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使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已經從學理層面拓展到了實踐層面。在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體發(fā)生的重大變化,顯示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時代變遷;與此同時,也對如何更好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挑戰(zhàn)。參照時代發(fā)展的水平,考慮受眾差異化的需求,選擇多維度傳播方法,以此來更好地有效地全面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快速傳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新媒體;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060-03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媒體格局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出現了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不同的媒體樣式,這些被統(tǒng)稱為“新媒體”。以互聯(lián)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發(fā)展,顛覆了傳統(tǒng)大媒體的傳播模式,改變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關系,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新平臺。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具體化、生活化、通俗化。使馬克思主義能更好地被人民大眾理解、接受、運用。首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要考慮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關注人民群眾的需求,解答人民的疑惑,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這樣才能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其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弘揚與時俱進的品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必須回應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呼聲,牢牢把握好時代精神是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之處和必然選擇。時代精神集中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狀況和發(fā)展趨勢,對于當今中國來講,創(chuàng)新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fā)達的動力源泉,改革是一個國家向前發(fā)展的必要措施。改革創(chuàng)新很好地詮釋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標。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把握以改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握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始終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時代特征相結合,使其充分吸收時代之精華,從而能有效應對時代的各種挑戰(zhàn),保證其走在世界的前沿,更好的引領時代向前發(fā)展。
再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使用有效的科學方法。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方法是緊扣時代主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推進大眾化的過程中,越從實際出發(fā),把握時代的特征,就越能更好的看清事物發(fā)展的本質,就越能快速準確的發(fā)現問題,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這些有助于踐行科學發(fā)展觀,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論來科學分析和解決我國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最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當今中國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在這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問題、新矛盾。人民群眾也會有新需求、新期待,這就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因為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我們的黨和政府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面對這些新變化,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要用不斷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要加快其理論創(chuàng)新的腳步,用符合時代特征和時代要求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科學務實的態(tài)度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相結合,把世情、國情、黨情有機結合,來科學審視、認真思考、有效解決馬克思主義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和所面臨的新挑戰(zhàn),科學借鑒優(yōu)秀成果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根本落腳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為人民所用。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比較突出,廣大的人民群眾也有很多困惑和疑惑,面臨著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在這一形勢下,需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點工作,積極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重點圍繞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熱點、難點、疑點、焦點問題進行針對性和具有說服力的解答,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切實轉化為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
從中國共產黨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到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個歷史過程既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規(guī)律和時代特點的過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對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依靠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報紙和雜志等傳播媒介,通過翻譯闡釋馬克思主義。早期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通過報紙、雜志等大眾媒介傳播和宣講馬克思主義。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遭到了中國的封建勢力和非馬克思主義者的阻撓和破壞,從根本上妨礙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把馬克思主義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編纂、出版和傳播工作。從此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翻開了新的一頁。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范圍的擴大,涌現出了一批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如瞿秋白、任弼時、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播者,也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積極實踐者,他們的努力和實踐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的傳播,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不再僅局限于精英知識分子階層,開始從精英階層走向工農勞苦大眾,從單純的文本翻譯、介紹和學習而被應用于激烈的思想斗爭實踐。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被中國共產黨人接受并廣泛傳播,原因是馬克思主義解答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踐主題,并且在實踐運用中發(fā)揮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指導思想。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1]如果離開了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就無法讓馬克思主義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更無從談及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大眾化。