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湖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生命與藝術(shù)的“孤獨”
——論老舍悲劇的孤獨美學(xué)
杜 娟
(湖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老舍將“孤獨感”這一生命體驗注入藝術(shù)創(chuàng)作并塑造出孤獨的經(jīng)典形象,老舍及其筆下人物在期翼與希望中對孤獨進行一次次反抗又一次次地落回原處的怪圈,則賦予老舍悲劇更深程度的悲壯美和沖擊力,升華了老舍悲劇的精神與價值。
老舍;孤獨感;生命體驗;疏離;抵抗孤獨;悲劇
老舍的生命是一場悲劇,其創(chuàng)作也多是悲劇,他的悲劇是同時指向作家和作品兩個層面的。老舍的悲劇是多種因素和藝術(shù)相互影響構(gòu)成的,筆者在其中便注意到伴隨老舍一生及其創(chuàng)作始終的一種強烈感受——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是極其向內(nèi)的,它在老舍的悲劇中既是一種因素也是一種藝術(shù),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傷感與共鳴感,在無聲無息中悄然地引導(dǎo)著讀者在看似幽默好笑的文字與語氣中一步步感受和發(fā)現(xiàn)老舍的悲劇真實。老舍的孤獨感已經(jīng)不是生命運動中來去匆匆的一種情緒感覺,他的孤獨已經(jīng)超越了生活中簡單形式的孤獨,成為這位老藝術(shù)家相生相伴的生命體驗,也是從生命底蘊處獲取藝術(shù)靈感的一種力量。作為生命存在的體驗,孤獨意識在每個存在主體內(nèi)心不同形態(tài)地存在著,它不僅是現(xiàn)實性的意識、理性的意識,還是主體的意識、潛意識[1]。而老舍在體驗生活孤獨的同時,會深刻而又真切地體驗生命的孤獨,并將這種孤獨感注入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以藝術(shù)的方式表現(xiàn)生命本體與生命存在相結(jié)合的人的各種狀態(tài)[2],從而使得這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感上升至藝術(shù)的高度,即孤獨的美學(xué)。老舍的悲劇,與他的孤獨美學(xué)相伴相生,孤獨美學(xué)在一定意義上成就了老舍的悲劇價值,而老舍用其一生譜寫的悲劇也使得其中的孤獨美學(xué)更加令人動容。
孤獨感對每一個有意識的人來說應(yīng)該都體會過,但對普通人來說,這種無礙于發(fā)展、性格和情感的孤獨感只是生活某一時間段的情緒體驗。老舍的孤獨感則很令人詫異,生不逢時四個字是極適用于老舍的成長遭際,自無知的幼年至智慧的成年;從飄搖的清朝到蓬勃的新中國,老舍與環(huán)境、時代總發(fā)生著種種齟齬。在時代浪潮的巨大沖擊中,他似乎永遠是一個人在后面緩緩地走著,永遠融不進也追不上或者不屑于融進和追上這浪潮的旋渦中心。
老舍出生在風(fēng)雨飄搖的清朝末年,隸屬正紅旗下的旗人家庭。雖從《正紅旗下》這部有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中能看出旗人并不十分以滿清王朝的大小事為己任,但旗兵家庭畢竟已經(jīng)是一種上百年的統(tǒng)治工具,有著一種天然的政治意味。旗人身份也有著異于普通百姓的特殊意義。老舍的家居住在京城這個政治中心,社會和民族的各種矛盾都在這里匯聚,政治生活上的一幕幕活劇都在或隱或顯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3]。在老舍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八國聯(lián)軍洗劫北京、辛亥革命等時代更迭的大事輪番上演,老舍在其中經(jīng)歷了喪父之痛,貧苦之凄,還有因旗人身份而帶給他的無端鄙夷。后來老舍到國外求學(xué),但對于深受北京文化熏染,有著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氣質(zhì)的老舍來說,種種文化差異都使老舍不能很好地融進英美環(huán)境。老舍的一封信件足以說明在異域生活的老舍是十分孤獨的:“英國生活極苦,我怕身體吃不消……接觸的人也很少。無識的美人,談不到一處;不知如何是好……整個世界仿佛都到了末日?!盵4]無論是老舍的童年還是成年時期,他的身份與文化總與周邊不十分和諧,甚至一直處在生活環(huán)境的邊緣處,可以說童年和求學(xué)的老舍都是在深深的孤獨感中長期困惑著,煎熬著。在這樣的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的交互作用下,無疑會形成老舍無法也不可能改變的敏感而孤獨的精神氣質(zhì)。
