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成
百善孝為先—論孝德
□ 王德成
在清代學者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中國社會家庭倫理的出發(fā)點,在維護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定方面起著決定作用。為人,必須要有孝德。
孝由“老”的上半部分和“子”組成,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其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乘老也。”其實,孝蘊含著濃濃的真情:當“子”年幼之際, “老”把“子”緊緊地庇護在身下,為其撐起一片藍天,替其遮風避雨,讓其順利成長;當“子”長大了,“子”成為“老”的支撐與依靠,他把“老”背起,安頓他們的生活起居,使其安享晚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孝,就是子女要像父母曾經對待自己那樣去愛父母,將心中的仁慈發(fā)揮到極致。人類正是在這種老撫幼、子養(yǎng)老的不斷交替中生生不息。
在家國同構的傳統(tǒng)社會,中國文化呈現(xiàn)出倫理政治化與政治倫理化的傾向。孝作為中華傳統(tǒng)倫理的重要范疇,備受古人推崇,秦漢興起的“以孝治天下”的做法,促使孝走上政治舞臺,成為貫穿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鬃又赋觯安粣燮溆H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一個不愛、不敬父母之人,何以忠心事君、安撫百姓?統(tǒng)治者堅信,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于是有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之說,進而催生出了舉孝廉等選官制度。雖然在以孝選官盛行的幾百年內,也曾暴露出此制度的一些弊端,但我們卻不能否認孝在國家倫理、社會風俗等方面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可見,孝是對人之為人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個體安身立命的根基。故傳世典籍給予了孝極高的評價:“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視孝為天經地義之事,是人之為人必備的德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視孝為個人修身養(yǎng)性之本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則對弟子如何盡孝做出了具體要求。
總之,恩深莫過父母情。盡孝是每個人必盡的義務。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有孝德之人呢?《孝經·開宗明義章》給出了答案:“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奔葱㈤_始于侍奉父母,中經效忠君王,歸宿于安身立命,這三個階段架構起孝道思想的三維主體框架。
《孔子家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去齊國途中遇到正在痛哭的丘吾子,問其緣由,丘吾子訴說其人生有三大過失使其后悔莫及,只有以死了之。其中第一大過失即為年輕時好學,走遍天下,后來回家卻發(fā)現(xiàn)父母已去世,道出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深刻哲理后,投水而亡。孔子隨后告誡弟子,要引以為戒,于是弟子中有十三人辭別孔子回去奉養(yǎng)父母。這個故事從反面告訴我們,人生苦短,生命亦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孝稍縱即逝,盡孝一定要趁父母健在之時。假如我們忙碌于功名利祿而難以盡孝,當我們功成名就之日,必然會因“縱然賺得百千萬,黃泉何處買爹娘”而抱憾終生。
可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不斷推進的今天,在生活節(jié)奏持續(xù)加快、人們面臨著來自生活與工作各方面壓力的當下,孝道在履行上卻因家庭成員代際間的分離居住,致使人們孝道觀念淡漠,及時盡孝顯得不那么容易。其實,及時盡孝并不難。盡孝,無非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滿足父母的需求。據《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2015》數(shù)據顯示,城鎮(zhèn)老年人中有37%的人認為錢不夠花,32.3%的人認為病痛較多,同樣的問題,農村老人的數(shù)據則分別是47%和42.3%。這不能不引起子女反思??鬃映珜А笆赂改福芙咂淞Α?,其實,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并不難,只要我們少一次購物,少一頓應酬,少抽一盒煙,少飲一瓶酒,就能讓父母的物質生活有所起色。
難做的是如何慰藉父母的精神。1999年春節(jié)晚會上,一首飽含人間真情的《常回家看看》,唱哭了在場的觀眾,引發(fā)了千家萬戶的共鳴。“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丶铱纯础闭鎿吹母柙~,提醒著每一個忙碌的人,忙,不是不回家的理由;再忙,也不要忘記父母翹首盼望的眼神。帶著孩子,?;丶铱纯?,陪父母聊聊天,幫他們干點兒活,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v使你在天涯海角,一個電話,一聲問候,幾分鐘的視頻,都會了卻父母對你的擔憂。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父母的生日等特殊日子,送他們一份驚喜,讓他們知道,你的心中,總為他們留有一個位置。
不同的人對孝有著不同的理解,其踐行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巨大的差別。有的人物質至上,使父母在衣食住行上得以滿足;有的人注重物質贍養(yǎng)的同時不忘豐富其精神生活??墒?,我們更多的人則對父母缺乏耐心,對他們的一些行為難以容忍,我們常嫌父母思想頑固、說話口羅唆、動作遲緩,甚至對他們呼來喝去。這些做法,背離了真正的孝,因為真正的孝,其核心在敬。
兩千多年前,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突出了孝要以尊為前提??鬃右鄬Α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發(fā)出了“不敬,何以別乎”之問,將敬置于比養(yǎng)更高的層面。以孝著稱的曾子,則將孝分為大孝、其次和其下三個等級,最高等級的孝是在言語、行為和內心都尊敬父母,其次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好生侍奉他們,最差的孝則是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孝呢?
要和顏悅色。和顏悅色對待父母,是孝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史書記載,子路曾問孔子,一個為了養(yǎng)活父母手腳都磨出厚厚繭子的人,為何沒得到孝子的名聲呢?孔子告之曰:“意者其不敬與?辭不順與?色不悅與?”孔子認為,養(yǎng)、敬、順、悅,是孝的不同層次,最高層次的孝是悅,即在侍奉父母之時一定要保持愉快的表情,這雖然很難,但并非不能為。何以為之?就要看我們內心是否“誠”了。《禮記·祭義》指出:“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币簿褪钦f,孝要以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愛為支撐。孝內化于心才外顯于形。色難其實質是心難,只有去其心魔,讓感恩和愛充滿內心,和顏悅色地孝敬父母必然水到渠成。
要順從父母。順從父母,是孝的另一深層次要求。當然,所謂順從,并不是不講原則地盲從,而是要分清是非,當順從時則順從,不當順從時則要見機行事,從而使父母免于不義或無禮之中?!犊鬃蛹艺Z·六本》記載了曾子耘瓜因誤斬其根而遭受父親打暈被孔子怒批之事??鬃咏琛八粗骂?,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來教育曾子,使曾子認識到在父親暴怒之際挺身以待,打死也不知躲避的做法,不但危及自身還會陷父親于不義,明白了“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的道理。所以,孔子反對一切愚孝的行為,倡導“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在父母有不妥的言行時,應該委婉地勸阻他們,如果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仍然要“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傳世經典給我們留下了敬老愛老的廣博智慧,為我們立下了如何盡孝的標桿,也給了我們“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警示,讓我們反思孝德在當下如何傳承與發(fā)揚的問題?!缎⒔洝な苏隆分赋?,“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普通老百姓盡孝,就是遵循天地之道,分清土地肥瘠,勤勞耕作,勤儉節(jié)約,使財物、糧食不缺,以孝養(yǎng)父母;同時還要保養(yǎng)好自己的身體,言行謹慎,不因自己的不端行為使父母蒙羞。雖然時代變遷,但孝之真理卻亙古不變,牢記“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應該盡最大能力去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呂氏春秋·孝行覽》指出,“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務本莫貴于孝”,一語道破孝在治理天下國家中的重要性。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天下之本在家”,以孝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根據國情、形勢變化對傳統(tǒng)孝道觀進行闡釋、借鑒和揚棄,并探索和體現(xiàn)新形式的孝,任重而道遠。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更要做新時期孝親之典范。
(作者為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