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遠根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悟透寒熱說辨證
——醫(yī)案連載(十)
潘遠根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感冒;傷寒;傷濕;人造寒氣
劉某某。女,65歲。
2012年1月10日初診:感冒一周,周身發(fā)麻,覺得有寒氣在身上竄動,喉嚨有鎖緊感,微咳,無痰,畏冷,胃不適,吃東西好像梗在喉中。素常畏冷。脈沉細,舌極淺淡胖嫩,潤,少苔。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黃芪20 g,麻黃6 g,附子6 g,細辛3 g,防風10 g,杏仁10 g,炒白術 20 g,桂枝 10 g,白芍10 g,紫苑10 g,桔梗10 g,甘草10 g。
2月21日:上次感冒藥后即安和,現(xiàn)在又有點感冒。過小年時受了寒,現(xiàn)在容易發(fā)熱出汗,稍動就汗出,飯后口里發(fā)酸,腰背發(fā)冷,喉嚨發(fā)干,咳痰很難咳出來,早晨起來有一陣口苦,有慢性胃竇炎。處四逆湯加味:黃芪50 g,西洋參15 g,附子10 g,砂仁20 g,干姜10 g,炙麻黃 10 g,細辛 3 g,桂枝10 g,吳茱萸6 g,炒白術30 g,當歸尾10 g,黃連3 g,獨活15 g,川芎10 g,炙甘草10 g。
3月4日:上方效果不顯,胃有點不舒服,現(xiàn)在仍然背冷腰冷,脈如前,舌淡紅苔薄白。繼上方加減:黃芪30 g,西洋參10 g,附子12 g,砂仁20 g,干姜10 g,細辛3 g,桃仁10 g,桂枝10 g,炒白術30 g,當歸尾 10 g,黃連 3 g,獨活 15 g,炙甘草10 g。
3月14日:上方服后感覺舒爽,但覺早上起來口苦。繼上方加減:黃芪30 g,西洋參10 g,附子12 g,砂仁20 g,干姜10 g,細辛3 g,桃仁10 g,柴胡6 g,黃芩6 g,桂枝10 g,炒白術30 g,當歸尾10 g,黃連3 g,獨活15 g,炙甘草10 g。
按:感冒不是大病,但根據(jù)病人的稟賦可出現(xiàn)很多類型,如果治療不得法就會讓病人遭受很多痛苦。如陽虛體質發(fā)生感冒時,辨證便不可混同普通感冒論治。但臨床上很多治療受了太多西醫(yī)觀念的影響,總認為那是上呼吸道感染,是感染,首先就考慮如何抗感染,消炎抗菌抗病毒的模子就在腦中發(fā)酵,不管寒熱虛實,先得用上能抗菌消炎的藥物,然后再“辨癥”用藥。其實,古人治療感冒,除非是溫熱病,不然很少用到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醫(yī)圣張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及后世的人參敗毒散、藿香正氣散、參蘇散等,目的只是在疏散寒邪,固護衛(wèi)陽,恢復機體內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和穩(wěn)定。特別是陽虛感冒,再用寒涼清解,多半會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這個病人素常就畏寒怕冷,已經(jīng)是陽虛的底子。感冒持續(xù)一周,感覺周身發(fā)麻,有寒氣在體內竄動的感覺,是陽虛不能溫運經(jīng)脈,寒氣內侵引起。肝血虛也可能引起發(fā)麻的癥狀,但多半會局限在一定的部位,而且不會感覺全身發(fā)麻。再結合舌質的極淺淡、胖、嫩、潤,更是陽虛寒盛的明證。所以治療宜溫陽通經(jīng),散寒化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組方。一月以后的再次受寒,腰背發(fā)冷,自覺發(fā)熱自汗明顯,喉干口苦,咳嗽痰粘,雖同為受寒,但這次似以中陽不振,津液不能上承,肺金失于溫潤為主。所以這次以溫運中焦陽氣為著眼點處方。
