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ir Muhammad是約克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他在最近出版的新書《與不公對抗:在個人主義時代的社會激進主義》中論述道,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倫理消費并不是通往社會變革的橋梁、而恰恰是阻礙;如果要構建有效的社會變革運動,首先需要從脫離個人主義的路徑依賴開始。
他進而闡釋說,表面上看,消費者被鼓勵“用錢包在投票”——也就是消費者通過實際的消費選擇聲張了他們的訴求、轉而促使生產商們提供越來越多的“有道德的產品”。然而事實上,這聽起來很“民主”的想法一點也不民主,因為有些人的錢包就是比別人的鼓,這就意味著“選票”本身的分配不均;與此同時,消費的個性特征與我們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之社會屬性兩者中間天然存在悖論,前者并非通往后者的橋梁,而是一種背離。
除了“錢包有鼓有癟之分”之外,也有分析人士總結了“購買即投票”是一個錯誤迷思的若干理由。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的書作家、創(chuàng)意者Sami Grover在其博客中發(fā)表觀點稱,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來推動社會變革的效力不應被過度解讀。他列舉的原因包括,消費行為的即時性意味著長期思維在這個行為中可能的缺位;主流的社會變革一定需要法制和政策層面上的保障,而僅寄望于消費者“有社會責任感的購物行為”來推動監(jiān)管可謂杯水車薪;從資源節(jié)約型的消費模式角度而言,真正有價值的“美元選票”或許正是那張“未花出去的美元”(也就是說,無論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情懷有多么深遠——“他/她首先下手的難道不應是克服購物成癮本身嗎?”)
“所以說,綠色的生活方式應該是更廣泛的、企業(yè)社會公民的文化和政治參與的一個‘延伸、而不是作為‘替代,”他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