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鐘小紅
(1.宜賓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7;2.西南醫(y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中茶的符號意義
李麗娟1,鐘小紅2
(1.宜賓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7;2.西南醫(y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是世界文學史上空前絕后的階段,本文試通過霍米·巴巴提出的文化第三空間及其雜糅性的論述,嘗試從文學中的茶這一日常普通事物的身份流動,分析維多利亞時期茶的符號意義。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的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奢侈的必需品,工人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紐帶,也是英國公民身份的象征。
茶符號;第三空間;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
17世紀初,中國茶漂洋過海到達歐洲,以飲品和藥品雙重身份來到英國,由“飲茶王后”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引入英國文化語境(磯淵猛,2014),與文學作品結(jié)合使其充滿了茶香和茶韻,蘊育出獨特的英國茶文化。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茶都在文學作品中成為重要的書寫媒介,從英國文學作品的視角來研究英國茶文化頗具時代性。目前相關(guān)研究多在國內(nèi),馬曉俐的博士論文《茶的多維魅力》多維度分析了茶文化,2015年又發(fā)表《狄更斯小說中茶的文化解碼》闡釋茶在小說文本中的文化解碼作用;王利琳亦分析了奧斯丁、勞倫斯等英國不同時期作家作品中的茶文化現(xiàn)象;李領(lǐng)娣以第三空間理論探討了英國文學中不同時期茶的文化意義和內(nèi)涵;國內(nèi)總體概括討論英國文學與茶文化的論文較全面,而對于各個文學發(fā)展階段茶文化具體特征的分析還有許多空白,本文結(jié)合前人的觀點和論證,嘗試從維多利亞時期文學中的茶這一日常飲品的身份轉(zhuǎn)換,透視其文化符號意義。
維多利亞女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自稱,其在位時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最強盛的“日不落帝國”時期,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也是英國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
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女王統(tǒng)治的時期一致,是重視倫理道德的時代,小說因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相對能全面書寫一個社會發(fā)展的物質(zhì)文化特征,因而為廣大文人所采用。小說家們以其敏感的思維和犀利的筆尖,在作品中訴說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針砭時弊,主要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丁尼生布朗寧,喬治艾略特,哈代等。這一時期小說取材于民,故事情節(jié)所處的時代背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廣;其次,文學作品里的因果倫理關(guān)系比之前更具震懾力。一定心思、動機或環(huán)境都可能對人的性格產(chǎn)生影響,從而導致另一個因果關(guān)系。這一時期的作品受到英國清教的影響較大,資本主義家們雖極力壓榨工人階級,不顧貧苦大眾的艱難,自己過著奢侈富足的生活,他們卻相信成功的唯一出路是保持清醒,努力工作,追求物質(zhì)上的愉悅。
霍米·巴巴(Homi K.Bhabha,1949-)后殖民批評理論有關(guān)文化第三空間及其雜糅性的敘述,繼承了拉康的精神分析法,從文化心理的角度提出文化雜糅的必然性。維多利亞時期茶自上而下的傳播過程亦是東西方文化、貴族階層與平民階層文化交雜融合的體現(xiàn),并賦予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的茶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奢侈的必需品,工人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紐帶,也是英國公民身份的象征。
霍米·巴巴發(fā)現(xiàn):在當前“空間和時間的交叉穿越產(chǎn)生出有關(guān)差異性與同一性、過去與現(xiàn)在、內(nèi)部與外部、包含與排他的復雜形態(tài)”,這種狀況要求人們的思想“越過原來的主體性描述,關(guān)注那些文化差異表述的時刻或過程”[1],他認為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和群體在交際時存在著不同文化相交的“間隙”(interstice or in-between),這個“間隙”是非傳統(tǒng)空間,是從心理上互相試探、互相競爭、互相影響的存在,原本清晰的自我認知在一個接一個的間隙里模糊了起來。巴巴引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說,“疆界不是事物停止的地方,而是如希臘人所認識的那樣,是某些事物開始呈現(xiàn)其存在的地方”[2]。
維多利亞統(tǒng)治時期,英國國富民強,茶的消費群體不僅僅局限于王公貴族,飲茶風尚覆蓋社會各階層,發(fā)展為大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論是在餐桌上還是餐桌外。貴族階級的飲茶講究儀式,使用精致茶具,備有各款茶點,有固定的飲用時間,而勞動階層的飲茶較隨意,無固定時間也無需盛裝打扮,茶點也是時有時無,通常一壺茶一喝就是一整天。上層和中產(chǎn)階級優(yōu)雅健康的茶文化和下層勞動階層對茶葉不健康的“酗茶”形成當時英國茶文化的兩個極端[3]。一開始茶在英國就被賦予王族或者貴族的光環(huán),是異域來的奢侈品,而英國民眾將這一“他者化”的行為融入每日生活里,將奢侈品變成必需品,賦予茶新的涵義。在這文化的雜糅空間里,茶成為勞動階層與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紐帶,象征著民眾對于他者文化的獵奇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狄更斯,通過細微的心理分析、精煉幽默的語言、現(xiàn)實主義的描述,深刻地暴露了英國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實況,對那些貧苦、正直的勞動者給予最大的同情。狄更斯1836年出版的半自傳小說《匹克威外傳》,書中茶字一共被使用多達86次,其中一個場景描寫的是主人公維勒先生參加“禮拜堂戒酒聯(lián)合會布瑞克大街分會”的一次月會,當看到參會的戒酒者能喝下如此海量的茶水時,大為吃驚。“會議開始之前,女人們坐在長條凳上喝著茶,一直喝到她們認為該是離開茶壺的時候為止。老維勒仍舊用一種低低的調(diào)子說,‘作為一個人,我就要盡自己的職責了,我要站起來向眾人說幾句。在那兩條板凳上的年輕女人,已經(jīng)用早餐的杯子喝了九杯半了,我眼看著她膨大了起來’”(466)反映了民眾對于飲茶的喜愛與追求。另外,茶具在狄更斯小說里也別有用意,茶壺是工人階級的財寶,只有在重要場合才舍得拿出來享用和炫耀。“老勞伯斯,人所共知,每有盛大的場合,定要拿出那純銀的茶壺、奶油罐、糖罐來裝點桌面,而且還常??淇?,等他的女兒找到心上人的時候,這一切就都是她的財產(chǎn)了?!盵4]這都說明了茶在普通民眾心中被賦予了新的涵義,成為他們追求上層美好生活的符號。
