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朱+秀海
編者按:本期《黃河對話》的“話題”,是由作家郭萬新的《耕讀世家》說開去,談家族史與鄉(xiāng)村史的融合及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耕讀世家》系萬新最新的一部紀實力作,2015年12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歷經(jīng)作者3年采訪,旨在真實記錄數(shù)百年的家族滄桑史,以典型的中國故事傳遞中國人夢想依舊的鄉(xiāng)愁。正如他的名字,該書的出版意味著他嶄新的“蛻變”,走出塞北馬邑,成為山西文壇的一匹駿馬。
何南(作家、詩人,以下簡稱“何”):朱老師,作為著名編劇,卻讓您談紀實文學,尤其是農(nóng)村題材的紀實文學,您是不是覺得有點兒意外?
朱秀海(《喬家大院》編劇、作家,以下簡稱“朱”):您要用的詞恐怕不是“意外”,而是“困難”吧?其實,我年輕時也寫過報告文學,還得過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呢,那是1983年,我最初為文學界所知就是因為報告文學(現(xiàn)在喜歡稱紀實文學了)。另外,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小說、戲劇,還是紀實文學,只有映照現(xiàn)實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沒有文學精神的不同。而且,所有的文學作品(包括電視劇劇本),要想被觀眾接受,都必須立足于對現(xiàn)實的深刻發(fā)掘和理解之上。
何:的確如此??磥恚埬鷣碚劶o實文學是對的。我們之間消除了我臆想出來的“隔”之后,這次對談勢必會流暢而融洽。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山西作家郭萬新及其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其中還會涉及更多人、更多作品、更大范圍的相關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
還是先從他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家族史《耕讀世家》談起吧。
我現(xiàn)在手里就拿著一本《耕讀世家》,很厚重,裝幀也好,雙封皮,樸素大氣的色調(diào)。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序,是邱華棟寫的——《最厚重的,是土地和人》。第一段這樣寫道:“拿到郭萬新的這部沉甸甸的《耕讀世家》,我首先就為郭萬新的雄心感到了欽佩。一個作家,一輩子寫來寫去,總要寫本厚重的書吧?就像陳忠實當年說的,寫一本給自己當枕頭的書。所以,從郭萬新寫這本書的立意來看,他是有雄心的,這一點就讓我折服了。我一邊讀,一邊想,郭萬新寫這本書,想的一定是要寫一本能夠留得下來的書,能夠與時間對抗的書,能夠?qū)Φ闷鸺亦l(xiāng)父老,和自己作為作家的榮譽的書,能夠告慰親朋好友的書。我看,這些目標,這本書都實現(xiàn)了?!?/p>
邱華棟認為,對一位作家的雄心與榮譽而言也罷,對一本書的生命力與厚重而言也罷,對紀實文學之于寫作對象和閱讀對象而言也罷,《耕讀世家》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既定目標??梢娝麑@本書的贊譽非常之高。
朱:我應當同意你對這部書的評價,因為華棟也是我的朋友,他的文學品位是極高的。由于種種原因,郭先生的書我讀得說不上精細。讀后覺得,你對他這部書的評價應當是中肯的。
