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繼峰
過年
□ 李繼峰
也許因為家境貧窮,也許娛樂方式單調(diào),小時候,對年的期盼,對年的記憶,深刻而美好。如今,人到中年,每每到了年關(guān),心雖已不再有兒時的悸動,但對過年,仍有一種淡淡的憧憬,一種難言的期待。
過年了,普通人家也開始有了酒局。記得小時候,炒兩個青菜,在鍋底柴火的余燼里溫一壺瓜干酒,已是高規(guī)格接待水準。爺爺、父親在堂屋八仙桌上陪客人,奶奶搬個小凳子坐在一側(cè),說說閑話,母親則坐在門檻上,隨時端茶倒水,上菜送飯。那些一年只走動一兩回的親戚,也是生疏中包含著親近,寒暄中蘊藉著喜悅。生活空間因狹窄而單純,信息因閉塞而歷久彌新。串門的親戚說著家常話,夸獎著在面前來來回回跑動的孩子,話題永遠是那幾個話題,菜肴依然是去年那幾個菜肴。
那時,對孩子來說,過年有三件大事:一是吃好的,二是穿新的,三是放響的。吃好的,包括燉肉、炸丸子、蒸饃饃。肉有三四十斤,有生產(chǎn)隊分的,有姑姑家孝敬爺爺奶奶的,有父親在集市上砍了多半天價的豬后腿、豬血脖。從奶奶洗肉開始,我們兄弟幾個就圍在一旁。劈柴燉肉,要兩個多小時。開鍋了,奶奶停一會用筷子扎一扎鍋中的肉塊,看一看是否軟了。停了火,也要燜一燜。在筷子扎了無數(shù)次之后,噴香的肉終于能吃了。等鍋蓋終于掀開,每個孩子發(fā)個大碗,奶奶用筷子插上來一方方肥肉,一人一方,管飽。肉太香了,有時,連肥肉上未褪干凈的豬毛,也被囫圇吞下。母親心細,不讓我們到院子里去,怕冷風(fēng)吹著,頂了食。剩下的肉,要放到一個已看不出什么底色的甏子里,下面撒上一層粗鹽,放一層肉,再撒一層鹽。這肉要吃到過麥。到那時,肉上已有一層介于綠藍之間的絨狀生物,吃起來又咸又香。炸丸子是代稱,還包括炸魚、炸藕盒、炸酥肉等。炸丸子是個技術(shù)活,弄不好會鬻鍋。當(dāng)時多是壓榨的豆油、棉油,沒經(jīng)過高溫和過濾處理,一旦加熱,容易起沫。熱氣從大鍋里散發(fā)出來,彌漫了四壁和房頂都黑得發(fā)亮的廚房,溫暖了全家人的心。饅頭尖上,點上紅點,喜慶的氛圍,瞬間迸發(fā)出來。蒸了饅頭,當(dāng)天隨便吃,第二天就要被母親用一個大籃子掛到房梁上,我們踩著兩個疊起來的凳子都夠不到。孩子們都悄悄藏幾個,但不能太多,因為饅頭總數(shù)是一定的,大人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冬天的農(nóng)村很干燥,風(fēng)干之后的饅頭裂著大口子,非常酥脆,偷偷咬一小口,香美之味透徹全身,簡直讓人戰(zhàn)栗。
平時很少見有人穿新衣裳,多數(shù)人冬天就是一身黑棉襖、黑棉褲。過年了,即便孩子再多,家里再窮,也要給孩子做件新衣服,最不濟也要穿雙新鞋。在用布票買布的年代,想穿新衣不是一件易事。年集上,母親取出包了好幾層、攢了一年的布票和錢,扯回藍色地卡布給我們做過年的新衣服,一般每人一件,還要等到年三十時才穿。特別困難的家庭,或拆舊翻新,或漂染改色,也要讓孩子們在過年時穿得煥然一新。哪個不小心,放鞭炮時新衣服被燒了窟窿,絕對不敢告訴大人,自己也要心疼好幾天。
放鞭炮是最大的樂事。男孩大多喜歡刺激,響聲也是一種宣泄。家里買鞭炮很少,成百響的小鞭兒不舍得一起放掉,而是把捆線拆開,一個一個點著了扔著放。出門時,用紙包起來幾個,放到兜里,小心翼翼地拿到碾盤、樹杈上燃放。院子里燃放的是成掛的鞭炮,鞭炮剛放完,我們則一哄而上,在煙霧中冒著危險去撿沒響的鞭炮——火鞭結(jié)。掰開沒捻的火鞭結(jié),拿點燃的香或劃著火柴伸到有藥的地方,只聽“呼”一聲響,冒出一股夾著火星的白煙,很是過癮?!般@天猴”老家叫“氣火”,算是最先進的了,拿在手里點燃后,“嗖”的一聲,拖著長長的火星,消失在茫茫夜空中,最后一聲炸響?!暗蔚谓怼钡奈kU性最小,卻容易崩身上火星……膽大的孩子在手中點著火鞭,然后瀟灑地扔到空中,隨著“啪”的一聲,一股煙霧、紙屑便迸發(fā)開來。
那時的人們,生活貧困,思想保守,對傳統(tǒng)習(xí)俗循規(guī)蹈矩,對春節(jié)的各種程式非常虔誠,近乎一絲不茍。進入臘月,就有了年的味道。年味,最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一種儀式感。過年了,要趕集,買年貨,貼對子,放鞭炮,掛燈籠,穿新衣,走親戚;要祭祖先,晚睡,早起,磕頭,包餃子。平時老家娶媳婦的極少,春節(jié)前后,各家各戶的喜事也烘托著氣氛。家長們忙碌了一年,放下了地里的活計,坐在家里,收拾著家務(wù),逗弄著孩子,少有的耐心。即便孩子們打打鬧鬧,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臉的包容。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大人們將家里家外,堂屋廚房,旮旮旯旯打掃一新。庭院的雜物被歸置得井井有條,格窗上的舊窗紙已被撕掉,換上了新買的白紙,屋內(nèi)的墻壁不是被刷白就是被糊上了新報紙,墻上免不了是要貼上幾張年畫。掃去灰塵,就像掃去了過去一年所有的煩惱憂愁。