“五四”運動是波瀾起伏、雄闊恢弘的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里程碑,革命呼聲、學(xué)生運動如火如荼,成為“五四”時期的時代主流,而老舍在這個時候又以孤獨的形象出現(xiàn)。文學(xué)創(chuàng)作激情高漲的“五四”似乎對老舍的創(chuàng)作并不怎么重視,田仲濟回憶道:“(老舍的小說)沒引起我怎樣注意……對他的‘幽默’我理解得也不很深?!阉土硪慌勺非笥哪?、閑適、空靈的人混在一起了?!盵5]很明顯,這是對老舍極大的誤讀。時代對老舍持冷淡的態(tài)度,而老舍也并未投入火熱的潮流中,在許多方面和“五四”保持著疏離甚至悖離。老舍將自己立于五四運動之外,將自己冷眼看到的學(xué)生運動的“嚴重而混亂”和“笑料”轉(zhuǎn)繪到《趙子曰》中,甚至將學(xué)生歸結(jié)為當時社會與軍閥相并列的一大新勢力[6];同時老舍還極不贊同革命救國,他認為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才是正確的道路,在《二馬》《貓城記》等作品中都有表現(xiàn);不僅如此,老舍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關(guān)注對象上也顯得極其不合時宜,“五四”作家們著力表現(xiàn)與呼喚的是上層小資產(chǎn)階級的個性解放,宣泄的是知識分子的苦悶情緒,是一種形而上的主題,而老舍則憑借出身城市貧民的底層認知和獨特豐富的底層審美經(jīng)驗,始終以底層小市民為關(guān)注對象??梢哉f老舍與這個時代并未保持同一頻率與速度的步伐,在“五四”中始終是一個“異類”。
在“十七年”這個革命階級激情接近高潮的時代,老舍看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他愛人民,倡通俗,寫現(xiàn)實主義似乎都合乎潮流,但這都只是某種表面性的“和諧”,在精神實質(zhì)上,老舍與“十七年”主流相去甚遠。老舍愛人民,但這個人民不是階級意義上的“人民”,老舍愛的是“人”,這是一種基督式的博愛思想,他愛窮人也批評窮人,愛知識分子,幫助“右派”份子①,甚至愛《四世同堂》中日本老太太這樣的“敵人”;老舍寫現(xiàn)實主義,但這個現(xiàn)實主義是寫實的現(xiàn)實主義而非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具有西方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老舍提倡通俗文學(xué),但他不是要繼承它的思想,而是形式、聲韻技巧[3];老舍還認為悲劇這么強有力的文學(xué)形式被打入冷宮是令人難解的[7],甚至說出“因笑而成就的事業(yè)比流血革命盛強多少倍”[8]這樣大膽的話??梢娎仙釋r代的概念多是偷梁換柱了的,他在一個階級至上的時代里無階級劃分地愛著世界的人;在一個革命浪漫主義沸騰的情緒時代中默默書寫著現(xiàn)實的悲劇與幽默……“五四”的旁觀者卻是少有的“五四”精神的堅持者和繼承者,于“五四”的老舍無疑增加了更為孤獨的悲劇感,于“十七年”的老舍不僅顯得極其孤獨,甚至威脅著他的生活乃至生命,成為導(dǎo)向生命最終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好的作家,總能將自己的生活感受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作沖動,將生命體驗注入藝術(shù)中去。老舍便將融進自己生命的孤獨注入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中,使孤獨上升為一種藝術(shù)美。
與老舍自己一樣,他筆下的藝術(shù)形象大多都是有著同樣的孤獨感。他們無依無靠,形單影只,孤孤單單地裸露于艱難兇險的世間,在泥濘中一個人艱苦地掙扎著?!对卵纼骸繁闶潜憩F(xiàn)孤獨的典型:“我”承受著那個年齡不該承受的痛苦與孤獨,帶著一雙蒼老憂郁的眼睛一個人在世上漂泊浮沉,直到淪為連自己都不齒的暗娼也沒有一個溫暖的家或可以傾訴的對象?!拔摇迸c母親這對唯一的親人之間卻一個以母親為恥,另一個不敢面對女兒,兩代人的離散隱伏著精神的離散,親情的異化反映著兩人精神與靈魂的異化,將孤獨感推向了極致。老舍作品的其他形象,雖然沒有以自始至終一個人存在的形式表現(xiàn)這種孤獨,但他們的精神和靈魂與“我”是相通的。《柳家大院》中的小媳婦;《駱駝樣子》中的祥子、虎妞、小福子;《我這一輩子》中的“我”;《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黑白李》中的黑李;《貓城記》中的大鷹;《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尤大興……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所受教育、社會地位都是不同的,但盡管形形色色,這一眾人物的靈魂深處都是同樣孤獨的。祥子和巡警“我”雖有過婚姻甚至有過愛,但最終都破滅了(虎妞與小福子死了,“我”的老婆與朋友私奔了);祁瑞宣等知識分子無法被人理解,只能一個人咀嚼孤獨;大鷹等革命者與實干者雖是老舍小說中的理想人物,可孤獨感依然在他們身上得到表現(xiàn)甚至推向更深,尤大興們被排擠被欺辱,大鷹以命相祭以頭為供試圖喚醒世間眾人,這種絕望深淵里的孤獨譜成了一曲曲的悲歌,令人感嘆與震動。
