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王珂
詩緣情與詩言志的綜合治療——昌耀《內(nèi)陸高迥》詩療解讀(上)
江蘇 王珂
孤獨造就詩人,《內(nèi)陸高迥》在詩療方面的最大效果是釋放了詩人的孤獨感,驅(qū)逐了焦慮。昌耀在寂寞焦慮時,有意識地提高生命質(zhì)量,將“詩言志”與“詩緣情”有機結(jié)合,通過寫“奇思妙想”“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和“七情六欲”的詩,來獲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健康。此詩寫得“悲情萬分”又“豪情萬丈”,呈現(xiàn)出的詩人形象正是“孤兒浪子”和“單戀情人”。呈現(xiàn)昌耀不正常的生活生態(tài)和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關(guān)鍵詞分別是“孤獨”或“孤獨感”和“內(nèi)陸”或“內(nèi)陸高迥”,呈現(xiàn)獨特的文體形態(tài)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關(guān)鍵詞分別是“自由”和“審美”。這首詩的寫作帶有“凡人性”甚至“病人性”,可以把它視為“詩療詩”中的代表作,把它的寫作視為“詩療式寫作”,是“生命意識”與“審美精神”、“生理需要”與“審美需要”融合得很好的優(yōu)秀詩作。
焦慮 孤獨感 生理需要 審美需要 詩歌功能
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命運也真會“捉弄”人,我卻要在同一刊物發(fā)表解讀同一首詩的文章!因為這首詩在我的詩歌療法研究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如果說食指的《相信未來》是“‘王珂詩療’講座中的第一詩”,昌耀的《內(nèi)陸高迥》就是“‘王珂詩療’研究中的第一詩”?,F(xiàn)在有所謂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這首詩也可以稱為“詩言志”與“詩緣情”有機結(jié)合的詩療佳作。古代漢詩的功能巨變是從“詩言志”到“詩緣情”,前者占主導地位,因此漢語詩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tǒng)”。“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薄霸娋壡槎_靡?!薄霸娧灾尽币采婕扒楦校仨毷恰八紵o邪”“止乎禮義”的情感,才能達到“詩教”目的。雖然古代漢詩的“詩緣情”降低了入詩情感的倫理性,卻不是現(xiàn)代漢詩推崇的普通人的日常情感甚至情欲?!霸姱熡行Ч饕且驗樵姼璧娜δ芘c心理危機干預的三方法相似。第一,詩的‘言志’功能有利于改變?nèi)说挠^念。言志的詩可以催人上進,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第二,詩的‘緣情’功能有利于改變?nèi)说捏w驗。緣情的詩可以宣泄人的壓抑情感,稀釋孤獨。第三,詩的‘宣傳’功能可以改變?nèi)说男袨椤<w誦讀詩是很好的‘團體療法’,容易產(chǎn)生‘共鳴’,可以形成‘場’?!痹姼璇煼ㄗ钪匾拿允抢饬_的“人類無疑是有力量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生命質(zhì)量的”,《內(nèi)陸高迥》是昌耀在因為孤獨出現(xiàn)焦慮時,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給自己生存勇氣的“自療”之作,是一首有利于心理平衡和精神健康的“詩療詩”。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在2008年夏天解讀這首詩的無意之間,我播下了后來從事詩歌療法研究的種子,那是我第一次“自發(fā)”地對一首詩進行較全面的“詩療解讀”。在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期間發(fā)生的兩件事情,催生了這粒種子。一是我每天一邊看電視的地震直播節(jié)目,一邊掉悲傷和感動的眼淚,寫了《獻給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學生》等宣泄壓抑情感的詩作,這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寫詩可以治療創(chuàng)傷性心理情感,是可以有效地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一種手段。2008年5月15日晚7時,青年詩人古河在博客上發(fā)表的《地震之后,都是杜甫》一詩,真實地記錄了震災(zāi)詩的盛況?!拔逡欢氪ǖ卣鹬?,/在汶川,在成都,在北京/在電視上,在網(wǎng)上,在報紙上,/眼前所見無一個不是好人。/甚至在千里之外的廣州,/這幾天,/大街上,/搶劫罵人的也好像少了許多。