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沈?qū)?/p>
【摘要】作文語言應(yīng)樸素、自然、流暢,在此基礎(chǔ)上,精心錘煉語句,使文章樸素而不失優(yōu)雅,自然而不失波瀾,流暢而不失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寫作 ?技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51-01
現(xiàn)代高中學(xué)生作文的語言經(jīng)常會走入兩個誤區(qū):其一,過分注重語言的雕飾、詞藻的堆砌,使文章過于華麗、厚重甚至艱澀,因而令人費解;其二,過分忽視語言的運用,語句隨意,缺少修飾,使文章過于單調(diào)、直白,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好的語言,應(yīng)該如溪流,自然而然,明白曉暢,偶爾濺起些許浪花,便足以勾起觀者無限的遐思。因此,筆者主張高中生的作文語言還是應(yīng)以樸素、自然、流暢為主,在此基礎(chǔ)上,寫好以下三種句子,使文章質(zhì)樸而不失優(yōu)雅,淡然而不失波瀾,簡明而不失內(nèi)涵,令人回味無窮。
一、優(yōu)美抒情句
第一,用細節(jié)打動人心
例1: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xiàn)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表達出來。(老舍《想北平》)
例句1用獨自微笑或落淚的細節(jié)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愛,這樣的細節(jié)使作者的抒情變得真切,使人更容易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第二,用修辭明晰形象
朱自清在《綠》中這樣寫:“那醉人的綠呀!……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边@一段話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梅雨潭“綠”的形態(tài)——輕盈如帶,亮麗如眼,嬌嫩如小姑娘,作者對于梅雨潭的“綠”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也就躍然紙上了。
第三,用意象增加深度
劉鴻伏的《父親》結(jié)尾部分是這樣表達對父親的深情的:“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堅強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為父親,為自己,也為那養(yǎng)育過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開的日歷都當作奮進的風(fēng)帆”。加點部分這種帶有意象的表達,一方面使情感得以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另一方面又引人深思,給人以精神上的啟迪。
第四,用結(jié)構(gòu)提升美感
對稱的或是層進式的結(jié)構(gòu)能夠使感情層層鋪開,同時增加文章結(jié)構(gòu)和音韻上的美感,讀來瑯瑯上口。例如楊子在《十八歲和其他》中的一段抒情:“想起一手拖著你的身體,一手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鬧不睡,我抱著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園、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還有那無數(shù)瑣碎而有趣的回憶……孩子,一切都歷歷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三個“想起”串起了一位父親對孩子已經(jīng)長大這一事實所懷有的復(fù)雜的情感,深厚的父愛、點滴的幸福、無限的惆悵,種種情感隨著這一串排比接踵而至。
二、細致描寫句
第一,訴諸讀者的感官
描寫要“打通”讀者的五種感覺器官。例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的這一段描寫:“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從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多種角度展開描寫,使讀者仿佛真的在深秋的早晨踏上了北國的街頭,看到了北國的槐樹,感受到了北國秋日的寂寥。
第二,具有鮮明的動作
描寫中要有行動和動作,使讀者“看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例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這一句描寫:“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越來越大,也越紅”具有鮮明的動作性,真切地寫出了太陽漸漸升起的情景。
第三,包含生動的圖像
具有畫面感的描寫往往能夠給讀者以鮮明而深刻的印象,讓人經(jīng)久不忘。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對地壇有這樣一段描寫:“四百多年里,他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斷斷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其色彩鮮明,形象生動,曾經(jīng)的輝煌、如今的頹敗、四百年的滄桑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第四,傾注作者的情感
傾注情感才能更好地為文章的主題服務(wù)。朱自清在《綠》中這樣描寫梅雨潭的“綠”:“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蚁霃堥_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裆賸D拖著的裙幅;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這段描寫刻畫了“綠”的具體形態(tài),同時又寫出了作者的贊美、喜愛之情。
三、深刻哲理句
好的議論句應(yīng)該恰當點題,言簡意賅,蘊含哲理,引人深思。
第一,用雋永的意象增添隱喻效果
請看以下二個例句:
例2: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劉程亮《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例3: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曹文軒《前方》)
這些句子中都運用了意象,加點部分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含義,需要讀者去細心咀嚼和品味,文章因此也更加耐人尋味。
第二,用恰當?shù)男揶o增強表達效果
要學(xué)會在議論中運用修辭手法,使議論更加生動??蚂`說“人一旦離開鄉(xiāng)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fēng)四散的蒲公英,但鄉(xiāng)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柯靈《鄉(xiāng)土情結(jié)》),運用比喻和排比表現(xiàn)了離鄉(xiāng)之人的復(fù)雜情感。
第三,用深刻的思索增加文章深度
要學(xué)會在議論中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生活的思索,增加文章的可讀性,給讀者以啟示。例如以下二個句子:
例4: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我與地壇》)
例5:一個準備走上神秘遙遠的死亡道路的心靈,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涼的了。(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
二個例句包含了作者對生命的深刻思索,因而它能夠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并能夠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和共鳴。
描寫細致,抒情真摯,議論深刻,有了這樣的一些好句子,再加上合理的結(jié)構(gòu)、恰當?shù)闹黝},我們的文章必然能夠感動自己,感動他人。
參考文獻:
[1](美)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09第一版.