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盛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東村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音樂是充滿興趣的,但是對音樂課卻與之相反,表現(xiàn)出一種不積極的狀態(tài),足以證明音樂教學中存在諸多隱含問題。顯然,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并不重視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僅僅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因而使得課堂缺乏流動感。所以作為音樂教師,必須要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入手,精心設計音樂課堂的組織形式,而后積極開展音樂性質的開放式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和魅力。
音樂是一種情感表達的形式之一,它以悠揚婉轉的旋律、富有詩意的歌詞獲得了很多學生的青睞。雖然初中生對音樂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音樂課不等同于音樂,由于課堂的限制,很多學生對音樂課都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音樂教師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在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方面。只有學生對一件事物充滿激情,他們才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習,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活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尤其要在音樂鑒賞環(huán)節(jié)中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理解情感、體驗情境。
例如在音樂欣賞課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在內的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深化歌詞內容,從而升華學生聽歌時萌生的思想情感,久而久之,學生在欣賞歌的過程中,就非常容易能夠引起與作詞者的共鳴,而后不斷地提高審美能力。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圖、文、聲并重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作品,它可以時歌頌一個城市的孤獨的民謠,可以是情感充沛的流行歌曲,更可以是飽含赤子之心的搖滾……初中生本就有非常強烈的模仿能力,所以想必具有文化意蘊測的音樂會毫不猶豫地激發(fā)出他們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欲望,所以在學習音樂作品時,教師為達拓寬學生視野的目的,可以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獲得好口碑后,向他們介紹《得民心者得天下》;《水滸傳》熱播時,《好漢歌》則成為必學歌曲,歌中慷慨激昂的旋律和濃厚的情感,無不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獨特魅力。
除了課堂,音樂教學也可以體現(xiàn)在課外活動中,在自由的空間內,學生可以盡情發(fā)揮他們的音樂天賦及熱情。音樂的形式有很多種(單人獨奏、合唱團等),無論是哪種都可以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情,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擴大各自的音樂視野,促進校內的精神文明建設。
例如《黃河大合唱》是初中時期的必學歌目之一,這首歌的思想情感很明顯就是為了贊揚我們黃河母親的偉大。為了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師可帶領學生舉辦露天的“電影節(jié)”,讓他們處于一種寬松的環(huán)節(jié)中體會《黃河絕戀》《黃河謠》等,這種做法既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更可以從歌中體會到了黃河的氣勢磅礴。熟悉了沉重的情感后,在大合唱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思考每一句歌詞應該用何種情感、語速、高低音去傳達。這樣一來,他們對歌中隱藏的文化就會理解得更加透徹,從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去品味歌的質量和情感,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他們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也都能凸顯音樂藝術的絕美氣質。
毫無疑問,對于一節(jié)音樂課而言,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無非是教師上課的教學內容,內容一旦獨特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就與其成正比了。所以初中音樂教師不能將完成教學任務視為最終目標,而要嚴格要求自己精心設計好上課的教學內容,“贏在起跑線上”。
例如在基礎知識傳授時,為了使得課堂氣氛更加高漲,教師和學生必須站在同一戰(zhàn)線,所以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采取提問互動、小組討論的方式灌輸基礎知識。在問題的情境中,學生會隨著教師的指引進入思考、追求、探索的神奇意境之中。尤其是在一首歌曲的節(jié)奏特點突出以及有特性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分別講解“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休止符”的概念,然后讓學生通過聽的方式找出這些音符,進而引導他們去思索和甄別。
總之,音樂課程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學習生活若缺乏了音樂的點綴,則會與很多美好事物失之交臂。所以為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教師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多想、多試,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們順利掌握音樂技能,放松心情,從而產生促德、益智、健體的功效。
[1]徐淑玲,鄭丹.初中音樂課新教學模式的嘗試[J].教學論壇,2007 (06).
[2]管建華.對以音樂為基礎的中學綜合藝術教育課程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