老舍筆下的藝術(shù)形象大多是沒有愛情的,愛情的缺席本身就是一種孤獨的形式,也無疑是一個人靈魂和肉體上的一種極大缺失。無論是低微的祥子、革命者李景純、知識分子祁瑞宣、實干家尤大興,還是猥瑣無聊的瑞豐、冠曉荷,他們無論善良與否、高尚與否、富有與否,都沒有靈魂上的愛侶。祥子有愛自己的虎妞,但愛情是相互的,祥子喜歡小福子那樣的女孩卻娶了各方面都與之相距甚遠的虎妞,日日面對與容忍其潑辣與跋扈,在愛情的精神層面上是極度痛苦的;李景純、尤大興等人根本就無意于戀愛,他們忙于為國家奔走,努力地革命與工作,一心一意實業(yè)救國,就算想要結(jié)婚,也只是想娶一個賢良能干的姑娘,不妨礙自己做事就行,這種實用性的婚姻價值觀在愛情精神上是空缺甚至無知的,從某個意義上講,不懂得愛情的人生就是孤獨的人生。冠曉荷、瑞豐等人更談不上愛情,他們本就低俗,他們與女性的關(guān)系也是純物質(zhì)化的,沒有任何情感交流,只要女人比自己有錢有權(quán),就甘于丟棄尊嚴被羞辱被欺負,這種極度扭曲的男女兩性關(guān)系,使得老舍的小說充滿感情缺位的孤獨的荒誕感。
運用意象本就帶有現(xiàn)代主義的孤寂荒蕪之感,何況老舍運用的大多是月亮、柳枝等代表孤獨的意象,以孤獨之物喻孤獨之人?!对卵纼骸啡木褪且栽铝恋牟粩嘧儎觼硐笳魅宋锏纳壽E,暗指著一個讓人掙扎扭曲的、不公冷酷的黑暗世界。意象象征是一種意在表現(xiàn)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手法,如艾略特所言:用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尋找一個“客觀對應(yīng)物”,換句話說,是用一系列實物、場景,一連串事件來表現(xiàn)某種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終形式必然是感覺經(jīng)驗的外部事實一旦出現(xiàn),便能立刻喚起那種情感。[9]因而用來引導(dǎo)與表達情感的象征體必須與人物的情感體驗相通,不能相通的寄托物只是死物,同樣沒有意象寄托的人的思想也是隱匿的不可言說的。老舍選擇了月牙兒,這個在偌大的黑暗中獨自明亮的孤獨之物,來言傳“我”深陷于黑暗世界的孤獨感,“我”與月牙兒一樣,純潔、殘缺、孤單。老舍讓“我”與月牙兒在不斷地交流互動中,使心與物合為一體,同時讓孤獨感融會貫通,不斷加深,最終完成悲劇性生命體驗的認知。
老舍的孤獨美學(xué)不僅僅表現(xiàn)在其孤獨的生命體驗中,也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藝術(shù)人物的設(shè)立上,更體現(xiàn)在老舍筆下人物還有老舍自己對孤獨不斷地抗爭再不斷地失敗的悲劇上。不斷地抵抗孤獨,就是一次次地相信希望,一次次地堅持努力,試圖逃離或改變將自己圍困的孤獨,但隨著希望一次次地破滅,生活成為越努力越失敗,越掙扎越沉淪,越抗拒孤獨越加深悲劇的悖論,這種抵抗的癡妄使得悲劇愈加深重,將悲劇推向生命的巔峰,悲劇精神也在這一悖論中得到升華。
這首先體現(xiàn)在老舍筆下眾多人物對孤獨的逃離?!对卵纼骸分械摹拔摇焙汀恶橊勏樽印分械南樽颖闶窃噲D逃離孤獨的行動者。因為日夜被孤獨纏噬著,他們格外地渴望溫暖與溫情,渴望與他人建立真誠的情誼,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愛,因而他們不斷地希望著,憧憬著?!拔摇币驗橐粋€人溫和的笑,便以為自己從此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兒了。然而,對方原是個風(fēng)流成性的騙子,這個春風(fēng)般溫暖的夢境很快被無情地打碎?!拔摇眻猿植恢貜?fù)母親的悲劇,渴望逃脫孤獨的現(xiàn)狀,便到了小飯館當女招待,然而希望再次破滅?!拔摇币琅f不甘墮落,在抗拒黑暗與孤苦中掙扎,可后來甚至沒有飯吃,最終只能走母親的老路。祥子和“我”的命運又何其相似,整部小說完全是對祥子越努力越墮落的過程的一個完整敘事[10]。對孤獨的祥子來說,買車是他逃離孤獨追求尊重的希望寄托,小福子更是他渴望溫暖的精神支柱,可一次次的希望和振作,一次次的抗爭和努力,都無一例外地失敗,讓他在孤獨的深淵中墮落,最后不可挽回地直直墮入無邊黑暗。大鷹、尤大興、祁瑞宣等也都重復(fù)著這個怪圈,大鷹用生命和頭顱來喚醒世人,希望響應(yīng)自己共同奮斗,可結(jié)果只是引來眾人麻木的圍觀;尤大興滿懷憧憬地工作,希望帶領(lǐng)同事開創(chuàng)科學(xué)先進的農(nóng)業(yè),最后以被掃地出門為結(jié)局。無論是懵懂的底層苦人還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抗爭孤獨的結(jié)局通通以失敗告終,奮力掙扎一生又回到最初那個無人理解與尊重的孤獨的原點?;蛟S孤獨的本質(zhì),就是悲劇。
