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遼墓出土青白釉香爐看遼代焚香習俗

2017-02-08 08:27顧亞麗
草原文物 2017年2期
關鍵詞:香爐

顧亞麗

(赤峰市博物館)

一、遼墓出土青白釉香爐的工藝特征和窯口分析

赤峰市博物館珍藏有一件北宋青白釉香爐,系1969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鄉(xiāng)毛不拉溝遼墓出土,國家二級文物。瓷香爐高12.4厘米,口徑12厘米,腹深4厘米,底徑9.5厘米。香爐整體呈高足杯形,圓口,平折沿,深直腹,下腹弧狀內(nèi)收,雙層傘狀柄,喇叭形足,柄、足中空。傘面及喇叭形足外壁均刻飾輻射狀細密條棱紋。足底外撇微向上翻翹,足沿隨細密條棱紋尖脊切刻成鋸齒狀(圖一、二)。

香爐口沿微殘。從殘口觀察,胎質(zhì)堅致,潔白細膩。器內(nèi)外滿施青白釉,釉色清潤明亮,白中泛青。因釉料的流動,條棱紋折棱處釉色淺淡,露出白色胎骨;聚釉處釉色呈湖青色,明澈潤澤,與露胎處形成較大反差,色調(diào)單純而不單調(diào)。足內(nèi)與柄結(jié)合處有墊燒痕。

這件瓷香爐上部寬沿素面,毫無雕琢粉飾之氣。柄、足部由兩層傘蓋、一層翹沿條棱紋喇叭形足組成,形成三層曲線過渡,刻飾線條細密流暢,富有律動感。整體造型上簡下繁,對比強烈,極具藝術沖擊力,既凸顯了香爐的端莊優(yōu)雅,又不失活潑靈動,與器物本身的功用巧妙融為一體。根據(jù)出土信息及造型、胎質(zhì)、釉色和燒造風格等綜合分析,赤峰市博物館珍藏的這件瓷香爐應屬北宋景德鎮(zhèn)湖田窯生產(chǎn)的青白釉香爐。

圖二 毛不拉溝遼墓出土北宋湖田窯青白釉香爐底部

在燦若繁星的宋瓷中,景德鎮(zhèn)青白瓷以其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滿天下。青白瓷窯口眾多,以景德鎮(zhèn)湖田窯燒造的青白瓷最為精美,其次有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釉色白中微微閃青、透光見影而得名,是北宋前期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瓷器新品種。兩宋時期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青白瓷胎質(zhì)堅致、潔白、細膩,釉色清新淡雅,白里泛青,釉面明澈麗潔,色澤溫潤如玉,有“假玉器”、“饒玉”(宋代景德鎮(zhèn)隸屬饒州,饒州瓷即景德鎮(zhèn)瓷)等美稱。

兩宋時期的青白瓷產(chǎn)品以碗、盤、瓶、罐、壺、盒等日用器皿為主,常見器型還有盞、盂、洗、燈、香爐、枕及雕塑瓷等。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陰》寫道:“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詞中有“玉枕紗廚”之句,“玉枕”即指色質(zhì)如青玉一樣的青白釉枕。宋代青白瓷創(chuàng)燒不久便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與贊賞,北宋皇室更是對之青睞有加,一度成為宋朝宮廷重點采購的瓷器品種。由宋迄元,景德鎮(zhèn)青白瓷盛燒不衰,并帶動周邊乃至湖北、廣東、福建等南方窯場紛紛仿燒,形成一個龐大的青白釉瓷窯系。元代后期,青白瓷走向衰落。明初,僅有少量生產(chǎn)。之后“青白”之名漸不見載錄,慢慢被人們淡忘。

相較于其他窯口的青白瓷,景德鎮(zhèn)湖田窯生產(chǎn)的青白瓷色釉更為純潤清雅,胎薄而堅實致密,釉色清澈如湖水,瑩潤似玉器。赤峰市博物館珍藏的這件北宋青白釉香爐,造型秀美端巧,做工精致規(guī)整,色調(diào)清麗溫潤,把宋瓷典雅、內(nèi)斂、溫厚、含蓄的人文情懷和自然風韻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如果不是爐口微殘,應是湖田窯產(chǎn)品中很難得的一件佳器,即便如此,也絲毫不減其學術研究和藝術欣賞價值。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少見花紋裝飾,以規(guī)整的器型和玉一般的釉色取勝;中期以后,裝飾技法以刻花為主,兼有印花、淺浮雕、鏤空、堆塑等。根據(jù)這件瓷香爐的造型、刻飾細密條棱紋等工藝特點,并結(jié)合遼墓出土信息分析,應屬北宋中期以后的湖田窯產(chǎn)品。

香爐是一種專門用于焚香的爐具。宋人焚香用的爐具分為開敞式的香爐和封閉式的熏爐兩大類,從廣義講,都可以稱為香爐,下文論述中筆者取其廣義,其質(zhì)地包括金屬、陶、瓷、鎏金銀、竹、木、玉、石等。宋人還把有蓋子的熏爐稱作“出香”,部分熏爐制成狻猊、麒麟、象、鳧鴨等動物造型,以金屬質(zhì)地為多,名曰 “獸爐”,俗稱香獸,裊裊香煙就是從這些動物造型的口竅中飄出。北宋熏爐一般尺寸較大,高度大致在20~30厘米或更高,常設在宮室廳堂上;日用焚香多以開敞式的瓷質(zhì)高足杯式爐、酒樽式爐(宋人稱"奩"、"小奩"、"奩爐"或"古奩")、仿銅鼎、銅簋、銅鬲等古器式樣的小型香爐較為流行,高度基本在10厘米左右。毛不拉溝遼墓出土的這件北宋青白釉香爐即屬小型開敞式香爐。拂去千年歲月的塵封,而今,這件青白釉香爐依然美麗如初,優(yōu)雅靜立在赤峰市博物館的展櫥中,向每一個駐足其前的觀眾訴說著它經(jīng)歷的那段焚香故事。

二、中國焚香習俗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

焚香、用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學者考證,中國香的使用“可以溯及公元前3000至4000年。”①學者林紅認為,“中國人早在5000年前就已應用直接從自然界中尋得的香料植物”。②古人對香的使用方法有熏爇、佩香、浴香、服香、含香、涂敷香等,又以熏爇即焚香最為常見。焚香之俗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蠹,消除穢氣,辟瘟驅(qū)邪,在長期發(fā)展中,又和宮廷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士人文化、養(yǎng)生文化等相互雜糅,廣用于宗教、祭祀、喪葬、節(jié)慶、醫(yī)療養(yǎng)生及居室生活等諸多領域。

焚香習俗在宗教、祭祀領域中的早期應用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應和古人深信香料焚燒時產(chǎn)生的煙霧有溝通神靈的作用有關?!皬南拇?,中國進入到事鬼敬神的神秘時代??梢韵胂?,熏香的裊裊飄蕩中,可以寄托古人對天神的遐想和憧憬。”③清香一炷,裊裊升騰,溝通天地人神,唯香莫屬。

