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東,薛 研,馬雪嬌,韓豆瑛,徐 燕,元永金,趙成珍,張國曉,頡瑞萍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甘肅省針灸推拿臨床醫(yī)學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2.甘肅省康復中心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3.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針灸經(jīng)絡·
鄭氏針法治療干眼癥臨床路徑中針法理論分析*
趙耀東1,薛 研1,馬雪嬌1,韓豆瑛2,徐 燕1,元永金1,趙成珍1,張國曉1,頡瑞萍3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甘肅省針灸推拿臨床醫(yī)學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2.甘肅省康復中心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3.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干眼癥是眼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中西藥物治療本病只能緩解癥狀,而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針刺特別是鄭氏家傳針刺手法在本病的治療上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臨床療效來。筆者在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展開了相關研究,制訂了干眼癥鄭氏針法臨床路徑。為使此臨床路徑能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導針灸臨床,提高鄭氏針法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特從針刺選穴、針刺選術(肺陰不足證、氣陰兩虛證、肝經(jīng)郁熱證)2個方面詳細剖析干眼癥鄭氏針法臨床路徑中針法的理論,以期對鄭氏針法針刺治療干眼癥起到積極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干眼癥/針灸療法;鄭氏針法;溫通針法;進火補針法;涼瀉法;臨床路徑;理論分析
干眼癥又稱為角結膜干燥癥,是以眼睛干澀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中老年眼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西醫(yī)臨床治療主要是以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物和手術等來改善臨床癥狀,既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近年來,鄭氏家傳針刺手法[2]在本病的治療上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療效。筆者在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展開了相關研究,制訂了干眼癥鄭氏針法臨床路徑。為使本臨床路徑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特此分析鄭氏針法治療干眼癥臨床路徑的針法理論如下。
穴位是臟腑經(jīng)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疾病的治療點,更是針刺時所有手法施行的前提條件。鄭氏針法臨床路徑中治療干眼癥主穴:攢竹、絲竹空、太陽、風池[3]。配穴:肺陰不足證配肺俞、尺澤。加減:氣陰兩虛證,加膻中、三陰交、太溪;肝經(jīng)郁熱證,加行間、太沖、陽陵泉。主穴中攢竹、絲竹空、太陽3穴位于眼睛局部,屬于局部選穴法;風池在眼睛的臨近,屬于臨近選穴法;再配合所有的辨證配穴(均屬于遠端選穴法),眼睛的局部、臨近和遠端結合在一起,即“三部配穴法”。從經(jīng)絡上來看,攢竹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而本經(jīng)經(jīng)脈循行起于目內眥;絲竹空屬于手少陽三焦經(jīng),而本經(jīng)經(jīng)脈循行至于目外眥;太陽屬于經(jīng)外奇穴,與手足少陽經(jīng)的攢竹、瞳子髎位置密切,3穴都在目外眥外側,構成了鐵三角。風池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而本經(jīng)的經(jīng)脈循行亦起于目外眥。因而,以上主穴所在的經(jīng)脈都經(jīng)過了眼睛,針刺以上經(jīng)脈上的穴位就能達到疏通眼睛局部經(jīng)絡和氣血的目的。
