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斌彭超
(1.北京市十一學校,北京 100039;2.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培育核心素養(yǎng) 引導教學變革
——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分析
楊小斌1彭超2
(1.北京市十一學校,北京 100039;2.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公共參與、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和政治認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政治試題嘗試將考試作為一次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過程,從生活體驗、閱讀能力入手,關注生活,前瞻時代,著力考核學生的信息提取、理性分析、有序參與的能力與素養(yǎng),為思想政治學科培育核心素養(yǎng)、改革教育教學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借鑒。
高考改革;高考政治;考試與教學;核心素養(yǎng)
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在試卷整體難度上向全國卷靠攏,素材和語言文字極具北京地方特色,目標指向緊密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變革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引導價值。
依據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2002年發(fā)布的《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1]和2005年發(fā)布的《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行動綱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2],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和遴選受到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社會的目標性質的影響,受到創(chuàng)新、自主和自我激勵的影響,而個體、群體和不同層級的制度安排,都構成與社會價值觀念的有機互動。個人和社會都能夠獲得價值實現(xiàn),個體能夠滿足社會生活領域的重要需求,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共贏,則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目標追求。但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發(fā)展僅靠不同類型的教育互動是無法實現(xiàn)的,學校教育的教與學的過程非常重要,但是家庭、企業(yè)、大眾傳媒、宗教團體、文化團體等非教育系統(tǒng),對它也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2014年11月,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將有關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進一步推向高潮,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這些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并沒有解決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貫徹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何與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考核評價、考試命題等環(huán)節(jié)有機共生,還需要積累更多的探索經驗。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向引導和社會參與能力培養(yǎng)的公民課程。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不同板塊的知識要能夠為解釋周邊生活中的現(xiàn)象而服務,提升學生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同時又要為學生的自主思考、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提供知識儲備、方法指導和價值指引,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公共參與熱情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和理性精神,進而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梢?,思想政治學科公共參與、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和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yǎng),單純靠課堂上教與學來培育與發(fā)展幾乎沒有可能。它必須是也只能是打破課堂界限、突破學校界限,甚至是突破教育界限的一個進程,是家庭、社區(qū)、企業(yè)、社團、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的產物。
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中的政治試題從不同的角度,將生活的不同主體、不同話題從不同層次融入到考試之中,或深或淺、或隱或現(xiàn)、或直接或間接地呼應著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使考試成為培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健全人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對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發(fā)展的落地,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試題難度的上升導致了許多考生和家長心理上的不適應,但是,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突出了濃郁的北京特色,立足于培育核心素養(yǎng),突破課堂界限,關注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公益廣告、期刊封面設計進入了政治試題,“創(chuàng)客”“跑步熱”等城市生活的不同形態(tài)也與考試內容實現(xiàn)完美結合。其中,第34題有關某市某區(qū)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票的內容和第39題“我為社區(qū)獻一策”的社會實踐活動設計更是直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公共參與、理性精神和政治認同。
2.1 科技:關注生活,前瞻未來
隨著AlphaGo與李世石的世紀之戰(zhàn)落幕,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輔助下,這一事件對于人們現(xiàn)有觀念的沖擊與挑戰(zhàn)被迅速傳播和放大。
“互聯(lián)網+”“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同樣也是2016年考前的熱門話題,受到一線高三教師的高度重視。但是,無論是AlphaGo,還是“互聯(lián)網+”,還是“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還是微信運動里面流行的跑步熱,其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推手”,那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茖W技術的進步微觀上影響著個人的生活習慣,中觀上影響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與布局,宏觀上影響著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方向。
因此,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從經濟、哲學、政治等多角度、全方位考查科技進步對于個人、企業(yè)、國家和文明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立意,也充滿了人文關懷。但是,如何將這種人文關懷,甚至是人類關懷落地,第27題提出的“創(chuàng)客”從中學生視角給出了一條道路,也描述了一種想象,更是凝聚了對于中學生的強烈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從身邊的小事拖延癥著手,運用已有的條件,自主創(chuàng)新。
