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麗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宣傳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100875)
論大眾文化的三個倫理維度
賈雪麗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宣傳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100875)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在擁有藝術特征的同時也擁有深刻的道德內涵。作為社會生活在道德方面重要表達的人性、道德功能和道德價值問題構成了大眾文化研究中的三個重要倫理維度。人性是大眾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道德功能是大眾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道德價值是大眾文化作為文化形態(tài)應具備的道德理性智慧。因此,充分重視大眾文化的倫理價值和道德問題,加強道德價值理性對大眾文化的引導作用,才能使大眾文化創(chuàng)造者堅持道德操守,使大眾文化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大眾文化;道德;倫理維度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在擁有藝術特征的同時也擁有深刻的道德內涵。道德滲透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人們日常生活表達的大眾文化產品,無不包含著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與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問題。其中,人性維度、道德功能維度以及道德價值維度是大眾文化研究中最主要的三個方面,也是大眾文化理論研究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化進程的推進和文化工業(yè)的發(fā)展,文化與人性的關系日益表現(xiàn)為大眾文化與人性之間的關系。大眾文化關注人的自然屬性,滿足人的多樣性需求,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的感性與理性之間的距離。但由于大眾文化過分強調個體感官享受、感情體驗的享樂性和商業(yè)性特征,大眾文化中的人性呈現(xiàn)出同質性、單面性、物質性等異化趨勢。
人性問題是一切社會、自然、文化問題的核心,是意義評價和價值判斷的基礎。“它表達了基于人本質之上的人的全部完整性,表達了人的各種極不相同的生活機能和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性。人把自己規(guī)定性的各方面屬性,如社會的、生物的、精神道德的、理性意識的等等方面,表現(xiàn)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1]151。人性是一個由自然屬性、理性、德性和社會性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每一具體內涵在這一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其中,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其他諸種屬性存在的生物基礎,如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159;理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獨特屬性,是人類因之而自豪的資本;人的德性是構成人性系統(tǒng)的重要方面;德性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和處理社會關系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道德要求和道德人格在人性中的體現(xiàn);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特征,是自然屬性、理性、德性存在和實現(xiàn)的基礎。同時,人的社會性也是實現(xiàn)人性全面解放和人性復歸的理論出發(fā)點。過分夸大人的自然屬性在人性中的地位,勢必會導致人性的扭曲和異化。
人性問題一直是文化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大眾文化作為工業(yè)社會,尤其是后工業(yè)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tài),人性問題必然成為其涉及的重要理論維度。在一個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時代,高度發(fā)達的大眾傳播媒介、高度成熟的商業(yè)化運作模式,以及大眾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使得大眾文化可以更多地表達人性的豐富和多樣。大眾文化是由通俗文化、傳播文化、商業(yè)文化和消費文化組成的文化復合體,能夠從不同的側面,通過不同方式展現(xiàn)人性的豐富。
與其他文化形態(tài)相比,文學影視作品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決定了其創(chuàng)造的影像世界直接強化了人性的豐富和細膩,給予大眾更加強烈的影像沖擊,從而使大眾對文學影視作品所表達出的人性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流行音樂作為消費時代大眾情感體驗的表達,代表了當下人們對于社會情感的態(tài)度和感受,是人性表達的新方式;流行時尚是大眾社會特有的表達人性豐富性的方式,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流行時尚,標新立異的服飾品味,顯示了人性對于人體、色彩、服飾等外在審美的無限追求和渴望。大眾文化喚醒了人們對自身物質利益的追求,將文化從神圣殿堂拉回民間,給大眾提供了一個展示個性、張揚個性的廣闊空間。尤其是借助大眾傳媒時代的傳媒手段,每一個人都成為了手持麥克風的自媒體,每一個人都是發(fā)聲器,人性的自由得到了極大的張揚。
從表面上看,大眾文化滿足了人的感官需求和即時的情感需要,緩解了人的壓力。但大眾文化的商業(yè)性和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是一種以賺取高額的商業(yè)利潤為最終目的,以滿足人的感官需求為途徑的文化形態(tài)。在大眾文化中,人性的解放和多樣性表達是以人性的物化和社會性逐漸喪失為代價的。從根本上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性是多層次的。人性中既有滿足口腹之欲的自然需要,也包括情感的需要和精神上的追求。如果把人的自然屬性作為人性的基礎,進而作為人類一切活動的目的,必然會導致人的自然欲望的無限膨脹和人性本真層面的缺失。如在大眾文化中,人性正在受到現(xiàn)代傳媒更加隱性的壓制。正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所提到:“當代社會的力量(智力的和物質的)比以往大得無可估量。我們社會的突出之處是,在壓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這雙重的基礎上,利用技術而不是恐怖去壓服那些離心的社會力量。”[3]2大眾文化通過先進的現(xiàn)代傳媒手段,使大眾陶醉于大眾文化制造的虛無飄渺的幸福美景中,處于集體的無意識狀態(tài)。大眾不斷接受大眾文化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同質的、統(tǒng)一的諸如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日益成為現(xiàn)代傳媒的依附。
