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宇番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
馬克思身份定位危機
——革命家身份的遮蔽
閻宇番*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當今時代,馬克思作為學者的身份日益凸顯,但與此同時,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的身份卻正在被日益淡忘,馬克思的一生都在為全人類的解放與幸福而斗爭,矢志不渝。他以一個革命家的姿態(tài)譜寫出了其一生輝煌的斗爭史,意義重大,馬克思革命家身份需要喚醒。因此本文從馬克思革命家的定位出發(fā)對其定位淡化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進行了分析。
馬克思;革命家;人類解放
青年馬克思在《青年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時就堅定的說,職業(yè)的選擇,要從人類的最終解放與幸福和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出發(fā),這兩者之間不是沖突和對立的。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他們的完美,為他人的幸福去工作,自己也才能夠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也許他會成就卓越,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1]縱觀他的一生,他寫下的每一篇文稿、每一部著作的出發(fā)點、也從來都不是以自我成就為出發(fā)點,總以改變世界的實踐為出發(fā)點。我們會赫然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一生的志向從來都不是僅僅只是成為著名的學者亦或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如今馬克思作為一名革命家的身份日益模糊,純學者的身份卻被日益塑造。當今時代,人們漸漸忽略了“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一身份定位,這樣極其容易誤讀馬克思主義本身,日益造成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簡單純學術傾向,單純的僵化的學者身份的定位,也會造成人們對馬克思主義認同感的降低,當馬克思主義被一些人當作一種純理論化的泛泛而談的“空”理論時,會一時“丟失”了其本有的實踐土壤。
馬克思曾說過“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2]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對這位“最偉大的思想家”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恩格斯集中闡述了馬克思的兩大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但也鄭重且清晰地申明:“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盵3]“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yè),參加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事業(yè),正是他第一次使現(xiàn)代無產(chǎn)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向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爭。”[4]他并未背離自己最初的志愿,其一生,都在不斷參加改變世界的革命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科學的理論,又以其科學理論指導共產(chǎn)黨和人民群眾進行實際斗爭。因此,在眾多的評價之中,“革命家”這一身份的肯定對于馬克思而言具有“第一性”,他是我們理解和評價馬克思一切思想和行動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出發(fā)點,如果離開這一條件,我們對馬克思的理解和評價就會不得要領。因為他在改變舊世界,致力于為世界人民謀幸福,他理所應當應被世人所銘記,不應僅僅停留在哲學的書架之上,在開創(chuàng)新的世界必定會以暴風雨般的力量破壞舊的世界。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qū)逐他;資產(chǎn)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5]因此他是有力量的革命者,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在本來就精簡的講話中用了一部分篇幅重點闡述了馬克思作為一個革命家的革命歷程,從尤其是馬克思作為一名編輯以及創(chuàng)辦報紙的整個經(jīng)歷,從《萊茵報》時期、到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zhàn)斗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后,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chuàng)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xié)會。恩格斯并沒有把馬克思一生寫的那些為世人所熟知的著作重復的列在講話不斷強調(diào),因為作為馬克思最親密的朋友與合作伙伴,恩格斯比任何人都了解馬克思一生的抱負,他的志愿從來就不是什么完美的理論家,也從來無意成為純粹的哲學家。他愿意獻出自己的全部為改變、為斗爭而奮斗一生,親自參與到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而這一份份報紙,一部部小冊子,就是他一生與敵人進行艱苦斗爭、為這一革命事業(yè)奮斗的革命史,記錄了馬克思一生進行革命斗爭的艱辛,每一步都荊棘叢生。
在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制度轉變過程中,曾涌現(xiàn)出許多類型的革命家,他們都曾轟轟烈烈,都曾為推動社會進步揮灑汗水,那馬克思為什么作為一個革命家的地位卻如此重要,非同一般。不管是歐洲的農(nóng)民革命家、歐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空想社會主義革命家,都因自己的局限以失敗而告終。馬克思在探索全人類解放的道路中,一切的理論都從革命客觀的實踐的需求而來,沒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和迫切進行革命行動的熱情,實踐活動很可能失去科學性的理論指導,而馬克思恰恰是首先是一名優(yōu)秀的革命者,讓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和走向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不再成為空想。他的一切活動和理論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改變世界。
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概括:“與政治家、科學家、軍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而《共產(chǎn)黨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建立在笛卡爾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圖思想武裝起來的游擊隊,或者以黑格爾的理論為指導的工會組織。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這是連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無法否認的事實?!盵6]馬克思與哲學家不同,他是首先作為革命家、其次才是思想家,革命家與思想家高度統(tǒng)一的馬克思,與書齋中的純粹學者之間的根本不同。
