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身后的文明:道路的起點與終點

2017-01-07 13:15:20周勇
長江文藝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古道云南道路

編者按:

2017年,雜志新開《漫游者》專欄,逢單月刊出。

作者周勇平生最自豪的經(jīng)歷是:曾跟隨馬幫沿怒江峽谷到西藏察瓦龍、察隅;徒步沿博南古道翻越瀾滄江峽谷、怒江峽谷、高黎貢山抵達緬北金三角;參與史迪威公路考察,穿越緬北野人山抵達印度雷多。周勇說:“我一直自稱是云南高原的漫游者,就是我的旅行比較隨意而自由,沒有明確的目的地。更注重行走的過程和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向后退的行走。即從現(xiàn)在向過去的行走。發(fā)現(xiàn)一些沒有被現(xiàn)代社會影響的、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時間的事物。因為我相信在云南或其他地方仍然會保存著很多古代生活的樣本,那里的人像他們的祖輩那樣生活,一直到現(xiàn)在——當我注視他們的時候。”

在我的漫游經(jīng)歷中,云南高原似乎永遠是一個人類道路的博物館,時至今日,在重重大山的橫斷山脈中你仍然會不時看到馬車、牛車或只能靠腳力行走的山路。汽車、高鐵、飛機的出現(xiàn)并沒有“取代” 或“覆蓋”這些在云南高原延續(xù)了幾千年的道路。腳力時代、畜力時代、蒸汽機時代、發(fā)動機時代,不同時代的道路在高原上并存這是一個長期而且不可改變的事實。

在一段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云南在人們的印象里始終是一個閉塞保守、遠離文明中心地帶的地方。橫斷山脈隆起的高原,阻擋了生活在黃河沿岸的人們眺望云南的視線。與當時發(fā)達的中原漢文化相比,云南很像是一個處于文化邊緣的“異類”,始終游離于以黃河流域為發(fā)祥地的文明之外。由于地理與交通的障礙,中原人或出于孤陋寡聞,或出于偏見,對處于化外之地的云南的想象,肯定是遙遠與蠻荒的。“西南夷”的稱謂,多少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這片隆起的高原大地在認識上的固執(zhí)與偏見。這種固執(zhí)與偏見一直持續(xù)了很多年(當然西南夷并不單指云南)。這其實是中原漢文化中心論和“一點四方”的時空概念在作怪。

事實上,云南應該是中國版圖上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只是它的開放不是向內(nèi)而是向外,向南、向西,沿著河流的引導走向印巴次大陸及中南半島。這條被后世史家們稱為“蜀—滇—身毒道”最初的開辟者,是生活在這片起伏不定的高原之上的不安分的商人,面對被無數(shù)條河流切割得支離破碎陡峭不已的高原,這些商人們顯得毫不保守,他們用腳板在陡峭的高原之上踩出一條世界上最艱難的道路。只是我們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磿Ω咴獾牧硪粋€大陸有著如此狂熱的激情?這種激情甚至似乎超過了與自己同屬一個祖先的中原。從這條被后來的學者們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來看,生活在這片紅色高原的人群似乎更熱衷于與身后的印度商人們溝通。西南夷地域與中原封建王朝的最初的戰(zhàn)爭,也是因為道路而開始的。西南夷地域的部落頭領們用戰(zhàn)爭來阻止沿著道路不斷侵入的中央王朝的勢力,可是他們似乎并不拒絕沿著身后的道路而來的印度洋文明的有形與無形的滲入。有一個最現(xiàn)成也是最省力的解釋:巨大的商業(yè)利益的驅(qū)動,使他們成為了古老的中國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商人。

