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英
有人說月亮是別在故鄉(xiāng)的一枚徽章;有人說沿著炊煙的方向就能找到故鄉(xiāng)。這些美妙詩意的句子,總是會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而我,但凡在書上看到“圍爐夜話”四個字,心瞬間便被一種溫暖的情感擊中。
每每到冬天,我就想念兒時用過的小火盆?,F(xiàn)如今取暖設備五花八門,小火盆這類“古董”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然而,小時候一家人守著火盆烤火的情景,永遠都那么溫暖。
立冬過后,北風呼嘯,風越來越猛,樹葉似乎在一夜之間落光。寒假期間,母親便把家里的烤火盆拿出來。火盆由一只扁平鐵盆組成,鐵盆中央用于放木炭,四周用一個完整的木架承托。小時候的冬天,每年都會下幾場大雪,風雪交加。母親做過早飯后,會把灶堂里未燒化的木柴夾入火盆里,再加上一些木炭,屋子里一下子便暖和起來。我們搬來小椅子,在火盆旁團團坐定,將凍得通紅的小手放在火苗上烘烤,一下子便從指尖暖到心里。有時還脫掉鞋襪,高抬著腳丫去湊一份溫暖。
那些年,大姐響應黨的號召,知識青年下放農村,每年生產隊都會發(fā)放很多的紅薯,用麻布袋裝著,擱置在房間的一角。這些紅薯成了我們烤火時的美味零食,我們將紅薯埋在炭灰底下,用火鉗把它埋得嚴嚴實實。過些時候,烤紅薯的香味便從炭灰的縫隙中鉆了出來,口水在舌尖和齒縫間肆意涌動。我們趕緊將紅薯扒出來,放在手上,“嘶嘶”的對著紅薯吹著氣,從左手顛到右手,再從右手顛到左手,稍冷后剝開黑乎乎的皮,里面的紅薯像一棵糖心蛋黃,輕輕咬一口,一縷幽香在舌間輾轉。在當時,紅薯成了我們最美味的食物,滋養(yǎng)了著短暫的童年歲月。
吃過晚飯,母親會燒一大鍋的熱水,一家人圍著大木盆泡腳,爐火的光,映紅了我們的臉。大家在水里用腳打水仗,母親幫助更小的孩子搓腳。父親邊洗腳,邊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奶奶在父親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沒有進過學堂,父親好學,沒有筆和紙,用木棍當筆,以大地為紙,聰明好學的父親,終于寫得一手好字,大會上做報告也能出口成章。父親在單位口碑很好,工人們都說父親是位好領導,體恤下屬,平易近人。父親每每說起往事,總是感慨新社會生活的美好,吃得飽,穿得暖,讓我們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有火盆相伴,我們度過了一個個美好的冬天。這些記憶,仿佛一幅舊年的畫,雖已褪色但溫暖依舊。有火盆在,任憑窗外朔風呼嘯,心都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