在經(jīng)典配穴的基礎上,合理選用鄭氏家傳針刺手法成為干眼癥鄭氏針法臨床路徑的核心和關鍵。經(jīng)過科研小組在針灸理論與臨床之間的反復研討,依據(jù)干眼癥臨床辨證分型最終制訂出了相應合理的鄭氏家傳針刺手法,主要有以下3種。
2.1 肺陰不足證
主證:眼睛干澀不爽,不耐久視,可伴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苔薄少津,脈細無力。治宜滋陰潤肺。治法:選用鄭氏溫通針法。溫通針法是鄭氏家傳手法中最為經(jīng)典、臨床利用率最高的一種手法[4]。其核心是補法,在一部范圍內通過2次捻轉補法(向左捻轉9次)和1次提插補法(重插輕提9次)的大補法[5]來實現(xiàn)溫補效應。在主穴攢竹、絲竹空、太陽、風池上行溫通針法,可迅速使氣至病所,在最大程度和范圍內調整眼睛局部的氣血而達到溫通經(jīng)脈、行氣和血之功效。在配穴肺俞、尺澤上施行該手法,肺俞是肺臟的背俞穴,尺澤是肺經(jīng)的合穴,五行屬性屬于水,可達溫補肺氣、助陽化陰、滋陰潤燥作用。通過以上操作,肺陰不足得解,眼睛干澀得緩。
2.2 氣陰兩虛證
主證:眼睛干澀無光澤,畏光易疲勞,視物模糊,口干唇裂,神疲乏力,舌體瘦薄,苔少而干。治宜益氣養(yǎng)陰。治法:選用鄭氏進火補針法。進火補針法是在呼吸補瀉中補法的基礎上,在天、人、地三部范圍內,每一部都施行重插輕提3次的小補法,以促使溫熱感應放散傳導;最后在出針過程中配合開闔補瀉的補法來急捫閉針穴,促使溫熱和溫補效應能夠較長時間停留在穴位內。主穴施行進火補針法,依然可以溫通經(jīng)脈,調氣和血;配穴膻中、三陰交、太溪中行該手法。膻中是氣會,三陰交是肝、脾、腎3經(jīng)的交會穴,太溪是腎經(jīng)的原穴。針刺此3穴可達補益正氣、健脾益氣、疏肝理氣、補益肺腎、金水相生、滋陰潤燥的目的。從針刺的量效上來說,進火補是在三部范圍內進行針刺操作,優(yōu)于溫通針法的一部;進火補施行的是重插輕提3次的小補法,弱于溫通針法9次的大補法;溫通針法是提插補法配合開合補法,而進火補針法是呼吸補法、提插補法、開合補法的集合。因此,溫通針法和進火補針法在針刺的量效上不分伯仲。進火補針法配合穴位具有疏通經(jīng)絡、補氣養(yǎng)陰、滋陰潤燥之功效。
2.3 肝經(jīng)郁熱證
主證:眼睛干澀,視物昏花,可有黏絲狀分泌物,伴見胸脅少腹的脹悶不舒,舌淡,苔薄黃,脈弦細。治宜清肝解郁。治法:肝經(jīng)郁熱證選用鄭氏涼瀉法。涼瀉法的核心是瀉法,在一部范圍內通過2次捻轉瀉法(向右捻轉3~5次)和1次提插瀉法(重提輕插3~5次)的小瀉法來達到?jīng)鰹a效應。在主穴上施行瀉法,可清瀉眼睛局部的火熱邪毒而達清透眼絡、涼血潤燥之功,是為治標。配穴中的行間穴屬于肝經(jīng)的滎穴,五行屬性屬于火;太沖為肝經(jīng)的原穴;陽陵泉為膽經(jīng)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在配穴中施行涼瀉法,行間配太沖可清瀉肝火、通經(jīng)明目;太沖配陽陵泉可清瀉肝膽、柔肝滋陰、養(yǎng)血明目,這是治本。以上手法與穴位的配合,可奏清肝瀉火、涼血明目、養(yǎng)血潤燥之效。
通過對干眼癥鄭氏針法臨床路徑中針法理論進行深刻剖析,做到見微知著、明其源流、探其幽微,對干眼癥鄭氏針法針灸臨床來講不但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的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跨越,才能對鄭氏針法治療干眼癥的研究起到更大地促進和推動作用。
[1]趙小靜.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2):299-301.
[2]徐興華,方曉麗.溫通針法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2,32(3):233-236.
[3]鄭魁山.鄭氏針灸全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55-356.
[4]趙耀東,韓豆瑛,方曉麗.近年來“溫通針法”研究概況[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8):118-120.
[5]趙耀東,韓豆瑛,劉強,等.“溫通針法”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9):919-922.
(編輯 田晨輝)
1001-6910(2017)06-0066-02
R245.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6.27
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建設項目(2305135901)
2017-02-21;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