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摘 要: 語文教學必須在提高學生的主觀判斷能力方面進行思考,把握分寸,運用貼切的語言對文本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判斷。本文對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主觀判斷能力培養(yǎng)的相關思考,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關鍵詞: 閱讀教學 主觀判斷 策略思考
中考給師生帶來的思考是不盡的,尤其是教師。2016年中考后的熱點話題是什么?還是語文試卷中主觀題的判斷。其題目不是那么復雜,可學生卻失去不少分值,令人不敢相信的是,有學生的主觀判斷題竟然失去近一半的分值。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學生的主觀判斷怎么就這樣拿不準呢?是學生沒有判斷的能力?是學生參考時還是那樣的心不在焉?其回答都應當是完全意義上的否定。教師,必須多思考學生主觀判斷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學生主觀判斷能力培養(yǎng)需學生深讀文本
錢夢龍先生,是語文教學界的大師,致力于中學語文教學和研究數(shù)十年,創(chuàng)造許多語文教學研究的業(yè)績,令所有熟悉先生的同行嘖嘖稱贊。有弟子事從于先生時,曾問及其語文教學之比較寶貴的經(jīng)驗,先生的回答竟然很簡單,即讓學生老老實實地讀書。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人們曾經(jīng)直接或間接地欣賞過先生所執(zhí)教的《愚公移山》,他將學生老老實實地讀書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文言字詞的理解由學生讀:學生便比較理想地讀出“年且九十”的“且”,讀懂“始齔”的年齡,讀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的省略句式。相關文本之文學和文化層面的感悟,也是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于是讀懂《愚公移山》中的人物關系解讀,讀懂人物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這給我們以啟迪,如果平時的閱讀教學都以學生的讀構建教學對象實際知識體系,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那么學生的主觀判斷能力會得以增強。中考現(xiàn)場答卷,學生的主觀題的回答完全是自己的個性化行為,雖然考試時學生是不可能完全進行非默讀性閱讀的,但還是需要學生用心讀,讀仍然是學生進行主觀判斷的根本。如果平時不能讓學生漸漸地“燒好香”,臨時“抱佛腳”是肯定不行的。
二、學生主觀判斷能力培養(yǎng)需學生多接觸生活
學生閱讀感悟之主觀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以一定的生活實踐予以支撐,因為學生缺失生活的體驗,從根本上失卻主觀判斷的能力,對生活現(xiàn)象,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無論是本民族的還是全人類的,都不可能形成閱讀感悟基礎上的比較正確的判斷?,F(xiàn)在的學生,應當說接觸生活的渠道比較開闊,因為學生所涉獵的生活資源都能夠通過不同的途經(jīng)進入學生的視野。但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閱歷又怎樣?應當說還很不令人樂觀。如果夸張一點說,現(xiàn)在的初中生有不少就是自身生活以外的盲人。他們在封閉而又緊張的環(huán)境、氣氛里和學習著,致使他們很少與豐富而又廣泛的社會生活接觸,學生很少關注校外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姹紫嫣紅的生活經(jīng)常性地與學生失之交臂。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是形成不了正確的主觀判斷的。只要我們的心誠一點,心熱一點,學生就可以經(jīng)常性地接受豐富生活的熏陶感染。我們可以利用微課程的形式,以極短的時間再現(xiàn)文字、圖片、畫面渾然一體且文圖并茂的生活原型。如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很多,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比較激烈的碰撞,產(chǎn)生諸多的沖突。對這些熱點問題,如果我們稍加關注,那學生所產(chǎn)生的不僅僅是對某些現(xiàn)象的諳熟,完全可以產(chǎn)生正確的判斷,還可以在產(chǎn)生正確判斷的基礎上,樹立責任意識,產(chǎn)生責任感。學生接近社會生活的途徑比較廣泛,可以是實地觀察的,可以是文本閱讀的,也可以是網(wǎng)上百度的,還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一個個有意義的交流互動。
三、學生主觀判斷能力培養(yǎng)需學生多熟悉方法
應當說凡事都是有方法的,簡單的事需要運用簡單的方法完成,復雜的事需要運用復雜的方法解決。人們?yōu)槭碌南嚓P方法,有時不是口授能夠解決的,而需要具體的人通過實踐性的操作解決,甚至是感受。學生主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感悟實踐,掌握一定的方法,熟悉具體的操作策略?!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古往今來人們都比較諳熟的真理,賴于它人們做著學問,甚至做著大學問。平時閱讀感悟的主觀判斷,把權利和時空還與學生,讓學生多做“絕知此事要躬行”的事。如和學生一起探討高爾基《童年的朋友》的文學和文化意義,作者是前蘇聯(lián)最偉大的文學家,作者筆下的外祖母是作者最為知心的朋友,作者深愛著自己的外祖母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得以充分的流露。應當考慮的是,對于高爾基學生不熟悉,高爾基的童年學生更是所一知半解,這應當就是學生產(chǎn)生正確判斷的絆腳石。教學時,筆者讓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探究時,讓學生尋覓高爾基的童年。學生便在比較自覺的基礎上,獲取到許許多多關于高爾基童年的故事。學生便從這一串串的故事中知道真實意義上的高爾基。學生感到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長輩,可高爾基卻在作品里說外祖母是他的“朋友”,有比較豐富的意義。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感受,獲取主觀而又正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鄧翠勤.提高農(nóng)村初中生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策略初探[J].中學語文,2014.
[2]姜鴻翔.90年代全國中考閱讀命題走向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1999.
[3]李兆兵.現(xiàn)代文閱讀主觀題解題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