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琳
摘要:他,一生受盡磨難卻從不放棄;他,用盡一生的心血,留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他,忍受種種苦刑獄中提筆也要將歷史呈現給今人。《史記》這部鴻篇巨著記錄了許多英雄事跡和英雄形象,一個個鮮活的英雄既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也是司馬遷內心英雄觀的寫照。譬如《鴻門宴》,就有他獨特英雄觀的縮影。 解讀《鴻門宴》中司馬遷的英雄觀,也是理解《鴻門宴》的關鍵。
關鍵詞:英雄觀 《鴻門宴》 悲劇化
中圖分類號:K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86-02
《鴻門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里一篇文言文,其內容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細致地刻畫了項羽這個悲劇英雄?!而欓T宴》的情節(jié)體現了司馬遷的英雄觀。
自古以來,中國人總有很深的英雄情節(jié),關于英雄的定義,不同人對比說法不一。劉紹在《人物志》中將“英雄”精辟的定義為:“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互相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中國然后乃成。”他認為英雄是智慧與勇氣的結合,簡單說就是文武兼?zhèn)?。英雄,是楷模,是標桿,是樹立在人們心中高大而光輝的形象。貌似這樣的想法,也是現在大多數人心中所共有的。而在司馬遷心中,英雄,并不是取決于他取得了多少榮耀,而是他身上所具有的不同。
《鴻門宴》中,項羽失去了殺死劉邦的機會,讓劉邦溜走,為日后埋下隱患。就如此簡單的歷史情節(jié),寫作過程中,司馬遷作為一個漢朝的史官,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描繪歷史,絲毫沒有偏頗。
談到英雄觀,不得不說說司馬遷的歷史觀。要知道,司馬遷所寫的歷史,秉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觀念,這種觀點都體現在了司馬遷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和評價上面了。他所寫的歷史力求真實,所以“實錄”精神是司馬遷寫歷史最大的特點。同時,他寫的歷史又是活靈活現的。司馬遷的歷史不是生搬硬套歷史上的事情,硬生生地將事件記錄下來,而是按照自己個人對于歷史史實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來記錄和評價的。無論是皇帝,還是王公大臣,司馬遷都不會抹殺任何一個人的功績和光彩,與此同時,司馬遷也會揭露他們腐朽、黑暗、自私的一面。就如項羽,他雖然失敗了,沒有當過皇帝,但司馬遷依舊把他收錄到“本紀”當中,稱他為霸王,視他為英雄。
此外,司馬遷的歷史也是一部愛憎分明的歷史。他可以高度評價在統治階層看起來十分險惡的農民起義的領袖,甚至還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放入到“世家”中,與諸侯并稱?!而欓T宴》的故事是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后,由此可見司馬遷對于做了對人民有益的事情的陳涉的態(tài)度是高度贊揚的。他不認為統治者所反對的人就是壞人,他不人云亦云,他眼中的英雄光環(huán)是要和百姓相關聯的。
詳細說來,司馬遷筆下的英雄分為以下幾類:
(一)歷經磨難不屈不撓方可為英雄
《鴻門宴》中,劉邦原本只是一介布衣,說話大膽,有些無賴的成分。相比較于項羽,他的經歷是飽受磨難的。項羽請他赴宴,他不得不去,卻又用圓滑的方式躲避了這一次暗殺。磨難在他身上的體現也不止于此。種種困難歷練了他,使他內心足夠強大,使他沒臉沒皮的性格成就他最終走向皇位的野心。司馬遷雖然不以成敗論英雄,可關于劉邦的成功,苦難這點是不可忽視的。
(二)盡管悲劇但仍可為英雄
侯計先在《司馬遷與他陛下的悲劇英雄——讀〈項羽本紀〉和〈李將軍列傳〉》中曾經提到:“司馬遷的《史記》,寫活了那個時代的兩個悲劇英雄,一個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個則是漢飛將軍李廣。”項羽的悲劇是有目共睹的。曾有人說,歷史是眾說紛紜、侃侃而談的飯后家話,也有人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隨意裝點的小女孩。而司馬遷的歷史,是他
特別的歷史。悲劇不代表無能,項羽烏江自刎,縱然是最終死去,卻死得豪邁而又壯烈。他是英雄,是有氣節(jié)的英雄。
談到英雄形成的原因,首先想到的便是當時的社會原因。夏敏在論文中寫道:“整部《史記》人物傳記彌漫著強烈鮮明的悲劇氣氛,洋溢著崇高壯麗的悲劇精神。司馬遷以悲劇性人物和情節(jié)作為表現中心,浸透了他作為史學家對歷史、生活的體驗、感受、理解、思考?!币皂椨馂槔?,張留森在他的文章中寫道:“司馬遷在塑造項羽這一形象時,是把他放在秦末廣大農民反抗暴政的大起義的歷史背景上進行的,是把他當做反抗暴政的英雄來刻畫的?!边@一點恰恰體現了英雄是隨時代背景應運而生的。
