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蒂,譚睿娟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3)
【經濟·法律研究】
《個人獨資企業(yè)法》五年期間法律性質評析
——兼論第二十八條的立法完善
馬 蒂,譚睿娟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3)
基于債權安全的考慮,在個人獨資企業(yè)解散后,原投資人對其存續(xù)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償還責任,德、法、日等主要國家的商事法律都有類似規(guī)定。為平衡債權人與原投資人利益,我國《個人獨資企業(yè)法》在確認原投資人償債責任的同時,又規(guī)定債權人未于五年內提出償債請求的,清償責任消滅。故該五年期間于原投資人、原債權人利害關系重大,對期間性質的不同理解可能在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期間盡管具有除斥期間、權利失效期間的部分特征,但從期間經過后的法律效果、適用客體的法律特征、立法價值取向等因素綜合分析,解為消滅時效更為準確。同時,《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第二十八條將原投資人界定為債務人,無視個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的人格獨立性,混淆了責任與債務的界限,有悖法理。因此,建議參照《合伙企業(yè)法》修改的經驗,取消“五年”特殊期間的規(guī)定,使承擔無限責任的出資人就企業(yè)未結清債務的連帶責任統(tǒng)一適用普通消滅時效,以符合類似情況類似處理的法律原則。
除斥期間;權利失效期間;消滅時效;責任與債務
個人獨資企業(yè)解散,應依法清算,當企業(yè)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由投資人以個人的其他財產予以清償。不過司法實踐中,出現個別債權在企業(yè)清算過程中漏報、漏償或未及時清償的情況仍在所難免。為維護這部分債權安全,貫徹投資人對個人獨資企業(yè)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立法精神,《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第二十八條特地規(guī)定:“個人獨資企業(yè)解散后,原投資人對個人獨資企業(yè)存續(xù)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償還責任,但債權人在五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該責任消滅?!庇热绫WC期間的法律性質引起過不小的論爭,這個五年期間的性質如何,同樣在課堂上引發(fā)激烈爭論,而且還進一步影響到當事方利益的歸屬。如認為是消滅時效,隨期間經過而消滅的是勝訴權,本權利仍存在;如認為是除斥期間,隨期間經過而消滅的是本權,債權人于五年后受領原投資人給付的,構成不當得利。哪種理解更符合法律邏輯和立法本意?其次,該條徑自將原投資人定性為“債務人”且以債務人身份承擔償債責任于法理未必妥帖,也有進一步分析的必要。
期間的性質歷來是爭論頻生的話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大相徑庭的結論,以致有著者在論及保證期間時發(fā)出“保證期間是把一個概念正反兩方面的命題揉在一起的錯誤概念”[1]的感嘆。在無限公司股東對企業(yè)存續(xù)期間的債務承擔責任的問題上,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皆從不同角度規(guī)定了一定的期間(巧的是,期間多數都為五年)。對于這個期間的性質,根據現有立法實例和理論觀點,主要有以下理解:
1.除斥期間
關于五年責任消滅期間的性質,主要論者以為系除斥期間。如高等政法院校規(guī)劃教材《民法學》在分析原《合伙企業(yè)法》第六十三條五年期間性質時就認為系除斥期間,*1997年版《合伙企業(yè)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合伙企業(yè)解散后,原合伙人對合伙存續(xù)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連帶責任,但債權人在五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該責任消滅”,后在2006年的修改中刪除了上述內容。1999年頒布的《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第二十八條承襲了1997年版《合伙企業(yè)法》關于期間的規(guī)定。并且認為原債權因該期間經過而消滅[2]。韓國學者在評析《韓國商法典》第267條“社員的責任,在公司解散后,自登記之日經過5年便消滅”時也認為此五年為除斥期間。[3]再從立法意圖來看,我國立法機關刻意在消滅時效制度外做一特殊性期間規(guī)定,似乎也傾向于認為該五年為除斥期間。
