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國粹是個可笑的概念。
中國古代,兩河文明,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要發(fā)達一點。從前的中國,頭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況反過來,“鬼子”從海上來,現(xiàn)代化從東南往西北推,屁股變成頭。最先進的跟最落后的湊一塊兒,反而成了歡喜冤家。西化越兇,才越講國粹。
古人說,楚地多巫風(fēng),江南多淫祀。明清時期的閩越還是如此,“拜拜”的風(fēng)氣最濃。我們的同胞,漂洋過海,把這些文化帶到香港,帶到臺灣,帶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最中國。這些成了中國的窗口。唐人街,舞獅子,舞獅子是漢代傳入的外來藝術(shù)。港臺好武俠,武俠是人文幻想加義和團,專打外國人。好多人說,禮失求諸野,求出來的禮,很多都是這類東西。
中國的國粹是什么?很可憐。全是西化剩下來的東西,有些城里化了,鄉(xiāng)下沒化,沿?;?,內(nèi)地沒化。中醫(yī)中藥,國劇(京?。﹪g(shù)(武術(shù)),還有中國菜,數(shù)來數(shù)去沒幾樣。
我們,身上穿的,屋里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見的,幾乎全是洋的。我們的詞匯,留下了一堆“洋”:點燈用洋油,燒飯用洋火(或洋曲燈),穿衣用洋布,就連梳頭洗臉,也是洋瓷臉盆洋胰子。
衣,中國傳統(tǒng),特重發(fā)式和衣冠,披發(fā)束發(fā),左衽右衽,所以別蠻夷。滿人入關(guān),為爭這口氣,死了很多人。衣服的進化,全世界差不多。早期,裁剪技術(shù)不高,全是拿片布,往身上一裹;第二步,才寬袍大袖。緊身衣,類似運動裝的衣服,往往和軍事、體育有關(guān),特別是騎馬,我們叫胡服。所謂深衣、漢衣冠,早就沒了。真國粹,有,農(nóng)民穿的土布衫、免襠褲,可大家都不愛穿。
食,我們以為特國粹。其實,打新石器時代就粹不起來。烹調(diào)方法不說,材料是五花八門。五谷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產(chǎn),水稻是南方原產(chǎn)。歷史上,多少動植物,都是引進。比如各種瓜,除了香瓜,多半都是外來物?,F(xiàn)在的東半球,據(jù)說1/4的食物,全是來自西半球。比如辣椒從哪來?煙草從哪兒來?西紅柿從哪兒來?紅薯從哪兒來?都是來自美洲。沒有辣椒,還有什么川菜?
住,古城,秦始皇銘功刻石,自詡墮壞六國城郭,我們比他還厲害,拆;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拆;這些年,農(nóng)村的老房子,也都扒了。我回老家,就連北方的土炕(從新石器時代就使用)也都扒了,年輕人要睡席夢思。
行,也是汽車、輪船、飛機的天下。就連自行車,也是外來,我們老家叫洋車子。
祖宗留下的,還有什么?我是說,生活層面的東西。抓耳撓腮,大家想到了語言。中國文學(xué),總得用中國話寫中國人,汪曾祺如是說。但就連這事,也要打折扣。研究外來語的都知道,我們的漢語,很不國粹,哲學(xué)術(shù)語、科學(xué)術(shù)語、軍階官銜、制度名稱,幾乎全是外來語(很多都是日本傳來的假漢語),甚至語法也大受影響。
唉,就連最最國粹的漢字,也被簡化了。港臺的同胞想不開。
(摘自“搜狐讀書”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