從“耕讀世家”這個書名來看,不論其封面上的“三年采訪,真實記錄數(shù)百年家族滄桑史”的宣傳語,還是“典型中國故事,傳遞中國人夢想依舊的綿長鄉(xiāng)愁”的定位,都改變不了它是一部家族史的事實。所謂家族史,一般來說就是以一個家族為寫作主體,將其興衰盛滅的歷史過程還原出來,但這仍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告訴讀者,你為什么要寫這么一個家族,這個家族的歷史中有什么值得我們關心的歷史文化精神,而且這種歷史文化精神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確有關照意義。不然,無論你的切入點是一個家族,還是這個家族的某些個體,你費盡心血焚膏繼晷記錄的是這個家族的榮辱毀譽,還是這個家族某些個體的榮辱毀譽,讀者都是不關心的。事實上,寫什么真的不重要,怎么寫,寫出了什么,才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耕讀世家》是寫出了一些東西的。
何:是的。正如這本書的內(nèi)封所定位的,《耕讀世家》是“一部厚重的北方鄉(xiāng)村史,一卷樸質(zhì)的民俗風情畫”。它既是作者在對張氏后人三年采訪、掌握第一手翔實史料的基礎上訴諸文字的家族史,又是作者在推出《草根吉莊》《吉莊紀事》等紀實作品之后,秉承“講述典型中國故事,傳遞中國人夢想依舊的綿長鄉(xiāng)愁”的要義邁出的又一大步?!陡x世家》并不拘泥于一般家族史的寫法,而是以家族史為經(jīng),關涉了數(shù)百年的鄉(xiāng)村史、北方史、中國史。書的要旨雖在還原張氏家族史,卻并不孤立地寫一個張氏家族,而是將其放在中國和中國的鄉(xiāng)村之中,將其歷史放在中國史和鄉(xiāng)村史之中。在紀錄張氏家族史的同時,將相關歷史忠實地奉上。
我舉兩個例子。書中是這樣寫的:
在當今朔州市朔城區(qū),雖然官方?jīng)]有命名,但民間普遍公認,小堡村是首屈一指的文化村。過硬的理由似乎只有一個:出過翰林嘛。
需要先對翰林做一闡述。翰的本意指錦雞的赤羽,古人提筆寫字,猶似揮翰,故而引申為文筆;林,一個古代的會意字,表示樹木叢生。單從字面理解,翰林就是文翰之林,搖筆桿子的文化人云集薈萃在一處。大致從唐代起,皇帝身邊要配置文學侍從,名為翰林官,他們辦公的官署,則叫翰林院,慢慢就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gòu),充滿濃郁的學術和文化色彩。到了明代,朝廷將修史、著作、圖書等事務也歸入翰林院,清代又增加了為皇帝記錄起居、講讀經(jīng)史等職能,一把手由從二品大臣擔任,康熙后則由殿閣大學士兼任,下屬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tǒng)稱翰林。
翰林制度和科舉制度是封建中國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構(gòu)。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進入翰林院也就等于進入國家的人才儲備中心,等于躋身社會地位最高的知識分子群體,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翰林不難獲得近距離接觸皇家的機會,相應地升遷不成問題,特別是明代已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的傳統(tǒng)。翰林的聲望很高,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都由翰林官主持……
這是人文歷史方面的“植入”。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山西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唐代山西老鄉(xiāng)柳宗元在《晉問》中這樣寫道:“晉之山河,表里而險固?!北攘谠缥灏儆嗄?,西晉軍事家兼學者杜預注解《左傳》,其中一句越發(fā)言簡意賅:“晉國外河而內(nèi)山。”
具體說來,八百里太行山雄立踞東,深塹的晉陜大峽谷鬼斧西裂,南有黃河奔騰,北則長城蜿蜒,山西果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不愧于歷史上的全國第一戰(zhàn)略要地。清人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總結(jié)說:“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最典型要數(shù)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山西乃王業(yè)所基,國之根本?!闭f白了,得山西者得天下。
