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認罪及其自愿性審查:內(nèi)涵辨析、規(guī)范評價與制度保障

2017-02-27 06:09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自愿性供述律師

趙 恒

認罪及其自愿性審查:內(nèi)涵辨析、規(guī)范評價與制度保障

趙 恒*

目 次

一、內(nèi)涵辨析:認罪及其與特定概念的關系

二、規(guī)范評價標準之提倡:理論解讀與誤區(qū)厘清

三、制度保障:維護認罪自愿性的基點

四、余論:未決話題與制度展望

認罪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核心前提之一,現(xiàn)階段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認罪的認識有待更新。認罪不只要求被追訴人承認被指控的犯罪事實,還可能需要承認指控的罪名。認罪因訴訟程序類型的不同而有差異性。認罪有別于自首、自白和坦白。司法機關判斷認罪的核心是滿足自愿性,且須符合刑罰目的。目前關于認罪的觀點可分為“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我國改革宜采用規(guī)范評價的標準,司法機關確信“認罪”應滿足四項基本條件。實現(xiàn)認罪及其自愿性還有賴于健全證據(jù)開示制度、從寬處理制度、律師實質(zhì)參與制度以及法院審查與救濟制度等保障措施。

認罪 自愿性 刑罰目的 規(guī)范評價 制度保障

描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宏偉藍圖,應當理性認識何為“認罪”“認罰”與“從寬”。在這三組概念中,明晰“認罪”是整個制度適用的首要步驟。目前國家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過多地注重如何提高被追訴人“認罪”的比例以保證案件辦理效率,未能充分重視如何引導司法機關依法認定被追訴人“認罪”、保障其合法性??紤]到國家追訴主義背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意旨是一種期待性的獎勵規(guī)則,國家和被追訴人“各取所需”但受到限制,以維護法律適用權威、保障國家和社會穩(wěn)定為底線。因此,該項制度的適用條件不能過低、適用范圍不宜過寬?!?〕在辦案實務中,時常發(fā)生這樣的情形:被追訴人在審前階段不認罪而在法庭審判最后陳述階段說一句“我認罪”,最終被法院認可。這種做法深受傳統(tǒng)“認罪”理念的不當影響,也因我國現(xiàn)有法律并未就“認罪”進行科學、系統(tǒng)梳理形成實用判斷標準。準確審查并判斷何為“認罪”就顯得格外重要,而關于“認罪”的認識和評判標準,長期以來都有分歧。

理論不明的現(xiàn)狀無益于改革的深入,甚至可能帶來諸多麻煩。雖有研究以“認罪”為切入點,但對何為認罪語焉不詳?!?〕參見虞平:《從辯訴交易看如何建立我國特色的認罪程序》,載《法學》2008年第7期?,F(xiàn)階段,我們不僅需要合理界分“認罪”“認罰”,進而實質(zhì)性地判斷其自愿性,同時還應當有科學的“從寬”規(guī)則加以激勵,三者的內(nèi)涵及其關系是復雜的。為方便討論的深入和具體,本文選擇從辨析“認罪”的內(nèi)涵出發(fā),細致探討厘清若干組相近概念、判斷認罪及其自愿性的規(guī)范評價標準、嘗試明確維持自愿性的制度保障?!?〕出于論證的需要,本文也會適當?shù)靥峒啊罢J罰”和“從寬”的內(nèi)涵,但“認罰”和“從寬”不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內(nèi)容。同時,理解本文探討的認罪內(nèi)涵及其自愿性評價,應當與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我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4〕參見陳衛(wèi)東、趙恒:《刑事證據(jù)制度重點問題實施狀況調(diào)研報告》,載《證據(jù)科學》2014年第6期。等結合起來。

一、內(nèi)涵辨析:認罪及其與特定概念的關系

(一)認罪的基本內(nèi)涵剖析

從字面意思來看,“認罪”和“認罰”,都有“認”,結合制度內(nèi)涵和刑事追訴的本質(zhì),“認”自然是需要被追訴人的承認、認可。出于維護國家司法權威和司法裁判公信力的要求,被追訴人的這種承認、認可乃至隨之而來“選擇”“接受”某一程序或者方式來處理己案,無不強調(diào)“認”的主動性。實際上,這種被追訴人表示的真實性,就是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失去這一根基,認罪認罰制度的適用正當性、合法性也就蕩然無存,這是改革頂層設計者已然充分認識到的,也必然為法學界和實務界所認同。

