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彥輝
【摘 要】民族聲樂是世界著名的傳統(tǒng)藝術,它是世界性的民族類歌曲。民族聲樂之所以屬于藝術類歌曲,因為它極富民族地域特色,表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近年來,以民族聲樂為首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成為了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主要內容,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本文對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進行了分析,希望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繼續(xù)發(fā)揚壯大,本文旨在對此起到拋磚引玉、投石問路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魅力;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91-01
民族聲樂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類型,它是從民間的小曲小調中發(fā)展出來的。它生長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濃厚的藝術感染力。我們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民族聲樂就是這樣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從它的聲樂演唱里面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生活的獨特魅力,還可以感受到專業(yè)的科學技巧。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民族聲樂為首的一些藝術經歷了時代的變化,在眾多藝術門類當中脫穎而出,既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結合了當代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內容,可以說在藝術的層面取得了新的高度和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此進行分析。
一、民族聲樂概述
近代開始,西方的聲樂進入我國,初始人們對這種西方音樂的唱法比較抵觸,后來逐漸發(fā)現了它的演唱魅力,并將其結合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打造出了現代的民族聲樂。對其作曲技法和演唱技法深入研究后發(fā)現,如果我們結合中國的民族歌曲,是否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類型歌曲,于是現代民族聲樂歌曲逐漸走入人們的世界。許多著名的作曲家比如王洛賓等人對此做了許多努力,通過實踐的摸索,將這兩種形式結合起來,最終開創(chuàng)了中國民族聲樂這一藝術形式。
王洛賓對民族聲樂的形成功不可沒,通過后來人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一首哈薩克民族歌曲成為了我國民族音樂演唱的主要代表作,并且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成為了許多人研究和模仿學習的對象。作為一種新的音樂演唱方式,民族聲樂始終都是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技術手段和工具。許多民間音樂家都特別注重民族聲樂,他們根據演唱歌曲的內容、具體要求、表現形式、旋律特色結合嗓音的控制,逐漸整理出了一套比較有序的民族聲樂方式,達到了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特色,再加上后來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完成,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民族聲樂。
二、唱腔變化豐富
民族聲樂的特殊唱腔決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表現出民族聲樂獨有的味道,這是它特殊的演唱方式產生的效果。而且這種變化非常自然流暢,渾然天成,演唱的變化也豐富多樣,在唱腔的表現上面可以有多種方式來處理。維吾爾族音樂作品中也大量包含了聲樂唱腔的多樣化?!侗缴系膩砜汀肪褪蔷哂写硇缘囊魳纷髌罚且环N載歌載舞的藝術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映了維吾爾族的作品情緒變化特點。在具體的變化里,通過長音、短音、頓音、持續(xù)音,模仿了多種人物內心的情緒,而且極為恰當。在一連串的唱腔變化里,可以把演唱內容表現得蔚為壯觀,洋溢著豐富的藝術意境。所以說,這種唱腔的變化豐富,是民族聲樂的主要特點。
三、展現民族文化特點
民族聲樂主要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特點。民族聲樂扎根于民間,從民間吸收養(yǎng)分,它的演唱形式、演唱內容、演唱情緒等等方面,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最初的民族聲樂就是表達民族地區(qū)的生活、勞作等內容,因此它的存在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內容。隨著現代科學體系的發(fā)展,民族聲樂也開始有了改變,它結合了現代發(fā)聲方式和發(fā)聲理念,形成了現代的聲樂體系。這對于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而言,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也存在著問題,容易把原生態(tài)的聲樂特征給抹殺掉。這種趨勢,已經被我們所認識,如何能有效地結合民族性,又能具有科學性,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期,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里,融合了許多演唱類型的長處,結合了民族的文化藝術特性內容,成為了老百姓心目中最喜愛的藝術門類,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民族聲樂以民族聲樂為代表,突出了演唱的藝術特點,賦予了現代的藝術內涵和風格。目前民族性歌曲面臨著許多困境,但是我們看到許多熱愛民族聲樂的人都積極地為發(fā)揚民族聲樂作出了許多努力和貢獻。我們研究民族聲樂也是為了這個原因,我們看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只有與時俱進,既繼承又發(fā)展,才能讓民族藝術煥發(fā)新春。事實證明,民族藝術持續(xù)的生命力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郭嘉.論少數民族音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7.
[2]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范明華,李躍峰.美學與藝術研究(第4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4]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1).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