我們知道,精英文化側重的是人性更高層面的精神需要和內在、持久的情感體驗,能夠使人們在物質匱乏的環(huán)境中,仍然能感受到生活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如《論語·雍也第六》提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眾文化將人的感性需要和物質需要人為地加以擴大化、標準化、普遍化,使人的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道德情感被人的自然欲求所替代。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人類的理性質疑和批判精神不斷消解,人成為“物的奴隸”。阿多諾就曾指出:“文化工業(yè)錯誤地把它對大眾的關心用于復制,強化他們的精神,它假設這種精神是被給予的、不可改變的。這種精神如何被改變的問題完全被置之不理。大眾不是文化工業(yè)的衡量尺度,而是文化工業(yè)的意識形態(tài)。”[4]45大眾文化是一種反啟蒙的文化形態(tài),“它始終算計著大眾,并利用一切手段去操縱大眾,妨礙著自主的、獨立的個人的發(fā)展,使個人無法自覺地為他們自己下判斷、作決定,最終也就阻止了人類達到他們所處的時代的生產力允許他們達到的解放程度,使大眾失去對社會的反抗力”[4]45。
總之,人性問題是大眾文化作品表現(xiàn)的主題,人性維度是大眾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理論出發(fā)點。正確認識和理解大眾文化中的人性問題,將有助于我們從倫理學的角度更加深刻的分析大眾文化的道德內涵,理解大眾文化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為一個系統(tǒng)而基于其內部結構對社會生活具有功效和作用。道德是一種理性智慧,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對大眾的社會生活有著多種功能和重要的作用。道德功能從總體上看分為認識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其中,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通過善惡等道德觀念能動的反映和認識社會現(xiàn)實,使人們清楚的認識道德必然性以及利益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道德的調節(jié)功能是指道德通過道德評價體系對大眾的社會行為進行道德評判、約束、指導、懲罰或激勵,從而更好的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的行為。道德的反映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相互聯(lián)系,互相依賴,共同構成了道德功能的主要組成部分。
道德功能是任何社會道德所共同具有的屬性,它滲透于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藝、宗教等各種其他社會各要素之中,并且成為這些要素社會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具備著一定的道德功能和道德內涵,承載著一定的道德責任,體現(xiàn)著一定社會的道德追求。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都會對大眾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的精神形態(tài),它的功能從根本上說是對作為人類這樣一個通過交往等社會活動形成的社會群體進行打造錘煉,完善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能力,使他們成為能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者??梢?,道德功能是大眾文化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其實質是對人的改造和提升。
不可否認,大眾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休閑娛樂功能,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需要,舒緩大眾的精神壓力。但是,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其存在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單純的展現(xiàn)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生存狀況,反映大眾的日常生活,還在于它始終引導著人們的價值選擇,提升和改造著人的精神。即便是大眾文化所標榜的“純娛樂性”文化,其實際上也是在向廣大受眾灌輸著一定的道德傾向和人生態(tài)度,滲透著某種道德情感。而某些大眾文化作品在利益的驅使下,拋棄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放棄了大眾文化的道德教化和引領的功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所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jīng)受洗禮,讓人們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5]。
大眾文化作品對肉欲、流行時尚、奢侈消費以及個人恩怨的描繪,其實質是向大眾不斷灌輸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的倫理思想。比如,關錦鵬導演拍攝的電影《長恨歌》,就是通過男女主角的感情糾葛、缺席的道德觀和奢靡的生活給觀眾描繪的是舊上海的浮華和墮落。電視劇《紙醉金迷》甚至會使人錯誤認為的女主角由于個人的貪欲而成為交際花的行為及其混亂的道德觀是值得同情的。歌曲《他一定很愛你》、《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以及《花田錯》等傳達給人的是對忠貞愛情的迷茫和混亂的情感需要,就像阿杜唱到的,“給我離開的勇氣,他一定很愛你,別把我比下去,分手也只用了一分鐘而已”。大眾的文化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們既需要諸如精英文化、經(jīng)典文化的“陽春白雪”,也需要大眾文化之類的“下里巴人”。但是,由于各種社會歷史原因,我國大眾的審美意識和道德自律能力還處于較低的層次和平庸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大眾文化就需要既滿足大眾的休閑娛樂要求,也要提高大眾文化作品的格調和品味,充分發(fā)揮大眾文化的道德引領和教化的功能。
當然,充分發(fā)揮大眾文化的道德功能并不是要把大眾文化變成僵硬的道德說教,而是要在保持其休閑性和娛樂性的同時,采用大眾更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向善的道德精神,發(fā)揮大眾文化的道德調節(jié)功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寓教于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給大眾文化注入更多的道德內涵,從而提升其人文價值,使其承擔起培育大眾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義務,即承擔起對人的改造和提升的責任。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必須具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只有這樣,大眾文化工作者才能對大眾文化內容的良莠作出正確的區(qū)分。