我國對認罪的概念并無權威性定義,程序法多關注坦白、通過供述獲得口供,實體法多關注自首。根據(jù)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于適用普通程序?qū)徖怼氨桓嫒苏J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兩院一部認罪意見”)第一條之規(guī)定,“認罪”一般是指被告人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且必須滿足“自愿”的條件??梢?,談及“認罪”就繞不開對自愿性的考量。我們看到從前述司法解釋層面界定的“認罪”未要求被追訴人承認所有的被指控事實,而是主張“基本犯罪事實”。也就是說,被追訴人需要承認的是其行為是犯罪即可,無需認可被指控的罪名。

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概念界定已經(jīng)稍顯過時。因為該司法解釋頒布之初是為解決法院適用普通程序?qū)徖肀桓嫒苏J罪案件的難題,當時《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簡易程序適用范圍過于狹窄、適用率過低,因此在普通程序中要求被追訴人對全部被指控事實均予以承認顯然不當。但是,經(jīng)過近十四年的發(fā)展,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全面調(diào)整簡易程序適用范圍、運行規(guī)范及其與普通程序的關系,特別是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啟動刑事速裁程序試點,進一步推進我國刑事訴訟程序精細化發(fā)展。立法層面對被追訴人承認指控事實的態(tài)度的不同評價方式獲得了多元訴訟程序類型的支持。

為充分實現(xiàn)繁簡分流、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的改革目的,認罪不只要求被告人承認被指控的犯罪事實,還可能要求被告人必須承認指控的罪名,同時“認罪”還因訴訟程序類型不同而有層級性:(1)可能適用刑事速裁程序?qū)徖淼陌讣?,被追訴人“認罪”應當是對被指控事實的全部承認并承認指控的罪名;(2)可能適用簡易程序、普通程序?qū)徖淼陌讣?,被追訴人“認罪”只需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即可,但對于是否承認指控的罪名不作過多限制。之所以對“認罪”應作出如此界定,一方面是考慮到不同訴訟程序類型區(qū)別適用的要求,一刀切的標準在三個程序中不加區(qū)分的適用并不適宜,將認罪的判斷與訴訟程序類型結合起來,可強化三類程序的界限區(qū)分度,提高程序適用的針對性及其效率。另一方面則是配合司法職權運行的需要,強調(diào)訴訟效率的刑事速裁程序適用在審判階段省略法庭調(diào)查、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5〕參見趙恒:《刑事速裁程序的價值探析與概念界分》,載《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且檢察機關一般應提出明確量刑建議,法院一般應在其范圍內(nèi)作出裁判,〔6〕參見趙恒、章文丹:《建議從四方面完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載《檢察日報》2016 年4 月13 日第3版。法院對指控事實的審查功能在審判階段已受減損,為保障程序適用合法性、正當性,應以被追訴人對其案件事實全部承認為前提。而在簡易程序、普通程序中,法院審判時法庭調(diào)查、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仍可發(fā)揮查明案件事實的作用。這種層級性可適當平衡追求效率與發(fā)現(xiàn)真實之間的緊張關系。

盡管被追訴人的認罪須經(jīng)法院審查確認,但這并不意味著被追訴人的認罪必須在法庭上陳述。隨著刑事速裁程序試點改革的發(fā)展,書面化審理方式有可能得以實現(xiàn),被追訴人的認罪是面向檢察機關的,由此也會帶來檢察職能的新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法院負責對被追訴人認罪自愿性進行形式審查。

(二)認罪與自首、自白和坦白的關系

目前不少試點單位粗疏地將認罪、認罰的從寬效果等同于既有自首、坦白的從寬效果,在理念認識層面嚴重矮化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法治意義。究其原因在于改革甫始就沒有準確地界定認罪與自首、坦白的異同,更沒有直接凸顯認罪為國家簡化乃至省略訴訟程序/環(huán)節(jié)提供正當化理由的特殊價值,由此折射出科學辨析認罪與相近概念之關系的緊迫性。

