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盛
(山西大學,太原,030006)
新世紀音樂,又被稱為New Age或“新紀元音樂”。其中,New Age的意思即The Aquarian Age(所謂“寶瓶座時代”)——西方神秘主義體系中的所謂星象學理論認為,“即將到來”的“寶瓶座時代”蘊含著“光與愛”,意味著從“神”走向“人”的進程,也就是說,神秘的宇宙將在現(xiàn)實世界中呈現(xiàn),人類會獲得充分的信賴、力量、理解、環(huán)保、生態(tài)平衡、真誠和正義。雖然并無科學根據(jù),但這些內(nèi)容僅就其本身而言,恰好與新世紀音樂的作曲家們追求的語境相容。1967年的一句著名的搖滾樂歌詞“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顯示著“新紀元”作為一種藝術傾向在西方逐漸走向明朗。雖有古典和浪漫主義的珠玉在前,新世紀音樂仍在近半個世紀彰顯出它的個性,其獨有的音樂動機、旋律語匯、和聲音效、配器手法,都值得我們觀察與思索。下面,筆者分多個視角進行論述。
原始與革新新世紀音樂早期多以自然聲響及旋律構成,模仿自然界的音色,呼吁“發(fā)自心靈深處”的、不加修飾的人聲。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引領著電子音樂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采集來的聲音素材也得以被更充分地二度編創(chuàng)。新世紀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由此也更加倡導“音色平等”、大膽的技術處理和大量新樂器的探索使用。他們經(jīng)常逃離鋼筋水泥的“叢林”,去到更接近自然的地方尋找質(zhì)樸、感人的聲音;同時又以當下的前沿創(chuàng)作手法,應用多種電子設備,為音樂的多樣性增添可能,如音色疊加、音域無限擴大、演奏法突破、回音與混響的加入等。例如音樂人Aonua的首張同名新世紀音樂專輯基本就在新西蘭的一片森林之中完成,其所用的山風、流水、鳥鳴、吶喊聲都極具原始風情,波利尼西亞的器樂、毛利人的歌唱聲與現(xiàn)代錄音技術聯(lián)手給聽者帶來了神秘的南太平洋海島體驗。當然,其歌詞采用了英語,應該是為了讓聽眾在欣賞毛利語言聲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該音樂“回歸精神家園”的意蘊。采用自然樂器、電聲樂器、自然界音響三者混合編創(chuàng)的配器,使音樂形象更加叩人心扉,刻畫出大自然的空靈與神秘。
民族與世界除了尋訪原生態(tài)的風土人情,新世紀音樂創(chuàng)作者還喜歡從古老的傳說中汲取靈感(包括古埃及和希伯來的巫蠱、塔羅、占星、煉金儀式以及神話與各派宗教的故事等),從而使其音樂常帶有魔幻色彩,其風格多樣斑斕,筆觸涉及廣泛,凝聚著風俗傳承和世界一家的氣氛。比如雅尼的《1001》采用的是西方現(xiàn)代作曲手法,其靈感卻來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由此以離奇優(yōu)美的敘事感、樸素灑脫的生活圖景和神幻莫測的民間韻味打動聽眾。
在不斷突破音樂文化圈層的邊界的同時,新世紀音樂創(chuàng)作者對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有一份情結(jié)。因?qū)嶒炓魳范乃雇锌撕郎粲酰裉熳钪匾呢熑稳匀皇潜M最大的可能保存最多的音樂形式和表演風格。許多新世紀音樂的作者認同他的這種觀點,也立志從所謂的“全球文化污染“中解救和保護古老的藝術,并加以融合傳承。
