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芳郁
摘要:上訪作為法治時代最為特殊的一個渠道,有著巨大的力量,但這力量在目前依舊是雙方面的,積極方面它保護了當事人利益,樹立司法公正,消極方面它的重復(fù)審理破壞了二審終審等法律制度,破壞了司法威嚴,浪費司法資源。當代的問題正在于如何發(fā)揮上訪的積極意義,糾正不正當上訪心理,限制不正當?shù)纳显L行為,端正上訪者的意識,讓他們理解何為上訪、如何上訪,規(guī)制上訪使真正有冤屈的上訪者的問題能真正得到解決。
關(guān)鍵詞:上訪者;力量;原因;問題;解決
引言:上訪,一直都是一個敏感的詞匯,因為它最能體現(xiàn)政治的穩(wěn)定、國家的發(fā)展。人民,是國家之本,一旦人民得不到保護,國將不國。而上訪,是解決人民冤屈的一種途徑,是一旦地方有了上訪事件,就說明地方出現(xiàn)了人民的意志沒有得到尊重的可能,就有破壞司法公正的行為出現(xiàn)的可能,所以上訪者成了地方政績的“洪水猛獸”,上訪也成為了一個較為隱晦的話題。
40年前,王某因為一堵墻的歸屬將多年的鄰居告上法庭,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解,雙方?jīng)]有達成協(xié)議,張法官最后判定墻所有權(quán)歸屬于王某,在接下來的五年,王某的兒子、丈夫因為吸毒和車禍相繼去世,王某相識的一位算命的先生對他說,是你們這墻的問題,于是,王某又再次找上法院,每日都在信訪處堅持上訪,他的說辭是,“當初就不應(yīng)該判給我,不判給我我的兒子丈夫就不會死,張法官不想讓我們活,他害死我的兒子丈夫,他該償命......”王某每日待在信訪處罵、在法院門口罵,甚至去中院上訪,就這樣,她堅持罵了三十年,最后,民庭業(yè)績最為出色的張法官也堅持了30年,最后還是不堪重壓選擇了辭職。
2013年,法院判決劉某償還張某六萬七仟元,劉某推脫沒錢,兩年沒有執(zhí)行,2015年張某家庭特別困難,急需錢治病,請求強制執(zhí)行一直沒有得到辦理,故她走上了上訪這條道路。
這是我真實接觸到的兩件事兒,也是我接觸到上訪這個主題的開始。
我去過很多地方,我去過北京的信訪接待處,去過基層法院的信訪辦,也和信訪辦的人一起去中院接待上訪者,我面對面采訪過很多普通群眾,也直接采訪過很多上訪者,感觸頗深。我是個上訪的局外人,所以我可以看到上訪者、接待者看到的有所不同的,另外一些東西。
上訪,一直都是一個敏感的詞匯,因為它最能體現(xiàn)政治的穩(wěn)定、國家的發(fā)展。人民,是國家之本,一旦人民得不到保護,國將不國。而上訪,是解決人民冤屈的一種途徑,是一旦地方有了上訪事件,就說明地方出現(xiàn)了問題,人民的意志沒有得到尊重,就有破壞司法公正的行為出現(xiàn),所以上訪者成了地方政績的“洪水猛獸”,每提及“上訪”二字,總會引起一整波動。
杜斌記者在將上訪者群體比作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司法難民,我認為也太過于輿論性質(zhì),上訪者或許是可以說成司法不獨立的受害者,但絕不會是難民!
上訪力量發(fā)揮的主體是有三種人,每種主題都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一種是有真正的冤屈的民眾,一種是時間已久已然無法查證的案件的上訪者,前兩者都是上方法積極力量的推動者,而第三種正是信訪制度實行的阻礙,他們或以自己心中的想法為準則,企圖是法律屈服于他們的理論,甚至以編造的案件去干擾正常司法活動,嚴重影響了信訪的作用。
在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當中,真正利益受到損害請求維護合法利益的上訪者只是少數(shù),這些上訪案件也容易理解,因為請求者有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很好的素養(yǎng),能正常的與人溝通,他既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只是需要司法者的注意,希望案件得到解決;這種積極的上訪,不僅是對
一類他們想要的理往往讓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案件已然經(jīng)過年歲,當事人本身也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只是想秋菊一樣,要個說法,可是怎樣的說法呢,有的案件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jīng)變成無法解決的,證據(jù)無法考證,又怎么去換他們的一個公道呢,他們也只能變成一個個“祥林嫂”,一遍一遍與不同的人重復(fù)著當年的故事,這不僅是上訪者的悲哀也是法制的悲哀,這中上訪者其中最為可憐的一部分人,也是司法的受難者;
最后一種人是最為可怕的一類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屈不撓”,他們?yōu)E用司法資源,或?qū)㈥惼€芝麻的小事不斷放大,或胡亂編造一些事件謠言,大肆宣揚,以天下人負我的姿態(tài)對天下人,無法溝通,他們的眼光只放在自身利益上,惡意的去爭奪額外的利益,他們善用夸張的方式去放大自身的苦痛,從而博得民眾同情,威脅政府。在很多群眾眼里他們是法盲一樣的人物,不能去多做計較,可事實上他們正是利用這一點去迷惑群眾,在與司法者的“博弈”中,他們可以算作上訪等制度的法律“精英”了,模糊的描述是他們的擋箭牌,更是他們在失敗后獨善其身的錦囊。他們中的一些上訪經(jīng)驗者甚至成為職業(yè)者,代表利益集團,去威脅司法執(zhí)行,干涉司法審判,并以此為生。
我曾經(jīng)采訪過很多普通人,問他們對上訪者群體的看法,他們的回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認為上訪者是一個受害群體,腐敗侵害了普通人民的利益,上訪者可以監(jiān)督行政的力量,第二種認為上訪者屬于“無病呻吟”,會哭的孩子有奶有奶吃,無論是否具有法律依據(jù),他們始終以自己的要求為準則,希望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不惜以夸張地形式去表現(xiàn),甚至威脅;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上訪者絕大部分并非是由真正的冤屈,那些真正的司法受難者只占其中的5%甚至更少,混亂的上訪嚴重影響了司法秩序,降低了司法效率。
在我的調(diào)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類被調(diào)查者經(jīng)濟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對本身從事的工作并不得意,第二種和第三種觀點的人經(jīng)濟水平在社會中上游比例較多,但持第二種觀點的人的工作競爭力較其他更大。經(jīng)濟收入與群眾對上訪者的看法有很大影響。記得劉星教授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有人曾反映過這個問題,那說明政府更應(yīng)該重視這個問題,目前上訪處于一個不健康的狀態(tài)之下,不正講的秩序已經(jīng)影響了一部分人的對于信訪的觀點,影響了群眾對于司法的信賴度,更是損害了司法的威嚴,影響了司法的公正性。這也是上訪的力量的一種表現(xiàn)之一。
上訪的力量一直搖擺不定,其積極與消極的意義在當今都存在著,佇立著,在當今只有約束那些真正浪費司法資源的渾水摸魚的上訪者,上訪者理性上訪、合法上訪才能緩解上訪者與執(zhí)法者等之間的矛盾,真正發(fā)揮上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