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要想知道“年”的來源,首先要弄清“年”的構(gòu)造,摸清“年”的本質(zhì),看清“年”的長相,掌握“年”的范圍。從甲骨文上看“年”的字形,上“禾”下“人”,表示“人種禾,禾養(yǎng)人,人禾互相賴以為生”。
《說文解字》曰:“年,谷熟也。從禾千聲?!洞呵飩鳌吩唬骸笥心?。”從小篆字形上看,“年”也是“從禾,從千,千亦聲”。禾,指五谷,千字從人從一。黃現(xiàn)璠在《古書解讀初探》中說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后有年字之發(fā)生?!薄澳辍本褪菑墓群讨姓Q生的?!稑b梁傳·桓公三年》說:“五谷皆熟為有年?!薄稑b梁傳·宣公十六年》也說:“五谷大熟為大有年?!睆拇丝梢钥闯?,古字的“年”與我們今天說的“年”不是一回事兒。
那么,在古代又是用什么字表示年的呢?
《爾雅·釋天》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也就是說,夏朝時把“年”稱作“歲”,商朝時把“年”稱作“祀”,堯舜時期把“年”稱作“載”。《詩·國風(fēng)·豳風(fēng)·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漢書·李廣蘇建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薄对姟L(fēng)·魏風(fēng)·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這里的“歲”就是“年”的意思。《尚書·虞書·堯典》:“朕在位七十載。”《史記·文帝本紀(jì)》:“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這里的“載”也是“年”的意思?!渡袝ず榉丁罚骸拔ㄊ徐??!边@里的“祀”還是“年”的意思。這些作為“年”使用的字,在今天依然很流行。諸如“一年半載”“千載難逢”“歲月如流”“歲月崢嶸”“歲序更新”等等,這里的“歲”“載”仍然是“年”的意思。由此可見,“歲”“載”等字作為“年”使用由來已久,并且還在延續(xù)。
“民以食為天”,所以“年”字與“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論是臘八吃米飯,還是臘月廿三祭灶王爺,老百姓都把管吃管喝的神放在第一位。那“年”又是什么時候有了今天的“年”意的呢?董作賓說,在商代還沒有把年作紀(jì)歲之用的。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稱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歲、祀之意。在我國古代,把“年”字放入“禾”部,以示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渡袝ふx》上說:“年,取禾谷一熟也?!庇捎诠群桃话闶且荒暌皇?,所以“年”就被引申為“歲”“載”之意,與“歲”“載”等字同時使用,豐富了“年”的知識,也擴(kuò)大了“年”的范圍。
(摘自《廣州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