“文義是法律解釋的開始,也是法律解釋的終點”,[4]對法條的理解,尚需回到法條文義本身。從前述《韓國商法典》第267條文字表述來看,其性質的確為除斥期間,但就我國《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第二十八條的文字表述來看,這個五年不是除斥期間:
(1)除斥期間所適用的客體是形成權。形成權是與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相對應的權利范疇,[5]屬于實體性而非程序性權利。除斥期間經過,隨期間消滅的是形成權權利本身,而非賦予相對人以抵銷、防御權利人主張的對抗性權利。依該條,五年期間經過的后果是責任消滅,但是,責任消滅不等于債務本身消滅,就如同責任不等于債務。“債務,指應為一定給付的義務;責任,指強制實現此項義務的手段,亦即履行此項義務的擔保?!盵6]“就債務與責任之關系言之,債務為應給付之義務;責任為履行義務之財產的擔保?!盵7]換言之,債務是責任產生的基礎,責任是債務不履行的后果,債務是因,責任是果,作為債務不履行的否定性后果來督促或威懾債務人履行。當債務如約履行時,責任隱而不發(fā),當債務不履行時,責任方才粉墨登場。責任雖常常伴債務而生或同其命運,但責任與債務相分離的情況也并不少見,責任與債務可能異其主體(擔保)、異其范圍(有限責任),有無責任的債務(自然債務),有無債務的責任(擔保、普通合伙人的連帶責任)。除非當事人之間有約定,債務不因時間的經過而消滅,隨特定期間而消滅的是責任。是故,原投資人的責任消滅,并不等于債務本身消滅,只是失其法律強制執(zhí)行力。從原債權人角度,隨五年期間消滅的是債權請求權(我國通說為勝訴權),不是形成權,與除斥期間所適用的客體不相符合。
(2)原個人獨資企業(yè)債權人權利實現方式不同于經除斥期間而消滅的權利。因除斥期間經過而喪失的權利,主要為一經行使即發(fā)生效力的撤銷權、異議權、追認權等權利,在法律屬性上不可能反復主張,主張后也無撤銷的可能。這些權利通常由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提出主張,可以于司法程序內也可于司法程序外而有效實現,如各種追認、催告??傊?,除斥期間適用于依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即發(fā)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權利,法律效果的產生不依賴于相對人的意思。而原個人獨資企業(yè)債權人欲實現其權利,需要向原投資人提出請求,并有賴于其為主動的給付行為。當原投資人不為履行時,得以之為被告提起給付之訴。起訴后,可以撤訴,撤訴后不妨礙再次起訴。原債權人可得行使的權利在性質上系債權請求權,不可能依權利人單方行為而實現,在權利實現方式上不同于形成權。
綜上,除斥期間論者只看到了一個不同于消滅時效的特殊期間,就想當然認為系除斥期間,并未注意到該期間的法律效果和適用客體,而這才是評析期間性質最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2.權利限制期間
有學者在分析《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20年期間”的法律性質時,曾提出“最長期間限制說”,[8]試圖跳出訴訟時效期間與除斥期間之間非此即彼的爭論,從而提出一種全新的思路。那五年期間是不是可以同樣解釋為權利限制期間呢?
立法設定期間的目的,就是為權利設定一定的時間限制,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期間都是權利限制期間,因此把一個特定期間再解讀為權利限制期間,難免陷入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錯誤之中。因為社會現象的復雜性與文字表達技術的局限性,立法不可能是法律概念簡單改動后的照搬照抄,立法所用的文字表述也不可能達到教科書般的邏輯嚴密,難免會出現不純正的法條表述,但這并不足以證明原有法律概念存在錯誤并推翻之。錯誤也許僅是在特定語境中的邏輯沖突或是理解上的歧義,而不是概念本身。雖然任何一門學科體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例外情形,但理論研究的任務也就是從例外中抽象出其共同特征并將之類型化、體系化,而不是輕易將不太標準的現象作為例外予以特殊化,致使例外叢生,有失理論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也使提出的新觀點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受者不多。并且,該提法也不能回答下文將涉及的五年期間的可變性問題。是故,“最長期間限制說”盡管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新的研究角度,對“20年期間”的研究也不無意義,但為本文所不采。
3.權利失效期間
在權利行使與時間的關系上,著名學者王澤鑒曾指出:“權利行使之受時間上的限制,其主要情形有三,一為消滅時效,二為除斥期間,三為權利失效?!盵9]那五年期間是否是權利失效期間?