后來在醫(yī)院檢查,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非萎縮性胃竇胃炎”“胃酸過高”,表現(xiàn)為食后1~2小時疼痛,辛辣刺激馬上發(fā)痛,痛得厲害時就呃氣,有燒灼感,天亮時感覺癥狀更重。這些癥狀容易讓人想到食管炎、胃炎,而去考慮解毒消炎。
臨床有個絕大誤區(qū),以為“炎癥”就是感染、就是熱,似乎就應該清熱解毒。至于這個炎癥真的是不是熱、毒,是怎么生成的,就未必仔細探究過。我在其他病案中說過,所有病證都是內環(huán)境變化,不是過熱、就是過寒引起的。這個病人內環(huán)境陰寒很盛,食管和胃因內寒的影響,逐漸發(fā)生病變,如果去溫散化除這些寒氣,讓內環(huán)境盡可能寒熱協(xié)調,那個病證就會好轉,炎癥自然消退,不必要消炎解毒。認真辨證起來,就不必過分在乎那個“炎癥”,而只要關注她的陽虛問題,治療仍然以溫陽建中為主,少加柴芩疏達少陽就行。
其后病人多次陪同親朋來看病,一直未再吃藥,那些“炎癥”引起的癥狀也沒再見,現(xiàn)在靠日常飲食、鍛煉調理,未曾再患大的毛病。
夏某,女,55歲。
2015年11月9日初診:感冒很久了,吃藥未好,干咳無痰,眼窩痛,早晨起來口特苦,噴嚏多,咽痛,喑啞,容易上火,手腳冰涼,很怕冷,一般20天左右就來一次如此樣的感冒。脈微細緩,舌淡紫潤,苔薄白。溫陽建中湯加減:炙黃芪50 g,紅參10 g,麻黃6 g,附子15 g,浙貝母10 g,細辛3 g,桂枝10 g,炒白術30 g,當歸15 g,白芍20 g,川芎15 g,黃連3 g,吳茱萸6 g,枳實10 g,蟬蛻10 g,炙甘草10 g。
11月16日:感覺松了一些,聲音仍然啞,咽癢難受,口腔痛、舌頭痛。上方加減:炙黃芪50 g,紅參10 g,麻黃6 g,附子15 g,細辛3 g,桂枝10 g,炒白術30 g,防風 15 g,白芷 10 g,桔梗 10 g,當歸15 g,麥冬15 g,川芎15 g,黃連4 g,枳實10 g,蟬蛻10 g,炙甘草10 g。
11月23日:現(xiàn)在藥后眼眶不痛了,口苦減輕,渾身感覺輕松。藥后半小時內感覺一股熱氣上沖,然后消退,經(jīng)常打很多噴嚏,影響咽喉;早上起來一身不適如感冒,渾身酸痛。上方加減:黃芪50 g,紅參20 g,麻黃5 g,附子 15 g,細辛3 g,炒白術 30 g,防風 15 g,當歸 15 g,麥冬 15 g,辛夷 6 g,黃連4 g,枳實10 g,蟬蛻10 g,甘草6 g。
2016年2月22日:吃藥后很輕松。但回廣州后沒吃藥,20多天后又覺得復發(fā),不過頭痛不甚,口苦不發(fā)了。現(xiàn)在睡下后頭內嗡嗡響,元旦膝蓋因活動受傷,腿痛,脖子痛,頭暈。脈沉細緩,舌淡紫微干。溫陽益氣湯加減:炙黃芪30 g,紅參10 g,麻黃5 g,附子10 g,砂仁6 g,炮姜10 g,細辛3 g,桂枝10 g,炒白術30 g,當歸15 g,川芎25 g,獨活15 g,黃連3 g,吳茱萸6 g,枳實10 g,炙甘草10 g。
按:夏女士在廣州謀生,經(jīng)常感冒,20來天就會來一次,這次感冒很久未愈,回長沙省親母親陪她來就診。二十來天就來一次感冒,且每次均持續(xù)很久不愈,當是陽虛所致。“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容易感冒,衛(wèi)外不固,鮮有不因陽虛者。手足冰涼,畏冷,也證實病人陽虛。而陽虛又鮮有陰不盛者,陰盛多逼陽失位,不能安居于內,陽不勝其陰而上浮,擾咽則咽癢咳嗽,咽痛喑啞,口苦。以溫陽建中法治之,藥進10余劑,即覺眼眶不痛,口苦減輕,渾身輕松,而藥后半小時感熱氣上沖,應是陽氣來復的征象。兩個月后雖有反復,但癥狀已經(jīng)較前減輕很多。