2.2 公民:學術引領,理性參與
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不僅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哲學的不同視角進行分析、解讀,從不同層次、不同維度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對于個人生活、企業(yè)經營、國家發(fā)展和人類前途的影響,而且還通過第27題和第39題(尤其是第39題)對學生進行了規(guī)范性的學術引領。
政治教師在“政治生活”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抱怨課程內容形而上,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甚至是教師的生活體驗都嚴重脫離,導致許多學生對于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對于知識背后的所指則不甚了然。第39題選取了一個非常小的切口,即“我為社區(qū)獻一策”的模擬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為某小區(qū)的“潮汐式”停車方案進行調研,并撰寫調查報告。通過完善調查報告,并對社區(qū)居委會的相關做法進行評價,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議,不但考查了學生有關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的公民政治參與的知識,而且引導學生認真調研、全面思考、理性分析。因此,第39題的設計形式上極其創(chuàng)新。同時,依據高中階段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和社會生活的經驗,每個學生又都能夠有話可說。該題在考核學生具體知識點的同時,又向學生傳達了一種“有調查,才有發(fā)言權”的理性精神,還給了學生一次學術訓練,與學生即將進入的大學學習與生活相承接。
2016年高考北京文科綜合試卷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閱讀量明顯增加。單看政治第38題,就從2015年的3個材料增加到4個材料,單題的閱讀量從2015年的840余字增加到1 350余字。2016年全國卷第38題僅有兩個材料,閱讀量僅有470余字,北京卷的閱讀量比它高出近兩倍。
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材料內容的升級可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2015年政治試題的素材多是新聞、簡訊,是對于生活片段的描述,語言難度較低。2016年卻一反前幾年的常態(tài),幾段素材都集中于科技題材,而且毫不避諱專業(yè)術語與專業(yè)名詞。為了加深考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添加圖表對專業(yè)性較強的知識進行說明,甚至還添加注解。除此之外,有的素材直接摘取《第二次機器革命》《人與機器共同進化》《愛因斯坦文集》中的內容,材料容量極大,傳達的信息也隱藏在材料之中,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效信息提取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以期推動全民閱讀、終身學習,打造學習型社會。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快餐文化、標題閱讀等逐漸瓜分閑暇閱讀時間,適當?shù)亻喿x經典、適當?shù)鼗貧w原著閱讀大有助益。
從整體上來看,2016年高考北京卷的政治試題學術味道濃厚,閱讀體量大,關注問題前沿,對分析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這張試卷向考生、家長和一線教師傳達出的信息,對于變革思想政治學科日常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價值。
4.1 著力提升學生能力
一線教師不但要為高考改革、課程改革提前做好自身準備,儲備知識,豐富經驗,充電補課,而且要幫助學生在吃透知識點、鞏固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立足于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關注社會前沿問題,著力于學生理解、分析、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
4.2 培養(yǎng)閱讀習慣,鍛煉信息提取能力
閱讀是一種能力,更是一個習慣。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也能夠提升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當然,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厚積而薄發(fā)的過程。
但是,高中思想政治課能夠為學生培養(yǎng)閱讀習慣做哪些事情呢?回歸到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中去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會有所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內容橫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化等多個領域,這既給教師駕馭學科內容帶來了許多挑戰(zhàn),也給教師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帶來了許多的便利。由于學科的特點,學生可閱讀的范圍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從經典到通俗,從歷史到人文,都可以有所涉及,總能夠找到與學生興趣愛好相契合的閱讀書目。因此,面對浩如煙海的閱讀素材,在每個特定的領域,為學生提供一個高質量的閱讀書目,不僅能夠為學生節(jié)約篩選的時間,而且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如《王二的經濟學故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民主的細節(jié)》《論自由》《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人文主義的視界》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的優(yōu)秀閱讀書目。
閱讀還可以進入到學生假期作業(yè)。通過閱讀一本同主題的著作,引發(fā)學生對于某一領域的興趣與熱愛,遠比假期讓學生單調枯燥地完成相關作業(yè)有價值,而且學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也更有幫助。
當然,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可以甚至應該進入到課堂。人教版的教學參考資料對每一課的知識預設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每一位一線教師憑借其豐富的教學經驗,都能夠將這些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一一突破。筆者長期嘗試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同主題參考資料,然后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問題,課堂教學則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進行。針對同一課的內容,每位學生提出3~5個問題,一課內容就能夠收集起60~70個問題,證實了一些預設的教學難點確實給學生帶來了困惑,是“真問題”,而被學生證實為“假問題”的教學難點也不在少數(shù)。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自主閱讀,需要一個長期的磨合過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
需要強調的是,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將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如何提升學生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這樣的課題提到一線教師面前。在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方面,沒有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來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因此,加強學生閱讀行為、閱讀方式、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的系統(tǒng)研究,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變革基礎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4.3 打破思維界限,培養(yǎng)跨界能力
