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和
摘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在語文學習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確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從六個方面進行具體敘述。
關鍵詞:語文閱讀;大膽質疑;提高能力
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一個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不知道如何質疑。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質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到底要改革什么,我認為改革教法是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改變古板、灌鴨子式的教學方法,通過近幾年的鉆研,在這里列舉幾個例子進行探討。
一、緊扣課文題目,進行大膽質疑。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抓課題進行質疑,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再見了,親人》,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課題的字眼“親人”進行質疑:文中的“親人”具體指那些人?為什么把他們稱為親人?接著導讀課文,學生可以從大體上領會“親人”的共同特點:他們都是為了幫助志愿軍而不惜犧牲自己。在學完課文之后,再次引導學生審題質疑,如“朝鮮人民為什么對待中國人民志愿軍勝過親人呢?”從而啟發(fā)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理會文中寫到的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浴血奮戰(zhàn)的內容,使課文的中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偉大的友誼”得以徹底顯現。正所謂“不似親人勝似親人?!?/p>
二、抓住重點字詞,進行大膽質疑。文中的詞句體現作者在課文中表情達意的獨具匠心,為了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該訓練學生找出句、段中的重點字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用這些字詞,如果換成其它的字詞,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如《爬山虎的腳》一課中寫到“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边@句話中的“拉”字很明顯用得妙,如果把“拉”換成“抓、拽”等好嗎?通過對比,學生不難看出“拉”字不僅有“抓、拽”等詞語說明爬山虎腳的力氣有多大,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作者的情感。再如《蟋蟀的住宅》中寫到“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敝械摹皬椙佟边@一詞語用得惟妙惟肖,采用擬人的手法把蟋蟀休息的情景當作在享受生活的樂趣。從中看出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
三、利用文中重復出現的句子,進行大膽質疑。作者有時為了突出自己的寫作目的,經常應用句子的重復。這并不是簡單的反復,而是別有用心。如《夜鶯的歌聲》中開頭寫到那個男孩坐在河岸邊上,耷拉著兩條腿。手里拿著一塊木頭,不知在削什么。還有課文的末尾再次寫到那個男孩還是穿著那件綠上衣,坐在原來那河岸邊削什么東西,好像在等誰似的。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讀這兩句話誘導提問:“那個男孩到底在干什么?”通過閱讀課文后就知道,他在等敵人的出現,然后把敵人帶入游擊隊的埋伏圈,利用鳥叫聲跟游擊隊聯(lián)絡,一舉殲滅敵人。從而突出表現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高尚品質。
四、抓住反語,進行大膽質疑。如《白鵝》一課中就運用了反語?!鞍座Z的吃法,三眼一板,一絲不茍?!薄鞍座Z吃飯時,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里的堂倌一樣,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钡?,從表面上看,好像作者很討厭白鵝,其實不然,恰恰是反語的運用得當,反襯出作者對白鵝的關愛有加,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五、利用文中的矛盾的地方,進行質疑。矛盾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教學時教師更要重視矛盾的解讀。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開頭第一段寫到:“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蔽覀兛梢砸龑W生針對“焦急”與“耐心”這一對看似矛盾的詞語進行質疑,這時老師拋出一連串的問題:老奶奶為什么焦急?為什么又耐心的等待?從而理解老奶奶因急切盼望靈車開來而焦急,因等不到靈車決不離去而耐心等待,領會老奶奶無限熱愛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六、緊扣文后問題,進行大膽質疑。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問的例子,讓他們看譜彈琴。范文的例子可來自于課文后面的思考問題,來自老師設計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例如《登山》一課,我針對第18自然段設計了一個問題: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寫與列寧戰(zhàn)勝害怕、鍛煉意志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與思考討論,有的說:列寧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寫日出的美麗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說:這是作者寫作的技巧,寫列寧他們登到山頂就該往回走,山頂景色描寫有總結過渡的作用。有的說:列寧冒著生命危險過峭壁,應該要看到日出的美麗才合算。無限風光在險峰哪。有的說:這一段是對列寧戰(zhàn)勝害怕、鍛煉意志的贊頌。學生的解答從段的主要內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寫作特點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個比較全面中肯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這一自然段的存在價值。我緊接著啟發(fā)學生:"老師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有點冷場,接著就從剛才的回答開始思考,一部分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啟發(fā)我們去思考課文中段與文章的關系,指導我們學習作者的寫法。老師小結:這一段就段來理解沒什么難度,但與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顯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價值。以后我們閱讀也需要想一想,多問自己幾個怎么樣?為什么?從分析"問題"著手,逐步指導學生提問要有清楚地指向,語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與思考度。通常是從閱讀文章的普遍規(guī)律上去找問題:第一、理解的重點處;第二、理解的困難處;第三、產生疑問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視打破規(guī)律的提問,往往這些問題的含金量更高。
其實,質疑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讀中思、思中疑、疑中議,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于無疑處生疑,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