劉某某,男,50歲。
2014年8月18日初診:早兩天滿頭痛,噴嚏,昨晚喉嚨不舒服,鼻涕多。脈浮細,舌極淺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黃芪30 g,麻黃10 g,附子 6 g,黃連3 g,桂枝10 g,杏仁10 g,桔梗12 g,白芷10 g,川芎15 g,羌活12 g,細辛3 g,薄荷6 g,生姜3片。
11月24日:前次感冒7劑藥服3劑病就基本上好了,還是把7劑藥都吃完?,F(xiàn)在膝關節(jié)痛一周,這毛病每年都會發(fā);喉癢,咳嗽,有痰,稠,帶點黃白色,白天白色痰。處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味:黃芪 30 g,麻黃 10 g,附子 10 g,細辛 3 g,干姜10 g,熟地黃12 g,桂枝10 g,白芥子15 g,浙貝母10 g,黃連 4 g,炒白術 30 g,茯苓 30 g,魚腥草20 g,甘草10 g,桔梗10 g,牛蒡子12 g。
按:時值盛暑,病人感冒,一般多認為風熱外感,但現(xiàn)在由于家電普及,即便是盛暑,家里和辦公區(qū)域多可調節(jié)為極為涼爽的小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炎熱形成很大的反差,稍不注意就會受寒,特別是在睡眠后容易引起感冒。所以,人造小環(huán)境固然可以獲得涼爽,但因為和自然環(huán)境的高度反差,非常容易干擾人體正常的寒熱節(jié)律,現(xiàn)代把這種狀態(tài)叫作“空調病”,實際上是一種“人造邪氣”,和六淫邪氣相似。在這種環(huán)境里的感冒,通常難以用時氣的熱邪來解釋,而是感受人造邪氣引起的風寒感冒。
這個病人頭痛,噴嚏,流清鼻涕,不發(fā)熱,再加上舌象的寒濕表現(xiàn),顯然不屬于風熱外感,而是寒邪引起,所以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以溫里散寒為主。3劑藥服下,基本上就沒問題了。病人很理智,仍然堅持服完7劑,其實后4劑確實應當服,作用主要在溫散內環(huán)境的寒濕,增強病人正能量。二診以訴膝關節(jié)痛為主,伴有咽癢咳嗽、痰稠。每年都發(fā)的問題,多半是寒濕之氣深入經(jīng)脈,因外寒引發(fā)。這病人仍然是寒濕較重的內環(huán)境,溫經(jīng)散寒、溫里化濕就顯得很必要了。所以用了兩個都是溫陽的方子組合起來,一是溫經(jīng)散寒以通暢經(jīng)脈氣血,一是溫化寒濁以消散寒痰結聚。
何某某,男,40歲。
2014年6月17日初診:感冒,頭重,困重,鼻塞,倦怠,頭痛,不發(fā)熱,鼻流濁涕。近期如此感冒連續(xù)3次。脈浮弦,舌淺淡,胖嫩,齒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黃芪20 g,黨參15 g,麻黃10 g,附子10 g,細辛3 g,生姜12 g,桂枝10 g,白芥子10 g,蒼耳子10 g,羌活15 g,川芎20 g,白芷10 g,藿香10 g。
2015年11月6日:感冒4天,咳嗽,痰黃,咽痛,咽微紅,不發(fā)燒,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感冒。脈浮細,舌極淺淡,齒痕,苔薄白。上方加減:黃芪30 g,參須 10 g,麻黃10 g,附子10 g,細辛 3 g,桂枝10 g,白術30 g,白芍15 g,羌活10 g,防風10 g,藿香10 g,浙貝母10 g,石膏30 g,甘草10 g。