權利失效,也稱失權,指:“請求權或形成權因可歸咎于權利人自己的原因經較長期間未行使,且已成某種狀態(tài)的,權利人不得再行使該權利?!盵10]相應的期間則為權利失效期間。權利失效期間適用的客體一般為請求權、形成權或抗辯權,但也有理解為適用于支配權的[11]。從“權利人不得再行使權利”的文字表述來看,應理解為權利本身并不消滅,僅系對權利行使予以限制,賦予相對人相應的抗辯性權利。
(1)我國尚不具備權利失效期間的制度基礎。任何一個法律制度的生成都有其歷史、經濟、制度的本土化資源條件。權利失效是以誠實信用原則為理論依據,最早由德國法院通過判例創(chuàng)設的一項制度,后被日本、我國臺灣地區(qū)法院所接受,因此在上述國家和地區(qū)都無明確的法條表述,而僅以判例和學說形式而存在。上述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出該判例制度各有其法律制度背景,如德國法院主要采取該制度克服普通消滅時效(30年)過長的弊端,日本擬解決其消滅時效不適用于基于所有權的物上請求權問題,我國臺灣地區(qū)擬解決對法律未規(guī)定除斥期間的形成權和抗辯權予以時間上的合理限制,“主要適用于時效期間過長、形成權未設除斥期間等場合”。[12]而我國普通消滅時效經延長后也僅為三年,并不存在時效過長的問題,實務中也沒有明確區(qū)分物上請求權,對未規(guī)定除斥期間的形成權和抗辯權也可通過催告等制度予以限制,因此沒有單獨適用權利失效期間的理論必要性和制度化基礎。
(2)不符合司法審判實際。權利失效期間源自權利人長時間不行使權利,再結合足以使相對人產生其不再行使的信賴的特殊情形,[13]而根據誠實信用原則來限制權利人行使權利的合理期間。不過特殊情形的判斷標準本來很模糊,誠實信用的邊界又極其不清楚,需要審判人員價值觀念介入,本著個人經驗、社會良心做出主觀化判斷,即使在以判例承認權利失效期間的域外立法體系,對該期間的認定也從嚴控制。同時,對權利失效期間的認定可以不經當事人主張而由審判機關依職權主動開啟,賦予審判人員太高的權限和主動性,不符合我國司法實際。
此外,權利失權期間也始終不能合理解釋五年期間的可變性。盡管粗觀之,五年期間具有權利失效期間的部分特征,但細考權利失效期間的產生背景以及我國立法、司法實際情況,還是不宜認定為權利失效期間。
根據《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第二十八條的文字表述,將該期間理解為消滅時效更為合適。理由如下所述:
1.期間的可變性
個人獨資企業(yè)解散后,原投資人償債責任消滅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五年期間屆滿、債權人未提出償債要求。依本條反向解釋,債權人在五年內任一天提出償債請求的,即破除該條件,在五年絕對期間經過后,原投資人仍存在受法律強制為清償的可能性,即其法定責任期間并不是一個單純的不變期間,具有延長的可能性。這是除斥期間、權利時效期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只有消滅時效中斷才能圓滿地解釋這一現象。當債權人在五年內提出償債請求的,原投資人責任期間可能突破五年時限,而就債權請求權而言,可以解釋為適用時效中斷而延續(xù),符合消滅時效的法律性質。
2.符合消滅時效的立法目的性
除斥期間具有除權性,期間經過,權利本身消滅。消滅時效制度盡管在羅馬法時代“帶有較強烈的權利剝奪色彩”,[14]然而發(fā)展至今,其要旨“并非在于侵奪權利人之權利,而是在于給予義務人一保護手段,使其毋需詳察事物即可對抗不成立之請求權”。[15]因此,消滅時效具有更明顯的限權性,限制的是債權人請求權的行使。國外學者曾將債務與責任的關系分為三個時期,“一為人身責任期;二為債權倫理化時期;三為純經濟責任時期”。[16]不難看出,債務責任關系呈現出愈來愈傾斜于債務人保護的趨勢,發(fā)展至今,可以說進入“第四個時期”——限定責任時期,即在利益不能兼顧,非要犧牲一方利益的情況下,往往是犧牲債權人一方利益,限定責任人責任范圍,如有限責任制度、限定繼承制度、不得強制執(zhí)行必需的生活用品等。除了實體權利上的限制外,還同時通過消滅時效制度來實現對權利行使期間的限制。從第二十八條的立法目的來看,其并不以消滅債權為目的,而僅系免除連帶責任人受法律強制為給付的義務。期間經過,原債權失去強制執(zhí)行力,即通過控制原投資人承擔責任的時限來限制債權人的債權請求權,屬于對行使債權的限制而非對權利本身的剝奪,符合消滅時效制度的立法目的。
3.法律效果相同
除斥期間的法律效果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則原狀態(tài)繼續(xù),行使權利后,原狀態(tài)被打破,新的法律狀態(tài)產生。消滅時效的法律后果是權利人行使權利后,原持續(xù)的法律狀態(tài)被破除,產生新的請求權,不行使的話,則原狀態(tài)繼續(xù)維持直至勝訴權消滅的法律效果產生。消滅時效結果后,債務人自愿給付債權人受領的,不能謂于法無據。舉例來說,個人獨資企業(yè)注銷五年后債權人再提出清償請求,原投資人不以二十八條抗辯,積極給付,不會認為系原債權人有不當得利。又,原投資人本不知有此條抗辯而應債權人要求給付后又反悔,要求索回給付的,恐怕法院通常也不會支持。而這些都系消滅時效制度的法律效果。
4.符合主流立法例
我們還可以參照此主要立法體例關于無限公司解散后股東責任的規(guī)定來予以說明。
(1)《德國商法典》。其第159條規(guī)定:1)由公司債務產生的對股東的請求權,在公司解散后,經五年時效消滅;2)消滅時效自公司解散登入公司住所管轄地法院商業(yè)登記簿之日結束時開始。
(2)《法國商事公司法》(1966)。其第401條規(guī)定:對非清算人的股東或在世的配偶、法定繼承人或權利與義務繼承人提起的訴訟,其訴訟時效為五年,自公司解散在商業(yè)和公司注冊處公告之日起計算。
(3)《澳門商法典》。其第230條三款:第三人對已消滅公司所擁有可向股東行使之債權,時效期間為五年,自登記公司消滅之日起算。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立法例關于原投資人責任消滅期間的性質上都采消滅時效說,可能非巧合說或法律移植說可以簡單解釋,這說明消滅時效說有著“普世的”合理性。
綜上,消滅時效說更符合期間制度的法律效果和二十八條的立法目的,但如進一步觀察該條與現行法律體系的協調與兼容,卻會發(fā)現其不僅與時效規(guī)定相沖突,甚至違反了基本法理,確有修改必要。
1.“消滅時效說”自身存在著法律上的障礙
(1)可能出現以下法律困境:如原債權人在個人獨資企業(yè)解散三年后提出清償主張的,原投資人依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提出時效已過的抗辯,而原債權人則以《個人獨資企業(yè)》第二十八條力主尚在時效期間內。這時候,是以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還是上位法優(yōu)于下位法來解決?著實不好回答。
