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泉
散文的解讀是有一定通道的,如果不按散文的特點來解讀散文,則會出現(xiàn)誤讀,對《小狗包弟》一文的解讀便是如此。
一、對《小狗包弟》主旨的理解
(一)《教師教學用書》的觀點
“它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慘無人道的現(xiàn)實;文章描寫了小狗的悲慘遭遇留給作者心中永難磨滅的創(chuàng)痛,表達了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雹?/p>
在這段表述中,文本的主旨是: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慘無人道的現(xiàn)實和對小狗表達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
(二)高建國的理解
“《小狗包弟》思想內(nèi)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惡?!薄白髡咦牡闹饕靡馐菓曰?,以自己對愛犬包弟的‘出賣與‘背叛,譴責自己的懦弱。”“作品的深刻意義,還在于對‘文革的無情揭露,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狗的命運中,客觀地暴露了‘文革時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點,以及那一段特殊的歷史給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帶來的近乎毀滅性的災(zāi)難。”“呼喚人性,謳歌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閃光思想之一。”②
高建國認為,《小狗包弟》的主旨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暴露“文革”罪惡及“文革”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二是作者對包弟懺悔及譴責自己的懦弱;三是呼喚人性和謳歌人性。
(三)一線教師常見的觀點
《小狗包弟》一文,我前前后后聽了五位老師的上課,在成都市教師培訓會上,培訓專家又對此文進行了分析,我還從網(wǎng)上大量搜集了此文本的教學設(shè)計和教學實錄??偟膩碚f,他們對此文的理解大致上與高建國的觀點相似:作者意在批判“文革”,宣揚對生命的尊重,并對自身進行反省。
二、讀者感受與文本主旨
在對文本的理解過程中,人們常常把讀者感受與文本主旨混淆起來,很多人喜歡用讀者感受來代替文本的主旨。對《小狗包弟》一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上述對此文的理解亦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讀者感受與文本主旨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先看看一則公務(wù)員考試題。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觀點: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shù)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到目前為止,仍未有任何設(shè)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這則材料的重心在轉(zhuǎn)折句“但”的后面,告訴我們的主要信息是:到目前為止,很多好事之徒提出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都未取得普遍的贊賞?!熬S納斯斷臂”喻指缺憾的美,殘缺的美。種種“設(shè)計”、“奇思妙想”,目的是使有缺憾的美變得完美或超越有缺憾的美。“到目前為止,仍未取得普遍的贊賞”說明要變得完美或超越有缺憾的美,難度很大。所以材料的觀點是:使有缺憾的美變得完美難度很大。
然而,很多答題者,卻答成了這樣一些觀點:維納斯的美是一種獨特的美,一種原始狀態(tài)的美;要順其自然,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對原始美要順其自然,不能畫蛇添足,破壞這種美;缺憾也是美。
很顯然,答題者給出的答案,都是由材料引出的讀者感受,而不是作者想通過材料本身要突出的主要觀點。
也就是說,讀者感受指的是通過文本的任何信息而引發(fā)出的讀者的聯(lián)想或者感慨,但這種聯(lián)想或感慨并不必然是作者想通過文本表達的觀點或情感。而文本主旨,是作者通過文本想告訴給讀者的一些觀念、理念、思想、情感等,為了達到準確告知讀者這些信息的目的,作者在寫作時總是要借助一定的文體形式、謀篇布局、表達修辭、詳略設(shè)計、邏輯推演等手段來為自己服務(wù)。所以讀者要想獲得文本的主旨,就必須認真研究文本本身。
在《小狗包弟》一文中,無論是從標題來看,還是文本內(nèi)容的詳略和敘寫重心來看,作者都是把“文革”當作背景來處理的,敘寫對象是作者當作“好友”的包弟,表達的是作者對這位“好友”的歉疚和懺悔。所以此文本的主旨,并不是對“文革”的批判,更不是所謂“呼喚人性,謳歌人性”。這些觀點,應(yīng)屬于讀者讀了文本后所引發(fā)的自身感受。文本中雖然也透露出對“文革”的不滿與憤怒,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但卻不是文本的主要觀點。文本的觀點,需要讀者通過文本所提供的各種信息,揣摩、體驗文本信息的深層意蘊而獲得。對《小狗包弟》一文,若是按照正確的散文文本解讀法來揣摩、體驗文本的深層意蘊,會發(fā)現(xiàn),若把“作者對包弟的歉疚、懺悔”作為主旨也是不恰當?shù)摹?/p>
三、理解文本的三個疑問
按照《教師教學用書》、高建國及一線教師的理解,至少以下三個問題,是需要細讀文本來反復(fù)斟酌的。
1.巴金是在批判文革嗎?
2.包弟只有被送上解剖桌一種辦法可選嗎?
3.巴金僅僅是在為自己把包弟送上解剖桌而懺悔嗎?