反叛與接納新世紀音樂作為一個流派,從不吝惜接納任何新的音響元素,不在乎打破創(chuàng)作秩序的藩籬。當然,新世紀音樂的作者也大多具有比較扎實的傳統(tǒng)音樂功底,其審美深受古典藝術影響,其音樂具有悅耳的特征和感化人心的功效,一般不會偏頗地追求形式的標新立異。同時,新世紀音樂又孕育生長于現(xiàn)代主義思潮興盛的時代背景中,因此同樣具有調(diào)式調(diào)性不穩(wěn)定、演奏法和發(fā)聲體的運用向新領域拓展、曲式結(jié)構不拘于固定模式、節(jié)奏型向新的可能發(fā)展、和聲功能性削弱而色彩性增強等特征。不過,它雖是電子音樂,卻不像搖滾樂與爵士樂那樣節(jié)奏感分明,而是以像云、風、流水般的線條形態(tài)為主。它更不像序列主義等后現(xiàn)代樂派那樣以音符的不協(xié)和甚至強烈沖突為特點,它追求的聽感依然是動人與祥和。當然,它也沒有通俗音樂那么易于流行,對非專業(yè)欣賞者而言,其旋律往往難以記住,各聲部的起止之處也不易覺察,而這也避免了因“聽幾遍就記住”而流于淺白的風險。新世紀音樂就這樣呈現(xiàn)著其“在新到來的時代更加包容”的理念,在這里各種聲音都為作品服務。
大氣與唯美當下社會通常浮華喧囂,而新世紀音樂表現(xiàn)的廣袤磅礴與清新?lián)嵛?,恰好滿足了人們對“詩意地棲居”的追求。絕大部分新世紀音樂作品既是“無窮境”,也是“小清新”,既暗示宇宙奧秘,也展現(xiàn)靈性世界,制造一種能夠充滿和潔凈心靈的溫柔。像蒼穹與大地、星辰與海洋這樣的對自然界的探秘和思索,是這個流派永恒的主題。新世紀音樂大多帶著一絲空靈、朦朧、透明,既具有古典式的溫暖、寧靜、典雅,又具有類似輕音樂的那種清澈、靈動、舒緩,較少采用尖銳刺耳的音色。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還能精準地捕捉情緒片斷,把握事物的根本特性,使用在瞬間便能“抓人”的悅耳主題加以展開,延伸出寬廣的想象空間,并且擅長描摹大千世界,特別是宏大的格局與意境。如日本的“神思者”(S.E.N.S.)樂隊的《故宮的記憶》,用相當凝練的音樂語言表現(xiàn)出了皇家氣勢的神圣肅穆,兼有柔情繾綣,感懷歷史的憂傷與蒼涼。
交融與差異地理上相互接近的國家,比如亞洲的中、日、韓,還有北歐、西歐的各國之間,其新世紀音樂的創(chuàng)作往往彼此汲取藝術元素,有許多共通之處。不少這類作品也只有經(jīng)過各國之間的交流才越發(fā)出彩。比如“神秘園”的兩位主創(chuàng)就深入結(jié)合了愛爾蘭民族樂器的空靈縹緲和挪威音樂的自然清新?!鞍嗟萌稹备木幍摹禩he Foggy Dew》本是一首紀念愛爾蘭復活節(jié)起義的男聲歌曲,有著英雄史詩般悲壯的敘事歌詞,在被改編成純音樂后,風笛奏出的悠長旋律飄蕩著若隱若現(xiàn)的一絲傷感與凄美,仿佛寂寥的風中一位長發(fā)翩舞的女子站在秋日的山丘,凝望遠方一支軍隊慢慢遠行,她的思緒向往著自由,飛向遙遠的碧空……這個版本比原作多了幾分柔腸,但又保留著抗爭與不屈的情懷。日本比較有名的新世紀音樂作曲家喜多郎、久石讓,以及前面提到的“神思者”等常采用東方打擊樂器,如小鈴、大鑼和鐘,以及音色比較接近東方樂器的雙簧管、英國管,還有意大利的曼多林、手風琴,中國的箜篌、塤、排簫等,使音樂風格顯得委婉而壯美,凝重而空靈。當然,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以及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他們優(yōu)秀的作品,將已發(fā)展得相對完善的西方古典音樂體系與本國風情韻致做了細膩的結(jié)合。
學界按照不同的側(cè)重給新世紀音樂歸納了眾多分支,然而筆者感到這些分支的差異從根本上說還是東西方文化交匯影響下不同地方的音樂表現(xiàn)出的風格差異。概言之,西方哲學總體上是知識性的,東方哲學總體上是生命性的。比起在東方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讓儒、釋、道殊途同歸的“自省克制”的倡議,西方基于《圣經(jīng)》的“救贖”思想更傾向于教導學義、使人歸正、遠避淫行,從而追求圣潔高雅、莊嚴向上的藝術。加之歐洲的一些人文地理因素,西方哲學的精神似乎比東方更加開放、活躍、自由一些。表達方式上,相對西方式的寫實的概念明晰,東方式的寫意更富隱喻性、內(nèi)斂性。東方的新世紀音樂自然也離不開這種熏養(yǎng),這表現(xiàn)在作曲家們對素雅恬淡的審美意趣的格外鐘愛。