中國的焚香習俗與王室文化關系尤為密切。約在兩周時期乃至更早,焚香習俗開始進入到禮制范疇,在宮廷貴族中最早使用并漸次普及,成為“宮廷和貴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雹艽呵飼r期,焚香已固定成為各諸侯國朝儀上的基本禮儀之一,朝堂、議事廳、宮室內(nèi)均要焚香,以崇禮敬,對于用香官員的選定、香料的使用、焚香方式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吨芏Y·秋官司寇第五·剪氏》記載:“剪氏掌除蠹物,以攻榮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蠱之事”。⑤除熏香凈室驅(qū)蟲避穢以莊嚴朝堂外,宮室用香還包括以香沐浴、熏身、涂敷等儀軌。春秋時期“管仲相齊”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國語·齊語》記載:“(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以香涂身曰釁)三浴之?;腹H迎于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保ā秶Z·齊語·齊桓公求管仲》 )魯莊公把管仲送還齊國時,齊桓公為迎接管仲,以香藥薰涂沐浴齋戒三日,來表達對管仲求賢若渴的誠意和尊重。

中國焚香所用香料多具有芳香化濕、解毒驅(qū)邪、行氣活血、醒腦開竅的作用,在古代稱為香藥,也稱香料藥材,包括植物香料和動物香料兩大類。植物香藥主要有:樹脂類,如龍腦香、乳香、沒藥、松香等;根莖類,如檀香、沉香、降真香、茅香、高良姜、白芷等;花朵類,如辛夷、公丁香等;果皮類如陳皮等;果實類如母丁香、豆蔻等;樹皮類如肉桂等;全草類如零陵香(靈香草的帶根全草,又名熏草,蕙草)等。動物香藥主要指麝香、龍涎香等,屬于動物體內(nèi)分泌物。從出土資料看,最遲至戰(zhàn)國時期焚香習俗已開始在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上層社會普及,所用香料基本為本域所產(chǎn)植物香料,主要有“蘭(澤蘭,并非春蘭)、蕙(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雹捱@一時期貴族宮室內(nèi)焚香多使用銅炭爐,專門用于焚香的熏爐(封閉式帶蓋的香爐,唐宋以前多用此類香爐)也已出現(xiàn),1997年陜西鳳翔雍城遺址出土的戰(zhàn)國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造型獨特,工藝精湛,代表了當時銅熏爐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⑦

漢代焚香除用于宮室、朝儀、祭祀、典禮等活動外,生活用香已漸次普及,士大夫之家都有熏香的習慣。漢墓考古中常見的香具有豆形薰爐、薰籠、薰球等,隨葬的熏爐多為陶制?!翱脊刨Y料提供了這樣的數(shù)據(jù),廣東發(fā)掘的400余座漢墓中,共出土熏爐112件,近半數(shù)的墓葬中有熏爐出土?!雹嚅L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有兩件彩繪鏤空灰陶熏爐,出土時爐中均保留著當時熏香用的香料,一件“爐盤內(nèi)滿盛燃燒后殘存的茅香炭狀根莖”,一件“爐盤內(nèi)盛有茅香、高良姜、辛夷和蒿本等香料?!雹?/p>

除植物香料外,漢代焚香已開始使用樹脂類的龍腦香等香料,許多高級香料由南海輸入中國。據(j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廣州地區(qū)龍腦香已非罕見之物,“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魏晉時常將“果、布”釋為龍眼、荔枝、葛布等物。近現(xiàn)代以來,韓槐準等學者則將“果布”考證為產(chǎn)于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等地的龍腦香,“果布”為“果布婆律” 之簡稱,是馬來西亞語“龍腦香”)之湊?!雹庠陂L期的制香、用香實踐中,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各種香藥的香性及藥性,古人很早就產(chǎn)生了配伍合香的觀念。漢代焚香所用的香品,除單品香外,宮廷術士用多種香藥根據(jù)陰陽五行和經(jīng)絡學說調(diào)配的香方,在當時非常受歡迎。“百和香”是由近百種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宮室和道觀多用,《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八引《五符序》云:“然(燃)百和之香以破穢。”

薰衣被的風俗也始于漢代。至漢末、兩晉、南朝時期,士大夫階層中用香料沐浴、薰衣的風俗尤為風行。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就出土有用于薰衣被的銅薰爐和提籠(熏爐放在籠下,衣被搭在籠上,以使衣被均勻有效地熏染上香味)。?金日原是匈奴休屠王太子,投漢后事武帝忠心耿耿?!抖蹿び洝酚涊d,金日在入漢宮之前,為掩蓋身上的膻酪之氣,特別合了一種金香?!敖鹑占热胧?,欲衣服香潔,變膻酪之氣,乃合一香以自熏,武帝亦悅之。”?三國時期的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喜好薰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史籍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碧仆蹙S《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有“騎省直明光,雞鳴謁建章。遙聞侍中珮,闇識令君香”的詩句。李百藥《安德山池宴集》詩中,也有“云飛鳳臺管,風動令君香”之語。之后,“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中國美男子的代名詞。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焚香習俗呈現(xiàn)日?;推占靶蕴攸c,既用于宮室、朝儀、禮佛、參道、祭天、拜神,也用于鄉(xiāng)間庭院的敬宗祭祖,熏香更成為王公貴族、士大夫們的生活常態(tài)?!妒斑z記》記載,三國時期吳國的“孫亮為寵姬四人合四氣香,皆殊方,翼國所獻,凡經(jīng)踐躡安息之處,香氣在衣,雖濯浣,彌年不散,因名百濯香。復因其室曰思香媚寢?!?隋唐五代時期,國家祭祀、慶典等盛大儀式中開始大量用香。古人認為,人死后焚香,有引導亡靈升天的作用,所以,這一時期,喪葬活動用香也尤為普遍。《杜陽雜編》記載,“同昌公主(唐懿宗長女)薨,上哀痛,常令賜紫,尼及女道士焚升霄靈香,擊歸天紫金之磬,以導靈升?!?

唐代的宮廷用香業(yè)已形成一種制度,用以“表示莊嚴和禮遇”,權貴之間更是“斗香”競起,“將奇香作為炫耀的資本,相互比試?!?《陳氏香譜》記載,唐元寶“好賓客,務于華侈,器玩服用,僭于王公,而四方之士盡仰歸焉。常于寢帳床前,刻鏤童子人,捧七寶博山香爐,日暝焚香徹曙,其嬌貴如此?!?除宮廷權貴用香外,社會中層階級尤其在文人雅士群體中,熏香之風漸起,將之視作文化品位和雅致生活的標志。

中國儒、道文化均有焚香的傳統(tǒng)。在道場齋醮、祈福禳災等道教活動中,多行香湯沐浴、焚香之禮?!跋闶巧裣傻摹筛瘛瘶酥荆鳛樯裣少F人降臨、凡人升仙的先兆和氛圍?!?中國古代還出現(xiàn)過很多崇仙拜道、支持道教發(fā)展的皇帝?!稘h武帝內(nèi)傳》載:“帝于七月七日設坐殿上,燒百和香,張罽錦幛,西王母乘紫云車而至?!?北宋太祖、太宗、真宗朝時,出于鞏固政權的政治需求,也都極力崇奉道教,朝廷為道教諸神加封號、賜真君,興建道觀,賞賜香料,優(yōu)禮道士。丁謂《天香傳》記載,“祥符初,奉詔充天書扶持使,道場科醮無虛日,永晝達夕,寶香不絕,乘輿肅謁則五上為禮(真宗每至玉皇真圣祖位前,皆五上香也)。馥烈之異,非世所聞……”?元代以后,支持道教發(fā)展的帝王們還給侍香道士立了較高的官品?!对贰ぽ浄救酚涊d:“香案,中道,輿士控鶴八人,服同立仗內(nèi)表案輿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薄跋惆福械?,輿士控鶴八人,服同寶案輿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漢晉以來,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中國傳統(tǒng)的焚香之俗又增加了禮佛、拜佛、供養(yǎng)佛等新的內(nèi)容,誦經(jīng)打坐、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經(jīng)、放生等佛寺活動,都離不開香。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以香供佛,“代表除滅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靜自在?!?《蘇悉地經(jīng)》、《大日經(jīng)》等佛教經(jīng)典認為,水、涂香、花、燒香、飲食、燈明香是對佛的幾種最重要的供養(yǎng)?!斗ㄈA經(jīng)·授記品》也有“眾花、瓔珞、涂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yǎng)塔廟”的記述。

