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杰
戲曲經典與文學名著,是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傳奇在當下的雙重身份。四百多年來,因其“至情說”深得人心,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劇作中穎脫錐芒、數(shù)世典傳,于當代舞臺更得三昧。
演出樣式種類覆蓋
《牡丹亭》成為今人搬演古代劇目的熱點,涉及劇種類型多、流傳地域廣。最豐富當屬戲曲,其中以昆曲為主力,版本繁多、歌舞精湛,是原著藝術風貌在今世立體呈現(xiàn)的權威代表。另有京劇和多種地方戲曲,大本演出的有贛劇、粵劇、越劇、采茶戲、婺劇、豫劇、秦腔、黃梅戲、北路梆子等,經典折子演出有川劇、閩劇、木偶、青海平弦戲等。戲曲之外的舞臺劇演出有話劇、舞劇、歌劇等。其他非舞臺演出則有戲曲電影、昆曲園林實景演出和電視連續(xù)劇等。
戲曲演出版本流變
當代排演的大本《牡丹亭》很多,分三個歷史時期簡述之。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
昆曲《牡丹亭》顯山露水期。
1953年國風劇團蘇劇昆曲混合版,周傳瑛、朱國梁領銜主創(chuàng),張嫻飾杜麗娘、張世萼飾柳夢梅、朱世蓮飾春香。1957年上海戲校八場版,整理改編蘇雪安、制譜朱傳茗,俞振飛飾柳夢梅、言慧珠飾杜麗娘、岳美緹飾春香、鄭傳鑒飾陳最良、倪傳鉞飾杜寶、馬傳菁飾杜母、華傳浩飾石道姑。1959年北京昆曲研習社十一折版,整理改編俞平伯、華粹深,周銓庵飾杜麗娘、袁敏宣飾柳夢梅。1962年湖南省郴州專區(qū)湘昆劇團七場版,整理改編余懋盛,孫金云飾杜麗娘、郭景榮飾柳夢梅、雷子文飾判官、文菊林飾大花神。
地方戲曲南北相映。
1952年上海光明越劇團《牡丹亭》,建國后第一個大本舞臺版,編劇袁涇、導演貝凡,陳少鵬飾柳夢梅、李忠萍飾杜麗娘。1956年香港仙鳳鳴粵劇團《牡丹亭驚夢》,改編唐滌生,任劍輝飾柳夢梅、白雪仙飾杜麗娘。1957年廣州太陽升粵劇團《牡丹亭》,改編望江南、譚青霜,導演陳予之等,呂玉郎飾柳夢梅、林小群飾杜麗娘。1957年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還魂記》,改編石凌鶴、導演岳忠堂,潘鳳霞飾杜麗娘、童慶礽飾柳夢梅。1957年鄭州市豫劇團《牡丹亭》,改編執(zhí)筆張景恒,華翰磊、車寶玉等主演。1961年包頭市晉劇一團北路梆子《牡丹亭》,改編項在瑜,導演、唱腔設計張建勛,王玉山、武仙梅等主演。
本時期三種戲曲電影。
1960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昆曲舞臺藝術片《游園驚夢》,許珂導演,梅蘭芳飾杜麗娘、俞振飛飾柳夢梅、言慧珠飾春香,上海戲?!袄ゴ蟀唷钡┙秋椈ㄉ?。1960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弋陽腔彩色戲曲藝術片《還魂記》,電影導演黃粲、王家乙,主創(chuàng)同舞臺版。1961年青海電影制片廠攝制平弦戲舞臺藝術片《游園驚夢》,該劇舞臺版移植于1958年,改編袁靜波、劇目導演張元堃、作曲周娟姑,徐幗強飾杜麗娘、李義安飾柳夢梅。
2.20世紀八九十年代
昆曲《牡丹亭》聲名鵲起期。