//一場地震,/好像全民族都喝飽了瀘州老窖,/一個個都是李白和杜甫……”年近古稀的老詩論家呂進的《尋找》說出了詩人們不由自主地寫震災(zāi)詩的主要原因:“……//當時間尋找著時間/當生命尋找著生命/我的無力的詩句也在尋找/我的尋找啊跑遍殘垣斷壁/一半屬于期待,一半屬于悲傷//……”后來我研究“震災(zāi)詩”,更發(fā)現(xiàn)治療功能才是地震期間詩人們瘋狂寫詩的重要原因,而不是主流媒體所稱是詩的宣傳功能在起作用?!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蔽业难芯拷Y(jié)論是:“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各行各業(yè)的華人都拿起詩筆,抒發(fā)被壓抑的情感,描寫被感動的心情,記錄和歌頌救災(zāi)大行動中涌現(xiàn)出來的好人好事?!钡卣鹌陂g的詩歌寫作大多如同心理危機干預中常用的“書寫表達”,詩的詩療功能遠遠大于詩教功能,“顛覆”了很多詩人和詩論家的詩歌觀。二是接到裝甲軍工程學院心理學教授王利群的電話,請我為她選適合地震災(zāi)區(qū)中學生朗誦的詩篇?!?·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心理援助隊副隊長,主要負責對北川中學的受難師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她讓學生集體朗誦臧克家的《烙印》、北島的《一切》、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舒婷的《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食指的《相信未來》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種“詩療”嘗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很早就在從事“詩療”工作,完全可以從早年的寫詩和研究詩的經(jīng)歷中尋找到蹤跡。
在從迷信“詩教”到推崇“詩療”詩功能“大覺醒”的歷史中,我還有一段“奇特經(jīng)歷”。1986年10月6日,西南師范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在重慶北碚舉辦了“新時期新詩研討會”,有七十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和詩評家參加。我利用自己是會務(wù)組組長之便,請詩人們在我的詩練習本上寫留言。那時正是改革開放的高潮期,詩人們的留言都強調(diào)詩人的“使命意識”和“啟蒙功能”。甚至有詩人主張“文章千古事,鐵肩擔道義”。但是當時有中國“輕派詩人”之稱的《詩刊》副主編劉湛秋先生的留言與眾不同?!霸娂纫璩獨g樂,也要記錄憂傷!”那時我在西南師范大學外語系上大三,剛好二十歲,正處在歌德所講的“哪個少年不多情”的浪漫時代。最喜歡讀的小說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最喜歡吟誦的詩是戴望舒的《煩憂》。全詩是:“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弊钕矚g的“詩人定義”是雪萊的“詩人是夜鶯”說。原話是:“詩人是一只夜鶯,棲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聲音唱歌,以安慰自己的寂寞。”我在抒情詩寫作中最喜歡用的意象是“僵尸”與“破旗”。所以劉湛秋先生的“憂傷詩觀”讓我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視其為“知音”,感嘆終于有著名詩人告訴我說詩可以寫“憂傷”,有如釋重負之感。我出生于書香世家,父母都是老師,家教極嚴。從小當班長的我“根正苗紅”,政治表現(xiàn)很好,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學老師給我的畢業(yè)留言是“社會主義的好苗苗”,初中老師給我的畢業(yè)留言是“共產(chǎn)主義優(yōu)秀的接班人”,高中畢業(yè)時還因為是“重慶市優(yōu)秀學生干部”高考加了二十分,我這樣的“好孩子”居然認為自己如同“僵尸”,總覺得“郁悶”,有時甚至還想“自殺”!小學二年級時就有此念頭。成天沉湎于個人情感,熱衷于兒女情長,寫消極頹唐的詩,有一種強烈的“犯罪感”和“負罪感”。前者針對迷信“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自己,后者針對推崇“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別人。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啟蒙思潮洶涌,沒有新詩理論家承認詩的“治療功能”,絕大多數(shù)繼承的是古代漢詩的“詩教”功能,強調(diào)“詩言志”,只有少數(shù)人主張“詩緣情”,但必須是“止乎禮義”的“無邪”情感。