其次,英雄的形成與其自身原因密不可分。王濤認為,一些歷經磨難的英雄在正義、理想、事業(yè)與個人的安危發(fā)生沖突時,毫不猶豫地以凜然的正氣,不屈不撓地捍衛(wèi)了前者。無論道路多么曲折,他們都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張軍軍在他的《盈虛之道論雄杰》中指出:“司馬遷描寫出身于楚國貴族的項羽,少年時就有雄心壯志,當見到秦始皇鹵薄儀仗的氣勢,語出驚人,‘彼可取而代也。項粱戰(zhàn)死沙場,義軍受挫之際,項羽能鼎力重任,誅殺阻撓救趙的主帥宋義,率部大破秦軍,氣勢如虹,勇冠三軍成霸氣。雖然其有功,但是其性格上的弱點還是不可避免?!标愱卦谖恼轮姓f道:“司馬遷并沒有因為對項羽的喜愛就回避對其失敗命運的思考,比如借韓信之口指出項羽的‘不能任屬賢將、‘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等;借劉邦之口比較劉、項二人的長短,‘此三者(指張良、韓信、蕭何),皆人杰也,無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禽也。這些分析基本上能夠較為客觀地揭示出項羽失敗的某些原因,凸顯了項羽思想性格的某些弱點?!边@三位學者對于司馬遷英雄觀中這幾個人物的評價,不偏不倚地表現了自身原因是一個人成敗和能否稱之為英雄的關鍵。
司馬遷重視人品的傾向。項羽是舊貴族的代表人物,身上有著強烈的浪漫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氣質,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心中的英雄是那種自由奔放、充滿理想、具有強烈人格魅力的人物。司馬遷是西漢前期人物,還沒有完全擺脫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狀況的影響,所以難免受墨、道等家思想的影響。再回到《鴻門宴》中,讀過《史記》的人都知道:項羽與劉邦同時起兵抗秦,但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一名堂堂的漢高祖,而項羽卻無臉回江東,在烏江自刎。兩者的命運有著天壤之別,其原因正在于兩人的性格迥然不同。劉邦給人的感覺是穩(wěn)重、寬厚。他入關后,其實按照先前盟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劉邦理應可以稱帝,但他卻毫不急躁,回軍霸上;但同時,他又是心存大志的,入關后,“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并聽取了鯫生的意見:“距關,無內諸侯”??梢?,劉邦的做法有理有節(jié),其帝王風度可見一斑。而項羽給人的感覺則是急躁、暴虐。得知沛公已破咸陽后,便“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聽說“沛公欲王關中”,不經細查,又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迸婀c項王見面時,未等沛公說完,他又急著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當然,若論武力,劉邦是不如項羽的。在鴻門宴上,項羽看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的樊噲,無視他瞪著自己,卻發(fā)出“壯士”的贊嘆,并賜以卮酒、彘肩,足見他自己也是一個豪爽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武力,直到在最后烏江自刎之前,他還獨自一人沖入敵陣,殺死漢軍數百人。這兩個人都是英雄,但是若論智謀,項羽遠不及劉邦。難怪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里說項羽只不過是“匹夫之勇”。這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邦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并當機立斷,因此手下愿意替他出謀劃策;而項羽卻不屑于他人勸告,并優(yōu)柔寡斷。張良與范增同是謀士,境遇卻不相同。張良建議劉邦去向項羽“謝罪”,劉邦便答應了。而范增建議項羽乘機殺死劉邦,在鴻門宴上幾次示意,項羽始終“默然不應”。鴻門宴只是楚漢相爭的一個小小片段,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關于劉邦聽取手下意見,取得勝利的例子。正如劉邦自己總結勝利的原因時說道:“講到能策劃于帷帳之中,取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調運軍糧,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zhàn)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我能夠任用他們,便是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手下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任用,所以失敗了?!笔聦嵣希罱K由于項羽對范增起了疑心,致使范增氣得告老
還鄉(xiāng)了。
由此看來,《鴻門宴》中項羽的態(tài)度,是最終導致他失敗的一個不可忽略的節(jié)點。劉邦與項羽命運的不同,源于他們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便導致了他們處理問題方式的不同,對手下的態(tài)度不同,又導致手下為他們出謀劃策的盡心程度不同……這便是司馬遷先生筆下想要告訴我們的,也是他通過這兩個人向我們呈現的英雄觀。
參考文獻:
[1]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01.
[2]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