此外,東方的音樂,尤其是中國的音樂構建在民族五聲調(diào)式基礎上,五行音性、四象音型、三才音位互為支撐,體現(xiàn)了“天、地、人三才”的哲思。古老東方文化孕育的當代音樂家們,即便所受的教育是西式的,在創(chuàng)作中也很難徹底脫離血脈相承的民族因子。李志輝、林海、朱哲琴、薩頂頂、王俊雄……他們的音樂里無不尋得到放下名利、休憩歸隱的痕跡,暗暗契合著國人傳統(tǒng)的性格、智慧、境界。
浪漫與現(xiàn)實新世紀藝術家不僅是“樂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類似“印象工程師”。在其創(chuàng)作中,聽覺效果始終是第一位的。比如“班得瑞”旗下的音樂家們走訪瑞士的羅春湖畔、玫瑰山麓和阿爾卑斯山收集自然素材,也是為了細酌每個音軌,并加以清爽的配器,以制造“一塵不染”的“零負擔”旋律,使音場效果有如天籟,兼具視覺、觸覺的通感享受。又如加拿大作曲家米恰·瓊斯的音畫小品集,善于用音符捕獲一種稍縱即逝的美麗,其中有輕盈的舞蹈,有空氣中跳躍的光影與韻律,也有風、雨和人生的沉淀感。
初聽新世紀音樂,可能會覺得不那么寫實,有些德彪西式的模糊和朦朧。但筆者認為,它美麗、飄忽的浪漫,正來源于對身邊事物的寫照,因此其形式與內(nèi)容是統(tǒng)一的。比如我國的李志輝,作為以“地理音樂”概念為特點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他的作品單看標題便有珠璣的光感和水墨畫的婉約,其中鑲嵌著眾多我們熟悉的地名——徽州、陽朔、大理、鳳凰、香格里拉、樓蘭、天山、青海湖、洞庭湖、太湖、湘江、漓江、伊犁、平遙、泉州……其作品音響中,提琴宛如牧人吟哦,笛聲悠揚頗具田園逸趣,古箏叮咚似山高水長,鋼琴緩緩講述故事,玉簫吹濃了鄉(xiāng)愁,使人恨不能摒棄紅塵牽絆名利煩擾,去和夢中的山水來一場邂逅。這樣的作品,賦予了那些“深閨”中的景點情節(jié)與性格,將其形象化、立體化了,同時也吸引了聽者的關注和尋訪。
“小眾”也流行1986年舉辦的第29屆格萊美音樂獎評選活動增設了“年度最佳新世紀唱片”獎項,這標志著新世紀音樂被明確劃分為一個重要類別。在這樣的變化與推動下,恩雅等一大批有才華的“新世紀”歌手、樂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如今,新世紀音樂的從業(yè)個人、樂隊、制作團隊已日趨專業(yè)化、精細化。國內(nèi)的新世紀音樂也正在快速地發(fā)展并進入主流視野,很多音樂網(wǎng)站和論壇已將“新世紀音樂”單獨列入流派分類。在許多重要演出中,新世紀音樂已從幕后走向臺前,由現(xiàn)場樂隊將唱片中的音效逼真再現(xiàn)。不少網(wǎng)站、電臺已把新世紀音樂作為其背景音樂使用,MV和影視劇配樂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新世紀音樂,一些音樂雜志也開始設立新世紀音樂榜單,連蘋果app市場也推出了像relax melodies這樣的基于新世紀音樂的電聲合音軟件。①這款軟件是一個集合自然聲響、人類社會的聲音、常見樂器旋律以及模擬特殊腦電波頻率的聲音,致力于提升用戶活動與睡眠質(zhì)量的音效庫。它不僅提供“河流”“海洋”“風暴”“雨”“洞穴”“水下”“蝴蝶”“貓酣”“蛙聲”“木星”“吐斯卡納”“杜杜克笛”“老爺鐘”等音效,還允許用戶將多種音效進行排列組合,定制屬于自己的工作、學習、助眠背景音樂,并選擇集中精神或放松精神的貝塔波或阿爾法波模式。戴上耳機使用時,聲音層次會更加豐富??梢哉f,“新世紀”樂風在近年的迅速傳播,還有待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