只有少數(shù)理論家有一些變通,如我的碩士生導師呂進先生在1984年冬天提出詩人要將“生命意識”與“使命意識”結(jié)合,他在西南師范大學專門做了一場題為“如何成為大詩人”的講座。1982年8月在他的成名作《新詩創(chuàng)作與鑒賞》(當時在十多本新詩創(chuàng)作“指南”性書籍中此書最受歡迎)中給詩下的定義是:“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shù),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碑敃r呂進先生是我的大學老師,給我們外語系大一學生講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課程,被我們這些詩歌愛好者“頂禮膜拜”,但是我很反感他這個對詩的定義。原因是我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寫詩,到大學一年級,我沒有寫過一首“歌唱生活”的詩,用當時文學批評界流行的術(shù)語說,我寫的都不是“歌德”的詩,而是“缺德”的詩。作為改革開放第一批重點中學和重點大學的學生,又是在大學讀的最“洋氣”的專業(yè)“外語系”,接受最早的一批“外國教師”的教育,按一位政治老師的話說是“我們這批校園詩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如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是“端起碗來罵娘”?!?0年代初,(19)77、(19)78級的大學生都有過一段既貧困又奢侈的思想生活……這代人對思想的強烈渴求,恐怕超過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任何一代人?!蔽沂?983級的大學生,雖然也過了一段“貧困又奢侈的思想生活”,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卻遠比1977、1978級的大學生正規(guī),我們是從校園到校園,他們大多是從社會到校園。所以我們沒有“對思想的強烈渴求”,而是有“對美的強烈追求”;他們推崇惠特曼,我們推崇波德萊爾。對美的過分追求就生出了一種叫作“頹廢”的“病”。1984年夏天,我在學校書店用省吃儉用節(jié)約下的錢買了卞之琳的詩集《雕蟲紀歷》,原因是他在《自序》中描述的他那時“漢園詩人”的生態(tài)幾乎與幾十年后我這位“校園詩人”的生態(tài)驚人相似?!爱敃r由于方向不明,小處敏感,大處茫然,面對歷史事件、時代風云,我總不知要表達或如何表達自己的悲喜反應(yīng)?!闭驗樾√幟舾写筇幟H?,我才討厭當時流行的“政治抒情詩”,尤其是所謂的“朦朧詩”,喜歡寫“個體抒情詩”。這也是以校園詩人為主體的“第三代詩人”喊出“PASS北島,PASS舒婷”的重要原因。到1984年,“大學生詩人”喊出了“生命意識”,但是“大學老師詩論家”普遍抱住“使命意識”不放。劉湛秋先生“可以寫憂傷”的詩的觀點極大地影響了我,我在新詩創(chuàng)作中更推崇“生命意識”;這也影響了我的新詩研究,常常在解讀詩作時不由自主地尋找詩人的“生命意識”,重視詩的抒情功能,輕視詩人的使命意識及啟蒙功能。2008年我解讀《內(nèi)陸高迥》時,因為要考慮《名作欣賞》的讀者主要是大中學生,此詩又被視為“新時期三十年新詩”的代表作,要重點推出,所以偏向“使命意識”,但是在潛意識中,“生命意識”“陰魂不散”。
2009年5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邀請在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新詩教授的我做講座,建議講座的內(nèi)容將詩歌與醫(yī)學結(jié)合,我馬上想到了從功能文體學角度做一個跨學科研究,利用詩的抒情甚至宣泄功能來治療人的心理疾病。我已經(jīng)研究新詩文體學二十多年,新詩功能研究是重要內(nèi)容,重視的是詩的啟蒙功能,最多注意到詩的抒情功能,還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詩的治療功能。2009年6月2日,我在福建醫(yī)科大學做了第一場詩療講座,提出了“詩歌療法”的具體概念和操作方法,認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主要是生理壓力而不是心理壓力,主要是文化壓力而不是政治壓力,寫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我安慰及自我治療。詩是詩人唯一的自救之道,詩是詩人自我減壓的生存方式。為了個體生命生活得更幸福,群體社會運作得更和諧,應(yīng)該倡導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人人都有權(quán)通過寫詩和讀詩來安慰生活和調(diào)節(jié)情緒。