引用普遍認可的比喻,山西本身就像一座軍事意義上的大堡。
仿佛對應似的,在表里山河的北大門朔州市,恰有一個村莊名叫“小堡”。
先來研讀朔州,可謂萬里長城沿線的一座不容忽視的古城。朔州最初的地名叫作馬邑,源自大秦帝國的一代名將蒙恬筑城養(yǎng)馬北擊匈奴的故事。到了朱明王朝,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后,為了有效對抗北元,除了加固原有長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了全長1600公里的第二道防線,這就有了內(nèi)外長城之別,《明實錄》中也稱大邊和二邊。外長城自西向東從偏關的老營堡進入山西,途經(jīng)朔州的西北一線直往天鎮(zhèn)新平堡進入河北;內(nèi)長城也從偏關老營堡走起,再經(jīng)朔州的西南一線出靈丘平型關通向河北,最終兩段長城交匯于北京延慶。直觀而言,朔州處于內(nèi)外長城的西夾角間,“遙控長城,外連大漠,雖僻在一隅,實邊陲要害”,平添了鮮明的戰(zhàn)爭色彩。
這是歷史地理層面上的“鏈接”。
在歷史地理層面上,作者在推出小堡村之前,先介紹山西、朔州,將小堡置于浩渺的時空中,使之盡得山河鐘愛;在人文層面上,作者適時介紹了與張氏家族史相關的政治、民俗、科舉等背景史實,使一個家族受著社稷、時代、文化、風物人情的潤澤,而不是孑立于天地之間,孤獨冷漠地存在。這樣的寫法,使得張氏家族及其家族史厚重起來。
朱: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這是《耕讀世家》的優(yōu)點。其實,引用太多的史料,比如地理志、科舉史、碑文、墓志銘等,往往會削弱書的可讀性,但郭先生這本書就做得挺好。這樣的寫法也有好處,他會一下子將所寫的對象和我剛才講的歷史文化精神連結(jié)起來,這樣的敘述技巧本身就是在發(fā)掘歷史和現(xiàn)實、歷史文化精神和當代文化精神的連結(jié)點。
何:您說得不錯。記得在《耕讀世家》新書發(fā)布會上,與會嘉賓白燁、徐則臣也談過類似的感受,他們還為本書做過另一種“策劃”,說是以其中某個人物——比如張煒——為經(jīng),以他的故事貫穿全書,這樣或許會增加一些可讀性。
白燁與徐則臣還為本書構(gòu)想過另一個思路:用一個張氏家族的后裔——比如張士權或者張永來,以他們對家族緬懷的思路來貫穿全篇。畢竟這樣寫的話,故事性會增強。
書中之所以引用了很多很多史料,我想,恐怕與張氏家族“耕讀世家”中“讀”的字有關,也與作者嚴肅客觀的紀實態(tài)度和占有太多的史料有關。畢竟,一個出過翰林的家族,一個受過朝廷和地方官多次褒揚的家族,繞不開這些歷史。
雨果說:“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過去,現(xiàn)在,將來,難以割裂,渾然一體。只有將家族史置于更宏闊的歷史之中,家族史才會更淵源豐沛,才會充滿溫度?!陡x世家》做了這樣的努力。
朱:我們在這個認識上是沒有分歧。我剛才說過,寫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對今天做出關照。另一個問題,怎么寫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作家的問題,他這么寫,是他認為他需要這么寫,只有這么寫才能讓這部書最終呈現(xiàn)為一部他期望的“大書”。
何:《耕讀世家》雖然是一部嚴肅的紀實文學,但其中并非一味地板著面孔說史,而是有很多有趣的、接地氣的人和事存在。
比如在張永來發(fā)現(xiàn)先人凌霄公的墓碑時,寫得就很生動——
大約在2006年的八月,張永來回村與父母一起過中秋節(jié),到西頭買豆腐,遇到一位曾叔祖張光,爺倆寒暄幾句談及正題,張光告訴張永來說:“南垣墳以前有一通石碑,‘文革被推倒了,前幾天我去割草,無意間看見在荒土里埋著,還露出一點兒。你去看看吧?!睆堄纴砑泵s去尋找,果然在雜草的掩蓋下發(fā)現(xiàn)了石碑一角。他匆匆清理一番后,碑文居然還可辨認,首先映入張永來眼簾的就是這樣一句:“平陽府萬泉縣儒學訓導凌霄張翁墓表。”那一刻張永來喜出望外,想不到張凌霄真是被寫入《朔州志》的小堡村張姓中的第一人!他忍不住以手加額,驚嘆一聲:“有了!”