1. 認罪與自首

所謂自首,是指行為人犯罪后自動投案,并向特定主體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它屬于法定從寬處罰的情節(jié)之一。自首的法律價值多從判斷被追訴人再犯危險性降低、有利追訴的程序?qū)用鎭斫庾x,與本文主張的認罪不同。認定自首滿足自動投案、如實供述兩個條件,自動投案的時間可能是犯罪事實被發(fā)覺前也可能是之后。被追訴人構成自首還必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并愿意接受國家追訴。

總體而言,立法層面的自首所關注的是行為人在犯罪后主動歸案、如實供述,時間節(jié)點上更側重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及時有效地將被追訴人置于國家公權力之下,便于后期偵查工作、審查起訴的開展。這樣導致自首與本文主張的認罪存有差異,認罪強調(diào)的是在審查起訴階段控方與被追訴人的協(xié)商、溝通并達成協(xié)議,法院在此基礎上予以審查并認可、作出裁判。認罪的時間節(jié)點更多的是在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在偵查階段,被追訴人也可選擇認罪,但此時公安機關并不負有認罪協(xié)商的職權,相應的認罪供述對訴訟程序的適用等帶來直接影響。被追訴人即使有自首情節(jié),后期也可能選擇不認罪認罰,原因可能是不認可追訴機關提出指控事實或者追訴機關提出的“從寬”不盡其意等。

2. 認罪與自白、坦白

從我國刑事司法語境來看,國內(nèi)刑事訴訟中并不常用“自白”,而更多的是“坦白”。長期以來我國遵循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坦白從寬”已經(jīng)深刻影響到刑事訴訟的各項環(huán)節(jié)?!?〕參見熊秋紅:《認罪認罰從寬的理論審視與制度完善》,載《法學》2016年第10期。自白的概念是一項舶來品,盡管國內(nèi)并未有統(tǒng)一權威界定,我們認為自白就是被追訴人對犯罪事實的有罪供述,而且理解自白還應結合“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該項規(guī)則的基本內(nèi)容即被追訴人的有罪供述應當是出于本人意愿的結果?!?〕參見陳瑞華:《論被告人口供規(guī)則》,載《法學雜志》2012年第6期;王景龍:《中國語境下的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1期。自白及其前述規(guī)則在證據(jù)理論領域頗受重視。本文強調(diào)的認罪也是被追訴人的有罪答辯,與自白看似內(nèi)容相仿,實則有別。自白離不開口供,但口供卻并非絕對是犯罪事實。近些年來糾正的一系列冤假錯案關鍵成因之一即對口供的過分依賴,而且被追訴人翻供也是常見之象?!?〕參見汪建成:《論證據(jù)裁判主義與錯案預防——基于16起刑事錯案的分析》,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3期;陳如超:《刑訊逼供的國家治理:1979—2013》,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5期。自白任意性的程度可能會對自白真實性程度帶來重要影響,但二者并非絕對正相關的關系,換言之,充分任意的自白不一定就是真實的自白,而非任意的自白也不一定就是虛假的自白。理解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需要在程序公正的價值范疇尋找重要的支撐點。因此,被追訴人的認罪會有自白之口供,也就有適用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的空間,但兩者差異明顯。

結合自白的內(nèi)涵來看,自白與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坦白還是有區(qū)別的。隨著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坦白從寬已經(jīng)得到立法的充分確認。坦白也是在強調(diào)被追訴人在審前階段應當如實供述,這與前文提到自白不一定真實有顯著差別。但是,結合實務具體情況來判斷,存在被追訴人不認罪但也構成坦白的可能,“坦白者對其行為性質(zhì)的辯解不影響其坦白的成立,行為人對其是否構成犯罪的辯解實際上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性質(zhì)的辯解,不自愿認罪不能否定其如實供述自己犯罪事實的正面價值,亦不影響其坦白的認定”?!?0〕楊旭、李玉文:《不自愿認罪的被告人亦可成立坦白》,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22日第6版。

(三)認罪與刑罰目的

根據(jù)刑罰理論,刑事責任包括責任刑和預防刑。既然要實現(xiàn)從寬處罰的預期效果,應首先理解認罪、認罰可能帶來哪部分刑罰減少的影響。由于已經(jīng)造成的損害后果不可逆轉(zhuǎn),被追訴人應承擔的責任刑不能減少。因此,從寬規(guī)則只能作用于預防刑。不當?shù)摹凹睢狈炊鴷焕诜缸镱A防,是由于認罪的界定范圍過寬而導致制度濫用的惡果。