2011年11月7日,我在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作“新詩欣賞與詩歌療法”講座時,這樣回答一位女大學生的“您認為新詩有何用”的問題:“我認為詩歌的第一個作用是抒情的作用,詩可以獲得情感的宣泄。第二個作用是審美的作用,詩歌可以獲得美的享受。第三個作用是治療的作用,青春期更需要詩歌來幫助我們渡過這個人生的危險時期。因此大家要多讀詩、誦詩和寫詩。建議大家讀泰戈爾的詩,最要讀的是他的《情人的禮物》,他的情感很細膩。第二是讀冰心的詩。大家要讀柔情的詩、柔美的詩,尤其是男生?!笔闱樽饔煤蛯徝雷饔枚季哂兄委熥饔?。2011年12月17日,我在福建省圖書館“東南周末”講壇上講詩歌療法時,把詩的功能細分為五大功能:“抒情、敘事、宣泄、言志、哲理?!蔽艺J為五種功能都具有詩療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宣泄功能、抒情功能和言志功能。2015年9月8日,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的“如何現(xiàn)代,怎樣新詩——中國詩歌現(xiàn)代性問題學術(shù)研究研討會”上,我即席發(fā)表了《新詩向何處去》的講演,坦率地講了一段話:“因為我是位時時宣稱愿意‘衣帶漸寬終不悔,為詩消得人憔悴’的人。最近幾天,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思考這樣的問題:‘王珂向何處去?新詩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此時,我想起了加繆的那句話:‘荒謬產(chǎn)生于人的需要與世界無理的沉默之間的沖突?!牵疫€有一點生存的信心,因為我還想到了卡西爾的那句話:‘政治生活并不就是公共的人類存在的唯一形式?!诖?,我想說這樣一句話:‘寫詩是詩人向社會索取權(quán)利,既安慰又對抗生活的藝術(shù)生存方式?!边@段話是我對五年前在福建醫(yī)科大學的詩療講座中的新詩功能觀的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補充。近年我研究新詩的功能,越來越意識到在當下及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nèi),新詩的最大功能就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中國人和打造現(xiàn)代中國。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是現(xiàn)代中國人的兩大重要“指標”。所以我2017年報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題目是“新詩現(xiàn)實功能及現(xiàn)代性建設(shè)研究”,重點研究新詩的“詩療”功能和“詩教”功能既對抗又和解的復雜關(guān)系,獲得了立項。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證明了“詩療”研究的重要性。
由以上可見我的詩歌功能觀,尤其是新詩功能觀的演變軌跡是越來越偏愛詩的治療功能。這種巨大轉(zhuǎn)變與2008年7月細讀被視為昌耀代表作的《內(nèi)陸高迥》有關(guān)。正如我給洪子誠老師的郵件中所言,我確實讀出了很多與眾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些結(jié)論讓我自己都“不知所措”,懷疑是否是自己的細讀方法出了問題,是否出現(xiàn)了“英美新批評”所言的個人誤見,是否太重視讀者的感覺性。近日采用詩療方法細讀此詩,更有這樣的自我質(zhì)疑。
《名作欣賞》2008年11期刊發(fā)了我寫的《在人心靈顯示出傷口并滲出血滴——昌耀〈內(nèi)陸高迥〉解讀》,當時是著名詩論家羅振亞教授電話約我寫的。2008年7月11日我又收到了《名作欣賞》編輯呂曉東的郵件:“王老師:您好!感謝您對本刊的關(guān)注,因為有您及一大批專家和學者的支持,我們刊物才堅持到今天,我們對您深表謝意,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關(guān)注、支持我們的刊物。我們刊物準備做的文學三十年詩歌專題,在您和多位學界權(quán)威的共謀中篇目基本確定,為了把這個專題做得更好,為了讓這些經(jīng)典篇目能更好地體現(xiàn)三十年的豐采,我們特邀您就昌耀的《內(nèi)陸高迥》寫一篇賞析或評論文章,有您的參與,我們的刊物會得到更多人的關(guān)注。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三十年詩歌賞析文章要求:1.三百字以內(nèi)的推薦理由。2.三千字以內(nèi)的評論文章。”
