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魯惠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
夏魯惠
立德樹人是一種培育人的理想和價值取向的實踐活動。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立德樹人是要“立人”“成人”,將人“立”于與他人、社會、自然、世界、歷史的價值關聯之中,使個體的價值取向體現社會的價值內涵,使之“成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fā)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強調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他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中國教育最為鮮明的文化特質和教育思想。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包含了優(yōu)秀的民族品質、優(yōu)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中華民族的靈魂。儒家主張“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君子務本”(《論語·學而》),統(tǒng)治者通過實施“德政”,可以成為“圣主明君”式的政治楷模;讀書人通過修養(yǎng)“德才”,可以實現“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普通百姓通過踐行“德目”,可以維持家族和睦、鄰里和諧。同時,孟子的“性善論”提倡通過自我修養(yǎng)實現“立德”,荀子的“性惡論”強調通過外在教化實現“立德”。這就構成了“德”與“人”的內在邏輯關系。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是與仁愛孝悌、精忠愛國、勤儉誠信、見利思義、謙和好禮等傳統(tǒng)美德分不開的。
把“立德”擺在第一位,是因為萬事從做人開始?!耙荒曛嫞鐦涔?;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薄豆茏印愤@段話說明我國先賢已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人才是長遠之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彼貏e從文化自覺的角度提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大學》在開頭就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儒家對大學教育目的和為學做人目標的綱領性表達。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整個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把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中,確立了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科教興國等發(fā)展戰(zhàn)略,并且一直非常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從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實際上蘊含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要成才、先成人的人才成長和發(fā)展邏輯,以及對人的全程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關注。
新世紀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均有意識地加強道德教育。既進行有關倫理道德原則、規(guī)范的教育,還把德育推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進行宗教教育、倫理教育、紀律教育、國家法紀教育、民主教育、親善教育、保護環(huán)境教育、消費教育,自由、平等、人權教育,反色情、反暴力、反吸毒、反艾滋病教育等;既開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講授基本美德和道德準則,又注重從各門學科和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德與才,互為依托,缺一不可,但才不夠,可以學,若德不行,則很難補。立德樹人是“立做人之德”與“樹有德之人”的辯證統(tǒng)一?!傲⒌隆彪x不開“樹人”,同樣,“樹人”離不開“立德”。立德樹人契合了當前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發(fā)展要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皟蓚€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客觀上要求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個大的提升。但社會上依然存在著一些道德失范現象,如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時有發(fā)生。實現“中國夢”,需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夯實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立德樹人”明確作為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根本任務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讓社會正其誼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把立德、立功、立言統(tǒng)一起來。
“德者,本也?!钡麦w現了一個人的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德亦是一個社會的、好的價值觀的體現。雖然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各有特點,但都能夠有效整合社會意識、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并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發(fā)展方向起到決定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秉h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要求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yè)?!碧瓶追f達注:“德,謂德行;業(yè),謂功業(yè)?!庇纱丝芍暗隆钡谋疽饩褪倾∈氐赖乱?guī)范者的“操守”“品行”。人類生活可以分為私人生活、社會生活、職業(yè)生活三個基本領域,調節(jié)這三個生活領域的道德規(guī)范分別是私德、公德和職業(yè)道德。私德是指個人品德、修養(yǎng)、作風、習慣,如仁愛、尊重、誠實、忠誠、敬老愛幼等;公德是國家及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guī)范,如遵紀守法、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保護環(huán)境、維護民族尊嚴和民族團結等;職業(yè)道德是職業(yè)生活中的道德規(guī)范,如忠于職守、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廉潔奉公、團結互助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p>
立德樹人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所在,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立德樹人是通過“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積極的心理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得到滋養(yǎng)與涵育,純真完美的心靈得到塑造,生命活力得到激發(f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彼M麖V大青年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努力使思政課“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德育規(guī)律。一是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并重。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行統(tǒng)一。二是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并重。 在教學上嚴格要求,在個人發(fā)展上、生活上給予關心、尊重、信任。三是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發(fā)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fā)展同社會發(fā)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四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統(tǒng)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大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社會教育的優(yōu)勢,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
第二,頂層設計立德樹人方案。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的發(fā)展目標、實施步驟與教育教學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的全過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和教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政府、高校、社會的多方聯動,保證立德樹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第三,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多元的價值觀、日新月異的社會、海量信息的包圍,讓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只有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入腦入心。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第四,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教師肩負著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重任。只有教師品德高尚,才能保證教師以優(yōu)良的品質塑造學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學生、以優(yōu)秀的業(yè)務影響學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作出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大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痹谛碌臍v史條件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建立、維護、實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德治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guī)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然要求高校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是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增強對法律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宿感,進而敦促他們自覺地維護和恪守法律觀念。道德教育是要引導學生認識道德中所蘊含的善,認識道德所蘊含的社會崇高理想,激勵他們去不斷地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梢钥闯觯ㄖ平逃且环N強制性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一種基于自覺意識的法制教育。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違法犯罪分子屬于知法犯法。究其根源,正是道德因素的作用。因此,高校法制教育需要從道德教育入手,通過對日常生活和社會案例的剖析,使學生樂于學法、易于知法、深入懂法,真正形成守法意識,做到依法辦事。同時,因將道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之中,使其從無形到有形。這樣的法制教育必然會在提高法制觀念的同時大大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為建設法制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