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菁
“和”與“跟”的語法功能比較
陶 菁
在長時間的社會發(fā)展中,作為現(xiàn)代漢語基本詞匯之一的“和”與“跟”以極高的頻率出現(xiàn)在人們的書面語和口語中,然而雖然二者都可作為連詞或者介詞使用,但是同中有異,“和”偏向書面化,“跟”則更多用于口語中,尤其體現(xiàn)在北京話里。
“和、跟”作為現(xiàn)代口語里的詞,用法大致相同,它們作為連詞時,都起到了連接詞語、短語還有句子的作用。例如:
啊,哎,我們這合兒,他們我們學生來,橫他們都在家還可以,像我跟我們這個老伙計在這兒,就經常不開話匣子。(文件名:當代口語1982年北京話調查資料,作者:王殿元)
二者作為連詞,主要連接的是名詞、動詞、形容詞,連接的動詞或形容詞往往作賓語,主語,定語,不常作謂語,雖然二者也樂意連接謂詞性成分,但連接謂詞性成分往往需要條件。
“和、跟”這兩詞在句法功能和語法意義兩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區(qū)別,它們在充當連詞時只能連接詞或者短語,在充當介詞時主要引介與事,都是典型的連介兼類詞。
(1)介紹出動作的另一施動者,即在動作必須由甲、乙雙方參加才能構成的情況下,“和、跟”用來介紹出動作的乙方,并表明在形成動作的過程中,甲方起了主導作用。
(2)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和、跟”的意思有時候近于“向”,“對”。對,向(to),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3)表示共同參與的對象,協(xié)同,共同,只跟指人的名詞組合(with),構成介賓短語做狀語。
(4)介紹出比較的對象(as),“和”后面常跟有“一樣”“相同”“相反”等詞語。
一般說來,連詞“和”與“跟”連接的事物都是并列的,平等的,但有差別。
(1)“和”用的很廣泛,在口語和書面語里都很常見;“跟”帶有方言色彩,他在北方話里用的最多。
(2)“和”可以連接各類實詞和詞組;“跟”只能連接名詞成分。
“跟”常用語口頭語體,“和”屬于通用體。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為了避免混淆,現(xiàn)在習慣上讓“和”專做連詞,“跟”專做介詞(文藝作品里多用“跟”)特別是在同一句里,同一個詞時,而時而作連詞,時而作介詞,就會產生歧義。例如:
張華和劉軍和李明商量過這件事。
這句話可以有三種理解:
a張華跟劉軍和李明這兩個人商量過這件事。
b張華和劉軍兩人跟李明商量過這件事。
c張華分別和劉軍、李明商量過這件事。
如果把當介詞用的“和”改為“跟”,并且把另一個“和”改為頓號,意思就明確了。例如:
張華和劉軍、李明商量過這件事。
(1)“和”的其他詞性。
“和”除了作介詞和連詞之外,還可以做形容詞和名詞。例如: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家和萬事興。
C.2是1+1的和。
AB句是形容詞性,C句是名詞詞性。
(2)“跟”的其他詞性。
“跟”除了介詞和連詞,還有動詞詞性?!案痹诤竺婢o接著向同一個方向行動,不能單用,必須加趨向動詞或在前后加介詞短語(follow),常做謂語。例如:
老師說得太快了,我們跟不上。
同志們,跟我來。
你跟卡車,我跟拖拉機。
綜上所述,“和、跟”同中有異,既有相似點,也有相異點,書面語體偏愛使用“和”,口語語境中更加青睞“跟”,雖然在平時使用時不甚注意,但若要規(guī)范現(xiàn)代漢語用法,還是需要仔細揣摩、仔細推敲。中國的傳統(tǒng)習慣和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將會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具品質。
貴陽市為明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