(2)五年的消滅時效不符合現行立法。盡管有學者質疑消滅時效制度的強制性[17],或認為消滅時效的正當化理由在于免除真正權利人或免責義務人舉證困難的“權利推定”[18],但通說認為消滅時效事關公益,屬強制性規(guī)范,只能由民事基本法律規(guī)定,更不容當事人任意約定或改變。因此,將五年期間解為消滅時效會產生法律解釋突破法律自身規(guī)定而自行造法的問題,其理論價值也將備受質疑。這也是消滅時效說最大的法律障礙。
(3)從無限責任股東責任制度立法目的來看,期間主要系為責任人利益而設,這在境外立法例下更加明顯。如德、法民法典的一般消滅時效為30年,日本為20年,俱遠遠長于五年。而之所以特地規(guī)定短期消滅時效期間,顯系為責任人利益著想。國內的兩年消滅時效長期被詬病,學界也早有將消滅時效延長到“三年”或“五年”的呼吁[19],最終《民法總則》確定了三年的消滅時效。相對于兩年或三年的消滅時效,五年期間反而降低了責任人期限利益,加重了責任人負擔,與期間制度立法目的相悖。
2.將責任和債務混為一談
據現行法律,“個人獨資企業(yè)解散后,……但債權人在五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該責任消滅”,該規(guī)定直接以原投資人為債務人,是否有以投資人人格吸收個人獨資企業(yè)人格、并將債務和責任混為一談的嫌疑?首先,盡管個人獨資企業(yè)不完全獨立于其投資人,但其具有企業(yè)名稱、申報的出資和營業(yè)執(zhí)照,說明企業(yè)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并不依附或等同于投資人,僅是因為其財產不充實而由投資人對其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以維護交易安全。在責任關系上,應由企業(yè)作為債務人承擔第一順序責任,當其責任能力不足時,由投資人作為連帶責任人承擔補充的債務清償責任(《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第三十一條)。投資人是責任人,而非債務人。私權權利不會因時間久遠而歸于消滅或異其性質,原企業(yè)債務的債務人始終是企業(yè),投資人并非原企業(yè)債權債務的概括承受者,如何能進入債的關系而成為一方債務主體?這種法律主體性質的直接轉變缺乏法理依據。因此,該條直接將原投資人界定為債務人,雖有債權保護的良好出發(fā)點,但沒有注意到債務人、責任人的法律性質區(qū)別,在法律關系上做出了誤判,混淆了概念,是不妥的。
3.違反類似情況類似結果這一法律常識
合伙企業(yè)和個人獨資企業(yè)具有諸如人合性、出資人的無限責任性等諸多相同處,無限合伙人和個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在法律地位尤其在民事責任承擔上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但在已解散合伙企業(yè)和個人獨資企業(yè)未得清償債務的責任承擔上,法律卻“有意識”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待遇,使普通合伙人受三年消滅時效保護,個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受五年消滅時效保護,致使個人獨資企業(yè)原投資人的責任負擔明顯高于合伙企業(yè)的普通股東,導致類似的法律地位出現不類似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困境。
有鑒于此,不如仿效《合伙企業(yè)法》的修改思路,在法律修改時將二十八條的五年期間刪去,改為“個人獨資企業(yè)注銷后,原投資人對企業(yè)存續(xù)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償還責任”。這樣,一方面使制度設計與法學理論保持一致,即權利的存續(xù)受除斥期間限制,權利的行使受消滅時效的限制;另一方面使原投資人同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自己財產的原一人公司股東、原普通合伙人等連帶責任人一樣,受消滅時效這一通用期間的保護,以符合類似事項應予類似處理的法律精神。
[1]王恒.保證期間的本體論批判[J].河北法學,2011(10):137-145.
[2]彭萬林.民法學(修訂本)[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32.
[3]李哲松.韓國公司法[M].吳日煥,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34.
[4]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20.
[5]孟慶吉.形成權基本理論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6]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8.
[7]史尚寬.債法總論[M].臺北:榮泰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4.
[8]霍海紅.“20 年期間”定性之爭鳴與選擇[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3):28-37.
[9]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515.
[10]佟柔.中華法學大辭典·民法學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593.
[11]楊天紅.權利失效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12]楊巍.我國民法不應建立權利失效制度[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1):135-140.
[13]譚莉.買賣合同檢驗期間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5.
[14]鄭永寬.訴訟時效強制性的反思[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43-50.
[15]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1.