第1個問題,如果此文本的主旨意在指判“文革”,既然是文革的錯,那就不是巴金的錯,巴金又何必主動擔責?不是自己的責任,那就沒有必要歉疚和懺悔了。然而巴金卻歉疚和懺悔了,歉疚和懺悔是巴金認為自己在“文革”期間做錯了事,意在自責。所以,巴金在此文中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批判“文革”。
第2個問題,顯然處理包弟的辦法并非只有一種,還有比送上解剖桌更好的辦法。比如說,把包弟送到鄉(xiāng)下,或是把包弟拋在野外讓它變成流浪狗。這些辦法或許對包弟來說還有一線生機,總比被送上解剖桌要好得多。然而巴金卻選擇一種讓包弟必死無疑的辦法,巴金究竟是出于何種動機要把自己全家人的“好友”包弟置于死地呢?如果細讀文本,是能找到原因的。
第3個問題,從文本內(nèi)容來看,巴金是為了保全自己,為了“不要讓家人跟自己一起墮入地獄”,不得已才把包弟送上了解剖桌。保護一條小狗,還是保護全家,二者必選其一,只要稍有人性的人,都會選擇后者,巴金的選擇合情合理,又何必要為這種選擇而歉疚和懺悔呢?倘若巴金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的,當初就不該把小狗送上解剖桌,那么結(jié)果就是讓自己的全家“墮入地獄”,如是這樣的話,巴金就不僅僅是懺悔了,而是成為全家的罪人了。所以,巴金表面上在對包弟表達歉疚和懺悔,而實際上是另有所指,通過細讀文本,會找到相關(guān)跡象的。
四、巴金究竟為何事而懺悔
其實,只要仔細研究文本,按照散文的解讀方法來揣摩文本,上述的三個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釋,并能推斷出,作者并不是僅僅在為包弟而歉疚、懺悔,同時也在為自己“文革”時出賣了好朋友而歉疚、懺悔。
首先,根據(jù)散文敘事的圈層結(jié)構(gòu)來看,本文并不是在批判“文革”。本文的外圈層由第1段(開頭)、第11—13段(結(jié)尾)構(gòu)成,第1段意在突出“狗”與藝術(shù)家生死相依的深情,最后三段突出作者對包弟的愧疚和歉意。這外圈層表明本文的目的,意在表達作者為出賣“好友”而受到的熬煎,而不是在暴露“文革”的罪惡。中間的2—10段是文本的內(nèi)圈層,著重在寫狗敘事,是以“文革”作為寫狗敘事的背景,自然要著上外圈層的抒情色彩。例如:包弟與全家人的親密關(guān)系,好得如同朋友一般;把包弟送上解剖桌的艱難抉擇和內(nèi)心痛苦。這些敘寫過程的情感傾向都與外圈層的情感色彩相融相通。
其次,采用癥候解讀法,可推斷出作者并不只是在對狗懺悔?!鞍Y候解讀法,是心理解讀的一種方式,以文本的各種悖逆、含混、反常、疑難現(xiàn)象作為突破口,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尋找這些現(xiàn)象的意義。”③本文中有四處“癥候”,第一處癥候,是作者不厭其煩地突出狗的“外國”特點。如,包弟是一條“日本”種的黃毛小狗,它曾有過一位“瑞典”舊主人,取了一個“外國”名字,“日本”朋友對它感興趣,拍過“日本”電視片。這條狗的“外國”特點似乎是多余的,與狗被送上解剖桌好象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也與作者對它的歉疚和懺悔沾不上邊。于是“外國”特點就成為了一種癥候,在此處就應(yīng)該結(jié)合上下文進行仔細分析。其實,作者在這里突出包弟的“外國”特點是有意為之的,正因為這些“外國”特點,作者才尤其害怕小狗的叫聲把紅衛(wèi)兵引到家里來,這樣就有可能讓紅衛(wèi)兵順著狗的“外國”特點線索而發(fā)現(xiàn)作者與外國朋友的交往,從而讓自己獲得“里通外國”的罪名,在第1段中,那個折磨得很慘的藝術(shù)家,不就是因為“里通外國”嗎?可見“里通外國”讓作者心有余悸。由此可見,盡管包弟已成為作者全家的“好友”,但這個“好友”卻是全家最大的隱患,為后面作者把它送上解剖桌埋下了伏筆。第二處癥候,作者為什么要把包弟送上解剖桌置于死地,卻不把包弟送到鄉(xiāng)下或放它成為流浪狗呢?只要不把包弟留在家里,自然就能保護全家。既然包弟是作者全家的“好友”,為什么作者不給它留下一線生機呢?這在情感上是說不過去的,所以這一點也成為了癥候。其實,從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之后,作者的熬煎中,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安荒鼙Wo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边@里已表明,只有把包弟送上解剖桌,才能保全自己,是不能把包弟送走或藏起來的,把包弟送走或藏起來是達不到保全自己的目的的。為什么呢?顯然,包弟不僅僅是一條狗了,而作者是若有所指的。作者主動把包弟送上解剖桌,是表明了作者的一種姿態(tài),一種主動與有“錯誤”的好朋友劃清界線的姿態(tài),是主動揭露批判好友的姿態(tài),是積極配合專政者的積極認錯的姿態(tài)。如果把包弟另做它種方法處理,都不如這種姿態(tài)立場鮮明,作者認為只有這種鮮明的立場,才能保全自己和全家。第三處癥候,文本倒數(shù)第2段有這樣的句子,“這樣的熬煎是不會有終結(jié)的,除非我給自己過去十年苦難生活作了總結(jié),還清了心靈上的欠債”。