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航明
中國人過農(nóng)歷春節(jié),日本人過陽歷新年,時間不同,但有一點相同:日本人和中國人都喜歡通過食物的諧音和外形來寄托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日本,這些帶有祈福意義的食物,被稱為“緣起物”——新年里吃了它們,就能帶來未來一年的好運氣和好緣分。
有一樣蔬菜,是日本人特別看重的“緣起物”,僅在新年前幾天有賣,中國人大概想不到,它就是慈菇。
慈菇原產(chǎn)中國,在李時珍眼中,“一根歲生十二子”的慈菇猶如慈母,從其淡淡的苦味中可以體味到長輩操持生活的辛苦。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春節(jié)家里餐桌上常有“慈菇燒肉”或“慈菇炒肉片”,獨特的苦味配上肉香,讓我回味至今。
但慈菇在日本并沒有任何苦澀的意味,也不是日本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只出現(xiàn)在迎接新年的特別料理中。其做法很簡單,就是削皮后用加糖和鹽的水煮熟即可。只是削的時候不能使其長芽折斷,因為細(xì)長的尖牙有“冒尖”“與眾不同”的寓意,寄托了人們對于新年的美好祝福。
中國人新年愛吃年糕,因為其諧音是“年高”,即一年更比一年高。日本人新年也愛吃年糕,但跟中國的意思不同——日本則取其黏性強(qiáng)、延伸不斷的特點,祝福長壽。
在中國,過年吃魚是件吉利的事,寓意是“年年有余”。日本人新年也愛吃魚,但魚的種類和做法又跟中國不同,而且大有講究。
烤過的鯛魚是日本人新年必吃的佳品,因為在日語中它和“恭喜”諧音。鯡魚由于魚籽數(shù)量很多,寓意著子孫繁盛,世代相傳。還有沙丁魚的小魚干,日本農(nóng)村把它當(dāng)作稻田里的肥料,因此象征五谷豐登。蝦也是一種“緣起物”——有頭有尾的大蝦則因其“彎彎有須”的外形很像是高齡的老人,被視為期盼長壽的吉祥食物。
日本人新年餐桌上還有不可缺少的兩樣小食,是海帶和黑豆,因為海帶在日語里的發(fā)音和“喜悅”相近,黑豆則近似于“勤勉”。他們還喜歡吃用搗碎的板栗做成的栗子團(tuán),因為顏色黃燦燦,意為財源滾滾來。蓮藕也是好東西,因為有很多長長的孔,在日本的寓意就是洞曉世事和人情練達(dá)。
中國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新年與舊年相交替的時刻稱為“交子”,吃諧音的“餃子”意味著辭舊迎新,大吉大利。
日本新年夜,則是要吃蕎麥面。這個習(xí)慣據(jù)說起源于江戶時代,因為當(dāng)時蕎麥面在日本的所有面條中是最細(xì)的一種,而且最容易咬斷,除夕吃蕎麥面意味著和過去一年的壞運氣有個了結(jié),從頭開始迎接全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