事實上這條被后世史學家稱為“蜀—滇—身毒道”的古道,是一條遠古時就已經(jīng)存在的河谷自然通道。春秋之前,它是一條南北民族遷移、民間貿(mào)易的自然通道。戰(zhàn)國之后由于商業(yè)的發(fā)展,這條古道逐漸演化為一條巴蜀商人秘密通商的民間“走私通道”。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紀,便有馱著蜀布、絲綢、漆器的商隊從蜀地出發(fā),直達騰越與印度商人交換商品,或繼續(xù)前行到達伊洛瓦底江上游,越過親敦江和那加山脈到印度阿薩姆邦,然后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再抵達印度平原?!案`出商賈”、“無所不通”,是史籍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印度和中亞的玻璃、寶石、海貝,當然還有宗教與哲學,也隨著返回的馬幫,進入始終被中原認為是蠻荒與不開化的西南夷地域。而此時中原正與強大的匈奴民族作戰(zhàn),加之航海業(yè)的不發(fā)達,因而著名的北方絲綢之路與同樣著名的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尚未開通。于是這條從西南通往印度的古道,便成了當時中國與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可是當時的中國統(tǒng)治者們,對這條通向印度的民間“秘密通道”全然不知。這樣的情形大約持續(xù)了約兩百年之久。這一秘密的民間商道的發(fā)現(xiàn)始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稟報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見到蜀布與邛竹杖及蜀郡商人私下通商身毒(印度)、大夏的情形。此前雖然自秦朝以來的歷代帝王們就已經(jīng)開始大規(guī)模地經(jīng)營西南夷道,然而他們只是想通過道路來拓展自己的疆域,從而更有力地控制那些處于版圖邊緣的封閉蠻荒的地域。他們并不知道在這條古道的身后,他們的臣民們早已與異域鄰邦互通有無了。因而這條遠古時就存在的民間商道,直至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后,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帝王的視野。此后這條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已經(jīng)不再是一條秘密的民間通道,開始逐漸成為一條由官方維修管理的“國際大通道”。

如今人們對道路已經(jīng)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沒有人會拒絕道路抵達自己身旁。讓道路更加寬闊更加通暢最好是 “高速”或“高鐵”。這是現(xiàn)在所有人的想法。拒絕道路在今天是愚蠢而難以理解的。然而我們今天的想法與當年西南夷地域的部落頭領們的想法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他們對道路的理解似乎更傾向于部落利益上的考慮,雖然開道能給他們帶來中原先進的物質(zhì)文明,可是道路的開通對于這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首領而言,在失去封閉的同時也將失去領地的獨立性。道路將使他們封閉的部族權(quán)益遭受極大的威脅。于是阻道、殺吏成了土酋們反抗中央王朝最為普遍的手段?!拜m殺略漢使”、“奪幣財”,用武力拒絕道路的開通?!捌仗熘?,莫非王土”是所有中國封建帝王們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平求道不行,當然只有求諸戰(zhàn)爭。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漢發(fā)三輔罪人,因巴蜀土數(shù)萬人,遣兩將軍郭昌、衛(wèi)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古道上于是開始了重演中國歷史上并不鮮見的關(guān)于道路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jié)果自然是強大的中央王朝沿著道路的開拓,將自己的勢力一直延伸到南方絲綢之路國內(nèi)的最后一段“永昌道”。有一首在當時廣為傳唱的歌:“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瀾滄江古渡口)。渡蘭滄(瀾滄江),為他人?!比缃襁@首具有漢代古風的歌謠在史籍里仍然隨處可見。