刑罰中的預防分為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最終刑罰裁判結果應當以特殊預防為主,而不能以一般預防為主,否則就有將“人”視作工具的意味?!?1〕參見張明楷:《論預防刑的裁量》,載《現(xiàn)代法學》2015年第1期。在認罪認罰的前提下,正當化的從寬應當考慮被追訴人再犯社會危險性的降低。既然認罪導致某些社會危險性降低,判斷認罪是否成立也就應當以是否可以實現(xiàn)前述效果為準;確保前述效果得以實現(xiàn),被追訴人的認罪行為最需要滿足的就是自愿性。因為只有被追訴人自愿認罪、悔罪,自愿接受懲罰、自愿彌補造成的損失,才能證明他是從內(nèi)心真實地悔悟,才有再社會化的可能性。

二、規(guī)范評價標準之提倡:理論解讀與誤區(qū)厘清

從我國當前學界和實務界主張認罪及其自愿性的觀點來看,或遵從“主觀標準”或遵從“客觀標準”,前者倚重被追訴人內(nèi)心的自主意愿,〔12〕參見胡光友、胡益銘:《自首、坦白、當庭自愿認罪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與適用》,來源:http://xbxsf.nwupl.cn/Article/ llqy/201504/20262.html,2017年7月10日訪問。后者提倡對客觀化行為的判斷并要求法官借助經(jīng)驗法則來估量?!?3〕參見王瑞君:《“認罪從寬”實體法視角的解讀及司法適用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5期。兩種標準的利弊均較為明顯,例如,前者重視被追訴人的主體地位及其表示但可能忽視潛在的“投機”行為,后者堅持一般經(jīng)驗要求評價更為穩(wěn)妥但也深受審查主體個體差異的影響可能出現(xiàn)判斷的“失衡”。因此,為保障刑法實施、刑罰制裁的嚴肅性、威懾力,防止“認罪”判斷的泛化,必須從規(guī)范評價的角度來分析被追訴人的相應行為是否滿足法定認罪及其自愿性的條件。

(一)內(nèi)涵:理由與觀點

針對認罪及其自愿性的判斷標準,筆者所提倡的規(guī)范評價,是指司法機關在確信被追訴人屬于明知法律后果并自主決定作出認罪選擇的同時,還要適當考慮被追訴人作出該選擇的時間節(jié)點、意志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并將審查成立認罪與實現(xiàn)刑罰目的聯(lián)系起來。該標準實際上是在區(qū)分偏重客觀自主選擇的認罪行為與偏重主觀懺悔反思的悔罪行為的基礎上,又將二者統(tǒng)籌規(guī)整進行綜合法律評價的做法??梢姡蛔吩V人的認罪是自愿的,應當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第一,被追訴人了解并理解認罪、認罰后的法律后果;第二,被追訴人經(jīng)過思考(可獲得幫助)、衡量后,在內(nèi)心作出主動承認犯罪事實、接受相應制裁的自由選擇(前期可與特定機關協(xié)商、溝通);第三,這種自由選擇有助于實現(xiàn)刑罰的預防目的;第四,本文進一步提出如果將上述三個條件視為實質(zhì)要件的話,那么最穩(wěn)妥的判斷方法還需要形式要件的支持,那就是律師的實質(zhì)參與并提供適時幫助。

因此,規(guī)范評價的認罪實則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被追訴人承認犯罪事實,符合最基本的認罪要求,法院予以確認后,可依法給予其從寬處罰;第二個層面,被追訴人不但承認犯罪事實,而且是真實悔罪的,進一步給予其從寬處罰的幅度。后者較之于前者更強調(diào)認罪的真誠性,力圖否定不真誠的認罪,證明被追訴人的人身危險性已然降低。

認罪必然是要“基于己意”,而且這種己意出于被追訴人的正確認識。我們對此理解時并不能僅僅受制于被追訴人的內(nèi)心想法,為其所左右。這種“規(guī)范評價”標準并不是排除對被追訴人內(nèi)心意思的解讀,而是在了解其意思的同時,借助規(guī)范的制度方式來評價其外在表現(xiàn)行為,還須預測這種認定可能帶來的刑罰后果。