焚香還有靜心之用,古代文人雅士觀書、吟詩、作畫、品茗、操琴或靜坐養(yǎng)心時,多于爐中焚香,淡淡香霧繚繞在空,斂心靜性,祛除雜念,引領文思入高天之境,撫琴隱覺子期在聽。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常喜觀書時焚香,他在《假中閉戶終日偶得絕句》一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笨梢哉f,在中國數(shù)千年焚香、用香的悠久歷史中,蘊含了中華民族敬天法祖、寧靜致遠的精神,中華香文化就此出現(xiàn),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影響深遠。

三、遼代焚香習俗及考古學發(fā)現(xiàn)

(一)宋人香事

宋遼時期,中原和南方的宋人普遍用香,無論祭祀慶典,禮佛拜道,還是官府的宴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后的同年宴,壽誕等場合,無不用香。燕居焚香還是宋朝士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小院春寒閉寂寥,杏花枝上雨瀟瀟。午窗歸夢無人喚,銀葉龍涎香漸銷?!保ㄋ巍ず小洞汉罚┨扑我郧埃闫芬话阒苯臃湃霠t中熏燒,自唐以后,多在香品與香炭之間放置銀葉或云母“隔火”,以使香料受火不至于太猛,而可得徐徐熏燃之效。一尊小爐,幾縷輕煙,“有香煙處,不必皆是波若”,作為宋朝士人增加生活情趣的的“賞心樂事”之一,焚香早已成為他們平居生活中的重要存在?!逗檬录酚涊d:“柳子厚每得韓退之所寄詩文,必盥手熏以玉蕤香,然后讀之?!?“有約不來閑憑久,麝煤煨盡獨敲棋。”在氣味氤氳的月夜里獨自焚香下棋,享受生活的清雅閑適。

調(diào)香合香在北宋文人士大夫中已形成一種風尚,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大文豪蘇軾,宋仁宗、英宗和神宗朝著名政治家韓琦,宋真宗朝宰相丁謂,欽宗朝諫議大夫洪芻(黃庭堅的外甥,《香譜》的作者)等人都是制香高手。丁謂制有“丁公美香篆”,蘇軾制有“貧衙香”,韓琦制有“濃梅香”,洪芻制有“荔支香”。?

宋人還有“試香”之俗,邀三五知己,于幽室外焚香,大家一起來品評焚香時散發(fā)的香氣、香霧的形狀、煙霧保留的久暫?!靶貞讶畈奖娋渲x宣城。今夕俱參透,焚香聽雨聲?!保懹巍洞河晁氖住菲淙┫?、爐、香事便在這綿綿藹藹的香韻中,飄入了宋人的詩文畫作中。

兩宋時期,記錄、總結(jié)本朝和前代香品、香具及使用的著作相繼問世,著名的有丁謂著《天香傳》,洪芻著《香譜》,顏持約著《香史》,沈立著《香譜》,葉庭珪著《香錄》,曾慥著《香譜》、《香后譜》,陳敬著《陳氏香譜》及《陳氏香譜》在傳抄過程中多有增益的《新纂香譜》等。

(二)遼代焚香習俗的特點及使用范圍

在中原和南方大地上普遍焚香、用香時,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遼國也緊追其后,進行著一場香文化的洗禮。遼代焚香承繼原渤海國及晚唐、五代用香傳統(tǒng),受北宋焚香習俗的影響,并因佛教文化在國內(nèi)的廣泛傳播和影響力,形成獨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焚香習俗。遼代焚香習俗中的佛教文化色彩濃郁、社會普及度高,廣見于祭祀、喪葬、節(jié)慶典儀、禮佛、參道及百姓生活用香,又以佛教焚香最為普遍。

1.佛教用香

從最初的薩滿教,到建國后的崇佛信道,宗教信仰給契丹人的精神世界帶來無盡的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動力?!跋銥榉鹗埂?,香為神仙的“仙格”標志,作為佛、道儀軌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遼代的焚香之俗與宗教信仰關系密切,并因佛教作為國教地位的確立,更增加了其濃重的佛教文化色彩。

8世紀末期,受中原和渤海國佛教盛行的影響,佛教就已經(jīng)在契丹社會中流傳了。建國前后,隨著太祖、太宗的武力開疆,大量渤海和中原僧尼進入遼境,加上皇族提倡,貴族追奉,佛教思想在契丹全境迅速擴散傳播,終成全民信仰。尤其在遼圣宗朝以后,國內(nèi)佛塔寺廟林立,鐘鳴罄響,香火熏天,佛教用香已成為遼代社會焚香的主流。焚香誦經(jīng)還是遼國佛教信眾在家每天必做的功課之一,誦經(jīng)時以香藥作為供養(yǎng),代表除滅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凈自在。而且,“香為佛使”,誠心焚燃香藥作為供養(yǎng),既莊嚴了佛家凈土,眾生之愿也能隨裊裊香煙達于諸佛菩薩,溝通佛國與娑婆世界。根據(jù)遼代石刻文材料,遼國很多居家的佛教信眾都堅持每日虔誠地念佛誦經(jīng),焚香供養(yǎng)。如遼興宗重熙十四年(公元1045年)的《王澤妻李氏墓志》記載:王澤之妻李氏對佛教崇信有加,“凈信三歸,堅全五戒。清旦每勤于焚祝,時常惟切于誦?!?數(shù)十年的遼代考古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可觀的《誦經(jīng)圖》、《備經(jīng)圖》等佛教題材的壁畫,畫面中多有焚香用具出現(xiàn)。1974~1975年,考古人員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下八里村發(fā)掘清理了一座遼代壁畫墓(張世卿墓),壁畫繪制于墓室四壁和墓頂,其中后室東壁繪有一幅《備經(jīng)備茶圖》,畫面中兩名侍者正在為墓主人誦經(jīng)禮佛做著準備,朱色長方桌上放置著經(jīng)匣和凈瓶,靠近桌子前方位置擺放著《金剛般若經(jīng)》和《常清靜經(jīng)》,一尊三足香爐和一件圓筒形器并排置于兩本經(jīng)書中間。?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分析,圓筒形器應是盛放香品的香藥盒。

2.道教用香

建國前后,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大批道教信仰者陸續(xù)進入契丹本土,道教和道教思想開始在部分契丹上層和民眾中產(chǎn)生一定影響,道教信仰一度風行。遼圣宗對“道釋二教皆洞其旨意”。?圣宗之弟齊國王耶律隆裕對道教信仰尤為虔誠,“自少時慕道,見道士則喜?!?因契丹上層的支持,遼境州城內(nèi)多建有道教宮觀,部分道士禮遇極高,如圣宗朝道士馮若蘭曾加官太子中允。在各道教宮觀中,道場科醮,禮神敬道,寶香不絕。道教齋醮常以花、水果、燈、香煙等供養(yǎng)獻禮,“心假香傳”,信眾祈福時常請高道大德拈香上祈,自然獲福,功德更加廣大。

3.祭祀用香

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所以達蠲潔”。?《禮記》云:“至敬不享味貴氣嗅也。”古人認為,焚香之煙是祭祀中最潔凈的祭獻,所以在各種祭祀中,最重視以香祭獻天地神靈,遠宗近祖。《遼史》記載的遼代祭祀儀禮用香有拜日儀、告廟儀、謁廟儀等。

拜日儀:“皇帝升露臺,設褥,向日再拜,上香……”?告廟儀:“至日,臣僚昧爽朝服,詣太祖廟。次引臣僚,合班,先見御容,再拜畢,引班首左上,至褥位,再拜。贊上香,揖欄內(nèi)上香畢,復褥位,再拜……”?

