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曙
個性化寫作應(yīng)遵守“求真求善”的原則
戴國曙
語文學習和個性化寫作的過程,是創(chuàng)新和升華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把學生引向他們生活更廣闊、更深入、更真實、更繽紛的世界,讓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創(chuàng)新的種子就會埋入心里,寫作的源泉就會永不枯竭。但是個性化的寫作必須遵守“求真求善”的原則。
作文的求“真”是寫作的基本要求,這里的“真”指真的事物,真的自然景物,真的思想感情。生活中許多新鮮、美好、丑惡的事物總能給人帶來無盡的情趣和影響。一個人的情趣愛好決定感受和體驗,愛好興趣愈廣泛,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就愈加深刻。新鮮、美麗也好,丑惡、虛假也罷,只要學生有興趣,用心想,用心悟,說出或?qū)懗鰜淼亩际恰罢妗?。真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對生活、對事物的真誠感悟和思考,來自于興趣和激情,沒有對生活的真誠和激情,就沒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寫作,也就沒有作文的“真”,作文要求真,必須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絕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一種外加的任務(wù),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情感需求,一種必備的生活能力”。走進生活,才能寫出好文章。因此,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少一些灌輸,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說教多一些陶冶,引導學生做到“三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讓心靈與自然、社會、身邊人和事對話。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而讓這獨一無二的心靈自由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個性化作文教學“求真”的一個突破口。所以讓學生自由表達,各抒已情。一個自然現(xiàn)象,一件細微的小事,一次小小的風波,一絲淡淡的愁緒,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真實內(nèi)言,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生活中的消極的,陰暗面,既然是真實的,想要表達的,就應(yīng)該成為學生作文的“真”,學生作文的真,是指“我”的真見,“我”的真情,說“我”心中之理,學生的作文能真真切切地表達“真我”。一句話,作文的真就是真事——真思——真情——真理——真“我”。
作文的求善就是愛護并促進生命,把具有發(fā)展的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讓學生貼近時代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由于中學生學習的特殊性(封閉化管理較多),課文就成為學生認識社會、自然的一個重要窗口,所以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及民族文化的認識,激發(fā)學生自學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和生活情趣的能力。
“善”有道德統(tǒng)一的價值,對學生價值觀要辨證看待。學生的價值觀在于老師的導向。課堂教學中有些學生口頭表達很偏極,甚至是反動的。如一提到或分析到關(guān)于“愛”這個話題,他就只知道赤裸裸的愛情,而不想說父愛、母愛、師愛。讓他寫半命題作文假若我是×××,他就給你一個假若我是×××(壞人),我要怎樣的殺日本人,給日本制造更大麻煩,思想中不但沒有善愛之心,反而復仇傷害之心更可怕,雖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話,但不符合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個性化的寫作千萬不能忽視學生的道德,學生道德的丟失,思想偏激比什么可怕。因為道德決定行為、思維、甚至影響心靈健康。中學生作文所涉及的范圍和內(nèi)容不外乎社會、學校、家庭及自我四個方面,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情趣,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對身邊的人所發(fā)生的事無動于衷,麻木不仁,那么又怎么能引起有史以來的波動和共鳴呢?作文的求善,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愛心,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引導學生把握好生活(正面或反面)就成了作文的關(guān)鍵。人的認識多半與情感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識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fā)下產(chǎn)生的。教師積極調(diào)動學生用自己的慧眼觀察社會,通過對身邊的人和事的感觸,尋找與文本中相似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真正波動起來,才能獲取真正的感動。
總之寫作要解決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問題,當老師的要經(jīng)??紤]表達的技巧和方法,讓個性真正靈活運用美的再現(xiàn)形式,語言生動、樸實,修辭方法靈活應(yīng)要用,句子富于變化,這些都要在作文中靈活運用。語文教學是用心的教學,用情的教學,個性化寫作不外乎上述幾種方式。新課標下的寫作,還需要師生共同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
寧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