反抗孤獨卻是越陷越深,行為動機與結(jié)果的完全悖反,老舍作品的悲劇由此體現(xiàn),老舍自己的人生悲劇也同樣在于此。同筆下的藝術(shù)形象一樣,老舍也在不斷地抵抗孤獨,吶喊和堅持自己的思想,爭取著他人的理解和采納。新中國的成立,喚起老舍前所未有的熱情與希望,“他激動地說:‘中國已經(jīng)有希望了。我要盡快回去’”[11]。他以為孤苦的國外生活結(jié)束了,以為一直以來無人認同重視的實業(yè)教育救國思想和自由真實藝術(shù)思想終于迎來了春天,哪想嚴密的一體化政治,強大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無一不壓抑著他。老舍更未取得這個社會真正的認可與信任:作為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的老舍,卻有文章無處發(fā)表、連贈閱刊物都要不到的尷尬經(jīng)歷,“他似乎很孤獨,常常靜坐沉思默想”[12]。但老舍一如既往地堅持抵抗孤獨的境遇,在“雙百方針”時期積極講述自己的悲劇論與幽默論,創(chuàng)作《茶館》這一藝術(shù)瑰寶,然而“雙百方針”沉寂后,《茶館》遭批判和“紅線”刪改,《龍須溝》遭受非議[13]。但當聽到周恩來“不能為著宣傳的需要強迫作家創(chuàng)作某類主題的作品”[14]的藝術(shù)“解禁”信息后,老舍又開始積極地宣揚他的文藝觀,甚至打算創(chuàng)作恢弘的《正紅旗下》,可惜剛開了頭就不得不戛然而止、擱筆不前?!皬睦仙岱e極探索和艱難跋涉的藝術(shù)形態(tài)來看,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刻苦的,多少遍,邊抄邊改,每個字每個詞地反復(fù)推敲,當他傾注全部心血完成的作品確定失敗的時候,老舍仿佛一下子老了許多。他一次又一次地從失敗中掙扎出來,顯得那么累。一位著名的老作家,一部又一部作品都是廢品,那種痛苦的心態(tài),真比一場大病的折磨還難受?!盵12]可盡管這樣,老舍依舊期期不落地閱讀文藝報,努力地活躍在文藝界,這繁忙的身影,因此帶有了某些悲劇性氣質(zhì)和悖謬性色彩。心靈深處的孤獨與不甘以及孤獨的復(fù)雜博弈持續(xù)地沖擊著老舍,并為老舍后來的命運抉擇奠定了悲劇性的伏筆。文革的觸目驚心終于使老舍徹底幻滅,“他終于明白抗爭的蒼白無力,他的自殺不是要證明什么或抗議什么,而是因為被宿命感所攫住的萬劫不復(fù)的絕望”[3]。
薩特認為“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東西”[15],布貝爾指出獲得“我與他”[16]彼此的理解與尊重,從而得到“自我”的認知和確立,才是“人”價值意義的存在。然而在病態(tài)社會中,自由選擇和努力行動的失聲異化著人的行為與精神,跌進孤獨的旋渦和深淵里無能為力。從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老舍和他筆下人物的人生就是存在的虛無狀態(tài),整個人生都仿佛是一場孤獨的荒誕演出。故而最終,祥子、“我”、大鷹只能孤獨地墮落或自殺;老舍也同樣孤獨地在太平湖邊坐了一整天后,帶著絕望、迷惘與痛苦沉入冰冷的湖水,用生命去祭奠逃脫不開、抗拒不了的孤獨命運。叔本華說:“悲劇,無論是從效果的巨大或造詣的困難方面來看,都應(yīng)被認為是詩的藝術(shù)的頂峰……人生的可怕方面、難以言說的痛苦以及正直無辜者不可挽救的失敗,都在這里展示給我們?!盵17]老舍對孤獨和虛妄的抗拒與掙扎無疑將悲劇藝術(shù)推至巔峰,同時,生命的力量和人的高貴精神在這種抗拒孤苦與不幸的執(zhí)著中熠熠生輝,悲劇的孤獨美學(xué)亦由此生成。
“孤獨美學(xué)”一詞緣起于電影評論,用來描述某種自我的情緒給予觀眾強烈的美感沖擊[18]。在老舍的人生和藝術(shù)中,孤獨便是這樣一個避無可避,帶給讀者強烈悲劇沖擊的詞語。老舍的孤獨美學(xué)不是用故作的行為和文字形式去刺激讀者的眼球,而是滲入老舍及其創(chuàng)作的靈魂深處,賦予了老舍的人生及其藝術(shù)極大的悲劇效果、悲劇意義和悲劇價值。臺灣美學(xué)家蔣勛在《美學(xué)角度談孤獨》中說:“其實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是——孤獨?!痹跊坝康臅r代浪潮中,老舍就這樣緩緩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走在喧鬧的邊緣,留下他孤獨的背影,沖擊著一代代讀者的心,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一道魅力無窮的風(fēng)景。
注釋
①老舍的秘書葛翠琳在1994年《北京文學(xué)》的第8期中的《魂系何處——老舍的悲劇》中講到,老舍曾幫助許多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所謂右派分子。
[1]許莉萍.孤獨意識的美學(xué)辨識[J]. 湖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1(1).