1. 注重考查事實基礎

規(guī)范評價標準主要是注重考查對被追訴人認罪的事實基礎。這就要求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仍負有全面收集被追訴人有罪、無罪、罪輕或者罪重的證據(jù)材料,同時,檢察機關在審判階段負有證明被追訴人認罪自愿性的責任。辦案機關移送案卷時應凸顯可證明存在認罪事實基礎的材料,便于法官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著重審查和評判。判斷被追訴人認罪的自愿性應當堅持全面、發(fā)展、綜合衡量的眼光,重視作出認罪供述的時間節(jié)點與特定環(huán)境。在規(guī)范評價時,被追訴人表現(xiàn)出懊悔和改過的決心,法官可以對此持有懷疑,但這是一種自由裁量的過程。

2. 判斷是否構成認罪需認定是否有利于預防犯罪

將有利于預防犯罪作為成立認罪并且給予從寬處罰的條件,是對傳統(tǒng)審查認罪做法的反思。前文所述規(guī)范評價的兩個層面實際上已經(jīng)由從寬效果角度切入,重申了刑罰目的之價值。在實踐中,辦案機關可能為了打擊犯罪、盡快結案或者減少負擔等目的,或多或少地對判斷認罪持寬松的態(tài)度,這樣就導致現(xiàn)有認罪審查方式不利于實現(xiàn)刑罰制裁的功能,也就難以滿足實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目標的需要。規(guī)范評價標準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肯定被追訴人有積極認罪、自愿認罪的主體資格、主體意愿,同時還拓展自愿性認定的內(nèi)涵,將是否有利實現(xiàn)刑罰目的納入其中,換言之,這種對預防犯罪的考量,也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兼顧,從而又進一步收縮認罪自愿性的范圍。即使被追訴人口頭認罪,但缺乏實質(zhì)有效的行為,法官雖然會對其承認犯罪事實予以肯定,這就是第一個層面的“認罪”,但對于特殊預防的降低,法官應當持有保守、謹慎的態(tài)度。而且,如果缺乏達到第二個層面要求的內(nèi)容,法官過于寬松的裁量還可能導致一般預防效果的減損。衡量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選擇認罪帶來的公共利益應與保證預防效果的刑罰目的相適應,最低限度是維持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基本信任度。

3. 理性對待口供

對認罪自愿性的審查如果僅僅關注心理變化或只注重內(nèi)心意思,很可能導致認罪制度的寬泛適用。對被追訴人口頭表示的偏好又容易出現(xiàn)過分倚重口供之不足。在強調(diào)認罪及其自愿性應當有充分事實基礎的前提下,將被追訴人口頭陳述納入事實基礎組成事項之中,作為參考標準之一,在規(guī)范層面還需結合其它因素綜合考察,突出被追訴人客觀行為的價值和作用,避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跌入變相依賴口供的陷阱。

4. 兼顧動機與行為

盡管本文主張應當采取規(guī)范檢驗的方式,倚重對客觀行為的判斷支持。但是,筆者認為,對于主觀標準和客觀判斷之間的關系,并無前后次序、輕重之分。自愿性的判斷必然堅持主觀標準,但核心不在心理學對行為人的認識,而是重點設計科學、合理的規(guī)范檢驗方式、程序和標準,也即針對行為人內(nèi)心意思和外在表示,如何進一步從規(guī)范意義上確認預防必要性降低,并應當給予其從寬的量刑結果,才是界定認罪、認罰的基本路徑。

5. 有利于實務辦案把握

規(guī)范評價標準的提出也是為了解決實務中可能出現(xiàn)的判斷兩難問題。這種“兩難”實際上是對認罪的有無和自愿性大小的把握。結合規(guī)范評價中各項標準,可適當探索認罪自愿性成立的量化范式,針對不同情形設置相應權重比,但應協(xié)調(diào)與司法權力自由裁量屬性的關系。訴訟程序類型的差異也會對權重產(chǎn)生影響。

(二)誤區(qū):辨別與厘清

規(guī)范評價標準的適用有其合理之處,但難免存在諸多理論分歧和模糊,在轉(zhuǎn)化為具體操作制度方面還有待科學設計。是故,本文先就以下爭議初作探討。

1. 認罪是否必須是絕對的或者徹底的?