其實在秦統(tǒng)一前,對西南夷道的開發(fā)就已經(jīng)開始了。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父子便開始修筑從成都沿岷江而下的道路,史稱“焚道”。西南夷,是一個地域概念,是秦漢時期對今天云南全境、貴州西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越南北部廣大區(qū)域的統(tǒng)稱;它也是一個族群概念,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對居住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的夜郎、滇、句町、叟、昆明邛笮等部族的總稱?!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份d:“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shù),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shù),邛都最大;此皆魅結(jié),耕田,有邑聚。”這說明在夜郎、滇、邛都等區(qū)域內(nèi)已發(fā)展成為定居的農(nóng)業(yè)文明。(參見范建華著《西南古道與王朝開邊》一文,載于《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秦帝國建立之后便派常頞“開道置吏”,將西南夷置于秦王朝的統(tǒng)一管理之下?!俺nO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背nO修筑了第一條由四川通往云南的官道——五尺道,從而達到“置吏”的目的。“五尺道”起于今四川宜賓,經(jīng)高縣、筠連,入云南鹽津、大關(guān),經(jīng)昭通、鎮(zhèn)雄,折入貴州畢節(jié)、威寧,再人云南宣威,抵曲靖。 “五尺道”是在民間古道的基礎上,由政府組織修筑的第一條到達云南的道路。然而短暫的秦王朝只將五尺道修至曲靖便消亡了,“十余歲,秦滅”。剛開通的官道又中斷了,所置的吏也就自然廢棄了。然而秦朝的開道置吏經(jīng)營西南夷的辦法,為后來的歷代王朝所沿用。道路所及的地方,也就是歷代中央王朝勢力所及的地方。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總是要編織一張如同蛛網(wǎng)般縱橫交錯的道路圖。道路像血管一樣從中央王朝的核心輻射到所有的角落。這是一個中國歷代從未間斷過的現(xiàn)象。

真正大規(guī)模開發(fā)西南夷道,是在西漢王朝漢武帝執(zhí)政時,其間三十多年的時間經(jīng)歷了兩度興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開南夷道,據(jù)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載:“鑿山開閣,以通南中,迄于建寧,二千余里。山道廣丈余,深二三丈,其鑿之跡猶存。”南夷道的開鑿過于耗傷民力,唐蒙又用漢“軍興法”嚴厲鎮(zhèn)壓不服及不力者,引起了“巴蜀民大驚恐”,以及朝廷內(nèi)一些大臣的反對。司馬相如力排眾議,并“請以身先之”,親自主持開通“西南夷道”。此后以蜀郡成都為起點的由東西兩路進人西南夷地區(qū)的道路全部鑿通?!妒酚洝て綔蕰份d:“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余里,以廣巴蜀。”然而開鑿西南夷道的工程實在過于巨大,征發(fā)開道的士卒均為巴蜀之人,曠日持久的工程使巴蜀民眾不堪其苦,紛紛要求罷西南夷,且西南夷土酋又數(shù)攻吏,阻道,“殺長吏、燔燒邑郭、剽掠百姓、骸骨委積、千里無人”。類似的記載在《后漢書·西南夷傳》及各帝紀中俯拾皆是。朝廷內(nèi)部又有以御史大夫公孫弘等人為首的“罷西南夷派”的反對。而當時漢武帝所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平定北方匈奴這個關(guān)系國家與民族存亡的大事。于是,“秋,罷西南夷”。自此,曾經(jīng)轟烈的開鑿西南夷道的活動便被擱置起來。

西南夷道的再度高潮是在四年之后,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歸來。與第一次開鑿西南夷道相比,這一次漢武帝開道的決心相當堅定,因為第一次開道不過是中國歷代帝王頭腦里根深蒂固的“一點四方”的心理作祟,即以中原 “天子之國”為中心再向東南西北四方延伸。在這種中原漢文化本位的歷史文化觀中,“西南”不過是“一點四方”的某種擴展,這種擴展可以使?jié)h武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漢文化中心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其實幾乎所有的中國封建帝王都概莫能外)。因而它可以被中斷或者被擱置。而這一次就不一樣了,因為此時開鑿道路已經(jīng)不僅僅是設郡置臣“擴展四方”的問題了,它意味著將要開辟一條直通身毒、大夏的國際通道。具有世界眼光的漢武帝表現(xiàn)出了一種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氣概。他用軍隊作為先驅(qū),強行開道,以通大夏。當他用武力將西南夷道通至滇西洱海地區(qū)時,他仍然始終如一地貫徹著他的通道大夏的既定目標,“通博南山,度蘭滄(瀾滄)水,置巂唐、不韋二縣”。直至南方絲綢之路國內(nèi)的最后一段“永昌道”開通。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立了漢王朝開拓與經(jīng)營西南的最邊遠的郡——永昌郡,也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最后一個國內(nèi)、國外物資集散地。至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連成一線,南方絲綢之路全線(國內(nèi))貫通。為了保證國際通道的暢通,漢王朝除了以軍隊作保證之外,還采取了一系列后繼措施,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在道路沿線設置郵亭、驛站, “移民實邊”和“屯田”。將稠密的內(nèi)地人口大量遷至邊地,“徙死罪及奸豪實之”。如不韋縣正是因囚徒秦相呂不韋子孫后人發(fā)配于此而得名。這種政府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行動,實際上也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化遷移,古道仿佛一條文化的河流,中原文化通過道路源源不斷地向云南邊地流淌,也使云南陡然增加了許多外來人口。這些為數(shù)眾多的外來人口雖然身在異鄉(xiāng),但他們的目光永遠注視著他們曾經(jīng)生長過的中原。從此,這片遙遠的“蠻夷之地”與中原,便有了一種無法割舍的血緣聯(lián)系。而云南的本土文化也開始出現(xiàn)中原化或反化的痕跡。