如果作者僅僅是為對不起包弟而歉疚、懺悔,那么作者是無法“還清心靈上的欠債”的,因為包弟已被作者置于死地,作者沒有機會還債了。那么作者又何必假定“除非……”這種還債的可能性呢?這是一種“悖逆”現(xiàn)象。細細揣摩,作者有機會“還清心靈上的欠債”的,便是得到那些受到作者錯誤批判而遭受災(zāi)難且至今還活著的朋友的原諒。第四處癥候,作者在最末一段說“即使在‘說謊成風的時期,人對自己也不會講假話”,這說明作者在“文革”期間對他人說過謊,但卻時時面對自己的良心,不會自欺欺人。“對他人說謊”與懷念包弟有聯(lián)系嗎?這種聯(lián)系很含混,算得上一處癥候。“對他人說謊”有可能并不是針對包弟之事而言的,也許另有所指。比如,作者因“說謊”而導致別人受害的一些事,在自己的良心上過不去。
再其次,從“一體兩翼”的解讀觀來看,巴金也一直在為“文革”中自己賣友求存的事而愧疚、懺悔。“一體兩翼”的解讀觀,“即以文本意圖為主體,以作者原意和讀者會意為兩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以文本為基礎(chǔ),有條件地調(diào)動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必要的時候結(jié)合作者及寫作背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以認識世界或加深對世界的認識?!雹軓奈谋局髦紒砜?,若認為作者只是為把小狗送上解剖桌而懺悔,顯然忽略了外圈中的“這樣的熬煎是不會有終結(jié)的,除非我給自己過去十年苦難生活作了總結(jié),還清了心靈上的欠債”“即使在‘說謊成風的時期,人對自己也不會講假話”這些句子對文本主旨的定向。從外圈層的這些句子中,可以得出兩點:一是作者還有機會還清心靈上的債,即所對不起的人還活著;二是作者在“文革”中說過謊且不能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這兩點,文中并沒有具體的內(nèi)容交代,我們不妨從作者其它文章的一些言論中來印證。其實,巴金在《隨想錄·遵命文學》中,已談及自己批判好朋友柯靈的電影《不夜城》一事。當時,巴金迫于上海市宣傳部長張春橋的壓力,寫了一篇題為《謊話一定要給戳穿》的文章來批評《不夜城》,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看《不夜城》,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一開頭你就感覺到別人在向你撒謊,而且強迫你聽那無窮無盡、無邊無底的大謊話。影片不惜工本用了那么多‘美麗的畫面和‘漂亮的顏色來使你眼花繚亂,來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涂脂抹粉??墒悄切┯顾椎漠嬅嬷荒苁鼓阕鲊I,那些虛假的情節(jié)只能使你憤怒。我看下去,我受不了那些顛倒黑白的花言巧語,我受不了那種剝削階級耀武揚威的‘英雄氣概。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新中國,會出現(xiàn)這樣一部美化剝削階級、歌頌資本家的影片,不能不使人感到驚奇和憤怒。
這篇文章,算得上巴金在“說謊成風”的時期所說的謊。當巴金出差回來,這篇文章已發(fā)表在上?!段膮R報》,柯靈已被打倒了,精神和肉體遭到了嚴重摧殘。再之后,巴金了解到事先布置寫批判文章的另一位朋友交了“白卷”,他更暗中埋怨自己太老實。巴金絕不是一位自欺欺人的人,所以,他一直認為是自己害了好朋友,這也一直讓巴金背上了良心債。《小狗包弟》一文是1980年發(fā)表的,而柯靈直到2000年才去世,也就是說,巴金是有機會還清心靈上的欠債的。結(jié)合這段歷史,再回頭來看文本,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實,為了保全自己和全家,而選擇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作者并沒有做錯什么,即使懺悔,也沒有必要那樣深深懺悔,甚至背了十幾年的良心債。如果由包弟一事,聯(lián)想到自己的“賣友求存”的行為,作者為此而長期熬煎、愧疚、懺悔就合情合理了。由此可知,作者并不只是為把包弟送上解剖桌而懺悔,而潛意識里也在為自己的“賣友求存”而懺悔,所以在最后兩段中流露出了這種情感傾向,只是作者不想在這個文本中更多的談及這段傷心往事而已。
參考文獻
①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中心:《語文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頁。
②高建國:《深情中吟出的懺悔》,《名作欣賞》,1988年第5期。
③李華平:《癥候:破譯文本的密碼——文本解讀中的“癥候解讀法”》,《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第1(A)期。
④李華平:《迷失在學科叢林中的語文課——兼評特級教師韓軍〈背影〉教學課例》,《語文教學通訊》,2014年第10(B)期。
[作者通聯(lián):四川雙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