我的“推薦理由”是:“在當代中國新詩史上,昌耀有極好的詩人聲譽。中國詩歌學會將1998—1999年度詩人獎授給了昌耀,其中的一段評價經(jīng)受住了無情時間的洗禮:‘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銅般凝重而樸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話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們深深地感謝他,留給詩壇一個博大而神奇的認知空間?!迦诵煸鲈凇抖衷娫挕防镎f:‘詩乃人之行略,人高則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一字不可掩飾。見其詩如見其人?!秲?nèi)陸高迥》是頗能體現(xiàn)昌耀的人品與詩品的優(yōu)秀作品,呈現(xiàn)出一位敢與命運抗爭有浩然之氣卻又真實可感的生活強者和有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它完成了作者‘詩言志’和‘詩緣情’的寫作目的,通過‘藝術(shù)的真實’再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在詩的文體創(chuàng)造及寫作技法上頗具特色。”
從“推薦語”不難看出,盡管我提出了“生活的真實”,仍然是從“詩教”而非“詩療”角度在解讀《內(nèi)陸高迥》,因此特地引用了清人徐增的那段話,那是中國古代文人評價詩作的通用標準:詩品與人品高度統(tǒng)一?!叭烁邉t詩亦高,人俗則詩亦俗”推崇的是“文如其人”,只有“高人”才能寫出“杰作”。從這個“推薦語”中可以讀出詩評家王珂認為昌耀應(yīng)該榮獲中國文藝界流行的“德藝雙馨的藝術(shù)家”稱號。
但是文章的第一段就露出了“詩療”解讀的蛛絲馬跡:“昌耀的代表作《內(nèi)陸高迥》創(chuàng)作于1988年12月12日。寫詩是昌耀的一種生存方式,是他能夠使自己像‘一個人’一樣地活下去的生存手段,既是‘苦悶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不僅讓他的苦悶得到宣泄,而且使他的靈魂得到升華。寫詩是他讓自己‘生活藝術(shù)化’‘現(xiàn)實理想化’‘精神自由化’和‘人格高尚化’的重要方式……《內(nèi)陸高迥》正是這樣的‘殉道者的宗教’和‘使我們直悟生存現(xiàn)狀的詩’,頗具陽剛之美,也是命運多舛的詩人的深沉的人生喟嘆,呈現(xiàn)出他的既有無奈更有希望的生存境遇和既脆弱更堅韌的生存方式,也呈現(xiàn)出當時他的人生觀和詩歌觀?!边@段話用了“希望的象征”,但把“苦悶的象征”放在了前面。今天用詩療方法解讀,我卻讀不出這首詩有多少“希望的象征”。
文中的這段文字更像我今天采用“詩療”解讀方式得出的結(jié)論:“詩人非常成功地設(shè)計了兩種‘旅行者’的形象,兩者之間形成對抗,并把自己設(shè)計成第三者,既是旁觀者,又是對兩種旅行方式及人生觀的評判者。前一種實質(zhì)上是詩人的化身,是詩人理想人格的再現(xiàn)。所以詩人感嘆道:‘我直覺他的饑渴也是我的饑渴。我直覺組成他的肉體的一部分也曾是組成我的肉體的一部分。使他苦悶的原因也是使我同樣苦悶的原因?!驗樵娙嗽?jīng)有過同樣的煉獄生活,完全可以把‘一個蓬頭垢面的旅行者西行在曠遠的公路’替換成‘受盡磨難的昌耀西行在荒原式的人生路’。看到這樣的旅行者,詩人很自然地會回憶起自己的坎坷經(jīng)歷,自然容易與他產(chǎn)生共鳴。盡管詩人又感覺到自己與‘蓬頭垢面的旅行者’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我感受到的歡樂卻未必是他的歡樂。’敢與命運抗爭的詩人自然會很欣賞這種旅行者的比‘探險’更艱難,更神圣的‘殉道’行為,所以他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一個挑戰(zhàn)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句話既有對旅行者的勇敢行為的贊揚,上帝掌控的是‘沙盤’,而不是牢不可破的‘鐵打的營盤’,打過仗的詩人知道‘沙盤’雖然是指揮者用來指揮作戰(zhàn)用的,卻是‘虛擬的’,并不能完全決定勝負,所以敢于挑戰(zhàn)的旅行者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潮P’讓人想到缺乏水,想到‘渴’,第二詩節(jié)已經(jīng)寫出了旅行者的‘渴’,也寫出了他能夠忍受‘渴’的耐力和毅力,再‘步行在上帝的沙盤’也無所畏懼。這些都呈現(xiàn)出詩人敢于正視現(xiàn)實接受命運挑戰(zhàn)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氣質(zhì)。但是這些文字也隱含著‘悲觀主義’的情緒,‘上帝的沙盤’會讓人想到形影無常的‘流沙’,具有以柔克剛的魔力,可能比‘上帝的鐵打的營盤’還要可怕。何況第二節(jié)詩所寫的旅行者在‘曠遠的公路’旅行就已經(jīng)處在極端的‘渴’中,再去‘步行在上帝的沙盤’,如同一位渴得要命的旅行者進入大沙漠,最恐懼的是‘沙’。昌耀長期在大西北生活,對‘沙’、對‘旅行者’(旅行者的饑渴、孤獨、絕望)、對‘水’(河源)的體會是十分深刻的,他更深知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更感受過弱小的生命對抗殘酷的大自然的‘悲壯’,他也有在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中出生的南方詩人的柔弱情感。