—條原本隱秘的民間商道,在漢武帝窮兵黷武之后,終于成為了一條被中央王朝控制的“官道”。于是這條古道不再是商旅們的專利。當然開通后的官道與原來民間的“蜀—滇—身毒道”并不完全一致。隨著歷代王朝的更迭、興衰和時代的變遷,主干道的某些區(qū)段有所變更,并有支線逸出。然其總的走向仍然如前。

南方絲綢之路均以成都為起點,向南分為東西兩條主道,其間雖有分支和穿插若干支道線,均是圍繞著這兩條主道,即“西夷道”與“南夷道”。西夷道沿耗牛道而行,經(jīng)邛萊、雅安、漢源,渡大渡河穿越清溪關(guān)進入涼山,沿安寧河谷至西昌、會理,渡過金沙江抵達攀枝花,翻越川滇交界方山之后進入云南的永仁、大姚而至大理。因此道從邛萊至西昌段是西漢司馬相如為經(jīng)營“西夷”而開,故名“西夷道”,又因通過越西境內(nèi)的“靈關(guān)”,故又名“靈關(guān)道”。

東道亦始于成都,沿岷江順流而下,經(jīng)眉山、樂山至宜賓,跨金沙江沿“五尺道”經(jīng)云南鹽津、大關(guān)至昭通,向南過會澤、東川而至曲靖,折而往西可至滇池以南的晉寧,爾后西行經(jīng)楚雄、南華而抵大理與西道會合。東道系先秦李冰、秦代常頰和西漢唐蒙等先后開鑿,故名“南夷道”。與西夷道一并合稱“西南夷道”。西夷道與東夷道交匯于普棚驛后,一并合稱“永昌道”。此后越過瀾滄江便來到舊稱“永昌”的保山,再越過怒江之后,便可有數(shù)條道路進入緬甸、印度、泰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這條中國最為古老的道路是由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三條主道構(gòu)成。這三條道路在不同的時代,其名稱亦有所不同。如西夷道在唐代又稱“清溪關(guān)道”或“會同路”,東夷道稱“朱提道”、“石門道”。