馬克思首先作為一名革命家這一身份的淡化,把對馬克思的主要關注點都集中于其學者的身份,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首先我認為時代背景的變化是馬克思這一身份淡化的原因之一。也有學者提出,“告別革命論”“去政治化”“專家型研究”是學術界對馬克思首先作為革命家身份淡化的根源,更多的把馬克思作為純學者研究的根源。
(一)時代背景發(fā)生變化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也進入了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給世人的印象更多的集中于理論指導,而人們對于馬克思本人在那個時代為社會主義革命進行的斗爭歷程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之下,學者這種和平的、穩(wěn)定的形象似乎與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格格不入,馬克思本人火一般的個性,令人著迷的人格魅力、為革命事業(yè)奮斗一生的革命形象很難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
(二)“告別革命化”思潮影響
告別革命論者認為“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革命“破壞一切?!庇纱顺霭l(fā),他們咒罵革命的殘忍、黑暗、骯臟。”他們把“破壞一切”的罪名加到“革命”上面。“告別革命”論還斷定,“革命就容易使人發(fā)瘋發(fā)狂,喪失理性。”[7]讓這一思潮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是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之后,社會主義陣營遭受重大打擊,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失敗論”一下甚囂塵上,要求告別革命。革命家這一形象瞬間不再成為正面的力量,反而成為“暴力”“冷血”的代名詞,而相對溫和的純學術迎合了這一現(xiàn)象,學者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純學者的馬克思身份之上,那個激烈、熱情、用革命武器奮斗一生的馬克思逐漸成為配角。
(三)“去政治化”現(xiàn)象的沖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術界越來越活躍與開放,逐漸出現(xiàn)了一種去“政治化”的趨勢。而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也更傾向于如今的重構趨勢。在這一重構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種重構把馬克思的相關理論進行架構,以邏輯和規(guī)律為主,嚴密的理論體系卻日漸缺失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鮮活的革命歷程,留下的只有干癟癟的理論。馬克思的形象也不再是充滿激情與熱情,令人激情澎湃的革命者形象。
(四)專家型研究的弊端
專家型研究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專業(yè)分工的產(chǎn)物,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也被分割開來,縱深的研究雖有其益處,但也出現(xiàn)了許多弊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非一言以蔽之,他的思想涉及眾多學科領域,這種專業(yè)化的研究模式自然而然會相對割裂其相互的聯(lián)系或者進行更加細致入微的剖析,而馬克思首先作為革命家的身份的淡化或與學者身份的割裂有關也就不難解釋。
各類因素的疊加對當前人們對于馬克思革命家身份的了解產(chǎn)生了阻隔,導致了當前學術界甚至是整個社會對完整的馬克思的身份評價產(chǎn)生偏頗,對人們理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認同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喚醒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身份,丟掉馬克思僅僅只是純學者的身份,重新建起馬克思學者與革命家身份的統(tǒng)一,才能讓人們了解真正的馬克思,了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了解各類思想理論背后的真實情況,讓理論不再僅僅是理論,而是具有鮮活的、有聲有色的生命,對這一結果的理解是實踐的水到渠成而非憑空想象。面對這一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決:
一方面可以采取革命史敘事與思想史敘事相結合的方式。王廣先生結合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侯外廬先生樹立的社會史與思想史結合的研究典范,認為對馬克思革命家身份的喚醒也可以采取相類似的方法——革命史與思想史相結合。這意味著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僅關注該思想的本身,也要對思想本身之外的現(xiàn)實進行了解。這一方式可以大大改善當前過多的聚焦于思想本身所帶來的弊端,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呈現(xiàn)的方式產(chǎn)生變化,給僅僅是乏味、枯燥的理論增加幾分色彩。因為理論的最終形成都是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不斷得到完善,如果進入這個理論形成的情境中一步步理解理論,見證這個理論的成長過程,那么對理論本身的理解與認同就會大不一樣。理論形成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僅要關注它最后形成的思想理論,也有這個思想形成的背后一系列的革命歷程的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加深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以更加直觀、靈活的方式,如紀錄片的形式,將馬克思學者和革命家的一生做最直觀的解析,這種傳播形式的意義在于馬克思主義不再僅僅是一些人認為的純理論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展現(xiàn)出來的東西,是生動的,這能更深入的加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加深理解、也能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脈相承的理解。因為這種喚醒,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科學性的理解。
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然后才是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等,對馬克思革命家身份的喚醒,是避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日益刻板化的、空泛化的前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的鮮活動力。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45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
[6][英]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新星出版社,2011:2-3.
[7]谷方.評“告別革命”.求是,1996(15):14-15.
閻宇番(1992-),女,山西大同人,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
A
A
1006-0049-(2017)13-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