同時,我國的平民群體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倫理文化底蘊,即便是在享樂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等消極倫理觀的影響下,這個群體仍然堅守著很多優(yōu)秀的道德規(guī)范,比如勤儉節(jié)約、誠實守信、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等。這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反映在文化層面就是對充滿著低俗和愚昧的文化作品的反感和拒斥,這是因為“我們的市場經(jīng)濟仍然保持著對社會主義價值信念的承諾;我們悠久而豐厚的道德文化傳統(tǒng)和國民美德并沒有也不大可能在一陣歐風美雨的沖刷下頃刻間煙消云散;更何況一些最基本的美德如同情、關切和仁愛,原本就是人類世界得以存在和維系的根本道德資源?;蛟S,因為某一種道德高峰時刻的突顯,會讓人們驚異于平常道德的不足??墒牵赖伦鳛橐环N社會文化精神的基本維度,原本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平凡行為之中,它是一種社會的無形資本,一種文化潛能,一種無須夸張也不能輕視的社會生活維度。沒有平常道德的‘資本積累’,就不可能有特殊時刻社會倫理資源的‘高額投入’和道德能量的豐厚‘產出’,這也是一個基本的社會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6]127~128。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是現(xiàn)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屬性之間的一種關系。價值具有一定的客觀基礎,與人的需要密切相關。價值理性是個體對價值問題的理性思考,表現(xiàn)為行為人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價值理性關照人的內心,關懷人性,是人對價值和意義的追問。道德價值是價值理性在“應當”方面的理性表達。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表達關于‘應當’的理性智慧,人‘應當’怎樣做人、怎樣生活?人與他人應當怎樣相處?我們的社會應當如何規(guī)劃藍圖、如何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應當怎樣對待并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甚至,人類究竟應當何去何從?這一切都要在道德價值理性智慧中尋找答案。道德、善是應然價值理性的最核心的表達”[7]。道德價值包含著社會共同和個體人格的兩個方面。在道德價值體系中,社會共同的方面是社會共同價值,包含著社會中總體的倫理關系和要求,是造就個體人格價值的倫理基礎和條件;而個體人格則是社會共同價值的特殊化或個性化。因此,道德價值是社會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它表達并設定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引導社會發(fā)展方向,規(guī)定社會發(fā)展目標,并將這些善或合理的價值目標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文化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造物,則體現(xiàn)人類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涵和倫理價值,具備著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而道德價值也正是通過文化這一重要載體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達給大眾,用以指導大眾的社會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是通過“真”“善”“美”三種方式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道德價值與“善”相關,其主要功能是規(guī)范人的道德行為,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引導社會健康發(fā)展。在“真”“善”“美”三種價值中,“善”價值處于最高地位,規(guī)定著“真”和“美”的發(fā)展方向。道德是對“善”價值的體現(xiàn),這就意味著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理性智慧,表達并設定著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引導和規(guī)定著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道德價值滲透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法律和文化等各個領域,決定著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和永恒追求。
文化自其產生之日起,其目的就是通過陶冶人的審美情操,進而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也就是對“善”價值的永恒追求。大眾文化作為文化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對“善”價值的追求也是其存在的目的之一。這就決定了大眾文化中蘊含著一定的道德內涵和倫理價值,承擔著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F(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尤其是大眾文化的繁榮,使大眾擺脫了現(xiàn)代性所提倡的宏大敘事,恢復了社會大眾重新介入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大眾文化“反對某一種文化的自大獨尊,提倡一種多元共生的民主精神,反對那種精英文化的貴族主義傾向,主張自由、寬容、參與的文化態(tài)度”[7]。大眾文化是多元價值取向并存的綜合體,每一種價值取向在大眾文化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基礎,在一定意義上取代精英價值觀而成為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大眾文化的寬容性滿足了大眾對于民主、自由和個性的追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精英文化給社會大眾帶來的緊張感和壓迫感。
但是,大眾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商業(yè)文化,經(jīng)濟利益是其存在的基礎和追求的最終目標。在巨大商業(yè)利潤的驅使下,大眾文化生產者過分追求大眾文化的娛樂功能,通過淡化大眾文化的道德內涵和倫理價值,消解大眾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迎合大眾的口味,導致大眾文化日益呈現(xiàn)出庸俗化、平面化和膚淺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道德作為價值理性智慧的指導地位在這一過程中被動搖,道德價值所設定的社會理想目標和永恒追求在大眾文化中遭遇消解。比如,現(xiàn)代社會的很多網(wǎng)絡寫手的作品,完全無視社會道德的存在。木子美的《性愛日記》,完全是赤裸裸的情愛描寫。在她的作品中,男人與女人之間除了性以外沒有任何情感可言,愛情在這里變得一文不值,人僅是欲望的動物而已。與木子美相似,現(xiàn)代網(wǎng)絡上還存在著一批號稱靠“身體寫作”的女性寫手。這些大眾文化作品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虛無、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嚴重動搖了道德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地位,給整個社會文明的健康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人生價值問題同樣是大眾文化研究中重要的道德價值維度?!