[16]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yōu)越地位[M].王書江,張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21.
[17]金印.訴訟時效強制性之反思——兼論時效利益自由處分的邊界[J].法學,2016(7):122-136.
[18]孫鵬.去除時效制度的反道德性:時效制度存在理由論[J].現代法學,2010(5):52-59.
[19]梁彗星.民法總則立法的若干理論問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9-40.
AnalysisoftheLegalNatureofSoleProprietorshipEnterpriseLawduringFiveYears——OntheImprovementoftheLegislationofArticle28
MA Di,TAN Rui-juan
(Sichuan Radio &TV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73,China)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of creditor’s rights and security,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an individual-owned enterprise,the original investor should still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paying the debts of the original investor during its existence.The commercial laws of major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France and Japan all have similar provisions.In order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and the original investors,while confirming the original investor’s liability for debt repayment,China’sSoleProprietorshipEnterpriseLawstipulates that if the creditor fails to submit a repaying request within five years,the liquidation liability shall be extinguished.Therefore,the five-year period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original investor and former creditor,an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nature of the period may have different results in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Although this period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eriods of exclusion and the expiry of rights,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egal effects of the object,the leg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ble object,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legislation expresses the more accurate elimination of the limitation of time.Meanwhile,Article 28 of theSoleProprietorshipEnterpriseLawdefines the original investor as the debtor,disregarding the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owned enterprises and investors and confounding the line between liability and debt,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law.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o abolish the special provisions of “five year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vised experience of thePartnershipEnterpriseLawso as to unify the common obliteration statutes of the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for the unfinished business of the indemnified contributor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similar situation legal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period of exclusion;period of expiration of rights;elimination of limitation of time;liability and debt
2017-10-19
馬蒂(1972-),男,重慶人,法學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法、知識產權法研究。
D922.291.91
A
1008-469X(2017)06-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