在回顧了云南的過去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地理對于云南文化的影響是多么重要。云南封閉的地形使中原人不易深入,所以云南人長期保持自己的“夷狄”風貌。而且云南似乎從未有過大的民族遷移與融合,在云南這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道路是崎嶇山路的情況下,像草原游牧民族那樣東奔西竄不太可能。因而云南人似乎總是以默然的心態(tài)緩慢地向前發(fā)展,所以古代的云南人與現(xiàn)代的云南人除了服飾、文化稍有差異外,基本上是沿襲過去(尤其是在道路仍不發(fā)達的邊遠地區(qū))。地理的阻礙使云南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因為北面的烏蒙山、橫斷山脈的阻隔,大大地削弱和延緩了自秦統(tǒng)一中原以來漢文化向云南的推進;并且由于多種多樣的原因,云南與中原保持著不是治外、羈縻就是教化與被教化的關(guān)系。因而云南的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邊疆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混合文化。云南是一個處于多重交匯的重要地帶,是一個文化碰撞的特殊區(qū)域。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太平洋國家,然而二千多年前的西南人卻從身后,向崇山峻嶺中開辟了一條通向印巴次大陸及中南半島的道路。這條中國最古老的道路,使中原人眼中蠻荒的云南,居然成為了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古老的中國最早的“開放的前沿”。當西南的商賈們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上至少已經(jīng)進行了兩個世紀的“國際貿(mào)易”后,中原的商人們才馱著絲綢從西北進入歐洲,又過了一千多年后,著名的海上南方絲綢之路才發(fā)展起來?!澳戏浇z綢之路”使居住在高原之上的閉塞的云南,敞開了一條通向大海的通道。印度洋的海風于是從古老的道路上吹入這片隆起的高原。這條最初由商人們開創(chuàng)的民間通道,它的原始動機當然只是和金錢有關(guān)。但是道路一旦打通,在道路上行走的肯定就不僅僅是絲綢、茶葉、珠寶或是別的什么了,比如說宗教、異域文化也會隨著馬幫的行進而涌入。源于印度次大陸的佛教由此而向東擴散,中原儒家文化亦從這里向南繼續(xù)傳播。保山地區(qū)博物館副研究員、考古學家耿德銘先生告訴我:云南是中國宗教品系最為齊全、寺廟類型最為豐富的地方。既有漢傳佛教的寺廟類型,又有藏傳佛教的典型寺廟,也有南傳佛教的獨特的緬寺;既有大型的道教宮觀,也有小型的原始神祠;既有漢式清真寺、教堂類型,又有阿拉伯式清真寺、歐式教堂類型。很顯然,云南文化的混合性是源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是說地理造就了云南文化的這種性質(zhì)。云南無論是氣候還是江川河流、地理文化及交通,都無可避免地是印度洋區(qū)域與太平洋區(qū)域的接觸點與交匯處。而且當兩大洋文明交鋒時,云南不是抵抗,而是兼容并蓄,自然也就使云南文化形成了這種兼容性、混合性。所以云南文化往往給人一種紛繁蕪雜、缺乏主體的感覺。多元并存,大概應該算是云南文化最為顯著的特點。南方絲綢之路使云南事實上成為一個文化交匯與碰撞的特殊區(qū)域。

這條曾經(jīng)商旅逶迤的古道,一路揮散著中原漢文化的氣息,向遙遠的印度走去,并與沿途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融匯、交流,從而混合成一個個新的文化亞種。這種情形在我所走過的古道沿途中尤其突出。當年沿著古道而來的強大的漢文化,在道路沿途的城鎮(zhèn)中形成一種強勢文化。即使在古道被遺棄后,從中原流落而來的漢文化仍然是當?shù)氐奈幕髁?。當然在那些比較偏僻或者距離道路稍遠的地方,漢文化的影響力就顯得稍弱一些,生活在那里的少數(shù)民族仍然可以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對獨立與穩(wěn)定。至少可以和外來的漢文化“和平共處”,或混合共生。歷史總是充滿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瀕臨太平洋的文明古國與另一個瀕臨印度洋的文明古國,就是通過這條在高原上曲折蜿蜒、用來運載絲綢的古道聯(lián)結(jié)起來的。

如果你是一個古代的商賈,當你驅(qū)趕著馬幫和旅途的寂寞來到博南古道時,你實際上已經(jīng)快要臨近南方絲綢之路國內(nèi)段的終點了。當然對于這條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來說,它真正的終點應該在印度、西亞、東南亞甚至通過海路到達的歐洲和非洲。如果這樣來計算的話,這將是一條可以無限延長、沒有終點的道路。事實上中國民間商人真正到達印度的極少,他們最多到達永昌(今保山市)和騰越(今騰沖),與等待在那里的商人交換貨物,至多抵達緬甸。作為中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它的終點當然應該在國內(nèi)。因為在異國延伸的“南方絲綢之路”只能算是借道,已經(jīng)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南方絲綢之路了。

