出以下五種翻譯策略。
1 翻譯策略
盡管擬聲詞的漢譯英有點棘手,但是根據擬聲詞的分類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翻譯策略。Stephen ullman(1962)把英語擬聲詞分為“primary onomatopoeia”和“secondary onomatopoeia”,即直接擬聲詞和間接擬聲詞。直接擬聲詞是指用語音來模仿各種聲音,詞的音和義之間聯(lián)系非常密切;間接擬聲詞指聲音與某種象征性的意義發(fā)生聯(lián)想。直接擬聲詞在雙語轉換時是可能的,而間接擬聲詞大多數是不可譯的(李國南,1999),因此下文討論的擬聲詞翻譯策略以直接擬聲詞為主。
1.1 以聲譯聲
以聲譯聲,是指當擬聲詞在雙語中句法結構和功能一致時,用相應的英語擬聲詞翻譯漢語擬聲詞。例如,
1)嘣!嘣!嘣!他聽到三聲炮響。(獨立結構)
Bang! Bang! Bang! He heard three reposts of firecrackers. (獨立結構)
2)哈哈,你真上當了...(獨立結構)
Ha-ha! You were really taken in.. (獨立結構)
3)兩門重炮在樹林里發(fā)射,轟隆,轟隆。(獨立結構)
Two heavy guns went off in the woods, bump and bump! (獨立結構)
4)爸爸,為什么我們不能養(yǎng)條汪呢?(賓語,名詞)
Why can't we have a bowwow, daddy? (賓語,名詞)
5)一個蚊子哼哼哼。(謂語,動詞)
A mosquito hums and hums. (謂語,動詞)
在以上這些例句中,漢語擬聲詞在與英語擬聲詞在句中結構功能一致,因此在翻譯成英語時,采用“以聲譯聲”的策略,用英語中對應的擬聲詞翻譯。這類詞模擬聲音的程度與原聲最相似。
1.2 以意譯聲
以意譯聲,是指當擬聲詞在雙語中句法結構和功能不一致時,用改變詞性的英語擬聲詞翻譯漢語擬聲詞(莊譯傳,2002),改變句法功能達成雙語意義上的一致。例如,
1)青蛙在田野里呱呱地叫著。(狀語,副詞)
The frogs were crocking in the fields.(謂語,動詞)
2)北風吹得呼呼的。(狀語,副詞)
A north wind is whistlng. (謂語,動詞)
3)轟的一響,房子塌了(定語,形容詞)
The house collapsed with a bang.(復合結構,名詞)
4)傳來推開鐵門的嘩啦啦的巨響。(定語,形容詞)
There was a cloud clank as the door was flung open.(賓語,名詞)
從以上例子不難發(fā)現,漢語擬聲詞在句中大都是作狀語,詞性為副詞,而英語擬聲詞大都在句中作謂語,詞性為動詞。因此在翻譯這種類型的擬聲詞時,需要轉變思維,改變擬聲詞詞性以“意”譯聲,實現相似的句法功能。
1.3 舍“聲”取義
有時候,漢語中用擬聲詞,英譯時可以不用或者無法用擬聲詞,聲音不見了,只保留了該聲音表達的意思,因此稱這個策略為舍“聲”取義。例如,
1)孩子們哇哇大哭。The kids cried loudly.
2)孩子們哈哈大笑。 The kids laughed loudly.
3)媽媽噗呲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 Mother burst into a laughter, and I couldn't help joining in.
以上例子中,漢語擬聲詞在英譯時聲音都沒有體現,只是用相應的發(fā)出這個聲音的籠統(tǒng)的動作來表示,究其原因,這些漢語擬聲詞只是加強語氣,并不是為了渲染聲響,希望讀者通過聲音聯(lián)想文字所描繪的意境,因此翻譯時可以忽略不譯,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
1.4 一詞譯多聲
在英文中的某些擬聲詞可以模擬不同事物的聲音,例如,
1)潺潺流水聲非常悅耳。 The murmuring stream is so sweet.
他喃喃自語。He is murmuring.
2)遠處雷聲隆隆。 Thunder rumbled in the distance.
肚子餓得咕咕叫。Her stomach rumbled emptily.
汽車咕嚕咕嚕駛過。The car rumbled past.
“murmur”既能指人發(fā)出的小而低沉的聲音,又可以指自然界的流水等發(fā)出的輕柔的聲音。“rumble”是模擬一種低沉的單一的持續(xù)的聲音,因此可以表示自然界的雷聲,肚子的咕咕聲以及汽車碾過地面時發(fā)出的低沉的聲音。這一策略,要求譯者很好地掌握擬聲詞的分類,才能恰當運用。
1.5 多詞譯一聲
上文提到過“牛哞哞叫”中的“哞哞”可以用多個詞匯來翻譯,下面是關于同一個“啪”字在不同語境里不同的翻譯手法:
1)啪!那支象牙鴉片煙槍斷成兩段。
Crack!... the long ivory opium pipe broke in two.
2)啪!她腰骨挺直了。
Slap! Her back stiffened.
3)啪,啪……屋頂上又有水滴在泥地上。
Plop, plop...there was also water dropping from the ceiling on to the earth floor.
4)他啪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He slid the door with a click.(張磊,2007)
以上四個例句分別用了四個不同的英語來翻譯同一個漢語“啪”,這既是語言的多樣性所致,翻譯時又與語境息息相關,根本原因還是雙語表達的差異所致。
2 結語
擬聲詞既能使語言更真實生動,還是具有美學功能的修辭手法,因此如何傳神并恰當地翻譯擬聲詞匯是漢英互譯時面臨的重要問題。要解決擬聲詞翻譯這個難題,需要對比研究英漢擬聲詞表達的異同,注意擬聲詞的“一詞譯多聲”“多詞譯一聲”的現象,在此基礎上還要真正做到翻譯學家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及“動態(tài)對等”。對雙語中相同的表達保持“功能對等”即本文提出的“以聲譯聲”,對不同的表達翻譯時做到“動態(tài)對等”即本文提出的“以意譯聲”,“舍‘聲取義”,實現譯者在最大程度上的再現源語文化。
參考文獻
[1] S.Ullman.Semantics[M].New York:Barnes&Noble,1962:84.
[2] 華先發(fā).新編大學英譯漢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120.
[3] 李國南.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85.
[4] 張磊.圖書著作中的擬聲詞翻譯[J].圖書情報通訊,2007(3):58.
[5] 張培基.英語聲色詞與翻譯[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12.
[6] 莊繹傳.英漢翻譯簡明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