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晶, 譚成玉, 孔 亮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huán)境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天然產物化學課程案例教學模式
李敏晶, 譚成玉, 孔 亮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huán)境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天然產物化學課程是大連海洋大學海洋化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必修課。隨著現代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變,對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從案例教學模式設計、案例教學內容規(guī)劃及案例教學模式實施體會等方面分別探討了課程組教師針對天然產物化學課程進行案例教學模式研究的成果,并對取得的效果進行了分析。
天然產物化學;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天然產物化學課程是面向大連海洋大學海洋化學專業(yè)研究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了解天然產物中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化學結構、理化性質、生物活性和應用及其結構的研究和表征的前沿方法及合成途徑等內容的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1-2]。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涵蓋較廣,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使學生對該課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師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根據授課計劃施教,學生被動接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己對課程內容的思考和理解以灌輸的方式教授給學生,需要學生主動思考的部分很少,因此教學效果往往不佳。當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課程功能的轉變,即改變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而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作為引領者的新教學模式的應用。案例教學模式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應運而生。案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過程。學生能夠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研究進行學習、歸納和總結,并可以激發(fā)自主分析問題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真正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目標。因此課程組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該課程展開了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
案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前安排相應的資料供學生閱讀,在課上由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而是要學生自己思考、總結,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緊張、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要發(fā)表見解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同樣,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和解析,合理地設計教學模式,并能夠按照授課計劃精心控制課程節(jié)奏、合理安排課堂時間,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探討案例教學模式時,筆者所在課程組經過反復研討,總結出設計案例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案例事件應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一旦提出,學生就應有所了解,這樣較易讓學生產生真實感和參與感,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知識的熱情;其次,案例的選取最好有一個完整的事件,該案例涉及的相關內容和數據豐富、詳實可查,能夠讓學生了解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再次,案例的選取應兼顧專業(yè)性和趣味性,針對的課程專業(yè)知識應層次分明,通過案例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最后,必須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如PBL、分組討論、集中討論、撰寫總結報告等來完成具體的案例教學目標。
按照上述指導思路,課程組針對天然產物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共設置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瘧疾與奎寧、紅豆杉與紫杉醇、大豆異黃酮、青蒿素與諾貝爾獎[3]、人參與人參皂苷、青霉素、花青素與葡萄酒鑒別等。下面以案例瘧疾與奎寧為例解讀案例設計的條件。①該案例中設計了一種眾所周知的傳染病“瘧疾”,雖然近年來該病癥未見報道,但是大多數人對該疾病都有所耳聞,滿足了案例對于知名度這一要求。②奎寧是繼嗎啡后研究最早的生物堿之一,因此對于該化合物的研究資料豐富且詳實,方便學生查閱大量相關文獻數據,并根據課程需要進行自主學習和分析。③瘧疾與奎寧案例中涉及很多趣味性的小故事,例如1693年康熙皇帝得了瘧疾,病情嚴重,法國傳教士洪若翰進獻金雞納霜(也就是奎寧),治愈了康熙帝的瘧疾。在該案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內容,同時兼顧案例中涉及的奎寧,也就是生物堿及其活性這一重要的知識點。④根據該案例所需達到的教學目標確定學生案例研讀、信息查閱分析的范圍,針對案例設計4~6個行之有效的設問,撰寫案例教學實施計劃。
案例教學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案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通過案例焦點問題設計將所涉及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引導出來,同時還要利用合理的教學設計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增強課堂互動,從而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點。天然產物化學是藥學、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多知識交叉學科,該課程難點和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涉及專業(yè)知識量較大。通過PBL模式,每個知識點均由具體案例出發(fā),所提問題既是引發(fā)學習的導火線,又是串接具體知識點的橋梁,不僅是教學的起點,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動力。
現以案例“青蒿素與諾貝爾獎”為例介紹課程組對于案例教學內容的規(guī)劃。第1步:教師結合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以青蒿素為案例教學的出發(fā)點公布學習的案例材料及在學習過程中需思考的具體問題(圖1),通過問題把青蒿素與課程中萜類的知識內容進行銜接(圖2);第2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進行課前預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材料閱讀、查閱和整理,最后形成報告;第3步:在課堂中以PBL的方式,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知識點進行銜接、歸納和拓展;第4步:教師提出一個“難點”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做出回答,最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總結和教師答疑。
圖1 案例焦點問題設計Fig. 1 Design of case focus issue
經過1學年的案例教學模式實施,課程組教師發(fā)現在案例教學模式下,學生上課過程中要回答問題、交流討論,需要時刻進行思考,這樣能夠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避免了灌輸式教學中課堂的乏味現象;另外,案例教學模式由于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深刻。同時,課程組教師發(fā)現在執(zhí)行案例教學模式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因為修讀天然產物化學課程的研究生人數較少,所以分組討論效果不佳,分組討論時小組成員應多樣化,男女比例盡量均勻,這樣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才能表達出不同意見,學生對案例的理解才能深刻。若學生人數較少,分組討論只能設置為集中討論,不能較好地烘托出討論課中的熱烈氣氛,因此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有,由于案例教學過程的評分方法較為繁瑣,學生回答問題、分組和集中討論時的表現及報告撰寫的質量等均為得分的一部分,而對于每個學生在分組討論時的表現,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進行這部分評分時就容易出現模糊不清的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對課程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不斷完善案例教學模式和內容,才能培養(yǎng)出更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及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圖2 焦點問題與知識點的銜接Fig. 2 Connection between focus issue and knowledge point
[1] 吳立軍.天然藥物化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2] 徐任生.天然產物化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徐靜,楊建新,李嘉誠,等.天然產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3):17-18.
Cas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LI Min-jing, TAN Chen-yu, KONG Liang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Dali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The course of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who major in marine chemistry.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demand of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more and more urgentl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ase teaching mode of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ase teaching mode design, case teaching content planning, case teaching mode experience and so on. And the obtained achievements were analyzed.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Ca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大連海洋大學研究生優(yōu)秀教學案例建設項目(dhdy2015090 2);大連海洋大學研究生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dhdy20150201)。
李敏晶(1976-),女,遼寧大連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天然產物化學研究。
2016-10-21
S -01;G 642
A
0517-6611(2016)34-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