所以他不會一味地當堂·吉訶德,做著‘人定勝天’的美夢,不會一味地歌唱壯美人生,抒發(fā)壯美情感,他既寫人生的頑強,更寫人生的無奈。他在詩中兩次發(fā)出這樣的喟嘆:‘誰與我同享暮色的金黃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寶石?’”這段話仍然用了“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來強化詩人的“西部硬漢子”甚至男人中的“偉丈夫”形象。正是這句“誰與我同享暮色的金黃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寶石?”讓我感受到悲觀及悲壯,用了“悲觀主義”一詞。今天剛過知天命之年的我聯(lián)想到昌耀的愛情生活,尤其是細讀他的“單相思”的“情詩”和“情書”,品味這句他在知天命之年的無奈感嘆,我?guī)缀酢皽I奔”,為他的無常命運和無奈生活感慨不已。不僅明白了他為什么要在五十二歲時寫《內(nèi)陸高迥》,甚至還“有點”明白了他為何才活了六十四歲。新詩研究界的通行結(jié)論是昌耀不堪肺癌的折磨而自殺,但是如果他的人生經(jīng)歷,尤其是生活條件好一點,他就可能不會那么年輕就患重??;如果他的情感生活正常一點,他的孤獨感和焦慮感就會少一點,他也不會如此輕易地放棄天才的生命。
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更強調(diào)昌耀的“凡人性”和《內(nèi)陸高迥》的“詩療性”:“‘內(nèi)陸’可以指自然的內(nèi)陸,也可以象征人的內(nèi)陸、社會的內(nèi)陸、靈魂的內(nèi)陸和道德的內(nèi)陸,‘高迥內(nèi)陸’形象地象征道德高地、人類凈土和生存境界?!畠?nèi)陸高迥’實質(zhì)上是‘夫子自道’,‘內(nèi)陸高迥’象征著‘詩人形象’及‘生存方式’。不僅是詩人的理想形象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也是詩人的現(xiàn)實形象和當時的生存方式,也是他過去數(shù)十年堅持的生存方式。如果把詩中的一些意象,特別是一些物相替換成生相,如詩中所言‘孤獨的內(nèi)陸’,可以把‘內(nèi)陸’替換成‘詩人’,‘孤獨的內(nèi)陸’便是‘孤獨的詩人’,甚至可以換成‘孤獨的昌耀’;‘內(nèi)陸高迥’可以替換成‘想當社會脊梁的詩人’‘堅持文人操守的昌耀’‘特立獨行的昌耀’。因此在《內(nèi)陸高迥》這首詩出現(xiàn)后,提到昌耀,很多人頭腦中就出現(xiàn)了‘內(nèi)陸高迥’這一形象?!?/p>
這段話中最能體現(xiàn)“詩療”解讀的精準的是:“‘孤獨的內(nèi)陸’,可以把‘內(nèi)陸’替換成‘詩人’,‘孤獨的內(nèi)陸’便是‘孤獨的詩人’,甚至可以換成‘孤獨的昌耀’?!边@是我當時讀這首詩時刻骨銘心的真情實感。我真想擬一個直接性標題——《孤獨的內(nèi)陸 孤獨的昌耀》,但是覺得這樣會有損已被公認為“大詩人昌耀”,甚至“詩之圣徒昌耀”的“偉大形象”,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犯”新詩研究界同行們的“眾怒”。他們真不愿意出現(xiàn)《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子,更不愿意讓同行把自己的偶像打碎,把這些神像拉下詩的圣壇。萊蒙托夫在《我倆分離了,但你的姿容》中說:“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總歸是廟,/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不管我多么“非議”甚至“離開”昌耀,在我心目中,他還是新詩界的“廟”和“神”。何況通過“詩療”解讀來揭示他的真實生態(tài),指出他的孤獨甚至軟弱,肯定他的詩是他所追求的“直悟生存現(xiàn)狀的詩”,并不會矮化詩人。但是在2008年,我既沒有這樣的勇氣,更沒有這樣的覺悟。那個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做“詩歌療法”研究。十年磨一劍,距今還差一年就是十年,此次《名作欣賞》副總編傅書華教授約我開“詩歌療法”專欄時,我就一直想重新解讀這首昌耀的名作,以此呈現(xiàn)從“詩教”角度和“詩療”角度解讀同一首詩的異同。盡管九年前我也意識到這首詩有與“詩療功能”相似的“宣泄功能”,所以在題目中用了有些驚心動魄的語言——“在人心靈顯示出傷口并滲出血滴”,在文中也多次提到這首詩是詩人安慰自己生活的“夫子之道”。但是仍然受到“詩教”功能的巨大壓力不敢暢所欲言,以致原文寫了三萬字,實際只刊出了六千字。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新詩研究界同行知道我讀出了‘新意’,我還將三萬字壓縮成一萬字,投給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辦的《新詩評論》。2008年8月27日,我給《新詩評論》的主編洪子誠先生寄此稿時還寫了一封“自以為是”的郵件:“尊敬的洪老師:您好!近期在《新詩評論》上讀到您談文本細讀文章,收獲很大。最近我細讀了昌耀的《內(nèi)陸高迥》,讀出很多與眾不同的‘結(jié)論’,現(xiàn)將此文投《新詩評論》(我不知道貴刊如何投稿),方便請?zhí)幚?。若質(zhì)量不夠,就不要用。我現(xiàn)在很好。頌:快樂!王珂?!焙槔蠋煱炎疚霓D(zhuǎn)給了執(zhí)行編輯,因質(zhì)量不夠沒有刊發(fā)。