如果在“靈關(guān)道”或者在“五尺道”上,你還只能懷著對古道終點的想象行走,那么在“博南道”上,你實際已經(jīng)可以眺望古道的終點了。因為只要踏上博南古道,就意味著你已經(jīng)行走在南方絲綢之路中國境內(nèi)的最后一段。南方絲綢之路的主道“東道(南夷道)”和“西道(西夷道)”以及各條干道、支道此刻統(tǒng)統(tǒng)像河流一樣匯聚至博南古道上。博南古道于是變成一條相當寬闊的河流?!笆镆簧?,五里一堡”,是許多當年在古道上行走過的人們的記憶。我曾經(jīng)多次在那段古道上行走,每走過一段距離,古道邊就會出現(xiàn)一段被風雨侵蝕得殘破不堪的斷壁頹垣。這類景觀使古道充滿了歲月滄桑的意味。一個當年的趕馬人——保山市水寨鄉(xiāng)平坡村的李光祿老人曾多次帶我在他奔走了幾十年的古道上行走。我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處在古道旁殘留的遺址,都可以喚起這個左手長著六個指頭的老人回憶。一處遺址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對于當年在古道上行走的商人、旅行者而言,道路旁簡陋的驛站是幫助他們找到“家”的感覺的地方。遙遠而艱難的行走,“家”是所有在古道上行走的人內(nèi)心最溫馨最纏綿的字眼。如今它們已成為一堆高原大地上的長滿苔癬的石頭。記載在那些苔癬下面的故事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對于那些曾經(jīng)在這堆廢棄的遺址里享受過旅途溫馨的幸存的老人,他們注視古道邊殘留的“石頭”的態(tài)度就不會像我這樣漠然,因為這些故事和他有關(guān),和他們有關(guān)。此刻我身邊的這個老人,就是一個和這些“石頭”的故事有關(guān)的老人。

2014年我見到李光祿老人時,他正在院子里蹣跚。他的世界已經(jīng)退縮到自家的院子里。他告訴我,腿不行了,走不了遠路了。在他家的院子里仍然可以看到遠處在博南山蜿蜒的古道。當他得知從大理到瑞麗的鐵路將要從博南山穿過時,老人一臉茫然,那一天要走多少馬幫?

如果你認真考察云南高原或者西南高原的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就是一部關(guān)于道路的歷史。它的每一次改變都是道路的結(jié)果。南方絲綢之路、抗戰(zhàn)時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直至今天的高速公路、大麗鐵路、大瑞鐵路。每一條道路的出現(xiàn)都像一個外部的闖入者強行地改變了當?shù)氐纳鐣v史和自然??墒菬o論道路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在云南高原的大山里始終蟄伏著一群像李光祿老人那樣的人。他們固執(zhí)地相信,他們所經(jīng)歷的古道才是最輝煌的道路。他們不止一次向我描繪過古道當年的盛景, 每天要過上萬匹馬幫,馬鈴聲徹夜不息呵。