飲茶在于不同階層之間有著不同的儀式和涵義,勞動階層的飲茶既是對貴族階層飲茶的模仿,也是客觀條件限制下的變態(tài),既是奢侈品亦是必需品。在兩個階層不同的飲茶文化碰撞出的“疆界”里,非傳統(tǒng)間隙空間的變換融合使得身在其中的各種文化因素未能堅守原有的文化心理和態(tài)度,發(fā)現(xiàn)其最終不是為了隔離,而是為了穿越。維多利亞時期英國飲茶習俗的傳承體現(xiàn)了不同階層、種族、身份間在不同文化因素中你來我往的碰撞過程,茶的文化紐帶作用也便呈現(xiàn)出來。
當茶融入維多利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茶具有多維意義的儀式,在英國文化語境中生成獨具一格的符號意義。下午茶撫平社會差異,建構(gòu)起共同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是英國社會文化的象征和標志。茶,英國家庭中常見的生活飲品,會讓每個英國人聯(lián)想到家的親切與溫馨。茶桌給國人的想象亦是如此,從外面回到家中,坐在茶桌邊,盛上一壺茶,思緒開始蔓延,與家人朋友的交流也隨之開展,這也是家庭關(guān)系和睦、生活舒適的象征。無關(guān)外面世界的喧囂熱鬧和艱難紛爭,一切都與屋內(nèi)寧靜溫馨的場景無關(guān)。這些飲茶場景遍及整個國家的家庭中,不僅包含了其樂融融的家庭關(guān)系,還訴說了朋友平淡深切的友誼,成為一種國民景象。
現(xiàn)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用不同的形式和風格表達他對茶的喜愛與贊美。幾乎所有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都高頻率出現(xiàn)茶場景,既體現(xiàn)了茶文化內(nèi)涵,也對小說的主題和藝術(shù)形式有著重要影響。在狄更斯心目中,爐火和熱茶代表著家庭的溫暖,是在外辛苦工作的勞動人民心靈的寄托,晚飯后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喝茶閑談是溫馨家庭的簡單寫照。
另一位出生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英國女小說家夏洛特·勃朗特(1816-1855),在其作品中詳細地描寫和展示了維多利亞時期典型的下午茶場景,折射出茶和茶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文化地位。其在1853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維萊特》中勃朗特仔細地描寫了茶的文化象征意義。一次家庭聚會,家中布置明亮輝煌,在燈光照耀和爐火溫暖下,主人公感受到無比的寧靜、溫馨和愉快。與此同時,更讓主人公欣喜的是那些“擺在桌子上的英國式的茶點,那全部精光程亮的茶具,從古老式樣的純銀大暖壺、純銀大茶壺,直到薄胎瓷茶杯這些茶杯,因為是紫色的,還上了金色釉彩而色暗都親昵地瞧著我”[5]字里行間顯示出主人公對茶的親切之情和喜愛之感。
文學與文化相輔相成,閱讀這些作品的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對于這一貴族的日常行為文化,在意識里經(jīng)過不斷的想象與提煉,漸漸自上而下延伸到每一戶家庭,每一位公民身上,形成有代表性的全國性的儀式,也鑄就了英國獨具特色的飲茶文化。茶作為日常生活用品表達了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喻情,小說中茶場景也成為維多利亞時代家庭生活的親情儀式,象征著溫暖、寧靜、安逸的家庭生活,茶文化在此時期被構(gòu)建為友好和家庭的象征,也是英國公民的象征。
巴巴在《民族和敘述》導言中將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哲學的敘述相對比,認為前者與后者一樣,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里模糊了自己的根源,唯有在心里碰撞和雜糅的間隙里才能全方位認清自己的本質(zhì)和位置。自英國第一首茶詩于1663年誕生以來,茶便被書寫進英國各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一種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決定了其中所包含的內(nèi)涵,維多利亞時期的茶文化也是構(gòu)建維多利亞時期民族特性的重要敘事方式,享譽全球的英式下午茶,英式奶茶也是這一時期形成雛形。其文學作品中茶的內(nèi)涵變化表現(xiàn)了這一階段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碰撞與雜糅的程度,茶這一符號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既是貴族階級與勞動階級的文化紐帶,也是英國公民身份的象征。
[1]Bhabha,Hom i K.Nation and Narration [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0.
[2]查日新.空間轉(zhuǎn)向、文化協(xié)商與身份重構(gòu)——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批評思想述評[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1(3):75-80.
[3]林有鴻.對英國勞動階層茶文化之深描 [J]農(nóng)業(yè)考古 2016(5):212-215
[4]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張萬敏、高山譯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5]夏洛蒂·勃朗特維萊特.謝素臺譯[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如何通過教學提高地方院校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編號:17SD0620);四川醫(yī)事衛(wèi)生法治研究中心一般項目(YF16-Y11);瀘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LZ16A09)。
李麗娟(1984-),女,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英漢對比方言與認知。
鐘小紅(1980-),女,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漢英翻譯,英美文學,英漢對比,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