11月10日:藥后感覺很好,但仍流鼻涕。上方加減:炙黃芪30 g,紅參10 g,麻黃6 g,附子10 g,神曲 10 g,干姜 10 g,細辛 3 g,白芷 10 g,辛夷6 g,藿香12 g,炒白術30 g,茯苓20 g,川芎15 g,黃連3 g,枳實10 g,甘草10 g。
按:病人感冒于兩年內各治療一次,一次時當初夏,一次時當初冬,時令雖有不同,但治療用藥大率雷同,依據(jù)就是病人內環(huán)境寒氣較重,均以溫里散寒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第一次雖然在初夏,但南方此時還是濕氣較重,病人也是一派寒濕外感的征象,再加上舌象的淺淡胖嫩,舌邊齒痕,故以溫里散寒獲愈。第二次秋末冬初,還有秋燥余威,故感冒有咳嗽痰黃,咽紅咽痛,但舌脈之象,仍然是寒氣內盛,故依然是前方為基礎,稍加石膏貝母清化痰熱,藥后病人“感覺很好”,應該是方證相符的治療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咳嗽痰黃,咽紅咽痛,顯然有痰熱結聚于咽喉,何以還用溫陽散寒法。這種呼吸道感染的病癥,援用西醫(yī)的思路,肯定要考慮用些抗菌抗病毒的中藥,如板藍根、銀花、連翹、蒲公英之類以清熱解毒。但病人的內環(huán)境并非熱結,相反,見到的是脈浮細,舌淺淡,胖嫩,有齒痕,也不發(fā)熱,并無熱征可尋。我認為這時的痰熱結聚咽喉其實是浮陽擾動,關鍵處還是里寒盛而格陽于上。既然為寒氣內盛的感冒,自然應當溫里陽而驅寒氣,有痰熱結聚,略加清熱化痰即可,未必就要根據(jù)“現(xiàn)代藥理”來加抗毒抗菌藥。
王某某,女,39歲。
2012年2月23日初診:前天晚上開始畏寒發(fā)燒,全身肌肉酸痛,頭痛,吃不進東西,惡心、嘔吐。脈細,舌淡苔薄白。處藿樸夏苓湯加減:麻黃6 g,羌活12 g,藿香12 g,厚樸10 g,法夏10 g,茯苓10 g,桂枝12 g,杏仁10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澤瀉10 g,滑石10 g,川芎10 g,生姜5片。
3月12日陪朋友看病,謂服藥3劑感冒就好了。
按:這個病治療起來并不難,雖然病人癥狀表現(xiàn)很痛苦,其實就是個寒濕濕郁阻肺胃的問題,我用的是上下分消的處方,很容易治療的。對于這樣的病人,最好不要受西醫(yī)觀念的左右。這是一個胃腸型感冒,一看到發(fā)熱,就去考慮是否有感染,要不要用解毒消炎?惡心嘔吐了,是不是有脫水問題,要不要輸液來糾正?用中醫(yī)的眼光看,就是個濕郁,化濕利濕,把濕郁散開,肺胃之氣自然就通暢了。
(全文完)
(本文編輯 李路丹)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Chills and Fever Theory Serialized Medical Records(X)
PAN Yuange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cold;typhia;affection by dampness;artificial chill
R249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5.010
2016-04-11
潘遠根,男,教授,研究方向:中醫(yī)理論、臨床和文獻研究,E-mail:ygpan1550@163.com。
本文引用:潘遠根.悟透寒熱說辨證(十)[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5):5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