盡管本文提倡使用規(guī)范評價標準衡量被追訴人是否構成認罪以及是否滿足自愿性要求,但并不要求被追訴人必須作出痛改前非、絕不再犯等表示。被追訴人的未來行為雖有一定可預期性,但不具有絕對確定性。如若法律要求在法官審查認罪時達到確信被追訴人未來不再犯罪的條件,恐強人所難且有違客觀規(guī)律,而且也導致法院裁判困境并增加法官承受過重潛在司法責任的風險。法官認定“認罪”是在現(xiàn)有證據(jù)材料構成事實基礎上的裁量和預斷,除去其作為人的認識局限性,還受到材料有限性的拘束,甚至可能受到某些材料的“欺騙”。況且,在刑事速裁程序中審判環(huán)節(jié)被大幅地省略,法官在幾分鐘之內(nèi)對被追訴人的判斷準確性也隨之受到消極影響。因此,被追訴人所認之罪的效果及其法律評價應當有合理范圍,法官只需要依法盡職在現(xiàn)有證據(jù)材料、信息基礎上做出裁判即具有法定效力。法律不應克加法官抑或被追訴人無法兌現(xiàn)之責。

2. 翻供及其處理

被追訴人的認罪是自愿的,那他也應當可以自由地撤回有罪供述和認罪選擇,這是認罪自愿性的應然之義,任何個人和機關單位都不得進行不當阻礙。實務中既有被追訴人一開始不認罪后來認罪的情形,也有被追訴人一開始認罪后來不認罪的變化。出現(xiàn)翻供情況的,辦案機關需要及時與被追訴人進行溝通,告知其撤回有罪供述的法定后果,并對其撤回予以核實、確認。同時,被追訴人在翻供之前可有權獲得援助律師或者受聘律師的幫助。被追訴人如果多次翻供、反復在認罪和不認罪之間轉(zhuǎn)換,無論最終是否選擇認罪,法官在定罪處罰時可以考慮被追訴人的該行為是否與其社會危險性有關。

3. 有罪供述與獲得國家賠償

即使在訴訟活動中被追訴人選擇了認罪、認罰,但隨著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工作的推進,由于特定事由的出現(xiàn)導致被追訴人不構成犯罪,但存在符合國家法定賠償條件的情形,被追訴人有權提出賠償請求,相關國家機關應依法負有賠償責任,不能以被追訴人曾經(jīng)做出有罪供述、認罪選擇作為拒絕賠償?shù)目罐q理由。

三、制度保障:維護認罪自愿性的基點

如何評價認罪及其自愿性在理論與實務層面均呈復雜之態(tài),特別是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背景下,在確立認罪成立條件的同時還須建構足以保障被追訴人自愿供述和選擇的若干制度,是未來改革的重點領域。概括而言,可從以下四方面切入。

(一)創(chuàng)新證據(jù)開示制度

保證被追訴人認罪的正當性與供述選擇的自愿性的基本條件之一即被追訴方應當及時、較為全面地了解其案件信息,在知曉相應證據(jù)材料基礎上經(jīng)過權衡作出抉擇。結合域外認罪程序?qū)嵺`經(jīng)驗的做法,在協(xié)商前控方向辯方開示/披露相應證據(jù)材料是通行做法,例如,美國辯訴交易中規(guī)定檢察官向辯方開示的義務和規(guī)則,〔14〕參見祁建建:《美國辯訴交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209頁。德國認罪協(xié)商程序中明確在偵查階段辯方有查閱案卷的權利,〔15〕See Jenia I. Turner, “Plea Bargaining and Disclosure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Lessons”57 William & Mary L. Rev 1549-1596 (2016).英國也有要求警方在訊問前向律師披露相關案件信息的規(guī)定,〔16〕See Diva Sukumar, Jacqueline S. Hodgson, Kimberley A. Wade, “Behind Closed Doors: Live Observations of Current Police Station Disclosure Practices and Lawyer-Client Consultations ”12 Criminal L. Rev. 900-914 (2016).等等。從上述研究成果反饋來看,盡管實際運行存在不少爭議和阻礙,但協(xié)商前證據(jù)開示制度是保證認罪程序順暢運作的必然要求,而且如若施加必要的開示限制并配合得當,協(xié)商前證據(jù)開示乃至在偵查階段的證據(jù)開示不但不會過大影響訴訟效率還可以帶來被追訴人盡早認罪的效果。