從小年到大年三十,家長們都在準備年貨。男人開始磨面粉、做豆腐、殺年豬,女人忙著買菜、蒸饅頭、炸丸子、燉肉,給家人添置新衣裳。殺豬非同小可,一家殺豬半條街的人都聽得到,因為從捆豬開始,它就在圈里左沖右突,捆綁后更是聲嘶力竭地掙扎嚎叫。豬身上沒有廢物,即便豬鬃也被單獨捆起,豬毛也洗凈晾干,這兩樣?xùn)|西都可以拿到供銷社賣錢。鄉(xiāng)人殺了豬,只留下豬下水和很少一點肉,大部分豬肉要拿到街頭或集市上賣掉,換些錢貼補來年的生活。
其時,多數(shù)人家一窮二白,家徒四壁。過年,需要趕集采購年貨。集市上人歡馬叫,摩肩接踵,孩子們像一條條泥鰍在人群中擠來鉆去。那時,沒有現(xiàn)成的春聯(lián),多由鄰居中的土秀才隨意撰寫。貼春聯(lián)要用玉米面或白面加熱水?dāng)嚢?,調(diào)成糨糊,每個門兩側(cè)都要貼上。通紅的春聯(lián)給老舊的房屋和封閉的鄉(xiāng)村平添了許多歡樂的喜慶氣氛。
過年,家是所有人的方向。那個河流環(huán)抱的小村莊,似乎有一根無形的線牽動著我們。放下手頭的煩瑣事務(wù),打亂生活的節(jié)奏,奔波在回鄉(xiāng)的路上?;丶疫^年,開車多了小心,說話多了喜慶,多了關(guān)注天氣,少了上網(wǎng)時間。不只是人,很多動物都有遷徙、洄游的習(xí)性。動物遷徙,是本能還是自覺,至今為謎。對人類來說,懷舊則是一種群體性情感。定期因春節(jié)而遷徙,則只有中國才有。這是一種強大的年文化的力量。有多少人,忍受數(shù)百上千公里的輾轉(zhuǎn)、車站的擁擠與嘈雜,從遙遠的異鄉(xiāng)回到父母的膝下。有人云:以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盀楣枢l(xiāng)”,終究不是故鄉(xiāng),就像比喻永遠都是蹩腳的。城市為什么不是家?城市為什么不像家?古代的官宦為何離職后大都選擇回家?葉落歸根,什么是根?是一座房子還是生活的氛圍,是親情還是親人,是為了團聚還是為了相互依賴?如今,城鄉(xiāng)差別如此之大,是什么力量讓我們這些所謂的城里人一個個像撲火的飛蛾、像訓(xùn)練有素的信鴿,固執(zhí)地朝著那個目的地一年一年辛苦地飛奔。也正是這些近乎固執(zhí)地遷徙的國人,承載我們民族最為質(zhì)樸的溫情表達,維系著最質(zhì)樸的“年味”。
電視、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慢慢改變了鄉(xiāng)人的生活,使得他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時起,年開始有了新變化。過年的習(xí)俗,年貨食品以及孩童玩耍的花樣已離我們漸行漸遠,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也已蹤跡難尋,一些親戚長輩和鄰里伙伴有的已長辭人世,有的很少謀面和偶遇了。隨著通訊、交通的便捷,衣食的富足,“年”也變得現(xiàn)代,充滿了新的表現(xiàn)方式和內(nèi)容。如今,平日的生活與春節(jié)并無二致。社會分工細化,家人已不能蒸一鍋香甜的饅頭,不會縫制一件簡單的衣裳,自家殺豬已違反《生豬屠宰管理條例》,鞭炮因霧霾被禁放,貼春聯(lián)用雙面膠帶足矣,各大超市貨物琳瑯滿目,網(wǎng)上購物更是便捷,即便老家的路燈也已徹夜通明。我們淡化了很多觀念,也形成了很多新的觀念。坐在家里即可發(fā)送拜年短信、視頻,天涯變咫尺。
年是一場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是十幾億中國人高舉著的文化圖騰。在社會成員大規(guī)模遷徙的背景下,人們居住環(huán)境相對獨立和封閉,傳統(tǒng)鄰里關(guān)系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如今,年已成為我們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發(fā),成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大團聚。在外辛苦勞作了一年,只有回家能夠化解漂泊的孤獨與艱辛。
有人說,記憶中“年味”濃郁的過年,正成為愈行愈遠的一道風(fēng)景,像傳說一樣遙遠而古舊。人們看似喜歡改變,從心底里都極其懷舊。我們回憶過去的“年味”,其實是回憶一種質(zhì)樸的生活,那是農(nóng)耕時代形式簡單、感情豐沛的一種別樣的娛樂和狂歡。生活不能倒流,就像太陽不能從西方升起。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年味,回憶只是對逝去歲月的懷念,那是一種純真的節(jié)慶,是一種簡單的快樂?!澳辍痹谧儯覀円苍谧?。一年唯此夜,明日又逢春。新歲不敢閑,農(nóng)事自茲始。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向前的腳步從未停止,人們生活的改變也從未間歇,年的意義從古老的年獸到人們一年一度的歡慶,見證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們在慢慢變老,“年”,卻越來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