謁廟儀:“至日昧爽,南北臣僚各具朝服,赴廟……合班定,皇帝升露臺褥位。宣徽贊皇帝再拜,殿上下臣僚陪位皆再拜。上香畢,退,復位,再拜……”?!案鎻R、謁廟,皆曰拜容。以先帝、先后生辰及忌辰行禮,自太宗始也。”?

4.喪葬用香

契丹部族時代流行風葬(焚骨葬),建國后受中原喪葬習俗影響,改以土葬,看風水、擇墓地、設靈堂、穿喪服、上香祭拜、奠酒、哭靈、出殯、下葬等喪葬禮儀和漢制已很相似,國喪之禮極為隆重?!哆|史》記載的喪葬用香有喪葬儀、宋使祭奠吊慰儀等。

喪葬儀:“道宗崩,菆涂于游仙殿……先帝小斂前一日,皇帝喪服上香,奠酒,哭臨”?,(天祚帝)痛哭于先帝旁。

宋使祭奠吊慰儀:“……引大使近前上香,退,再拜……使者詣柩前上香,讀祭文訖,又哭?!?

5.節(jié)慶典儀用香

遼代社會生活受佛教文化影響頗深。?見于文獻記載的遼代節(jié)慶典儀用香有生育禮、壽誕禮、立春儀、臘儀等,雖屬世俗節(jié)日,但從其儀軌觀察,明顯受到佛教文化影響。

皇后生育禮:“契丹將育女特別是生兒視為頭等大事”?,皇后的生育禮尤為隆重?!吨鼐幯啾变洝份d,遼國皇后懷孕八個月時,“先起建無量壽道場,逐日行香,禮拜一月,與戎主各帳寢”,并“預先造團白氈帳四十九座,內(nèi)一座最大,徑圍七十二尺”。臨產(chǎn),“于道場內(nèi)先燒香,望日番拜八拜,便入最大者帳內(nèi)”?!懊繋じ饔糜薪茄蛞豢凇?,生育時,令人“用力紐羊角,其聲具發(fā)”,以此“代皇后忍痛之聲……”

圣節(jié):遼代多以皇帝壽誕日設立圣節(jié),如太宗的天授節(jié),景宗的天清節(jié),圣宗的千齡節(jié),興宗的永壽節(jié),道宗的天安節(jié),天祚皇帝的天興節(jié)。部分皇太后也仿此建節(jié),如應天太后的永寧節(jié),承天太后的應圣節(jié),道宗為皇太后(小字撻里)立的坤寧節(jié)。在圣節(jié)當天,朝廷經(jīng)常要飯僧,地方也多有建道場祝圣壽等慶?;顒??!度|文·張世卿墓志銘》記載:“每年四月二十九日天祚皇帝天興節(jié),虔請內(nèi)外諸僧尼男女邑眾于園內(nèi)建道場一晝夜,具香花美饌,供養(yǎng)齋設,以報上方覆露之恩?!?

立春儀:“皇帝出就內(nèi)殿,拜先帝御容……帝進御容酒,陪位并侍立皆再拜。一進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立?;实鄞麽?,等第賜幡勝。臣僚簪畢,皇帝于土牛前上香,三奠酒,不拜。教坊動樂,侍儀使跪進彩杖?;实郾尥僚?,可矮墩以上北南臣僚丹墀內(nèi)合班,跪左膝,受彩杖,直起,再拜。贊各祗候。司辰報春至,鞭土牛三匝。矮墩鞭止,引節(jié)度使以上上殿,撒谷豆,擊土?!?

臘儀:活動內(nèi)容包括焚香拜日,向皇帝進酒,行獵?!芭D,十二月辰日。前期一日,詔司獵官選獵地。其日,皇帝、皇后焚香拜日畢,設圍,命獵夫張左右翼……敵烈麻都以酒二尊、盤飱奉進,北南院大王以下進馬及衣……皇太子、親王率群官進酒,分兩翼而行?;实凼极@兔…… 應歷元年冬,漢遣使來賀,自是遂以為常儀。統(tǒng)和中,罷之?!?

(1)優(yōu)化資產(chǎn)管理平臺,按模塊分別將儀器設備、系統(tǒng)維護等進行詳細的劃分,例如:可將儀器設備管理模塊分別列出有哪些儀器設備,再列出其采購與使用的申請、審核、驗收等環(huán)節(jié),在系統(tǒng)維護的方面可以分為硬件系統(tǒng)、軟件系統(tǒng)、報修系統(tǒng)等模塊。這樣詳細劃分后,在問題出現(xiàn)的第一時間能夠知道問題的原因所在,更是方便了日后的工作與管理。

6.生活用香

遼代生活用香包括熏衣、凈室、佩香、情趣焚香等內(nèi)容?!芭氩?、焚香、掛畫、插花”并稱宋代“文人四藝”,代表了“宋代中上層階級的生活美學”。?在對中原文化的全面學習中,宋人生活中的這種社會時尚,或可稱作高雅文化,也是遼代貴族階層和中層士人追求和向往的一種境界,置爐、焚香成為他們品質(zhì)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缎彤嬜V》卷八記載,遼朝外戚蕭瀜“慕唐裴寬、邊鸞之跡,凡奉使入宋者,必命購求。凡遇名跡,不惜重價。裝潢即就而后攜歸本國,建小樓以貯之。風和日麗,焚香展卷,臨摹所至,咸有法則”?!镀醯尽份d:遼圣宗“以隆運輔翼功前后少比,乃賜鐵券誓文,躬自親書,齋戒焚香,于北斗星下讀之, 宣示番漢諸臣。”?圣宗虔誠誦讀,焚香告天,其情切切,蒼天可鑒,耶律隆運所受恩寵可見一斑。

有資料表明,從圣宗朝始,焚香之俗在遼國普通民眾中有漸次普及之態(tài)勢?!端螘嫺濉ま囊弧酚涊d:澶淵之盟后,宋使首次入遼,“所過州縣,刺史迎謁,命幕職、縣令、父老送于馬前,捧卮獻酒。民庶以斗焚香迎引,家置盂勺漿水于門?!蔽闹刑峒暗摹岸贰?,即是“香斗”,一種長柄手執(zhí)香爐。從“民庶以斗焚香迎引”的敘述中可以看出,至少在遼中期,遼國百姓群體用香已相當普遍。

(三)香品

隨著焚香之俗的普及,遼國對香藥的需求激增,又以宮室、貴族之家和寺院道觀的需求量為大。“香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供養(yǎng)”?,數(shù)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遼塔中多次發(fā)現(xiàn)作為供養(yǎng)的香藥。1974年,山西省應縣遼佛宮寺木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用于供養(yǎng)的檀香木、沉香木、松香、香泥餅等香藥。?1988年,考古人員在遼寧省朝陽市北塔天宮門道處一個白瓷罐中,發(fā)現(xiàn)了用于供養(yǎng)的檀香、肉桂、兒茶、九節(jié)菖蒲等香藥?,出土時藥味濃郁,香氣襲人,部分香藥因脫水干縮變形嚴重,已不能辨認。1988~1992年,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右旗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塔剎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供養(yǎng)用的“公丁香、母丁香、沉香、乳香、白檀香、檳榔及肉豆蔻7種”香藥。?1995年,文物工作者在遼寧省沈陽市塔灣遼代無垢凈光舍利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供養(yǎng)用的肉豆蔻、公丁香等香藥。?

