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春
浙江(上)
1.龍井
西湖盛產(chǎn)佳茗,陸羽《茶經(jīng)》中已有天竺靈隱產(chǎn)茶的記錄,到了明代,龍井茶更被視為絕品。乾隆下江南,于龍井泉賦詩,獅峰胡公廟飲茶,又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龍井茶作為貢茶盛名于天下。
西湖龍井集中產(chǎn)地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云棲、虎跑、靈隱,茂林修竹,云霧為侶,溪澗淙淙。茶區(qū)土壤多為沙質(zhì),通氣透水性強。尤以獅峰土壤含有效酸較多,使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碧透,萌發(fā)輪次多,采摘時間長。歷史上根據(jù)產(chǎn)地生態(tài)條件和炒制技術(shù)的差別,將西湖龍井分為“獅、龍、云、虎”,產(chǎn)地依次為獅峰、龍井翁家山、梅家塢云棲和虎跑,其中以獅峰為最。建國后又歸并為獅峰、梅塢、西湖龍井三個品種。獅峰香氣高銳而持久,色澤嫩黃;梅塢龍井色澤翠綠,味鮮爽口;西湖龍井葉質(zhì)肥嫩,但香氣不及梅塢。
龍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按檔次采摘鮮葉,以早為貴。清明前采頭茶,稱為“明前茶”,嫩芽似蓮心,故稱“蓮心”。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鮮葉7萬個左右,故極為珍貴。谷雨前采摘的稱“雨前茶(二春茶)”,已有一葉一芽,又稱旗槍;三春(快立夏)茶,兩葉一芽,是為雀舌;四春(比三春晚一個月)茶,葉子成片,帶梗,稱“梗片”。
成品后的高級龍井,扁平光滑,大小長短均勻,似碗釘,芽毫隱藏。獅峰龍井呈糙米色。市面上95%以上的龍井均非西湖所出,多為浙江其他地區(qū)仿龍井制法所產(chǎn)之“浙江龍井”。
龍井茶貯藏一個月左右,最適合飲用,此時香氣馥郁而無草青味。高級龍井宜以玻璃杯沖泡,水溫85℃左右為佳,不宜加蓋以防悶熟。
2.顧渚紫筍
顧渚紫筍,產(chǎn)于浙江湖州長興縣水口鄉(xiāng)顧渚山,因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故稱。長興三面環(huán)山,東臨太湖,云蒸霧繞。顧渚所出之茶,見諸陸羽《茶經(jīng)》,評為天下第二茶。陸羽曾于顧渚設(shè)茶園,并有《顧渚山記》以記其事。唐代在此建貢茶院,采茶之際,湖州刺史均奉詔親赴顧渚修茶,盛況空前。顧渚紫筍為貢茶,歷史長達600余年,制作方法歷經(jīng)餅茶、龍團而為散茶,蒸青轉(zhuǎn)為炒青。明清之際,氣象突變,太湖沿岸結(jié)冰,厚可行人。顧渚山茶樹幾乎不存。今日之顧渚紫筍,于1979年試制成功。無論是茶樹品種和制作方法,已不是陸羽時代的紫筍了。
紫筍的采制,于清明前至谷雨期間,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紫筍鮮葉極為幼嫩,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鮮芽葉7.2萬個左右。
成品的極品紫筍,茶葉相抱似筍,葉稍長于芽而形似蘭花,色澤翠綠,銀毫明顯。香孕蘭蕙之清,甘醇鮮爽。
3.惠明茶
惠明茶產(chǎn)于浙江景寧縣赤木山惠明寺與惠明村周圍。曾于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又稱金獎惠明。唐朝時期惠明寺周圍已辟地種茶,但因交通閉塞,罕為人知,獲獎后方聞名世界。
惠明茶區(qū)位于浙江南部,甌江上游,溫和濕潤,土壤以酸性沙質(zhì)黃壤和香灰土為主,宜種茶。山中古柏老松,滋云蓄霧,煙霞經(jīng)月不散。茶樹分為大葉茶、竹葉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品種,以大葉茶樹所制之惠明茶為最佳。
惠明茶的鮮葉標準以一芽二葉初展為主,葉芽大小長短需一致。
成品惠明茶,條索緊秀似魚鉤,銀毫顯露,味濃耐泡,香似蘭花,葉底黃綠明亮。
惠明茶好,附近水也佳。泉眼很多,涓涓細流,大旱不枯。當?shù)厝笋g接竹片引泉水至家中,木桶貯存以備飲用。惠明寺旁之南泉,為整個山區(qū)清泉之最。
4.平水珠茶
平水位于浙江紹興東南,毛茶集中于此地加工,故稱平水珠茶。其產(chǎn)區(qū)包括紹興、嵊縣、蕭山、諸暨、上虞、余姚、天臺、奉化、堇縣、東陽。平水在唐朝已是茶葉集散地,到了清代,浙東茶葉幾乎都在平水加工轉(zhuǎn)運出口。平水珠茶在國際茶葉市場的名聲卓著,似乎遠勝于國內(nèi)。18世紀初,珠茶以“貢熙茶”名風靡世界,茶價之高不亞于珠寶,在國外被譽為“綠色珍珠”,英文名為“Gunpowder”。1984年天壇牌特級珠茶,在馬德里世界優(yōu)質(zhì)食品評選大會上,獲金獎。
平水茶區(qū)東臨東海,北瀕杭州灣,西貼錢塘江,為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環(huán)抱。山嶺盤結(jié),峰巒起伏,溪流縱橫,云霧裊繞,氣候溫和,非常適于茶葉生產(chǎn)。
珠茶加工工藝分初制和精制兩個階段,均已實現(xiàn)機械化生產(chǎn)。初制之產(chǎn)品,屬毛茶,稱為圓炒青或平炒青。毛茶再經(jīng)精制工藝后方為成品珠茶。
珠茶外形圓緊,呈顆粒狀,身骨重實,似珍珠。色澤墨綠,有光澤。沖泡后有果香,味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