這條從成都出發(fā)的南方絲綢之路,在云南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經(jīng)過漫長的蜿蜒之后,終于抵達博南古道與永昌古道。(“博南道”其實也屬于廣義的“永昌道”,因博南屬永昌郡轄地。只因古道經(jīng)過博南山,故名。)此時這條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無論在時間上抑或是空間上都處于“黃昏”時分了,它已經(jīng)進入了國內(nèi)的最后一段。古道的終點不再像出發(fā)時那樣遙遠而不可企及,它甚至已經(jīng)可以“眺望”。(如果你的目標是緬甸或印度那就另當別論。)假如有人能夠走完這條漫長古道的全程,他肯定會發(fā)現(xiàn),這條中國最古老的道路,在它將要步人異國時,它的步履似乎格外地沉重與蹣跚。在云南的高原之上,所謂“眺望”是最靠不住的,從大理古城至永平杉陽的道路,對于那些從金沙江(靈關(guān)道),或者是從烏蒙山(五尺道)而來的馬幫,無疑是一條“坦途”。然而當他們開始翻越博南山的時候,這些沉浸在對道路終點“眺望”的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三條頗有來歷的大江,瀾滄江、怒江、龍川江以及近在咫尺的羅岷山、遠處的高黎貢山和許多有名與無名的山,等待著他們用腳步去丈量。在云南高原,山原本就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存在。這些著名的和不太著名的山川河流的阻礙,使原本艱難險阻的“蜀—滇—身毒道”變得更加曲折坎坷。在臨近終點的最后的道路上,突然出現(xiàn)一大段前所未有的曲折,這和人生的旅途有些類似。不過,當你從瀾滄江著名的古渡口“蘭津渡”走過時,博南古道便留在了你的身后,你懷著對它的記憶行走在新的道路上,這條道路叫“永昌道”。道路遙遠的終點就這樣通過不同稱謂的道路,一點一點地接近,直至抵達。

古道與河流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永昌道從高峻的羅岷山像河流一樣淌入寬闊的保山(永昌)壩子后,就開始有了不同的方向。目標當然只有一個——印度。此后南方絲綢之路像河流般進入異國他鄉(xiāng):一條西經(jīng)蒲縹、潞江,過惠仁橋,翻高黎貢山,越龍川江入騰沖,再向西南經(jīng)梁河、舊城、盈江進入緬甸八莫,沿伊洛瓦底江向南出海。這是一條史家公認的古“蜀—滇—身毒道”的主道,著名的蜀布、邛竹杖就是沿著這條古道輸入身毒(印度)及大夏的。

一條經(jīng)怒江雙虹橋越過高黎貢山經(jīng)固東、古永至緬甸密支那北上印度,或沿伊洛瓦底江經(jīng)曼德勒南下出海,最終到達歐洲、非洲諸國; 一條經(jīng)惠仁橋鎮(zhèn)安、芒市、畹町入緬。

事實上,“永昌道”并不是像我在上面標示的那樣簡潔,有很多逸出史冊和地圖之外的民間古道,如蛛網(wǎng)般散布在這片共和國版圖的最后的土地上。這條道路的歷史實在是太漫長了,人們有充足的時間用腳板制造出許多更為直捷的便道、捷徑。在古道上采訪時,會有一些上年紀的趕馬人告訴你,他曾經(jīng)走過一條從哪里到哪里的“馬”路,言辭間頗有些得意,因為那是一條只有“資深”的趕馬人才知道的路。

每一次我在古道上行走時,面對如同河流般縱橫交錯的古道,我都會感到力不從心。我不知道我能否像古代那些終年行走在古道上的趕馬人那樣最終抵達終點?

責任編輯 楚 風

猜你喜歡
古道云南道路
走古道
東方少年(2022年25期)2022-10-18 06:52:46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云南茶,1200年的發(fā)現(xiàn)
云南畫報(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云南畫報(2021年10期)2021-11-24 01:06:54
云南邀您來“吸氧”
云南畫報(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選擇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圖讀懂云南兩新黨建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新建县| 西城区| 项城市| 安庆市| 香河县| 双牌县| 宕昌县| 伊金霍洛旗| 繁峙县| 东台市| 呈贡县| 玛沁县| 隆尧县| 台北市| 和顺县| 新巴尔虎右旗| 昌吉市| 仲巴县| 祥云县| 浪卡子县| 那曲县| 沙坪坝区| 从江县| 治县。| 崇礼县| 日土县| 双桥区| 白山市| 铜梁县| 镇沅| 登封市| 新平| 龙口市| 加查县| 宁武县| 汤阴县| 荣昌县| 克拉玛依市| 三江| 垫江县| 临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