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對外開放的實踐中,適時將理論主題和實踐主題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不僅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也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進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fā)展為基礎的?!盵2]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同所有事物的發(fā)展一樣都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黨的宣傳工作,僅限于從政治生活領域,倡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來武裝中國共產黨,宣傳目的側重于意識形態(tài),從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主導地位,宣傳方式大多數是采取“填鴨式”的灌輸,這種抽象的理論宣傳使馬克思主義遠離了普通大眾的生活空間。為了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在宣傳中存在的抽象化、教條化等錯誤傾向,使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漸行漸遠。由于受當時技術、時空等傳播條件的限制,造成了馬克思主義被限制在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傳播空間,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和傳播的源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通過理論宣傳和普及等形式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教育,讓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并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讓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綻放真理的光芒。使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話語方式和思想體系,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更加注重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現實生活實際。
三、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體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它既有嚴密的傳播結構也有自身運行的傳播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結構”,實際上就是“傳播主體”在特定的“傳播環(huán)境”中,通過“傳播載體”以適當的“傳播方式”,向“傳播對象(受眾)”進行有效傳播馬克思主義并能使之成為其思想信仰的邏輯結構。根據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首先需要建構和完善由傳播的主體、受眾、載體、環(huán)境等要素構成的“傳播結構”及其各個要素在傳播結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角色及其相互關系,把握好各要素在傳播結構中的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和目標定位。
傳播主體就是傳者,受傳主體就是受眾?!皞髡摺迸c“受眾”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結構中的兩大主體。傳播內容在沒進行傳播過程之前是獨立存在的,一旦傳播內容進入傳播渠道便開始了其傳播過程,傳播過程的實質就是受“傳者”與“受眾”交互信息的過程。兩大傳播主體在傳播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僅是信息的承載者和表達者,也是與媒體、公眾進行有效溝通的傳承者,使傳播信息在雙向或多向傳播的互動過程中得到媒體和受眾的接受與認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主體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傳播的基本訴求。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受制于落后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主體主要是代表國家意志。但隨著互聯(lián)網和手機等現代傳媒技術的普及,各種信息平臺提供的自由輿論空間的大量出現,使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也隨之發(fā)生了質的根本性改變,開始由一元主體走向多元主體,一定條件下任何個人都可以擺脫相對封閉的信息環(huán)境而走入無限開放的信息空間,進而成為包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內的各種信息的傳播主體,從而結束了國家和政府作為主要的或唯一的傳播主體的主導型傳播過程,也結束了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機構與個人之間的各種各樣的依附關系。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這種趨向既體現了現代中國社會自由與民主精神,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時代特點。在人人都是傳播主體的新媒體時代,無論是政治傳播主體還是民間傳播主體、文化傳播主體、教育傳播主體,盡管各有其傳播規(guī)律與特殊要求,也有不同的傳播內容及傳播側重點,其傳播方式的選擇上也各不相同,但都要培育和增強主體意識,不斷改進傳播方法、更新傳播理念、關注傳播受眾,主動接受先進思想和積極傳播推進社會進步的正能量。
四、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
現階段,我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所面對的大眾群體在文化程度、職業(yè)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狀況、信息接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多樣性差異。由于不同的群體對理論的期待、理解、需求等各不相同,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必須明確受眾分層特征,認真分析各個階層、各類人群的思想實際和理論需求,根據不同的傳播受眾設計不同的話語規(guī)則和傳播形式,改變傳統(tǒng)傳播模式中對農民、工人和新興社會階層等不同群體受眾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等關注不夠,不能很好地適應各個不同群體受眾的口味,使得理論宣傳缺乏針對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過于單一、枯燥,受眾接受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的現實困境。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路徑的選擇要特別注重群體差異,努力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在尊重差異與包容個性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傳播。傳播學的分類理論為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在大眾化傳播過程提供了理論支撐,即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而采取有差別、有層次的傳播方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要善于了解和利用來自不同受眾的生活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文化程度、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從尊重受眾的角度開展傳播活動。
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根據受眾差異的分析,選擇受眾最認同的理論傳播手段,是成功進行理論傳播的關鍵因素。由于文化水平差異、工作崗位的分工,不同受眾對媒介選擇的偏好和形式選擇會有所不同,對理論工作的期待也不盡相同。對理論水平較低的農村群眾、社區(qū)居民傾向于采用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解讀和傳播理論內容,然而對政治理論水平相對較高的群體則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講和通讀。
只有充分分析和了解受眾,并能真正“投其所好”,按照新媒體時代各類傳播載體所提供的信息和交流平臺的不同特點,結合實際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工作,才能使科學理論真正滿足受眾,為受眾所認同和接受。
基于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環(huán)境所發(fā)生的重大改變,利用受眾正在使用或者喜歡使用的傳播手段,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新面孔、新形式出現在新媒體中,就應積極借助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充分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特點,對馬克思主義已有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包裝,充分利用文字、錄音、影像、圖片等多種信息接收方式和各種即時通訊工具,使新媒體強大的傳播力和豐富的表現力得以充分彰顯,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中的互動和共享功能,讓有效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臺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實現大眾化、生活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