出塵與入世人們評論音樂時常說“高雅”與“低俗”。雅俗之爭牽涉問題較多,姑且不論,音樂有高下之分應該是肯定的。音樂教育界的一些長期跟蹤研究顯示,不同風格的音樂對少年兒童的智力與情商發(fā)展影響確有不同,也就是說音樂也分“聰明”音樂和“笨”音樂。喜愛聽古典音樂尤其是交響樂的孩子,各方面均有領先優(yōu)勢,而長期處在缺乏思想內(nèi)涵、旋律與歌詞“口水化”、配器單調(diào)且浮躁的作品包圍中,則對身心發(fā)展存在著負面作用。顯然,新世紀音樂更近乎前者而非后者。即便是其中有非樂音因素,比如鐘聲、鼓點、蛙鳴、蟬叫等,也并不會令人覺得聒噪,反而將樂音的和諧美好襯托出來了。腳下的土地代代生息繁衍,海洋廣闊深邃無際無邊,人類正是這浩渺世界中的一粒粒微小而虔誠的沙,仰望星辰宇宙,心念詩和遠方,靜聽山風海浪,細賞微雨花香。我們需要真善美的藝術來充盈人生,新世紀音樂整體上符合這一需求,它不僅呈現(xiàn)剎那間的自然之美,還能以厚重、深刻、嚴肅的感染力帶領聽者穿越時空,汲取涓涓的心靈財富。
然而,新世紀音樂本意雖不在塵世的爭名逐利,卻也注定不可能跳脫出社會而存在。事實上,它也以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在音樂市場中占據(jù)著一定的地位,同時具備藝術價值與商業(yè)價值。其不染塵垢的高雅純凈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治療領域,包括運動、學習、催眠、精神療法等。它的舒緩可針對腦癱、抑郁、自閉等疾病,尤其適合孕產(chǎn)婦胎教早教、兒童智力開發(fā)、老年癡呆防治;它還擅長刺激聽覺、渲染氣氛,營造安然的精神空間,使體驗者置于心曠神怡的娛樂享受或消費環(huán)境中。這類作品大多篇幅短小,適合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見縫插針”為人帶來片刻寧靜。若通過音量的控制,還可使人在不經(jīng)意間沐潤心田,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幫助提升情緒質(zhì)量。
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與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先秦文學在氣韻上類似,二者都是古意渾然、質(zhì)樸通暢;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音樂頗有些“楚辭”那洋洋灑灑的地方色彩與浪漫情懷;端莊高貴的巴洛克音樂有如駢文般精雕細琢、邏輯嚴謹;注重趣味的洛可可音樂好似“花間派”的富麗玲瓏、輕盈優(yōu)雅;古典主義理性典雅的審美品味好比唐詩是令人仰止的巔峰;浪漫主義的重情表達則類似宋詞里人文精神的奔放或婉約;現(xiàn)代主義音樂百花齊放,像是文學史上又迎來繁榮時期的明清白話小說……至于新世紀音樂,筆者越發(fā)覺得它像“五四”運動后延續(xù)發(fā)展至今的新詩,兼具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主義、象征主義的影子,其微妙的寫實刻畫與信手拈來的隱喻筆法,運用得當即可令人嘆為觀止。而其情緒抽離化、片斷化,注重氛圍、傳達神韻的特點,又如新派散文的隨筆體那樣不拘章法。艾青“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色彩,給顏色以聲音,使流逝變幻者凝形”的文學主張,亦竟與新世紀音樂的某些主張相通,堪為其貼切的詮釋。新世紀音樂骨子里或許有著陽春白雪的清高血統(tǒng),但它能深深契合當今許多聽眾的內(nèi)心,映射出21世紀倡導生命自我松綁的心靈理念,由此幫人適度地看淡名利權情等外在誘惑,以自己的形式體現(xiàn)著音樂藝術的某種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