我把拙文投了幾個刊物,可能是因為解讀方法甚至觀點都太與眾不同,這篇研究昌耀的“奇文”居然無處發(fā)表,這在我的“論文投稿史”上是非常少見的。我發(fā)表了數(shù)百篇論文,一直是“供不應(yīng)求”。最后只好把兩萬字全文收入了我的詩學著作《新時期三十年新詩得失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我的這段學術(shù)史及投稿史也說明學術(shù)界的保守和詩歌界的專橫。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很難進入“學術(shù)共同體”,一些持不同“學見”者很難在“學術(shù)利益共同體”中發(fā)出獨特的聲音,尤其是否定性聲音,一些已成定論的學術(shù)觀點很難更改,如“詩言志”及詩的詩教功能是漢語詩歌(不管是古代漢詩還是現(xiàn)代漢詩)唯一的功能,一些像昌耀、海子、馮至、穆旦這樣的被學界“公認”了的“權(quán)威詩人”,只能被“神化”,只要有一點“異議”就會被視為“妖魔化”。這種做學問時感受到的學界人際壓力導致九年前為《名作欣賞》解讀《內(nèi)陸高迥》時不得不“謹小慎微”,說話不得不“吞吞吐吐”,甚至還會寫出這首詩“既有樂觀主義又有悲觀主義”那樣的“左右逢源”的文字。
我那種做學問的荒謬感如同昌耀寫《內(nèi)陸高迥》的荒誕感,產(chǎn)生的原因如同加繆的總結(jié):“荒謬產(chǎn)生于人的需要與世界無理的沉默之間的沖突。”渴望真愛的昌耀在世界最大的內(nèi)陸高地發(fā)出“悲鳴”:“誰與我同享暮色的金黃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寶石?”有誰響應(yīng)這深切而真情的“呼喚”?難怪他1993年在《自審》中感嘆自己無法適應(yīng)社會:“游戲啊,都是游戲。只有游戲。但是生命卻未免太認真了,即便不堪一擊,卻本性剛烈,不告饒,不妥協(xié),自視為君子?!?994年4月在甘肅酒泉,當時與昌耀齊名的西部詩人林染告訴我一件趣事,他倆一起參加一個重要的新詩研討會,不知是出于故意還是天真,在旅游時,昌耀上了專門為領(lǐng)導準備的小車。這件小事說明昌耀“不諳世事”。難怪他1995年會在《百年焦慮》中喟嘆:“獨語變成山中石頭/飛鳥展望在凝固的蛋白”。甚至不難理解他為何在1995年8月1日會寫《淘空》:“淘空,以親善的名義,/以自我放縱的幻滅感,而無時不有。/骨脈在洗白、流淌,被吸盡每一神經(jīng)附著:/淘空是擊碎頭殼后的飽食。/處在淘空之中你不辨痛苦或淫樂。/當目擊了精神與事實的荒原才驚悚于淘空的意義?!薄短钥铡芬虮灰暈閷懮眢w的自慰行為,收入了稚夫選編的《中國性愛詩選》(原鄉(xiāng)出版社2014年版)。這部堪稱當代新詩第一部性愛詩選的扉頁上英國學者杰佛瑞·威克斯的那段話有助于探討《淘空》甚至《內(nèi)陸高迥》的寫作動因:“性是關(guān)于身體的,更是關(guān)于言語、想象、儀式和幻想的,對于性的思考決定我們怎樣生活。寫作性問題會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同時又是一件有建設(shè)性意義的事情。我們這些寫作性問題的作家通過語言意義這張網(wǎng),以我們錯綜復雜的方式編織出來的不僅是信念和行為,而且性的確切定義也可以得到修正,并重新得到徹底的思考。性史并不是在真空中,在大自然中創(chuàng)造的。它是由我們創(chuàng)造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都在創(chuàng)造歷史?!?/p>
讀《淘空》讓我不由自主地吟誦昌耀1962年9月14日寫的《良宵》中的悲傷詩句:“放逐的詩人啊/這良宵是屬于你的嗎?/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屬于你的嗎?/這在山岳、濤聲和午夜鐘樓流動的夜/是屬于你的嗎?這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鵝徐徐展翅的夜是屬于你的嗎?/不,今夜沒有月光,沒有花朵,也沒有天鵝”,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在1992年9月25日晨5時的悲觀結(jié)論:“詩人,這個社會的怪物、孤兒浪子、單戀的情人,/總是夢想著溫情脈脈的紗幕凈化一切污穢,/因自作多情的感動常常流下滾燙的淚水?!