從已有的考古調(diào)查成果來看,遼代焚香用香料藥材雖有發(fā)現(xiàn),但不全面;可供分析的遼代香品的考古資料更為有限。所以,截至目前,我們對遼代焚香用香品這一問題的認識依然模糊,但從多年來對遼塔、遼墓的考古成果和文獻記載來看,至少可以明晰以下幾點:

1.遼代焚香用的香料藥材有檀香、沉香、松香、肉桂、兒茶、九節(jié)菖蒲、公丁香、母丁香、乳香、檳榔、肉豆蔻等十數(shù)種。除用作供養(yǎng)外,這些香藥還有很好的殺蟲、防潮作用,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塔剎“五室中凡置放藥材之處,遺物保存大多完好?!?

2.應縣木塔、朝陽北塔、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塔灣遼代無垢凈光舍利塔等遼塔出土的不同材質(zhì)的香藥組合說明,除單品香外,遼代復方香的配方有數(shù)種之多。

3. 在明代線香出現(xiàn)以前,顆粒香、香丸、香粉是中國傳統(tǒng)焚爇、熏炙用香品的主要品型;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該塔內(nèi)“香泥餅”的出土說明,至少在遼興宗清寧年間,遼代香品中已開始出現(xiàn)餅香;北宋香品中經(jīng)常使用的香篆(把松散的香粉用模子壓印成字形或其他圖案,相對于可用手拿的香餅,香篆極易破散)是否也在遼地流行,尚不明確。

4. 遼代焚香所用香料大部分靠輸入。契丹遼國地處北疆,先后與五代、北宋南北雄峙,境內(nèi)大部地區(qū)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而焚香所用的香藥“絕大部分為南方熱帶亞熱帶所產(chǎn)植物,有些甚至是南沙群島、阿拉伯半島及非洲特產(chǎn)。如檀香是印度、馬來西亞及帝汶島上的土產(chǎn);沉香產(chǎn)于印度、緬甸、柬埔寨、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國;安息香出產(chǎn)于泰國、伊朗”,因來自古安息國而得名,李珣云:(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丁香,“原產(chǎn)南亞及馬達加斯加”?,《諸蕃志》卷下載:“丁香,出大食……其大者謂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雞舌香也”;乳香產(chǎn)于北埃塞俄比亞、索馬里以及南阿拉伯半島蘇丹、土耳其等地,明代費信著《星槎勝攬》卷四載,非洲東海岸“(產(chǎn))沒藥、乳香、龍涎香……”。

宋遼時期,域外香料大量傳入中國,宋人陳敬《陳氏香譜》所列香料達80余種,超過三分之二的香料產(chǎn)自域外,為宋遼香事的繁榮提供了原料保證。據(jù)《遼史》、《契丹國志》等文獻記載,遼國每年都要從北宋、西夏、西域諸國、回鶻、大食等國通過貿(mào)易和朝貢輸入大批香料。貿(mào)易最為頻繁、貿(mào)易量最大的是宋遼貿(mào)易,宋朝輸出的貨品有茶葉、藥材、絹帛、麻布、漆器、蘇木、銅、錫以及香料、南珠、犀角、象牙等奢侈品,還有特許出口的粇糯和九經(jīng)書疏等。?

西夏與遼的貿(mào)易比北宋規(guī)模小得多,市場在遼國西京西北的東勝、天德、云內(nèi)、銀甕口等處?!稌x乘搜略》卷二十記載,遼與西夏互市“以繒、帛、羅、綺易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以香藥、瓷、漆器、葁桂等物,易蜜臘、麝臍、毛褐、羱羚角、銦沙、柴胡、蓯蓉、紅花、翎毛,非官市者,聽其與民交易。”?

遼和西域諸國以及立國中亞、西亞一帶的波斯、大食等國貢使和貿(mào)易往來也很活躍?!镀醯尽酚涗浳鞣街T國來貢的物品有“珠、玉、犀、乳香、琥珀、玻璃、瑪瑙器、鑌鐵兵器、硇砂、斜合黑皮、褐黑絲、門得絲、帕里呵、褐里絲?!边|國每次回賜的金額“不下四十萬貫?!?

5.遼國宮廷焚香使用專門配制的御香。據(jù)遼人王鼎《焚椒錄》,遼道宗宣懿皇后失寵后,作《回心院》十首,企盼皇上回心轉(zhuǎn)意。詞中寫道:“……爇熏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御香香徹膚。爇熏爐,待君娛……”寂寞清冷的后宮深院內(nèi),宣懿皇后親自掃殿展席,在熏爐內(nèi)焚爇用多種名貴香料配置的御香。不多時,香霧彌漫了整個寢宮,蕩滌穢濁,香徹肌膚,以待君王的到來?!痘匦脑骸分小坝恪币辉~可作“御”用香和“御”制香兩種解釋,如果是前者,說明遼代宮廷焚香所用香品無論是在香料的選用和制作上,和民間香品均有不同;如果是后者,似可說明遼代宮中或建有制作“御香”的專門機構(gòu)。

據(jù)考證,中國古代宮廷制香應追溯到秦漢時期,至唐代,宮中才開始出現(xiàn)合口脂匠。宋時域外香料大量傳入中國,宋宮中制香非常頻繁,專門設有造香閣,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1125年)所造的香被稱為“宣和香”。遼在政治、文化體系建設上喜習唐宋之制,又因國內(nèi)焚香之俗普及,對香品的需求量極大,北宋、西夏、西域諸國和中亞、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貿(mào)易輸貢的名貴香料多流入皇室,宮中設置制香機構(gòu)亦在常理之中。

(四)香具

宋代焚香器具有香爐、香幾(香案)、香盛(香盒)、香盤、香匙、香箸、香壺(用盛匕、箸)、香甖(窨香用之,深中而掩上)等。從目前掌握的遼塔、墓葬等考古發(fā)掘出土實物和壁畫、雕刻等形象資料來看,能確認的遼代焚香器具有香爐、香幾(香案)、香盤、香盒等,出土實物僅見香盒、香爐兩種,宋代香具中常用的香匙、香箸、香壺、香甖等暫沒有考古實物或形象資料出土。

1.香盒

香盒,“古籍通常寫作香合。香合的歷史不算短,脫離開了薰香史中單薰草香的時代,凡樹脂香料及合和眾香制成的香餅香丸,均須置放在香合里?!边|代盛放香品的香盒出土實物較少,多見于遼塔中。1953年吉林農(nóng)安遼塔維修時,在塔身發(fā)現(xiàn)一件白褐兩色攪釉瓷香盒。據(jù)《農(nóng)安縣文物志》記載:塔身十層中部磚室中出土有“銅鑄釋迦和觀音佛像、單線陰刻佛像銀牌飾,以及木制圓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的布包(即骨灰包、舍利包)、瓷香盒、瓷香爐、銀圓盒等”,其中瓷香盒使用攪釉技術, 釉色白、褐相間,瑩潤明亮,“密密層層如花辨狀呈放射式展開”,是遼瓷中難得的精品。