比如,書中在寫張書紳的機智時,寫了這樣兩件事。
一件是“口袋無底”。
說是百姓缺糧,張書紳想跟州官申請賑恤,州官不體察民間疾苦,推諉不敢做主。張書紳說:“大人不必擔心,只需裝滿我的一口袋就夠了?!敝莨僖宦犨@么容易滿足,隨口就答應了。誰知張書紳拿了一個沒底子的布口袋,上邊裝下邊用別的口袋只管接,一連裝去幾馬車。州官聞訊,也不能食言,只好認了。
另一件是“甥舅釋怨”。
一個舅舅帶外甥做手藝,外甥不聽舅舅教誨,老是跑出去打牌,一次舅舅忍不住狠揍了外甥一頓,外甥則還手打掉舅舅的兩顆門牙。舅舅氣不過,告官要討個公道,官府接案,立即布置抓捕。以下犯上忤逆不道,外甥眼看著難逃身陷囹圄。畢竟是骨肉情深,舅舅事到臨頭后悔了,想撤訴又怕追責,只好帶著外甥一起前來央求張書紳想想辦法。張書紳對外甥說:“你靠近過來,聽我安排?!蓖馍蕉鷣砺?,不防被張書紳一口咬破耳朵,然后指點說如此這般。第二天外甥就去官府自首了,鳴冤說:“當時是舅舅咬住我耳朵,我吃痛不過想跑,扯掉了舅舅的門牙?!笨h太爺一看果然不假,官司也就不了了之。
這樣的例子頗多,也可作為《耕讀世家》的又一亮色??磥恚髡咴谠罅康氖妨现畷r,也注意到使書在閱讀上更多些趣味。在這方面,看來作者是做過很多努力的。
說起這本書的有趣,我還想起其中寫的另一件事:
那是張四維18歲的一天,他乘坐自家往城里送麥糠的馬車進城,也許是上班應卯,也許是無事閑逛。總之也算人貨混載,存在安全隱患。也是命中注定,偏偏馬就驚了,狂奔不停,最終車子翻入路旁溝里,將張四維深埋在麥糠下。車夫自己救不出來,倉皇向路人喊援:“這是小堡村張書紳的馬車!”情急之下打出張鄉(xiāng)紳的旗號,以為更起作用,哪料適得其反。路人不聽便罷,一聽張鄉(xiāng)紳的名字,頓時顧慮重重,心想危難之際伸出援手理所應當,但人家一貫出入官府呈狀善訟,萬一遭致反咬一口倒打一耙,那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結(jié)果大家躊躇不前,眼睜睜耽擱了時間,最終張四維被弄出來時已被麥糠活活悶死。可嘆張書紳名頭雖大,竟然難辭其咎地間接導致了兒子殞命。
這樣的故事都是讀者喜歡讀到的,也是把故事與史實相結(jié)合的范例。
朱:我同意。
何:郭萬新的這種寫法并非自《耕讀世家》始。他的“吉莊三部曲”之《草根吉莊》,就是既重故事性,又重史實的成功之作。書中每一章介紹了一個人或一家人的命運浮沉,可讀性非常強。這些人的經(jīng)歷極為曲折甚至傳奇,命運多舛,但個個充滿正能量,讀后令人唏噓之余又不由得生出新的力量。
但,讓我覺得意外的是郭萬新的這一做法:他采訪時細大不捐,可謂高踞史料的山陵,卻能做到恰當取舍,力求客觀。雖寫的是張氏家族,卻能做到對張氏族人“不諂媚”,這是非常難得的。
對于張氏族人,作者在書中感嘆道:“他們或長壽或早卒,或富足或赤貧,或發(fā)奮有為或庸庸碌碌,卻無不前赴后繼地憧憬過全新的夢想,迎候過不同的明天,留下了屬于自己的或清晰或模糊的生存履痕,譜寫出小堡村六百余年的滄桑之歌,勾畫出儀善堂家族二十多代的命運長卷?!睍屑葘懥丝饲诳藘€、秉承詩禮家風的張氏后人中的賢者,如被郡守表彰為“守道存誠”的張聲達、堅定的儒家文化捍衛(wèi)者張書紳、由赤腳醫(yī)生華麗轉(zhuǎn)身為醫(yī)學專家和博導的張鐸。但也不避寫其中的不肖者,如“游手好閑,吃喝嫖賭樣樣俱全”的張敬善,頂撞母親、將兒子扔入枯井的張守仁。不粉飾,不隱諱,難能可貴。
這種態(tài)度,概括起來說,就是忠于史實,就是嚴肅,就是有真情。
紀實文學,貴在“實”,而不在“虛”;重在“紀”,而不在“編”。紀實文學,寫生動容易,寫詳細容易,寫真實難。尤其是寫現(xiàn)實人物。人家還健在,怎么寫?老寫好的一面,又不甘心;若寫不盡如人意的一面,則又惴惴不安。老寫好的讀者罵,寫壞的元素吧,又難免當事人罵。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紀實文學作家是既要耐得住寂寞,又敢于冒些“風險”。
朱:我同意。我覺得忠于史實,嚴肅,有真情這三條,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為你的創(chuàng)作目的服務,也就是關照現(xiàn)實,關照今天。不忠于史實,不嚴肅,沒有真情,這就談不到了。讀者都是火眼金睛,只要發(fā)現(xiàn)你有一點不嚴肅,不真情,不真實,你全部的努力就白費了。而且,一般說來,一個嚴肅、真情、忠于史實的作家,最后總是能說出點什么來,這樣他也就用他的嚴肅,他的真情,更準確地說是用他的思考,關照了現(xiàn)實,給了讀者讀他的書的理由。
何:朱老師說得一語中的。
我也寫過紀實類的東西,但慚愧得緊,寫的多是民國時甚至更久遠的人和事。一是因為我不如包括郭萬新在內(nèi)的很多紀實文學作家那樣肯吃苦,沒有腳踩爛泥、口嚼冰坨采訪的勁頭,更因為我缺乏不怕“風險”的勇氣。而寫民國或者更久遠的人與事,則可以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這些“風險”,有點兒像《紅樓夢》中說的“打太平拳”,反正這些人已經(jīng)作古,反正他們的事也早已被“記錄在案”,史書里盡可翻找,便沒了好多麻煩。