大陸職業(yè)劇團版本眾多。上海昆劇團三種,1982年七場版,整理改編陸兼之、劉明今,導演楊關興,華文漪飾杜麗娘、岳美緹飾柳夢梅、計鎮(zhèn)華飾陳最良。1994年六場版,整理改編唐葆祥、導演陳明正,梁谷音飾杜麗娘、蔡正仁飾柳夢梅、張銘榮飾花公、成志雄飾花婆。1999年三十四出上、中、下三本版,整理改編王仁杰、導演郭小男,沈昳麗和張軍、李雪梅和岳美緹、張靜嫻和蔡正仁分飾三組杜麗娘和柳夢梅。江蘇省昆劇院兩種,1982年旦本五場版,劇本整理胡忌、導演姚傳薌等人,張繼青飾杜麗娘、王亨愷飾柳夢梅、徐華飾春香。1986年小生本五場版,劇本整理丁修詢,石小梅飾柳夢梅、徐云秀飾杜麗娘。北方昆曲劇院1983年版,整理改編時弢、作曲傅雪漪、導演馬祥麟等人,蔡瑤銑飾杜麗娘、許鳳山飾柳夢梅、董瑤琴飾春香。浙江昆劇團1993年版,劇本整理、導演周世瑞,王奉梅飾杜麗娘、陶鐵虎飾柳夢梅。
昆曲海內外傳播興起,如張繼青版歐洲巡演,大陸各團聯(lián)合赴港臺演出等。另有1999年美國林肯中心大都會版,共五十五出,陳士爭導演,錢熠飾杜麗娘、溫宇航飾柳夢梅。
地方戲曲南風微熏。
1982年上海靜安越劇團《還魂記》,劇本改編紅楓、導演李卓云、作曲賀孝忠,周雅琴飾杜麗娘、楊文蔚飾柳夢梅。1982年江西崇仁縣采茶戲《牡丹亭》,劇本改編張齊、導演周悅文等人、作曲饒興華,張鳳英、湯慧珠飾杜麗娘,張凱庭、楊忠飾柳夢梅。上世紀90年代末江西省贛劇院《還魂后記》,劇本改編黃文錫、導演劉安琪,陳俐飾杜麗娘、沈懷林飾柳夢梅。
本時期一種戲曲電影。
1986年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彩色戲曲藝術片昆劇《牡丹亭》,以張繼青舞臺演出本為基礎,導演方熒,主創(chuàng)同舞臺版。
3.進入21世紀
昆曲《牡丹亭》至臻繁盛期。
浙江昆劇團2001年版上下兩本,下本整理古兆申、周世瑞等擔任導演、周雪華作曲,“世、盛、秀”三代演員:王奉梅、張志紅、楊昆飾杜麗娘,汪世瑜、李公律、陶鐵虎飾柳夢梅,唐蘊嵐飾春香,王世瑤飾石道姑。2001年江蘇省昆劇院精華版,劇本整理張弘、導演周世琮,石小梅飾柳夢梅、孔愛萍飾杜麗娘、李鴻良飾石道姑。2003年上海昆劇團上、下本版,由原三本版整編壓縮而成,入選2002-2003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4年蘇州市昆劇院青春版,三本二十九折,白先勇聯(lián)合策劃制作,汪世瑜、張繼青擔任藝術指導,沈豐英飾杜麗娘、俞玖林飾柳夢梅。
2014年12月,由文化部主辦的“名家傳戲——2014年全國昆曲《牡丹亭》傳承匯報演出”在北京舉辦。由全國昆曲老藝術家聯(lián)合演出上、下本大師版《牡丹亭》;七個昆曲院團分別演出一個版本,上昆的典藏版、浙昆的御庭版、蘇昆的青春版、江蘇省昆的南昆版、北昆的大都版、湘昆的天香版、永昆的永嘉版。
昆曲在此期出現(xiàn)了復古式的廳堂版和園林實景版演出。廳堂版以北京皇家糧倉為代表,2007年5月18日首演至2015年結束。2014年起浙江昆劇團駐場杭州南宋御街演出御庭版,兩者類型相似。園林版以張軍領銜制作的上海朱家角版為代表,2010年6月首演至今。同年蘇州昆劇院也在原昆劇傳習所舊址園林中演出實景《牡丹亭》。
臺灣蘭庭昆劇團在近年也開展了多樣化的小劇場昆曲《牡丹亭》演出,如2012年的《雅韻蘭庭》、2013年的《杜麗娘的紅塵心事》、2015年的《移動的<牡丹亭>》等。
地方戲曲異彩紛呈。
2003年江西師范大學童丹工作室新版贛劇《牡丹亭》,改編曹路生、導演童薇薇、舞美設計韓生,童丹飾杜麗娘、童俠飾柳夢梅。2010年江西撫州市采茶歌舞劇院臨川版采茶戲《牡丹亭》,改編黃文錫、導演涂玲慧、作曲饒新華。2013年江西大余采茶劇團原鄉(xiāng)版采茶劇《魂牽夢繞牡丹亭》,改編裴少行、導演周水生、作曲周小慶。