1993年7至10月,沈陽市文物工作隊對遼濱塔進行搶救性清理,在塔的天宮、中宮、下宮中共發(fā)現(xiàn)“金、銀、銅、鐵、瓷、木、絲織品、珍珠制品、銅幣、磚雕、石碑及舍利子等108件(組)?!逼渲杏幸患扒啻珊校═Z:2),發(fā)現(xiàn)于中宮(圖三)。瓷盒高4.3、口徑7.8、底徑4.9厘米,“蓋微凸,上印珍珠牡丹花。子母口,上下盒邊呈18瓣花型。釉厚,呈天青色,赤底,微凹,底印陽文‘段家盒子記’5字。”這件影青花形瓷盒同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藏南宋青白釉菊瓣印花香盒、山東省博物館藏宋青白釉印花菊瓣香盒造型基本一致。從考古發(fā)現(xiàn),不論是遼塔還是墓葬,香爐多伴有香盒出土,較易辨認。根據(jù)《沈陽新民遼濱塔塔宮清理簡報》,在該塔下宮出土一件獅鈕蓮花座三足銅質(zhì)熏香爐(TX:4)(原名銅獅蓋蓮花爐),在該塔中宮和影青花形瓷盒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葫蘆鈕三足銅熏爐(TZ:5),結(jié)合出土信息,遼濱塔出土的這件影青花形瓷盒可以認定為盛放香品的香盒。

遼代香盒的形象資料還見于部分遼墓壁畫,如前文提到的宣化遼墓后室東壁壁畫《備經(jīng)備茶圖》,在朱色長方桌上擺放的《金剛般若經(jīng)》和《常清靜經(jīng)》兩書中間的圓筒形器物,就是墓主人誦經(jīng)焚香時盛放香品的香盒。

因出土實物和見于遼墓壁畫的形象資料較少,目前尚不能對遼代香盒的產(chǎn)地、材質(zhì)和形制作詳細分析??芍氖牵嚎脊懦鐾恋倪|代香盒以青白釉瓷為多;形制包括扁圓形、圓筒形、花形(以菊瓣形最為常見)、瓜形、果形等類,由器身和器蓋兩部分構(gòu)成,蓋多微鼓;部分器型和宋遼時期的奩盒、粉盒頗為接近,如敖漢旗南塔鄉(xiāng)白塔子遼墓出土的影青南瓜形瓷粉盒(圖四),是否為一器多用,或出土時命名有誤,有待資料豐富后進一步研究。

圖三 遼濱塔中宮出土的影青瓷盒

2.香爐

通過梳理遼代香爐的出土實物和形象資料,其質(zhì)地有銀(如河北易縣凈覺寺舍利塔地宮出土的長柄銀香爐)、銅(如巴林右旗遼代銀器窖藏出土的三足仰蓮銅熏爐)、玉石(如遼寧朝陽北塔出土的長柄石香爐)、陶瓷(如赤峰市博物館藏遼代黑釉瓷爐)等類。按爐體形制又可分為博山爐(如河北易縣凈覺寺舍利塔地宮出土的影青三足瓷熏爐),仿銅鼎、銅簋、銅鬲等古器式爐(如遼濱塔中宮出土的葫蘆鈕三足銅熏爐TZ:5),形如高足杯的豆式爐(如毛不拉溝遼墓出土的北宋湖田窯青白釉香爐),球形爐(如赤峰市敖漢旗四德堂鄉(xiāng)四德堂村遼墓出土的三彩聯(lián)珠紋香薰)等數(shù)種。

學者冉萬里在《遼代香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把遼代香爐分為五種。1.“長柄香爐”,出土器物見有赤峰市博物館藏百合花形手執(zhí)銅香薰等;2.“三足香爐”,出土器物見有遼濱塔下宮出土的獅鈕蓮花座三足銅質(zhì)熏香爐(TX:4)(原名銅獅蓋蓮花爐)等;3.“高圈足香爐”,出土器物見有吉林農(nóng)安遼塔出土的白瓷高圈足香爐等;4.“矮圈足香爐”,出土器物見有敖漢旗白塔子遼墓出土的影青瓷熏爐等;5.“五足香爐”,出土器物見有遼寧建平三家鄉(xiāng)遼秦德昌墓出土的石雕蓮花五足香爐等。冉先生的分類法側(cè)重以爐柄和足的形制進行劃分,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河北宣化遼墓四號墓(韓師訓墓)后室東北壁壁畫《備經(jīng)圖》中,有四足香爐的形象,如果以冉先生的分類法,應把四足香爐歸入,共計6類。

若以持放方式來分,遼代香爐還有案置香爐、持香爐、臥爐、懸吊香爐等區(qū)別。

下文試以制作材質(zhì)的不同,對遼代香爐進行歸類梳理。

1)石香爐

遼代石質(zhì)香爐出土實物見有遼寧朝陽北塔出土的長柄石香爐、遼寧建平三家鄉(xiāng)遼秦德昌墓出土的石雕蓮花五足香爐(原名熏爐)等。

2) 金屬香爐

遼代金屬制香爐多見有銀、銅、鐵等材質(zhì),按形制又可分為無柄香爐和長柄手執(zhí)香爐。

A.無柄香爐

遼代金屬制無柄香爐出土實物見有巴林右旗遼代銀器窖藏出土的三足仰蓮銅熏爐,河北易縣凈覺寺舍利塔地宮出土的影青三足瓷熏爐,遼濱塔下宮出土的獅鈕蓮花座三足銅質(zhì)熏香爐(TX:4)(原名銅獅蓋蓮花爐),遼濱塔中宮出土的葫蘆鈕三足銅熏爐(TZ:5)等(圖五)。

B.長柄手執(zhí)香爐

長柄手執(zhí)香爐最早為佛教“行香”法會儀式中使用的法器,行香者手持點燃的香爐,圍著佛像繞行三周、七周乃至更多,香爐上帶有長長的握柄,既可以放置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又稱為行爐。長柄手執(zhí)香爐用于巡道“行香”始于南北朝,“行香即釋道之謂行道燒香也。”(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行香”條)在佛事齋會中,由法師和主齋者持行爐繞行壇場,或引導儀仗巡行街市。 唐代“行香”盛行,朝廷舉辦的“行香”法會,多用于國忌日。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唐德宗敕令國忌行香在所有州府進行,國忌行香遂成為全國性的禮拜活動。五代時期,“行香”還用于祝壽、超度亡靈等場合,長柄手執(zhí)香爐的使用更加廣泛。

遼代金屬制長柄手執(zhí)香爐出土實物見有赤峰市寧城縣頭道營子鄉(xiāng)埋王溝遼墓出土的蓮花形手執(zhí)銀香爐,赤峰市博物館藏百合花形手執(zhí)銅香薰,河北易縣凈覺寺舍利塔地宮出土的長柄銀香爐(原名燈)等。結(jié)合出土實物和文獻記載,其形制可細分為香斗、鵲尾爐等幾類,考古所見主要為鵲尾爐,埋王溝遼墓出土的蓮花形手執(zhí)銀香爐和赤峰市博物館藏百合花形手執(zhí)銅香薰,均屬這類鵲尾香爐。遼代鵲尾爐的形象資料還見于遼代佛教題材的壁畫中。河北宣化遼代張氏家族墓地二號墓(張秀恭墓)墓室東南壁,繪制有一幅《備經(jīng)圖》,朱案上放置一黃色經(jīng)函盒,一插花凈瓶,黃色經(jīng)函盒前橫置一件專為供養(yǎng)焚香用的蓮花形長柄鵲尾爐。香爐白色,似為銀質(zhì),爐身呈盛開的蓮花形,長柄彎曲,尾端分叉,造型美觀(圖六)。