對于“三農(nóng)”——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我是有深厚的感情的。我出生在農(nóng)村,在農(nóng)民家里長大,對最農(nóng)村的人和事是清楚的,是有懷想的。雖然我寫過“泥土清芬入夢中,炊煙半縷也關情。心香一瓣輕拈處,也愛麥田也愛風”的詩,雖然我有過寫農(nóng)村、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的沖動,但截至今天,仍然未曾以筆涉獵。在我的心里,紀實的東西,要涉及我的鄉(xiāng)親、我的朋友、我的親人、我的童年、我的苦痛,這些是一個個創(chuàng)口,稍一觸碰就會出血的。因為我對他們、它們的感情太深了,意深而情怯,反束手束腳,避而遠之。
最近我在寫以鄉(xiāng)村學校為背景的系列小說,是為孩子們寫的。但請留意,是小說,而不是紀實性的東西。我寧肯把記憶深處的元素發(fā)酵之后放在小說里,也不愿體現(xiàn)在紀實文學里,這恐怕并非我一個人的顧慮吧。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郭萬新是了不起的。
朱:你過于自謙了。我讀過你的一些大作,很欣賞。我認為不止是紀實文學能關照現(xiàn)實,小說,戲劇,包括電視劇,也能關照現(xiàn)實,《喬家大院》就是關照現(xiàn)實的作品。還是那句話,寫什么,怎么寫,用什么文學體裁來寫,都不重要,重要的你能不能寫出能對今天有所關照、讓讀者怦然心動的歷史文學精神。郭萬新用他的《耕讀世家》其實想實現(xiàn)的也是這個,而且他的努力是成功的。
何:我讀到郭萬新作品的時間較長,但與本人相識的時間并不長,也極為偶然,但這短短的時間足以讓我了解他很多很多。
七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一本他的力作《正說尉遲恭》,讀后我頗覺驚奇。因為他寫的不僅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位老鄉(xiāng)。蘊涵于其中的感情自不必說,單是這角度和態(tài)度已讓人難以忘懷。后來我又通過人民日報出版社的編輯陳紅,有幸得以最先讀到他費盡心血寫成的《草根吉莊》《吉莊紀事》和《耕讀世家》。再后來終于見到了郭萬新本人,憨厚的面孔,誠篤的秉性,思維雖捷,說話卻緩。
于是,我知道了他并非名牌大學畢業(yè),也未參加過專業(yè)的寫作培訓,一切都出于過人的天賦和對寫作的癡愛,便不由得生出敬佩之情。
朱:我也聽責編陳紅講過郭先生的故事,還挺感人的,他的執(zhí)著,他的認真,是他能夠有今天的成就的原因。
何:郭萬新的執(zhí)著讓他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碩果累累:2010年,《吉莊紀事》由三晉出版社出版,2013年獲得山西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2年,他又在《吉莊紀事》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報告文學《吉莊的三戶人家》,獲得2010-2012年度趙樹理文學獎。2014年,他終于加入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三十年的夢想,結(jié)出了沉甸甸的果實。同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非虛構(gòu)文學《草根吉莊》,跟隨其后,再版了《吉莊紀事》。2015年,《草根吉莊》入選全國農(nóng)家書屋2015重點推薦書目。2015年底,又有了長篇紀實作品《耕讀世家》的問世?,F(xiàn)在,他已是朔州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了。
郭萬新的創(chuàng)作成果,是中國非虛構(gòu)類文學的一個縮影。半個世紀前后,徐遲、穆青等紀實文學大家已經(jīng)走在了前列,《哥德巴赫猜想》《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等紀實作品擁有了大批讀者。后來,紀實文學雖然有些遇冷,但人們對該類作品的渴求仍然存在,仍然有一批作家在為此做著努力。