反觀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現(xiàn)狀,一方面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律師須自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閱卷,另一方面試點文件中法律援助值班律師是否享有閱卷權等權利仍處于模糊狀態(tài),更沒有回應偵查階段能否在場和訊問前律師能否與被追訴人溝通等爭議。由此導致律師參與難以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礎上提供建議。考慮到目前試點期間律師仍然參與率偏低的情形,在輕罪案件中賦予被追訴人自主閱卷權利的突破也或許未嘗不可。因此,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本意出發(fā),隨著認罪案件處理的工作重心向?qū)徢半A段轉(zhuǎn)移,在審前環(huán)節(jié)乃至偵查期間適當創(chuàng)新設置新的證據(jù)開示制度與具體規(guī)則,確立最低開示標準,明確辯方更早地享有獲知案件信息以及部分案卷材料的權利,由偵查機關與檢察機關依法承擔相應義務,既有益于辯方在“明知”基礎上權衡認罪利弊,保證律師向被追訴人提供咨詢、幫助的質(zhì)量,最大化地保證其認罪的自愿性、真實性,又可鞏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正當性、合法性,推動認罪程序在保持效率目標的同時兼顧公平價值的實現(xiàn)。

(二)合理規(guī)范從寬處理制度

當前我國主要將“從寬”視作調(diào)動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積極性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合理的從寬處理制度也是保障認罪自愿性的重要條件。從域外認罪程序?qū)嵺`經(jīng)驗教訓來看,在選擇認罪后獲得刑罰結果與拒絕認罪后的刑罰結果之間有過度差距,或者控方在協(xié)商時提出交易的從寬幅度過大,無不對被追訴人在考慮是否認罪時的意志造成不當影響?!?7〕See Regina E. Rauxloh, “Plea Bargaining in Germany-Doctoring the Symptom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Root Causes ”78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401 (2014); Gregory M. Gilchrist, “Trial Bargaining”101 Iowa L. Rev. 633 (2016).因此,規(guī)范從寬處理制度應注重:第一,確定合理的最高從寬比例,遵循罪責刑一致原則,并能實現(xiàn)無辜之人免受認罪負擔的過濾功能;第二,確定在不同節(jié)點作出認罪、認罰供述的從寬幅度區(qū)間,防止前后節(jié)點從寬比例的差距失調(diào)導致被追訴人不得不未經(jīng)細致權衡即過早認罪;第三,注重維持經(jīng)由從寬處理后案件刑罰結果的平衡,包括具有類似情形的個案之間以及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平衡,重點是適當規(guī)束檢察機關與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力。

(三)拓寬律師實質(zhì)參與制度

律師參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律師提供的幫助應當是實質(zhì)的而非形式的。國家立法首先應當明確認罪認罰案件中律師享有獲得與其特定職能相適應的權利,并建構與之相應的針對性的辯護規(guī)則、參與制度。第一,推動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落實到位并發(fā)揮預期作用,明確值班律師的法律援助性質(zhì)與具體職責內(nèi)涵,賦予其適當?shù)拈喚頇?、會見權乃至在場權,及時、準確、保質(zhì)地為被追訴人提供咨詢、幫助、協(xié)商等服務;〔18〕參見趙恒:《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與律師辯護制度發(fā)展——以刑事速裁程序為例的思考》,載《云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第二,考慮設立強制辯護制度的合理性,〔19〕參見陳衛(wèi)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2期。該思路著眼于最大化地保障被追訴人合法權益,但考慮到司法成本與案件特點,在所有認罪案件中均要求強制辯護律師的參與并不現(xiàn)實也可能無必要,在尊重被追訴人意愿的前提下確立有條件的強制辯護制度思路,同時,將強制辯護制度與我國現(xiàn)有法律援助制度相協(xié)調(diào),簡單地在援助制度框架內(nèi)的有限調(diào)整無法滿足認罪案件處理對辯護工作和辯護質(zhì)量的需求,反而可能導致援助制度內(nèi)在混亂;第三,建立有效辯護制度,考慮到“可以使有罪答辯成為無效行為的壓力可能是由被指控者自己的律師施加的”,〔20〕[英]約翰?斯普萊克:《英國刑事訴訟程序》,徐美君、楊立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363頁。律師介入制度運行不當可能會反過來侵蝕被追訴人認罪自愿性的基礎,作為一項國際認可的刑事司法理念,有效辯護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有其獨特價值,可以此為依據(jù)嘗試建立有效辯護制度,以便為因律師不當幫助或者消極影響而受到重大權益損害的被追訴人提供特殊的針對性的救濟。第四,在構建律師工作、救濟機制的同時確立懲罰規(guī)則,嚴格規(guī)束律師幫助行為、工作記錄在案且可受查詢,既要維護律師參與獲得支持和保障條件,又要建立律師幫助質(zhì)量評價和獎懲機制;第五,保障律師認罪及其供述自愿性的律師參與制度還需要確立爭議解決規(guī)則,即當被追訴人與律師在認罪、認罰以及量刑等方面產(chǎn)生爭議而又無法協(xié)商一致時,應當如何處理,其原則應當是充分尊重被追訴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并協(xié)調(diào)律師職業(yè)倫理和道德義務,必要時確立律師退出機制。