[2]韓茹玉. 淺談孤獨美學(xué)[J]. 安徽文學(xué),2011(4).
[3]湯晨光. 老舍與現(xiàn)代中國[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3):191-200,264.
[4]舒濟. 老舍書信集[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167.
[5]田仲濟. 回憶老舍同志[A].老舍和朋友們[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79.
[6]老舍. 趙子曰[A].老舍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99:251.
[7]老舍. 論悲劇[A].老舍全集:第17卷[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99:446.
[8]老舍. 滑稽小說[A].老舍全集:第15卷[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472.
[9]艾略特.艾略特詩學(xué)文集[M]王恩衷,編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13.
[10]陳怡. 虛無困境中的絕望與抵抗[D]. 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2013.
[11]石垣綾子:老舍——在美國生活的時期[A].新文學(xué)史料[M].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5.
[12]葛翠琳. 魂系何處——老舍的悲劇[J]. 北京文學(xué),1994(8).
[13]陳徒手. 人有病,天知否[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1:75.
[14]李潔非.典型文案[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112.
[15]中國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西方哲學(xué)史組.存在主義哲學(xu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337.
[16]馬丁·布貝爾.我與你[M]. 陳維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17]叔本華. 轉(zhuǎn)引自西方思想寶庫[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259.
[18]何天平.臺灣電影中的“孤獨美學(xué)”[J]. 新聞研究導(dǎo)刊,2013 (3).
OnAestheticsofLonelinessinLaoshe'sTragedy
Du J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Laoshe created a classical characters with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He put his life experiences into those people he wrote. Laoshe resist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in his works through the people he described and tr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that people would have returned to their origin of the loneliness after resisting them again and again with the hope , which just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ower of tragedy itself.
Laoshe;loneliness;life experience;alienation;resisting loneliness; tragedy
ClassNo.:I206.6DocumentMark:A
宋瑞斌)
杜娟,在讀碩士,湖南師范大學(xué)。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
2096-3874(2017)12-0141-05
I206.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