2012年香港玲瓏粵劇團文學粵劇《還魂記夢》,編劇溫志鵬,李龍飾湯顯祖、柳夢梅,鄧美玲飾杜麗娘、傅氏。2014年廣東佛山市粵劇團《金石牡丹亭》,劇本編撰李居明,李淑琴飾杜麗娘、梁耀安飾柳夢梅、黎駿生飾最良公。
此期越劇《牡丹亭》版本較多。2004年上海新銳小劇場版,編劇、導演劉平,沈倩、盛舒揚主演。浙江越劇團2005年版,改編呂建華、導演俞克平,李沛婕飾杜麗娘、廖琪瑛飾柳夢梅;2014年音樂詩話劇版,改編、導演陶鐵虎,廖琪瑛飾柳夢梅、謝莉莉飾杜麗娘。浙江小百花越劇團2010年版,改編胡小孩、導演汪世瑜,李霄雯飾柳夢梅,徐葉娜、章益清飾杜麗娘。中國戲曲學院越劇畢業(yè)班2014年版,編劇顏全毅、導演王永慶、音樂設計陳國良,陳麗宇、劉志霞飾柳夢梅,陳夢薇、王晴華飾杜麗娘。此版本于2016年由福建芳華越劇團改組為尹派越劇《柳夢梅》,陳麗宇飾柳夢梅、張倩倩飾杜麗娘。
其他尚有2002年安徽省黃梅戲藝術劇院《游園驚夢》,何云主演杜麗娘;2004年京昆合演《牡丹亭》,溫如華飾杜麗娘、魏春榮飾春香、邵崢飾柳夢梅;2006年甘肅省張掖市七一秦腔劇團移植版,王玉娟導演、田勝舉作曲,左秋芳飾杜麗娘、盧娣飾柳夢梅。
本時期一種戲曲影視作品。
2009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五集越劇電視劇《牡丹亭還魂記》,以靜安越劇團原舞臺版為基礎。導演陶海、韋翔東,制片人韋翔東、金靜,藝術指導華文漪、岳美緹,金靜飾杜麗娘、王君安飾柳夢梅、盛舒揚飾春香。
其他戲劇演繹概況
小劇場話劇和大學生話劇。2011年北京繁星戲劇村小劇場青春話劇《牡丹亭》,劇本改編、導演胡一飛,魏楚、季小翔、楊曉童等演出。另外的話劇多數(shù)是近年來由大學生話劇社演出,如西北政法大學、浙江麗水學院民族學院、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四川農業(yè)大學語言學院等等。
當代排演了四部舞劇《牡丹亭》。1984年,廣東省音樂舞蹈藝術劇院舞劇團五場民族舞劇,文學劇本晏勇、惠延虹,由陳愛蓮領銜編導和主演。2008年南京軍區(qū)前線文工團四幕中國舞劇,文學統(tǒng)籌吳國平,編導呂玲、吳凝,主演胡琴心、蘇娜等。2008年中央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劇,劇本改編、導演李六乙,作曲郭文景,編導費波。2012年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出品的當代舞蹈劇《驚夢》,導演、編舞王媛媛,作曲杜薇。
演出量式變化類釋
湯顯祖《牡丹亭》原著共五十五出,完全照搬敷演并不適合現(xiàn)今觀演模式。當代演出的文本類型,從體量上看有折子、半本、概本(大本)、類全本之分, 從內容上看有原著本、刪減本、改編本、解構本之分。
折子戲流行程度最廣、演出頻率最高、涉及劇種更多。常見的折子戲有《勸農》《春香鬧學》《游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硬拷》等。
半本將劇情精簡后保留部分情節(jié),如昆曲中的“旦本”,以杜麗娘為主角,一般從《游園》演到《離魂》;或者是“生本”,以柳夢梅為主角,以其為線索演拾畫叫畫、人鬼幽會、還魂回生等情節(jié)。
概本整體保留柳、杜愛情線索,撇除杜寶軍事行動線、一干家長式人物干涉自由婚戀的情節(jié)。如昆曲的上下本、大量改編后的地方劇種等。
類全本雖然原著兩條線索都存在,但將情節(jié)和唱段進行簡化或壓縮,并不照演原著五十五出,分上、中、下三本演出的多是如此。號稱全本的陳士爭導演版,實際也是做了不少情節(jié)和曲文的改動,而且因為使用評彈等他類藝術形式,使用民俗代替表演藝術,曲解了原著很多意境,自與全本相去甚遠。