(四)健全司法審查與救濟制度

第一,法院開展司法審查并作出裁判是維護被追訴人認罪合法性的保障。法院負有關鍵的審查判斷職責,對控辯雙方協(xié)商后達成的認罪認罰協(xié)議的合法性予以司法確認并作出裁判。有鑒于“一個否認自己有罪的被告人,仍然可以承認有罪并獲得打折的量刑,那么這種認罪最多只是勉強認罪而已”,〔21〕[美]斯蒂芬諾斯?畢貝斯:《刑事司法機器》,姜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法官除了審查訴訟活動合法性與事實基礎以外,還要側重對認罪是否坦誠悔過的評估。第二,公開審查與監(jiān)督制度。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有鑒于認罪存在投機性的特點,法院在審查時更應保證必要的公開?!昂芏啾桓嫒藢⒃噲D玩弄這個系統(tǒng),假裝悔意和道歉以博得量刑折減……將它們公開化很可能會緩和這些問題?!薄?2〕[美]斯蒂芬諾斯?畢貝斯:《刑事司法機器》,姜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通過審查的公開方式,被追訴人在審前直至審判時的有罪供述為社會所知曉,不但提高司法審查透明度和社會公眾參與度,更直接的效果是保證被追訴人有罪陳述后承受合理的道德負擔,虛情假意可能受到來自社會的質(zhì)疑和否定。由此,我們應當反思當前試點文件中有關不公開審理范圍擴大化的規(guī)定,〔23〕參見201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第12條。不宜過多地以訴訟效率為借口限縮公開審查的空間。第三,設置專門的上訴與申訴制度。考慮到認罪認罰案件的特殊性,尤其是適用刑事速裁程序?qū)徖淼陌讣?,可適當考慮設置專門的上訴、申訴制度,提高對認罪自愿性審查的專業(yè)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余論:未決話題與制度展望

判斷認罪及其自愿性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工作,它關乎國家能否給予實際的從寬“激勵”?,F(xiàn)階段我們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和認識,過多地受到當前司法改革背景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誤導”,部分學者對此項制度改革的目的解讀過分強調(diào)“繁簡分流”“優(yōu)化職權配置”“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等,缺乏結合基本刑罰理論的深入分析和細化界定。無論如何“從寬”,被追訴人所最終承受的刑罰制裁必然是與其造成危害后果和社會危險性相符合。可見,作為一個常談常新的不老話題,認罪的判斷不僅僅是一個訴訟程序問題,它還有復雜多樣的刑罰基本理論值得研究。考慮到判斷被追訴人成立認罪之后還牽扯到認罰等問題,從尊重被追訴人的主體地位并保障合法權利角度出發(fā),學界和實務界還需要對如何規(guī)范界定認罪、何為自愿以及相應標準作廣泛而嚴謹?shù)奶接憽?/p>

(責任編輯:宮 雪)

* 趙恒,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自愿性供述律師
比較法視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證據(jù)能力的三種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為主要研究視角
重復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的現(xiàn)實圖景與完善路徑
——基于118份裁判文書的實證考察
“新婚姻法”說道多 聽聽律師怎么說
上市公司透明度改進的關鍵一步
論自愿性信息披露后的更新義務:法理解釋及適用
高新技術企業(y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現(xiàn)狀分析①
“建設律師隊伍”:1950年代的律師重塑
強制性和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制度對比研究——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jīng)驗
我遇到的最好律師
論重復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