這里所說的思維界限并不是個人觀念中的界限,而是具體到思想政治學科內部的各領域間知識的認知界限。雖然高中思想政治課包含“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和“文化生活”四個必修模塊,北京卷還涉及“國家與國際組織”“經濟學常識”兩個模塊,看似每個模塊都各有側重,看似每個模塊的知識都有較為明確的邊界劃分,其落腳點(結合點)都在于生活,也都服務于生活,都立足于培育學生的政治思考、法治意識、理性精神、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2016年北京卷政治試題利用“科技”這一個關鍵詞,大膽突破不同模塊之間的知識界限,從經濟生活的角度考查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個人經濟生活的影響,從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推動科學技術在某一領域的發(fā)展,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讓學生討論科技與人的關系??萍甲鳛槲幕@個概念的一部分,在“文化生活”中被提及的次數(shù)最多,結合的角度也最多,但是,命題人卻偏偏回避了這個角度。這種有意的回避和大膽的突破,傳遞出來的一個強烈的信息就是,不能把經濟、政治、哲學只當經濟、政治、哲學教,也不能把經濟、政治、哲學只當經濟、政治、哲學來學,簡而言之,即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哲學與生活進行人為割裂,應該更加強調回歸生活的本真。知識是為了服務于生活,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與生活割裂。同一新聞、同一事件既要能夠從哲學的高度進行理性的思辨,又要能夠從文化的角度剖析它的基因,還要能夠分析它所導致的政治、經濟影響。打破這種思維的界限,培養(yǎng)學生跨界思維的能力、綜合思考的能力,應該貫徹到每個模塊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去。每一模塊內容的學習都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4.4 注重生活體驗,強調學以致用
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親切而又熟悉,讓所有人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有人都能夠面對這些素材有話可說。但是,如何說話才能切中要點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做到迅速提取核心信息,定位相關知識點,有效結合材料,高效組織答案,還必須對這些看似熟悉的日常生活、技術體驗、社區(qū)事務有較為成熟的思考。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把知識點倒背如流,卻缺乏生活體驗,對日常生活漠不關心的傳統(tǒng)型學生,面對這種生活化、體驗型、參與式的試題沒有任何優(yōu)勢。相反,平時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同學則能夠得益于平時的討論與思維訓練,對于這種題型的駕馭能力往往比傳統(tǒng)型學生要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單純講授式的課堂已經無法滿足高考的需要。課堂從教師單向輸出轉變成師生雙向互動,甚至轉變成生生、師生的多向生成;課型從講授型逐漸轉變成討論型,甚至轉變成活動型;課程從模塊分割逐漸轉變成主題分類,甚至進行鏈條重構,著力于為學生運用課程知識創(chuàng)設一個適切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的運用,加深、鞏固對于知識的理解,會給不同類型的學生帶來更大的能力提升空間。
課程、課型和課堂向自主式、活動式、體驗式的轉變,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的匱乏。通過特定主題的活動設計、內容加工,讓現(xiàn)實生活走進日常課堂的同時,將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能夠在具有參與體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生活與知識的結合點,充分體現(xiàn)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真正實現(xiàn)對于知識的理解、應用,進而內化成一種伴隨終身的核心素養(yǎng)。
2016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試題是一份很具創(chuàng)新意識,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試題。其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高考命題有效融合的努力為教育教學將核心素養(yǎng)貫徹落地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發(fā)和借鑒??荚嚦蔀榱艘粋€教育的過程,考試成為了一個教育的契機,是北京卷對于考試價值的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
[1]OECD.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EB/OL].(2002-10-07)[2016-08-01].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definitionand-selectionofcompetenciesdeseco.htm.
[2]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EB/OL].(2005-05-27)[2016-08-01].http://deseco.ch/bfs/deseco/en/index/02.parsys.43469.downloadList.2296.DownloadFile.tmp/2005.dskcexecutivesummary.en.pdf.
Cultivating Key Competencies and Guiding Teaching Reform: Analysis of Beijing’s 2016 Politics Test for College Admission
YANG Xiaobin,PENG Chao
(1.Beijing National Day School,Beijing 100039,China; 2.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Public participation,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the rational spirit and political identity are at the core of the competencies the politics curriculum aims to cultivate in high schools.For this,the test-taking process of the politics test,as is part of Beijing’s 2016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liberal arts for college admission,has been intended to be a key competencies cultivation journey as well.Starting with life experiences and reading ability,the test focuses on real life while envisioning the future as well.In the meanwhile,the test has made a real attempt at tapping such skills or competencies as information extraction,rational analysis and orderly participation, provid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key competencies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Politics Test for College Admission;Testing and Instruction; Key Competencies
G405
A
1005-8427(2017)03-0045-5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3.008
(責任編輯:陳寧)
楊小斌(1989—),男,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彭 超(1989—),女,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