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兢慧
【摘 要】音樂教學追求的應是一種貼近兒童成長、貼近生命本質(zhì)的價值體現(xiàn)。因此,音樂的童真課堂就是從“童心”出發(fā),憑“童眼”觀照,用“童耳”傾聽,以適切的方式讓學習過程更加兒童化、更有趣味性,幫助學生抵達更美好的音樂境界,提升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童真課堂 審美體驗 精神成長 教學探索
音樂教學追求的應是一種貼近兒童成長、貼近生命本質(zhì)的價值體現(xiàn)。因此,音樂的童真課堂就是從“童心”出發(fā),憑“童眼”觀照,用“童耳”傾聽,以適切的方式讓學習過程更加兒童化、更有趣味性,幫助學生抵達更美好的音樂境界,提升音樂素養(yǎng)。
一、從“童心”出發(fā),遇見更快樂的音樂
曾有教師這樣說:“不要把成人的觀念和思維作為詮釋的尺度,也不要把約定俗成的詮釋強加給學生?!边@就要求教師從“童心”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來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音樂體驗活動,不斷豐厚學生的審美體驗。
(一)無聲樂譜的有聲演繹
多種感官參與音樂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借用色彩艷麗、內(nèi)容豐富、形象生動的圖譜形式呈現(xiàn)音樂,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通,能夠更好地幫助兒童走進音樂、表現(xiàn)音樂。如《外婆的澎湖灣》一課,有教師出示了兩個樂譜范式將歌曲的節(jié)奏美、旋律美進行特別展示,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范例一:感受節(jié)奏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跺腳、拍腿、捻指”的動作伴奏和“dong ci da ci”的聲勢模仿(如圖1),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音樂的動感與活力。
范例二:感受旋律美
教師將歌曲的韻律與浪花的形象結(jié)合起來(如圖2),把學生從“歡快的節(jié)奏”帶到“抒情的意境”中,柔美的線條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對音樂的直觀感受,而且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歌唱、體驗,從而把握音樂作品之內(nèi)涵。
(二)有情有景的無痕融合
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能夠激起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沖動。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主動體驗,讓他們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fā),在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擁有無比豐富的音樂審美體驗。如有教師執(zhí)教《小鞋匠》一課,就充分運用了音樂活動這種形式。
執(zhí)教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就跟學生玩起了“變身游戲”。教師化身成為一名老鞋匠,開始了她的“招學徒”活動(如圖3)。先是用“宣傳海報”的方式,讓學生讀兒歌,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歌曲節(jié)奏的滲透教學。接著邀請學生“學手藝”(如圖4),分步進行“釘鞋、穿線、擦鞋”節(jié)奏的模仿表演,用趣味化的方式復習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隨后進行了“三聲部的合作”,為后續(xù)創(chuàng)作出了美妙的“鞋匠之歌”奠定了基礎。
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次學生都能根據(jù)音樂參與活動,并根據(jù)音樂特點不斷加入新的東西,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高效的音樂活動能將學生一步步帶入到音樂中,感受理解音樂的節(jié)拍、樂句的結(jié)構、旋律的進行,真正實現(xiàn)通過歌唱所期望獲得的音樂審美體驗。
二、憑“童眼”觀照,遇見更美好的音樂
曾有人說:“創(chuàng)作一首音樂作品雖無定法,但有共性,作品的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等傳達著相似的意蘊,美麗的音符透著快樂、高興、激烈……欣賞者循著這一法則再加上必要的啟發(fā)將直抵音樂之真意,不亦說乎?!睂τ趯W生來說更是如此,音樂的欣賞沒有定性,音樂的感知亦是各有見解。音樂童真課堂的教學要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而教師只是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更多樣的方法及感知的方向。
(一)建立橫向聽覺經(jīng)驗,感受音之“形”
