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劍鋒
中職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范劍鋒
中職學校學生的語文水平較普通中學而言差距大、參差不齊。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少,普遍沒有參加普通高考那么大壓力,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不盡如人意,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母語教學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如何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構建高效課堂呢?
情境教學法是指圍繞教學主要內容創(chuàng)設或營造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帶動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活動中的一種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法只是起“拋磚引玉”的輔助作用,要求所創(chuàng)設或營造的“環(huán)境”或“氛圍”能觸碰到學生內心深處,不能“喧賓奪主”、影響教學內容的學習。如何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完成課堂目標任務?首先,要做好課前情境導入工作,即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確保預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完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學習內容的興趣性,通過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達到對課文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如學習戴望舒的《雨巷》時,通過多媒體或語言描述,給學生展現(xiàn)一幅在一條煙雨飄渺的江南雨巷里撐著傘行走的情景,讓學生陶醉在如此美妙的場景中。在接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情境鋪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和經驗,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雨巷”“姑娘”“丁香花”等意象,體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
一是從課文的題目入手,尋找切入課文的突破口。一個人的名字叫得響亮且賦有特別涵義,讓人印象深刻、容易記住,一篇文章的題目也是如此。語文教材很多文章的題目本身就是對文本最好揭示與解讀,因此從課文題目入手,準確把握題目在課文中的特定涵義,呈發(fā)散狀態(tài)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順藤摸瓜”解決問題,既教給了學生方法,又能讓學生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大有裨益。如教學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將題目作為突破口,從于勒發(fā)財和成為窮光蛋兩個階段入手,引導學生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一解答,把握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二是從值得探究的細節(jié)入手,尋找切入課文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可見細節(jié)在某種意義上非常重要。教材中許多細節(jié)看似不起眼,但有時候是理解文章的關鍵點、“一把鑰匙”,對這些細節(jié)的關注和精準解讀,將有助于快速深入地掌握課文的主題思想。如契訶夫的《變色龍》中主人公奧楚蔑洛夫四次穿脫大衣的細節(jié)描寫,穿脫大衣是作者用來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一個精心設計的“道具”,細膩刻畫出奧楚蔑洛夫掩飾心虛膽怯的尷尬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強的丑態(tài)。抓住這個細節(jié),也就很好理解和把握課文的主題了。
三是從文章的結尾入手,尋找切入課文的突破口。心理學認為,人的好奇心驅使人們具有探尋事情真相的強烈欲望。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人的好奇心,以有拓展價值的結尾作為切入課文口子,指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結尾而不是那樣的結尾?這個結尾的意義何在?借用記敘文的“倒敘”方式獨辟蹊徑,深入理解課文、抓住主題思想。如莫泊桑的《項鏈》、沈從文的《邊城》結尾都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都值得深究和探討。
葉圣陶先生主張“一課一得”,他認為學生在一堂課上能理解一個問題、明白一個道理、掌握一種方法,那么這課堂就是成功的。堅持下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因此語文教師要清楚選編在同一單位元課文教學目標和要求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對課文進行二次加工處理,堅決舍去細枝末梢,“撥云見日”,讓重點和難點更加突出,既避免了面面俱到地指導和學習,又減輕了師生的負擔,而且還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目標任務,是一堂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教學郁達夫先生的《故都之秋》時,抓住故都之秋“清、靜、悲涼”這個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理解這些秋景里處處烙上了作者“人生之秋”的印記,其余的像修辭手法運用、課文結構層次、個別語句和段落點到為止。
教無定法,教學相長。一堂高效語文課,與教師指導、駕馭課堂的能力與水平息息相關,也與學生自主合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決定因素還在教師身上。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鉆研教學,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為語文高效課堂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甘肅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