圖七 埋王溝遼墓出土的蓮花形手執(zhí)銀香爐(蓮花形鵲尾銀香爐)

圖八 赤峰市博物館藏百合花形手執(zhí)銅香薰(百合花形鵲尾銅香爐)

蓮花形手執(zhí)銀香爐(蓮花形鵲尾銀香爐):1993年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頭道營子鄉(xiāng)埋王溝遼墓出土,現(xiàn)藏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圖七)。香爐通長36.5、寬11.5厘米。銀制。外形似一枝并蒂蓮,蓮莖握為手柄,尾端微回弧。主枝頂端一朵盛開的蓮花作為爐身,中空如杯狀。與之相背的一片蓮葉倒覆為爐座,起到支撐爐身的作用。蓮枝中部又分枝出一朵較小的蓮花作為香盒,專為盛香料用,名曰“寶子”。香爐和香盒均為子母口,原置活動小蓋,現(xiàn)脫落?;ā⑷~使用模鑄鏨刻工藝,與枝干鉚合連接,荷葉邊緣留有6個鉚釘孔。蓮枝使用鍛打工藝。整件器物造型流暢優(yōu)美,設計匠心獨運,制作精巧細致,巧奪天工。

百合花形手執(zhí)銅香薰(百合花形鵲尾銅香爐):赤峰境內(nèi)出土,現(xiàn)藏于赤峰市博物館(圖八)。通長30.1、高14.8厘米。銅制。外形似一束百合花,花莖握為手柄,頂端一朵盛開的百合花為爐身,與之相背的另一朵百合花倒覆作為前端支撐?;ㄇo呈扁平狀,尾端下折作為后段支撐?;ㄇo中段又有一百合花蕾作為香盒,子母口,蓋與盒身以環(huán)相連。

鵲尾爐因長柄尾端下折似鵲尾而得名,其“造型源于西亞,后由印度傳入中亞。國內(nèi)的鵲尾爐最早見于甘肅永靖縣炳靈寺69窟西秦壁畫中?!冰o尾爐在南北朝時頗為流行,佛教信眾禮佛時多持此爐。南朝·齊王琰《冥祥記》載,“(費崇先)每聽經(jīng),常以鵲尾香爐置膝前?!冰o尾爐在唐宋遼金時仍沿用此名。唐代的鵲尾爐有兩種形制,一種爐身作蓮花形,一種爐身作寬沿高足杯形。由于唐代陶瓷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后一種形制還衍生出香爐的新品種——陶瓷“行爐”。陶瓷行爐雖由金屬行爐演變而來,但爐身不再有執(zhí)柄,足部加高,以便手握行走。宋遼時期的陶瓷行爐基本繼承了唐代造型,爐身折沿寬平,臺階式喇叭座,無蓋,毛不拉溝遼墓出土的北宋湖田窯青白釉瓷香爐即屬于這種無柄瓷行爐。很長一段時期,學界對此類香爐辨識不清,多歸類為燈具,用于照明。冉萬里在《遼代香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把此類器具認定為(開敞式)香爐,筆者同意這種觀點。

遼代初期,行爐主要用于佛教和皇室儀式中;中期以后,行爐在祭祀、節(jié)慶典儀等活動中的使用開始增多。從前文提到的澶淵之盟后宋使入遼時契丹民眾在家門口置“盂勺漿水”夾道歡迎并“以斗焚香迎引”宋朝使節(jié)的熱烈場面可以看出,行爐在遼代社會各階層的使用已較為普遍。

3)陶瓷香爐

陶瓷香爐的大量使用是遼代焚香習俗普及化和居家焚香興盛的重要標志。據(jù)考證,中國陶制香爐的最早使用在夏、商時期。漢墓考古發(fā)現(xiàn)中陶制焚香用爐具(多為熏爐)多用于隨葬。瓷質(zhì)香爐的規(guī)模性使用始于唐或更早。宋遼時期,陶瓷香爐的使用呈普及化態(tài)勢。相較于金屬爐具,陶瓷香爐造價低廉,更適合平民階層使用,也因此推動了宋遼金元時期香爐使用的平民化進程。陶瓷香爐一般需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身過熱而炸裂。元明時期,寒天暑月所用香爐的質(zhì)地也有區(qū)別,文震亨《長物志》上說,“夏月宜用瓷爐,冬月用銅爐”。

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遼代陶瓷香爐有陶、釉陶、白瓷、黑瓷、青白釉瓷等數(shù)種。從窯口和器型學觀察,既有本地窯口燒造的釉陶香爐、白釉瓷香爐、黑釉瓷香爐,也有中原和南方窯口燒制的定瓷香爐、青白釉瓷香爐等;不排除耀州窯和磁州窯產(chǎn)品流入遼境或?qū)Ρ镜叵銧t器型有所影響的可能性。

遼代陶瓷香爐出土實物中,釉陶質(zhì)香爐主要為三彩器,由遼境本地的缸瓦窯等窯口燒制,出土實物見有敖漢旗遼墓出土的的三彩聯(lián)珠紋香薰等(圖九);黑釉瓷香爐基本為缸瓦窯等遼境本地窯口燒制,出土實物見有赤峰市博物館藏遼代黑釉瓷爐等(圖一○);白瓷香爐分為定瓷、遼白瓷產(chǎn)品,出土實物見有吉林農(nóng)安遼塔出土的白瓷高圈足香爐等。與農(nóng)安遼塔出土的白瓷高圈足香爐“相同類型的香爐,在山西銅川耀州窯、河北觀臺磁州窯遺址均有較多發(fā)現(xiàn),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宋遼之間的文化交流?!边|代考古發(fā)掘的瓷質(zhì)香爐實物中,北宋青白釉香爐所占比重最大,其使用當和北宋燒瓷技術提高及南方焚香習俗對遼國的影響有關。

圖九 敖漢旗四德堂鄉(xiāng)四德堂村遼墓出土的三彩聯(lián)珠紋香薰

圖一○ 赤峰市博物館藏遼代黑釉瓷爐

北宋燒瓷技術高超,生產(chǎn)的“熏香器具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屢有創(chuàng)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瓷熏爐,南北方窯系以及為朝廷燒造貢瓷的汝窯、哥窯、官窯等均大量燒造?!庇绕涫悄戏降木暗骆?zhèn)窯,因其燒造規(guī)模大,影響力強,生產(chǎn)的青白釉香爐除滿足國內(nèi)需求外,還大量外銷。在焚香習俗平民化的過程中,宋人多選用做工精致優(yōu)雅的青白釉香爐。受之影響,青白釉香爐在遼國尤其在貴族階層亦倍受推崇。本文第一部分重點介紹的毛不拉溝遼墓出土的景德鎮(zhèn)湖田窯青白釉瓷香爐,造型秀美,做工精致,色調(diào)清麗,代表了北宋青白釉香爐的最高制作水平,能使用這類精品香爐,墓主人生前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遼人對宋人美學風尚的高度認可和對青白釉香爐的喜愛亦可見一斑。