辈挥勺灾鞯叵肫鹚?993年8月4日在《意義空白》中的絕望詩句:“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不復分辨夢與非夢的界限。/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生死與否自己同樣活著。/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所有的論辯都在捉著一個迷藏。/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語言一經(jīng)說出無異于自設(shè)陷阱。/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道德箴言成了嵌銀描金的玩具。/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你的吶喊闃寂無聲空作姿態(tài)。/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你的擔憂不幸言中萬劫不復。/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苦樂眾生只證明一種精神存在。/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千古人物原在一個平面演示一臺共時的戲劇?!?/p>
這些都能呈現(xiàn)昌耀寫《內(nèi)陸高迥》時的生存狀態(tài)和寫作生態(tài)。他的“人的需要”(愛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美的需要)與“世界無理的沉默”之間發(fā)生了巨大沖突,他的生存的荒謬感自然產(chǎn)生,他有大大的荒誕感和深深的孤寂感,與之俱來的是如他的詩題《百年焦慮》所言的焦慮。詩療的最大目的就是擺脫焦慮,詩人擺脫焦慮的最佳方式就是“書寫表達”——寫詩,寫“奇思妙想”的詩,寫“自以為是”的詩,寫“自作多情”的詩,寫“七情六欲”的詩……這樣的詩就是《內(nèi)陸高迥》!
①《毛詩序》,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頁。
②陸機:《文賦》,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38頁。
③?王珂:《“治療”是詩歌一大功能(下)》,《名作欣賞》2017年第2期,第30頁。
④《毛詩序》,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頁。
⑤⑩王珂:《新時期三十年新詩得失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145頁。
⑥雪萊:《詩辨》,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頁。
⑦呂進:《新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重慶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頁。
⑧程光煒:《我們這代人的憂慮》,汪劍釗:《中國當代先鋒詩人隨筆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頁。
⑨卞之琳:《雕蟲紀歷·自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頁。
?王珂:《新詩現(xiàn)代性建設(shè)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35—436頁。
????王珂:《在人心靈顯示出傷口并滲出血滴——昌耀〈內(nèi)陸高迥〉解讀》,《名作欣賞》2008年11期。
?萊恩·多亞爾、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論》,汪淳波、張寶瑩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版,第10頁。
?????? 昌耀:《昌耀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頁,第298頁,第301頁,第19頁,第248頁,第264頁。
?稚夫:《中國性愛詩選》,原鄉(xiāng)出版社2014年版,扉頁。
此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詩現(xiàn)實功能及現(xiàn)代性建設(shè)研究”(項目編號17BZW071)階段性成果
作 者:
王珂,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東南大學現(xiàn)代漢詩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藝學研究。編 輯:
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