2015年6月24日,作為國禮,習近平主席將張雅文的紀實文學作品《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一書贈送給比利時國王菲利普。何建明、李鳴生、王宏甲的作品也越來越受歡迎。有些優(yōu)秀的紀實文作品已經(jīng)發(fā)行到數(shù)十萬、一百多萬冊,一版再版,勢頭喜人。今天,可以說,紀實文學作品又逢春天。
紀實文學的市場越來越廣闊,源自人們對生命、對真實、對責任的崇尚和呼喚。恐怕這也是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原因。這位記者出身的女作家將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寫進《戰(zhàn)爭中沒有女性》,以阿富汗戰(zhàn)爭作為《鋅皮娃娃兵》要客觀展現(xiàn)的寫作背景,使核災難成為《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的再現(xiàn)場景,她的寫作視角之所以做如此選擇,便是關切人類的整體命運,關注人類的生存與安全。這是一位作家鉆石般寶貴的責任感。這與郭萬新寫《草根吉莊》時將筆觸與最底層的民眾對接,寫《吉莊紀事》時將現(xiàn)實與歷史對接,寫《耕讀世家》時將家族史與鄉(xiāng)村史、中國史,將朔州、小堡與山西、與中國對接一樣,具有時代的和歷史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飽滿地體現(xiàn)在《中國高考報告》《無極之路》《生命的吶喊》等無數(shù)作品的字里行間。
朱:我同意。
何:讀《洛克菲勒家族傳奇》,我們得知一個龐大的石油帝國竟是從1000美元起步的,甚至起步于約翰·D·洛克菲勒幼年時捉到的第一只小火雞;讀《盛宣懷家族》,我們在為盛宣懷創(chuàng)造中國洋務史上十余項“第一”驚嘆的同時,也真切地體會到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走進《百年袁家:袁世凱及楊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便走近了另一個袁世凱——身為孝子的袁世凱、10名女子丈夫的袁世凱、32個孩子父親的袁世凱,走近了殺伐與虞詐背后的著名家族的滄桑。
國家,民族,即便是一個家族,必有自己的歷史,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都是歷史的主人公。已不復存在的瑪雅人之所以被人記取,不僅因為他們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預言,更因為他們有極高的文明,有可觸摸的歷史。四十年前,時任尼日利亞總統(tǒng)雅庫布·戈翁盜用本國博物館價值連城的文物作為獻給英國女王的禮物,這件事之所以屢遭痛批,并不僅僅是他在政治權力上的迷失,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對歷史的漠視。
因此,將歷史保留下來,傳之后世,才不致讓國家、民族或家族喪失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講,《耕讀世家》之類的紀實作品誕生的意義絕不僅僅之于某一家族。“鄉(xiāng)愁”是有溫度的,因為人心有溫度;歷史也是如此,因為人的記憶、緬懷、希望……有溫度。
有人說,郭萬新是遇到了“貴人”,所以才有了一步一個臺階的飛躍。究其成長、成功的歷程,完全可以說,他確實遇到了“貴人”,并且是一大撥貴人。這些貴人是吉莊純樸的農(nóng)民;是張氏家族的后人如張士權、張永來等人,是他們家族的傳奇滋養(yǎng)了郭萬新多情多才的筆;甚至是那次“青創(chuàng)會”期間對他施以白眼的那位作家;是鼓勵他寫作的賀繼漢……然而,真正的貴人是他自己。
郭萬新的生命里,還有貴人沒有被提及。那就是紀實文學,是讀者對紀實作品越來越濃烈的喜愛之情,是從中央到地方對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越來越重視的決策。如今,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人文情懷,讓鄉(xiāng)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環(huán)保理念,都是郭萬新的貴人,也是郭萬新能寫出一部部力作的肥沃土壤。祝愿郭萬新能寫出更多、更好的紀實作品,愿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熱衷于紀實作品寫作的作家,愿有分量的紀實作品越來越多。
朱:我同意。祝賀郭先生,祝賀《耕讀世家》,祝賀人民日報出版社出了這么好的書。也向何南先生表示敬意,你對郭先生的認知如此之深,很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