考古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就目前發(fā)現(xiàn)的為數(shù)不多的(遼代)瓷爐而言,主要以影青瓷為主。”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有其歷史原因。公元1004年,宋遼結(jié)束數(shù)十年的征戰(zhàn),簽訂“澶淵之盟”, 宋朝“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遼國主“愿兄事南朝”宋、遼結(jié)為兄弟之國,共同承認對方政權的合法地位,并劃定國界,世世遵守,永不渝盟。“澶淵之盟”之后,宋遼兩國間的文化和貿(mào)易交往日益頻繁。兩國均于邊境設置榷場,開放交易,宋朝的瓷器、香料、茶葉、稻米和絲織品等商品通過宋遼貿(mào)易不斷流入遼境,北宋景德鎮(zhèn)湖田窯等窯口生產(chǎn)的青白釉香爐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大量輸往契丹腹地。在宋遼兩國的友好交往中,歲時節(jié)慶均互贈禮品,宋朝向遼國輸贈的瓷器中,不排除有景德鎮(zhèn)窯、定窯等窯口生產(chǎn)的高檔瓷香爐的可能性。作為特殊需求產(chǎn)品,也不排除遼國貴族向景德鎮(zhèn)等窯口定制高檔青白釉香爐的可能性。

歷史上,赤峰市曾是遼兩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所在地,屬遼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北宋青白釉瓷器輸入和使用的主要地區(qū)。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除毛不拉溝遼墓出土的這件湖田窯青白釉香爐外,赤峰地區(qū)出土的宋代青白釉香爐還有:阿魯科爾沁旗溫多爾敖瑞山遼墓出土的影青瓷熏爐,敖漢旗白塔子遼墓出土的影青瓷熏爐,敖漢旗南塔鄉(xiāng)南荒1號遼墓出土的影青瓷香薰等,高度基本在10厘米左右,均屬于日用小型香爐。

四、結(jié) 語

本文以遼墓出土的北宋青白釉香爐為切入點,以遼代墓葬、塔基地宮、天宮等出土香爐、香盒等香具實物和壁畫、雕刻、繪畫上的圖像資料為研究素材,結(jié)合歷史文獻記載,站在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形成的香文化的大背景中,以北宋焚香習俗為參照,對遼代焚香習俗的整體面貌做了一次嘗試性地梳理和研究。遼代焚香習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內(nèi)容包括香的制作和使用、社會和文化屬性、地域和民族特色等諸多方面。受北宋焚香習俗和國內(nèi)宗教信仰尤其是佛教文化等的諸多影響,遼代焚香習俗在長期制香、用香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內(nèi)涵:1.遼代焚香習俗應用范圍廣,除佛教大量用香外,還包括道教用香、喪葬用香、節(jié)慶典儀用香、家居用香等諸多領域。2. 遼代焚香所用香料大部分靠輸入,香品多使用配方香,宮廷焚香使用專門配制的御香。3.遼代香具出土實物僅見各種材質(zhì)的香爐制品及少量香盒。4.從陶瓷香爐的使用和史料觀察,至圣宗朝或更早,遼代焚香習俗開始呈現(xiàn)普及化態(tài)勢,社會各階層參與度高,除貴族焚香外,中下層平民焚香成為生活常態(tài)。

注 釋

① 黃海濤:《聞香識熏爐》,《北京日報》2013年3月29日,20版《生活周刊·品藏》。

② 林紅:《絲綢之路上的香料》,《中國西北邊疆》2005年第1期。

③ 同①

④ 李曼麗:《香回爐上煙——古代的熏香與熏爐》,《收藏》2015年第4期,第83頁。

⑤ 周公旦:《周禮·秋官司寇第五·剪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2009年,第1921頁。

⑥ 同②

⑦ 同④ ,第 84 頁。

⑧ 同①

⑨ a.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編輯委員會:《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出版社,1972年,第11頁。

b.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125頁。

⑩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六十九《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3268頁。

? 姚苑真:《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考古》1981年第6期。

? 陳敬著、嚴小青編著:《新纂香譜》,中華書局,2015年,第137頁。

? 同?,第 138 頁。

? 同?,第 140 頁。

? 同④,第 89 頁。

? 同?,第 222 頁。

? 同?,第 137 頁。

? 同?,第 136 頁。

? 同?,第 236 頁。

? 宋濂:《元史·卷八十·志第三十·輿服三·進發(fā)冊寶》,中華書局,1976年,第2008頁。

? 王志華:《遼塔瘞葬香藥探源》,《遼金歷史與考古》 第一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12頁。

? 同 ?,第 150 頁。

? 同?,第172頁,179頁,187頁,188頁。

? 向南:《遼代石刻文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0頁。

?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博物館:《河北宣化遼壁畫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8期,第33頁。

?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七·圣宗天輔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2頁。

? 同?,《契丹國志·卷十四·諸王傳》,第153頁。

? 同?,第 233 頁。

? 脫脫等:《遼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禮志一·吉禮》,中華書局,1974年,第836頁。

? 同?,第 837 頁。

? 同?,第 837 頁。

? 《遼史·卷五十·志第十九·禮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839-840頁。

? 《遼史·卷五十·志第十九·禮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841-842頁。

? 張永娜:《遼代佛教與社會生活》,《蘭臺世界》2012年第6期,第17-18頁。

? 朱瑞熙、劉復生等著:《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62頁。

? 陳述輯校:《全遼文·卷十一·張世卿墓志銘并序》,中華書局,1982年,第326頁。

? 《遼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二·禮志六·嘉儀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876頁。

? 《遼史·卷五十一·志第二十·禮志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845-846頁。

? 曹建文、周浩:《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香爐賞析》,《收藏》2015年第7期,第91頁。

? 同?,《契丹國志》卷十八,第37頁。

? 同?,第 312 頁。

? 張暢耕、畢素娟、鄭恩淮 :《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內(nèi)發(fā)現(xiàn)遼代珍貴文物》,《文物》1982年第6期。

? 郎成剛:《朝陽北塔出土遼代中草藥》,《中國文物報》1994年11月20日第1版。

? 德新、張漢君、韓仁信:《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慶州白塔發(fā)現(xiàn)遼代佛教文物》,《文物》1994年第12期,第25頁。

? 同 ?,第 311 頁。

? 同 ?

? 同 ?

? 蔡美彪等編著:《中國通史》第六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121頁。

? 康基田編著:《晉乘搜略》卷二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17頁。

? 葉隆禮:《契凡國志·卷二十一·諸小國貢進物件》,《國學文庫》第三編,1940年北平文殿閣書莊重印,第280頁。

猜你喜歡
香爐
不同的播種期和種植密度對香爐瓜產(chǎn)量的影響
程家玉
勇闖通天塔第一層
一個銅香爐
香爐峰
三個香爐
三個香爐
永遠的香爐
銅香爐
銅香爐
平舆县| 邹城市| 蛟河市| 湘乡市| 新化县| 交城县| 和田县| 喜德县| 鸡东县| 海晏县| 依安县| 尉犁县| 南平市| 赤水市| 鸡东县| 屏山县| 杭州市| 柘城县| 西平县| 陆川县| 霍城县| 五寨县| 温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通海县| 荥经县| 湘潭县| 自治县| 安仁县| 浙江省| 库尔勒市| 辰溪县| 二手房| 沈丘县| 镇原县| 连城县| 八宿县| 镇赉县| 盐城市| 临西县|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