原著本指情節(jié)、文辭基本按照湯顯祖原著,比如昆曲折子戲,但從大本戲角度看,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版本演出屬于原著本了。
刪減本指情節(jié)、場次、文辭都做了取舍,所取部分依然能在原著中找到。比較典型的是昆曲旦本,基本上是原著的折子戲串連,折子內部做了少部分刪減。
改編本分兩種,一種是改編文辭依據(jù)原文,情節(jié)變化也謹慎依湯著,比如各種昆曲本《牡丹亭》、弋陽腔《還魂記》等。一種改編是戲劇主體依照湯著,但是文辭唱段、戲劇構造等都做了大量變異,甚至發(fā)揮想象添加情節(jié)。
解構本指今人對劇目進行了主觀拆解重構,用當代的思維或語言去創(chuàng)作,話劇本較多是如此。當然舞劇由于藝術手段的差異,舞臺語言靠著肢體表達,所以舞劇的文學表達也可以視作是解構本。
舞臺呈現(xiàn)旨趣概貌
無論是昆曲還是地方戲,《牡丹亭》演出在各年代的活躍度、藝術視角、感官呈現(xiàn)都有所不同,這是受到了社會背景和時代審美的影響。
串連是最基本的手法。所有演出版本就情節(jié)而論,都是原著中閨塾、游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回生、婚走、重圓等數(shù)十個情節(jié)的串連,無外乎做了一些重組和繁簡取舍。有些改編的劇作家也會就自己的理解去歸納一個分場題目。
唯一不會舍棄的情節(jié):驚夢。以昆曲《游園驚夢》為范本,所有版本決不會舍棄男女夢中相會這個情節(jié),確實這本來就是《牡丹亭》的核心內容,也是該劇浪漫主義精神的起點和基礎。
原著成為一個母體。今人搬演時除昆曲外鮮有使用原著文辭,僅以湯翁傳奇為母本,取自己所好的篇章或節(jié)點重新編寫。但是斷章式、串聯(lián)式、臆造式、重組式、新構式等手法,往往取其一面而失之一體。
撇棄副線是大多數(shù)改編者的選擇。所有演本都突出了生旦愛情故事本身,基本遺忘了社會、人文、故事結構技巧等背景。柳、杜曠世愛情的背后是當時社會對自然人性的壓抑和磨滅,及來自家長和社會倫理概念的強大阻力。當代演出中很少具體涉及到這部分戲劇情節(jié),他們的愛情就失去了生發(fā)的土壤和升華的動力。
萬變與不變。由于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思考角度、用不同的藝術手段進行不同的再創(chuàng)造,故而劇本與文辭、舞臺與服化、歌唱與音樂等都處在多變之中,不變的是杜麗娘生生死死的故事核心。但語言、語體、技術變異帶來的作品格調差異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降低了該劇的藝術品位。
柳夢梅的“復活”。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對柳夢梅的認識也許他只是杜麗娘完成人生運營的一個道具,主體性和能動性都是在杜麗娘這邊,《牡丹亭》演出也多是以旦角為主,歷史上與杜麗娘瓜葛萬分的也是女性居多。但當代創(chuàng)演中柳夢梅的能動性大大提高,甚至將其提升為主角,這其實對于更好地理解愛情主體雙方的關系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多劇種的演繹無疑豐富了《牡丹亭》的表現(xiàn)力,而當代人的想象力、破解力、重塑力則更加鞏固了該劇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