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鈺龍
陽明心學與黨員修養(yǎng)
□吳鈺龍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從2009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0多次提到王陽明和他的學問,其中“知行合一”就提到了7次之多。那么,陽明心學到底和黨員修養(yǎng)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可以截取陽明心學的幾個關(guān)鍵詞,來看一看它對黨員修養(yǎng)的意義。
格物致知與嚴格紀律。陽明學的歸依是古本《大學》,起點則是“格物致知”。南宋以來,朱熹理學成為儒學主流、官方之學,朱子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為標準理解。王陽明年輕的時候,就曾經(jīng)想要探究萬事萬物的道理,于是對著家里的竹子,夜以繼日地“格物”,企圖了解竹子的“理”,然而他失敗了。他開始逐漸明白,格物致知,不是去一事一物上探究天理,而是要“去除私欲”,“格”是“去除”,“物”是“私欲雜念”。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正是應(yīng)該放下個人利益、去除私欲,為國家、人民而奮斗終身。
知行合一與實踐真理。由于王陽明把“格物”理解成“去除私欲”,于是“致知”也就不再是朱熹所說的探究世界上各種各樣?xùn)|西的理,而是“追尋人心之天理”,因此格物就是致知,致知就是格物,這是最高層次上的知行合一。判斷一個人“知不知”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行不行”,我們說一個人孝順,肯定是因為他做了孝順的事,而不是說了孝順的理論;我們說一個黨員優(yōu)秀,肯定是他做了利國利民的事業(yè),而不是整日大談為民服務(wù)實際上卻尸位素餐毫無作為。知行合一,要求我們以實踐來檢驗真理、以實踐來檢驗黨性。
致良知與不忘初心。陽明晚年,提出拔本塞源的“致良知”之說。良知,就是良心,就是孟子說的見孺子入井而生的惻隱之心,是《中庸》里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天命之性”,是沒有被外界污染、沒有被私欲蒙蔽的純?nèi)簧菩摹τ趶V大的黨員干部來說,我們不必去追究儒家所謂的“天命之性”到底是什么,也不必去深究什么叫“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我們真正要叩問自己的是“什么是我的本心”,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那顆為人民服務(wù)的赤子之心,如神秀和尚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不要讓這顆初心被貪念、私欲所蒙蔽著。
事上磨與砥礪前行。陽明先生是絕頂聰明的人,正如徐復(fù)觀所說,他的學說正因為他本人過于聰明,不夠他那么聰明的人很容易學入歧途。事實上,陽明身后,他的學說就分裂成“良知現(xiàn)成派”“良知修正派”和“良知歸寂派”三種派系,一則入于道家,一則入于佛家,流于玄談怪論,而失去了實踐精神,直到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等奔走呼吁,重視實踐出真知。正因如此,錢穆先生在《陽明學述要》中說,陽明心學,最吃緊、最見道的,乃是“要在事上磨”五個字?!笆律夏ァ保恰爸泻弦弧闭f與“致良知”說的辯證統(tǒng)一。只有在平時日常的種種經(jīng)歷中去學習磨練,砥礪前行,才能夠達到真正修養(yǎng)的境界,只有經(jīng)過實踐的不斷考驗,才能做到孟子說的“不動心”。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不正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砥礪前行,以黨的宗旨為生命的宗旨,以黨的紀律為生活的準則嗎?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黨員修養(yǎng)則路漫漫且修遠,遠不是幾組詞可以講清楚的,但他們又都很簡單,四個字就可以說清楚,那就是:少說多干。
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黨的紀律、黨員的修養(yǎng),都是“干”出來的,絕不是“說”出來的,筆者認為這就是陽明心學對黨員修養(yǎng)最重要的教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說,黨性教育是共產(chǎn)黨人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