叭松睦硐牒蛯崿F(xiàn)人生理想的道路,從目的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中體現(xiàn)了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問題是在討論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的基礎上,對人生意義的反思”[9]220。人生價值問題是人生觀的核心。人生價值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現(xiàn)有價值與應有價值幾個方面,且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社會實踐中才能夠確定和實現(xiàn)。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對他人和社會所作的貢獻,表現(xiàn)為個體對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人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核心,也是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價值多元裹挾下的大眾文化給人提供了一個萬花筒般的社會狀態(tài)。人們可以選擇多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如,愛情“只求曾經(jīng)擁有,不求天長地久”;婚姻“合則結,不合則離,速戰(zhàn)速決”??觳褪綈矍椤⒖觳褪交橐鰧⑷祟惽楦械募儩嵭院蜕袷バ詮氐捉鈽?。躲避崇高、“恥”談理想、強調感官、舍棄崇高,傳統(tǒng)價值觀失落,工具理性代替道德價值理性。許多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在大眾文化作品的影響下,不再追求人生意義的神圣性和人生價值目標的遠大性,而是過分關注瞬時快感和實用主義。物欲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道德價值理性的“不在”加速了精神價值和意義世界的解構。
大眾文化是產業(yè)經(jīng)濟繁榮的產物,大眾的這些意識必然在大眾文化中有所反映。而大眾文化的商業(yè)本性又使其將個人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價值觀以及物質主義等價值觀作為吸引大眾的“賣點”。比如,香車、美女、豪宅幾乎是所有商業(yè)廣告都會采用的場景。這些商業(yè)廣告會使大眾對人生的真正價值產生錯覺,進而會認為豪華、奢侈的個人物質生活滿足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梢?,大眾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價值的同時,也將個人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價值觀、消費主義價值觀等腐朽價值觀通過大眾影視文化、大眾廣告文化等手段傳播給社會大眾,從而削弱了大眾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導致個體人生價值觀的扭曲。
此外,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產生于現(xiàn)代社會、消費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是現(xiàn)代科技迅速發(fā)展的產物?,F(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不但為大眾文化的產生提供了眾多消費主體和需要,也為大眾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提供了極為便捷的手段。因此,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孕育和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尤其是隨著廣播、電影、電視、網(wǎng)絡、手機、數(shù)碼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被不斷運用于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成為了一種影像、視覺的文化,一種快餐式的文化,這也就“意味著傳統(tǒng)社會地域文化間的鴻溝被填平,意味著生活與藝術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意味著公共話語與私人話語變得界限不清”[8]212~213。大眾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純商業(yè)性、娛樂性和流行性特征,也正是現(xiàn)代科技理性逐漸戰(zhàn)勝或替代道德價值理性的產物。
總之,大眾文化憑借娛樂性、流行性和商業(yè)性的特征不斷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那么,作為社會生活在倫理方面重要表達的人性問題、道德功能問題和道德價值問題必將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人性是大眾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大眾文化的道德功能是大眾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道德價值是大眾文化作為文化形態(tài)應具備的道德理性智慧。充分重視大眾文化的倫理價值和道德問題,加強道德價值理性對大眾文化的引導作用,才能使大眾文化創(chuàng)造者堅持道德操守,使大眾文化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沿著這條思路去展現(xiàn)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其“活力與魅力”[10]。
[1]葛晨虹.人性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4]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習近平.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
[6]萬俊人.思想前沿與文化后方[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7]葛晨虹.和諧兩種理性文化[J].江蘇社會科學,2005,(3).
[8]舒揚.當代文化的生成機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9]宋希仁.人生哲學導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0]賀祥林,葉昊.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之辨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責任編輯:朱建堂]
B82-05
A
1001-4799(2017)01-0025-05
2015-09-15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資助項目:142DA09;北京市教委科研計劃—社科面上資助項目:215-013
賈雪麗(1981-),女,河北承德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宣傳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