音樂的“形”是客觀存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聽”,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橫向的聽覺經(jīng)驗。如在教學《八只小鵝》時,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1.“聽+說”:要求學生按節(jié)拍提示模仿小鵝“呷呷呷”的叫聲。
2.“聽+想”:靜聽音樂,感受歌曲歡樂的氣氛,體會歌曲情境。
3.“聽+畫”:隨音樂畫旋律線,整體感知歌曲的起伏變化。
4.“聽+看”:教師表演,學生觀察教師在音樂的哪些不同節(jié)點加上了動作。
5.“聽+動”:模仿教師動作(如小鵝走路、歌唱等),體會歌曲情緒。
整個教學過程中,這些智慧靈動的“聽”,讓學生情緒高漲。由此可見,建立在音樂形象之上的音樂體驗更能讓學生進入音樂情境。
(二)形成立體歌唱能力,體驗音之“象”
這里所提的音樂之“象”是指對音樂“形”的想象和模仿,是對音樂立體式的感知。音樂如果不能形成“象”的話,就不具有意味。音樂所外露的情感信息只有用心者才能感之,它是聽者的情感與音樂相融合并產(chǎn)生共鳴后發(fā)生的效用。因此,在歌唱的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立體式的歌唱能力。
如《西風的話》歌曲處理環(huán)節(jié),有教師把歌曲的整體基調(diào)定位為“親切自然,溫暖甜美”,并結(jié)合四個樂句的歌詞內(nèi)容分別設計簡單而形象的疊詞定語“暖暖的回憶→慢慢的快樂→軟軟的驚喜→深深的陶醉”,使情感更具可感性,讓學生久久回味。教學中,這些看似簡單的疊詞詞組并非隨意使用,它用細膩的方式指向歌詞深處,流露出更多細節(jié)化的情感信息,亦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心理。
三、用“童耳”傾聽,遇見更生活的音樂
都說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對于音樂教學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只有貼近生活的音樂,才能真正勾起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熱情。
(一)鼓勵創(chuàng)編,呵護“智”的萌芽
唱歌是音樂課堂中一件既簡單又復雜的事情。如果單純教唱、機械學唱,以會唱一首歌為目的,那么這樣乏味的唱歌教學不但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還將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唱歌甚至學習音樂的興趣?;谶@一認識,我們應努力把教學變得更有趣、更有意思些。如在教學《對鮮花》時,筆者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根據(jù)《對鮮花》的曲調(diào)創(chuàng)編歌詞。歌曲原只有四段歌詞,可學生愣是對了十幾段還不過癮(如圖5)。學生的編創(chuàng)能力讓人驚嘆!
由此可見,我們的歌唱就需要這樣深入研讀的“聚會”。
(二)促進發(fā)散,感受“樂”的美妙
在“唱”中學“編”,從“仿”中生“創(chuàng)”,搭建好教和學之間的橋梁,能夠讓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在遷移運用中得到鍛煉成長。特別是這些發(fā)散的思維都來自于我們的生活,那些熟悉的聲音都是學生曾經(jīng)親耳聽到過的,這樣的編與創(chuàng)更能觸發(fā)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好。
比如在課堂上,筆者常常引導學生通過“加法”(如加引子、加襯詞、加聲部等)來豐富歌曲的表現(xiàn)力,其中,給動感歡快的歌曲加入“嘿嘿”“啦啦”“喲喲”等象聲詞來渲染歌唱氣氛,是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方式。如表演歌曲《捉泥鰍》時,我們通過小組探討交流,形成了在歌曲的主歌部分“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等后面加入襯詞“嘿嘿”“呀”“哈”的伴唱方案。同時,還設計出在歌曲的副歌部分加入伴唱聲部“啦啦啦”的歌唱方式。這些歡快而富有彈性的襯詞是學生經(jīng)常在生活中聽到、用到的,最能表達出捉泥鰍時的歡快心情,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快樂歌唱的演唱技巧。再如《鄉(xiāng)間的小路》一課中,筆者與學生合作設計在“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等樂句演唱時加入“O啦 O啦 O啦 啦啦”的伴唱聲部,使歌曲演唱起來更輕巧跳躍,配合著學生的聲勢表演,更加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小朋友們純真活潑、歡樂友愛的生活場景。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需要用心、走心,更需音樂教師永葆一顆童心。音樂學習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它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還有益于開發(fā)學生智力,激活其創(chuàng)新潛能,提升生活質(zhì)量,并給人以美的享受。
(江蘇省無錫市東湖塘中心小學 2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